您的当前位置:

毛泽东: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纪念北大荒开发建设60周年

毛泽东: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郑加真
  1993年12月25日,《农垦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34年前毛泽东亲笔书写的“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并配发了两篇文章:于雅鸿的《毛泽东和中南海的文工队员》和蒋自重的《在中南海的日子里》,还刊登了毛泽东与1958年转业的女兵们的合影。
  毛泽东的墨宝一经刊出,立即引起了轰动。因为这件将伟人与北大荒惟一联系在一起的稀世珍宝,是尘封34年之久才由《农垦日报》独家披露、公诸于世的。
  尘封年代久远的原因有三:一是从中南海转业的女兵们都把她们对毛泽东的崇敬和友谊视为神圣,珍藏心底,很少或从不向人张扬;二是这批女兵们几乎都先后离开了北大荒,包括早年曾有幸得到毛泽东手书的李艾也调离了垦区;三是毛泽东给李艾的信,是为答谢她1959年在齐齐哈尔糖厂实习时亲手制成的一瓶白糖作为礼物而写的,信中除了答谢,还问候蒋自重、胡敏珍,而信中至关重要的是“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这句话。
  34年后,历史的机遇终于来到了。正值毛泽东诞辰百年纪念前夕,北京组织曾在中南海工作过的老人座谈,在京的李艾等都参加了。蒋自重事后来到北京,见到了李艾。李艾说: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 100周年,我有一件珍贵的礼物送给你。说罢,就将毛泽东的信的影印件给了她。这是蒋自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手迹,真是喜出望外:毛泽东不仅在信中“问小蒋小胡他们好”,还“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在征得李艾同意后,她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回到垦区。回到八一农大,蒋自重将复印件交给学校党委书记李云江,请他转给总局党委,事后李云江告诉她交给了总局党委副书记邓灿同志。蒋自重又和我的老伴儿刘安一通了电话,谈到了毛泽东“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的复印件。作为《农垦日报》退休的老编辑,刘安一高兴地建议她写一篇回忆早年在中南海与毛泽东相识文章,再配上毛泽东的手迹,争取在《农垦日报》上刊登。又说,这样重要的领袖的手迹,要经过有关部门确认才能公开。不久,《瞭望》杂志很快发表了于雅鸿的《毛泽东和中南海的文工队员》,文章中配发了毛泽东写给吴凤君的信,表明他主张文工队员“远走高飞”“改业为生产者”,“于人民事业有利”,没有配发毛泽东给李艾的信中问候北大荒人的手迹。她看了,又和刘安一通了电话,告诉她说北京杂志已经登了,咱们也可以写,她就写下了《在中南海的日子里》。
  当时,我正在扩写长篇纪实文学《北大荒移民录》,听到老伴儿从蒋自重那里得来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毛泽东问候北大荒人无疑是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亮点!于是,在二稿的基础上增写了第六十八节:《毛泽东问候北大荒人》。一天,总局机关召开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座谈会。记得报社总编胡玉森也参加了,当我将蒋自重从北京带回来的毛泽东手书复印件的事一说,在座的人无不为之激动。据蒋自重回忆,报社对此事很重视,曾为此多次给她打电话约稿,终于在1993年12月25日《农垦日报》头版刊登。通栏套红的标题是毛泽东的手书体: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翌年 5月,农垦工会杂志《开拓与生活》(原《农垦工人》改版)再次刊发了此信和蒋自重的文章。又过了一年,《北大荒移民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黑龙江日报》曾连载了五个月,《光明日报》专门选载了《毛泽东问候北大荒人》这一节,《作家文摘》还刊发了毛泽东的手迹。从此,鲜为人知的毛泽东的信和手迹传遍了垦区内外。
  转眼间,距《农垦日报》独家披露毛泽东手迹又过去了十多年了。它又成了新建立的北大荒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年多来,络绎不绝的观众走进北大荒博物馆,抬头就能望见毛泽东那龙飞凤舞、潇潇洒洒的九个大字: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进了正厅,一幅巨大的画面:毛泽东和1958年转业女兵的合影呈现在眼前。
  据蒋自重回忆,当时,毛泽东邀请她们这批即将奔赴北大荒的女兵到他家合影,著名女摄影师侯波正拿相机对准大家时,65岁的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都笑哇!笑哇!拥簇在身旁的七个女兵都绽开笑容。侯波迅速按下快门,摄下了这有意义和感人的瞬间。
  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正是蒋自重,她是1953年从河南军区文工团调进中南海的,擅长河南梆子流传的段子。初见毛泽东,主席问她哪里人?她答:河南开封人。主席笑道:好嘛!你们开封府出过大名鼎鼎的包公哇!又问:叫什么名字?她答:我叫蒋自重。又问:哪个蒋?她答:就是蒋介石的那个蒋。主席笑道:你和蒋介石是一家子呀!老蒋还请我吃过饭哩,你小蒋什么时候请我吃饭呀!说得周围的人都哈哈笑起来。蒋自重转业北大荒,先后在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东北农垦总局秘书处、八一农垦大学基础部、图书馆工作。她是当年中南海20名转业文工队员中惟一留在北大荒的老兵。她为北大荒打开了通向中南海的历史隧道,使人们从平凡生活的视角加深了对伟人毛泽东的认识;也是她,由于同李艾的深厚友谊,才从北京带回来尘封34年之久的毛泽东问候北大荒人的信和手迹。
  遗撼的是,与毛泽东合影的女兵中没有李艾。她是广州军区文工团调来的女高音歌唱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她是“两个姓组成名字的姑娘”,“艾,也是艾草的艾,老百姓在端午节挂艾草驱鬼。是不怕鬼的姑娘。”1959年,李艾在齐齐哈尔糖厂学习制糖,她乘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的机会,将亲手制成的白糖,请卫士长李银桥转交给毛泽东,才有幸地得到李银桥转给她的主席的亲笔信。这封问候北大荒人的信,她一直珍藏着,直到毛泽东百年诞辰,才交给了蒋自重带回北大荒。
  毛泽东的问候,迟了34年;但,犹如火炬接力传递,通过李银桥、李艾、蒋自重和《农垦日报》,毕竟传到了正在现代化建设的百万北大荒人的心坎里。
  如今,李艾和蒋自重都步入古稀之年了。她们在黑土地洒下了汗水,又为毛泽东与北大荒人之间架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桥。今年,北大荒将迎来开发建设60年庆典,我热切地期待她们的到来,亲眼看一看黑土地的巨大变化和年轻一代北大荒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火炬接力传递”!
                       (原载《农垦日报》2007.6.1题目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