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垦区农业大开发前的春潮涌动

垦区农业大开发前的春潮涌动


 
                     赵向东
  查阅垦区历史,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感受,那就是每当共和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国家就会马上想到国营农场,努力寻求国营农场在提供商品粮食和农副土特产品方面对国家的支持。这一历史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表现得尤其突出。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马上把注意力转向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四人帮祸国殃民,把国民经济搞到面临崩溃的边缘,农业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凸显。
  1977年,中央围绕农业和粮食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1月下旬,中央下发2号文件,号召全党抓紧今后 4年,必须用极大的力量,最大的努力实现毛主席的遗志,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7月初,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召开,号召大干3年,为在1980年实现一人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而奋斗。
  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召开, 号召和动员全国人民在20世纪末建设成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10月 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抓紧当前粮食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秋粮征购工作,要在坚决不购过头粮的原则下,力争多购一些。国营农场,必须积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五七干校和农场,要积极向国家交售余粮。坚决压缩不合理的粮食销量,今后要继续加强劳动管理和户口管理,严格控制职工和非农人口的增长,清理计划外用工,压缩常年民工,动员城镇无户口人员回乡参加生产。目前缺粮的省区要尽快甩掉缺粮帽子,自给省区要作出贡献,余粮省区要作出更多贡献。过去调出粮食现在不调了的省区要争取继续调出,京津沪三市要在不增加粮食调入的基础上提高副食品供应水平。
  11月 9日,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尽快改善食油供应的意见,指出,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上抓得不力,油料生产连续下降,食油供应相当紧张。最近两年,还不得不进口食油来维持国内的急需。由于近几年来食油生产有所下降,收不抵支,已连续 3年挖用库存,现在已经挖不动了。有12个省区降低了城镇人口的食油定量,有的地方供应还时断时续。工业用油,大体只能供应需要量的一半,食油问题,确实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11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商业部党组《关于全国粮食会议情况的报告》指出,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国内粮食收支出现了较大的亏空,粮食企业亏损越来越大,这是当前粮食工作中两个突出问题。
  1977年,党中央国务院这一系列的文件,充分展现党和国家对当时国内商品粮食和农副产品严重短缺的忧虑和扭转被动局面的急切心情。在国家处于经济危困时期,首先着手抓住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农业这个基础,特别寄希望于能够尽快为党和人民分忧解难的商品粮生产“国家队”——国营农场。
  1977年 4月,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来黑龙江期间,视察了哈尔滨管理局香坊农场机械化养猪场、奶牛场。在听取省委领导关于农业生产情况汇报时,余秋里说, 国营农场他们有2 700万亩土地,等于一个省,都是好地,每年要他们上交50亿斤粮食。2 700 万亩地要拿粮,三江平原要开起来,这个地方搞商品粮基地,要搞个浓厚的政治空气,学大寨、学大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为交50亿斤粮食而奋斗!11月19日,王震、余秋里副总理邀请黑龙江省委书记张林池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研究关于加强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问题。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 1月25日,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体代表。华国锋为国营农场题词“农场潜力很大,一定要把国营农场办好。”李先念副主席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深入揭批四人帮,交流了经验,讨论了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国营农场问题,研究了加快生产建设速度的规划。会议分析了国营农场生产发展形势,强调指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应当是农业上的主力部队、正规军,是我们的战略总预备队。要高速度地把国营农场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农场要成为商品粮食的生产基地。1980年,以省、市、区计算,现有耕地粮食亩产上《纲要》,加上新开荒地1 800万亩(其中黑龙江1 200万亩),粮豆总产 195亿斤,上交90亿斤。其中黑龙江省农场生产粮豆90亿斤,上交55亿斤。农场供出口的大豆,1978年必须保证10亿斤,1980年20亿斤。会议建议,为了加强对国营农场的领导,国务院成立国家农垦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国营农场工作。建议将黑龙江、新疆、广东、云南四省区的垦区,改为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省区双重领导,以省区为主的体制。这 4个垦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家统配、部管物资,以及化肥、农药、油料列入国家计划,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直接供应。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全国国营农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会议强调,国营农场职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振奋了国营农场干部职工的精神,对推动全国国营农场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国营农场大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结束后,国务院立即成立了国家农垦总局,由农林部副部长赵凡任国家农垦总局总局长。国家农垦总局一成立,马上就接受抓开荒2亿亩的任务。2亿亩中,国营农场要开1亿亩,重点是黑龙江。2月下旬到 3月中旬,赵凡带考察组来黑龙江,在黑龙江农场总局副局长刘文举陪同下,查看了三江平原,5天跑了1 600公里,看了 4个局和周边几个县,重点看荒原,了解怎么大开荒,快开荒。
  3月17日,纪登奎、余秋里二位副总理召集专门会议,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和农场总局的领导同志也参加了,专题研究解决黑龙江农场工作中的问题。对黑龙江农场总局反映的一批重要问题都分别作了明确答复。余秋里在会上指出:“黑龙江的问题,早就下了决心的,总的看,应该把黑龙江当作国家商品粮基地,提供商品粮应以国营农场为主。抓国营农场,黑龙江是重点。……国家投资侧重放在农场。目前黑龙江的产量太低,这样好的条件要稳产高产,增产增收……”
  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虽然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召开的,但延续了十多年的左的口号在会议上还是时有显示,譬如“国营农场要来个大跃进”、“三年大见成效”等等。对黑龙江垦区提出的开荒、单产、总产等指标也是超过当时实际的“高指标”。但是,国家对解决粮食问题的急切心理、对黑龙江国营农场寄予的厚望却表达得淋漓尽致!
  1978年 3月底,经李先念副主席和三位副总理批准,以农林部副部长赵凡为组长,由国家计委、农林部、财政部、商业部、水电部、一机部、公安部、铁道部、石油部、交通部、轻工业部、化工部、冶金部、外贸部、文化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农垦总局、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物资总局、中国科学院等21个国家部委45人组成的国务院赴黑龙江农场工作组从 3月26日到 4月21日,深入黑龙江垦区东部场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这一举动,是垦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国务院工作组按业务编成18个专业小组,省、地、总局、管局也派出干部参与配合。在垦区长达27天的调查期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长途跋涉,不辞劳苦,连续作战,边调查,边就地解决问题,一丝不苟,讲求实效,为推动黑龙江农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及时帮助垦区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如为解决春耕生产和开荒急需,在当年分配给黑龙江省的预算指标内,为垦区增拨流动资金 7 500万元,分期拨给小型农田水利支出5 100万元,政策性、社会性支出 5 000万元,分配给调整工资指标3 300万元。二是对垦区切实加强对经营管理的领导,压缩非生产人员比例,试行“五定一奖”,制定促进生产的经济政策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三是向黑龙江省委和国务院提出加强黑龙江垦区建设的建议。如建议改变农场总局只管生产经营、不管干部的“双轨”制;建议国家分配的边境建设事业费适当拨给国营农场一部分,以加强46个边境农场的边防建设;建议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的水利工程,由国家专项安排投资,不要计入国营农场亏损;建议拨给省农场总局一定数量的基建储备资金,以保证在建工程连续进行等等。
  国务院工作组整个工作成果最后形成了关于黑龙江国营农场生产建设、财务情况、三江平原水利问题等19个调查报告,近10万字。工作组在省城召开长达 5天的总结汇报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除了少数指挥春耕生产的领导同志外,全部参加了工作组的汇报会,并指定11个管理局的主要负责同志赶来,一起听取工作组对农场工作检查的指导意见。会后立即召开了总局党委扩大会议,逐条讨论落实工作组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以办好农场的实际行动,回答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国务院工作组的到来,使垦区广大干部职工欢欣鼓舞,推动了北大荒正在兴起的生产建设新高潮。工作组提出的调查意见成为国务院各部委和黑龙江省委强化对国营农场工作领导和支持的重要依据,成为农场总局改进工作的重要遵循,对黑龙江垦区全面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国家装备黑龙江垦区的大幕拉开了:
  1978年 3月,农林部从美国引进一套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在友谊农场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
  3月20日,国家商业部、 农林部下发《关于改变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石油成品油供应渠道的通知》,决定农场总局及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的油料,改由农林部负责申请,商业部直接组织供应。
  4月10日,国家计委下达 《关于黑龙江、新疆、广东、云南四省区国营农场所需投资、物资实行直供的通知》,并指出,四省区国营农场,承担国家重大的生产任务,关系全局。地方党委一定要加强领导,各部门都要支持国营农场的建设,尽快地把生产搞上去,对国家多做贡献。
  3月底4月初,几乎与国务院工作组奔赴黑龙江国营农场同时,国家武装垦区农场的大批拖拉机从各生产厂家调拨装运,运抵垦区。3月底第一批到达 425台,其中红旗100型45台,东方红75型265台,东方红60型推土机15台,东方红28型100台。4月底前运到490台。在1978年大规模开荒之前,一共有 915台各类型拖拉机运抵,这是垦区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为了尽快地提高垦区现有耕地粮食产量,国家和黑龙江省大幅度增加了化肥调拨总量,1978年计划拨给22万吨,截止3月底来自湖南、江苏、大庆和国外进口的11.5万吨运到了垦区各个农场,剩余的10.5万吨5月底前全部运到,又补充调拨了一批。(1977年同期,全垦区只进了 3万吨化肥,全年也只用上12万吨。)与此同时,《农垦报》5月 9日报眼位置赫然跳出“火车已到建三江”的重大新闻。为开发三江平原国家新建的福前铁路,从集贤县福利车站始发,中途经友谊农场、富锦县、建三江管理局,到前进农场终点,全程226公里。到1978年2月底,从福利到富锦区间,主要还处于施工阶段。为支援三江大开发,赶在春播前把大量物资运到建三江,福前线铁路指挥部动员全体干部工人突击抢建,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终于在 3月25日,将第一列油罐车开到了建三江站,并立即投入抢运物资战斗。到4月底,福前线已运进柴油、机油、润滑油4 000多吨,化肥农药1 000多吨,拖拉机、铲运机 100多台,总计运货1万多吨。工人门正顶风冒雪坚定地向终点车站前进车站推进。
  大会战前夕的北大荒真可谓春潮涌动,喜讯频传,会战牵连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弦。
  8月,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来垦区视察。8月下旬,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和余秋里、李德生、陈永贵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黑龙江视察。李副主席在听取省委领导汇报时指出,我们出来看看,主要解决吃饭问题。8 000亿斤粮食、7 500万担棉,更难一些。要动员全省人民、农场、部队一齐搞农业,先搞三江平原。余秋里副总理说,对国营农场,要加强领导,严格要求,你们要抓它,不能总采取原谅的态度。一定要它搞 100亿斤粮食。它有20多年的基础,有一支很好的队伍,技术水平也比较高,机械又那么多,对他们提指标要有号召力,要能促进,要注意发挥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三江平原的开发,要坚定地搞,但是要调查研究、规划好。
  李先念副主席阐述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应当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外开放,加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他说,黑龙江农业在全国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你们打个喷嚏,我们就要发烧。你们一丰一歉,一上一下就是60亿斤。歉收了你们受不了,国家也受不了。如果黑龙江调出几十亿斤,那我们就神气了,何必进口粮食呢!
  8月23日上午9点,一辆专列抵达福利屯火车站。李先念副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委员、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及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陪同下,视察友谊农场,实地考察了引进美国机械、进行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在视察中,李副主席明确指出:形势很好,来之不易,要巩固它,发展它。同时,他还对深入揭批四人帮、管好用好现有机械、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在肯定农场“成绩是主要的、有进步”的同时,李副主席还直率地对垦区田间杂草过多提出了批评,留下一句后来传遍全垦区的名言:“这里是粮草兼作,以草为主。”对国营农场从此以后大面积机械灭草和化学灭草起到很大鞭策作用。
  历史这部由时空经纬交织的流动着的画卷是如此的神奇,它有时灰暗苍白,有时阴森恐怖,有时却是艳阳高照,乾坤朗朗。1978年,正当全国人民结束那段阴冷、灰暗岁月的噩梦,开始向往安定平稳新生活的历史转折时期,黑龙江的大地上,阳光格外灿烂。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赴黑龙江省农场工作组的大规模调查、国家主要领导人亲临视察和寄予北大荒的深情厚望,如一阵又一阵浩荡春风、清甜甘露吹拂着万里沃野,滋润着 200万农场职工家属的心田。国家支援的农业机械、油料、化肥等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到垦区,重新激起了北大荒人顾全大局,为党分忧,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宿愿。《屯垦戍边报》4月3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以《春雷响彻北大荒》为题,记述了当时垦区人民欢欣鼓舞的心声。来自北京的关注和关爱为北大荒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勃勃生机,北大荒夺粮大会战的序幕已经拉开,黑龙江垦区的开发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