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的生命铸就的丰碑
专题史话
拓荒者的生命铸就的丰碑
——北大荒博物馆建设纪实
赵国春
2005年 9月2日,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对160万北大荒人来说,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一座让所有北大荒人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北大荒博物馆这天在哈尔滨市开馆了。
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和国家有关单位发来贺电,副省长申立国、省委副秘书长曹志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春良、黑龙江日报社社长贾宏图、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孙景钰、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珍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工美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王晓岩、王震将军的长子、原中海直公司董事长王兵、总局党委书记吕维峰、总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隋凤富,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韩乃寅参加了开馆仪式,并为开馆仪式剪了彩。总局老领导王玉林从北京发来了贺电。
从此,黑龙江垦区有了弘扬北大荒精神的阵地,有了展示北大荒文化的平台,有了一个展示垦区新形象、扩大对外开放、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一、百万垦荒者的夙愿
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就在这一年,正好是以南通博物院为标志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00年。北大荒博物馆开馆22天后的9月24日15:30,来自国内外的文博、文化界人士及相关机构代表,300余人聚会江南文化名城南通,庆祝、纪念南通博物院创建10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
让时空的镜头转回6年前,也就是2001年9月13日,在总局整体从佳木斯市搬迁到哈尔滨的第二年,总局党委每天面临着千头万绪的工作,要研究决策的工作很多,可就在这一天召开的由时任总局局长、现总局党委书记吕维峰主持的第五次局长办公会议上,听取了总局文化体育局关于《北大荒博物馆方案》的汇报。会议认为:建设好北大荒博物馆,将对展示北大荒开发建设50多年的辉煌历史,弘扬北大荒精神,传播北大荒文化,保护北大荒特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原则同意总局文化体育局提出的《北大荒博物馆方案》。
10月20日,总局就报给省文化厅一份《关于建设北大荒博物馆的函》。函中写道:北大荒博物馆是弘扬黑龙江省“四大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垦区新世纪第一大文化工程,将建成为省城标志性文化建筑。因此,恳请文化厅在北大荒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给予关怀和指导。
12月23日,省文化厅给农垦总局《关于同意建设北大荒博物馆的函》,同意农垦总局建设北大荒博物馆。函中写道:“北大荒博物馆的建设,将会成为全省农垦行业的窗口,浓缩和展示半个世纪的成就,亦将增强我省博物馆的群体优势。我厅将大力支持新馆建设,并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2002年12月17日,农业部在给总局的批复中写道:“为加强对黑龙江垦区50多年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各种珍贵文献、文物以及各级英模人物事迹等资产的保护,促进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意你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与香电街交界处建设北大荒博物馆。建成后,将展示几代北大荒人半个世纪的创业史,树立垦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形象。”
局长办公会后,总局文体局马上组织由北大荒博物馆筹建办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9个分局的70多个农场,召开“五老”(老干部、老复转官兵、老知识分子、老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老劳模)代表座谈会,一方面宣传建设北大荒博物馆的意义, 另一方面摸清应征展品线索。座谈中,许多老同志激动地说:“建北大荒博物馆是党中央对我们50多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肯定,有一天我们见马克思了也心安理得。”
不少老同志在座谈中说:“总局党委决定建北大荒博物馆是完全正确的,是对北大荒三代人50年艰苦奋斗树立的一座丰碑,对这些老同志是个肯定,对长眠在北大荒怀抱里的灵魂是个告慰,对今人是个鼓励,对后人是个教育,是再好不过的北大荒精神教育的载体。”
在普阳农场召开的座谈会上,老转业军官徐忠,把在上甘岭坑道里用过的一条美国军用毯子捐赠给博物馆。在提到这个毯子时,徐忠回忆起在坑道里苦战一个月的情景。他说真实情况比电影《上甘岭》还苦,因为没有电影里那些浪漫的情节,他说炮火硝烟是生和死的考验,开发北大荒再难是苦和累的考验,想起了枪林弹雨,千辛万苦也就没什么了。
共青农场老支边垦荒队山东庄的王恒修说:“庄里的人听说我要参加总局组织的调查会,让我反映一下‘老支边’退休工资低问题,听了上边的情况反映和同志们的发言,我很受教育,不谈这个事了,谈谈我们山东庄的事吧。”他谈了许多线索后说,别看我收入不高,建这个馆如需要捐款,我也可以尽一份力量。
北安分局党委副书记季世春在“五老”座谈会上说:“建北大荒博物馆是几代北大荒人的夙愿,是几届总局领导都关心的事。这个上下认识都一致的事得以实现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这是对三代北大荒拓荒者的肯定,是超越任何形式的奖赏,这是对我们这些老同志的鼓舞,是对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的先行者的一种告慰,是让历史告诉未来。”
牡丹江分局局长姜夏在听了筹建办的同志说了筹建情况后,说:“建北大荒博物馆是总局党委一个十分正确的决策,动议之初我就明确地向韩乃寅副书记表了个态,一定给予全力的支持,做出分局应做的贡献。现在听到各分局、各农场都很重视该馆的建设,这说明总局党委的这个决定合民心、顺民意,这是将我们北大荒人55年三代人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业绩,让它青史留名。”
2002年 4月10日下午,主抓北大荒博物馆建设的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韩乃寅,在听取了筹建办调研组的汇报后,高兴地说:有各级领导的积极性,咱这博物馆肯定能搞好,有了这方面的保证,我也就信心十足了。当调研组汇报到“五老”都很负责,都能认真地提供馆藏线索时,他说:“搜集文物资料的过程,就是宣传北大荒精神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对老同志是个鼓舞,对大家是个教育,这是我们这个博物馆的前期效果。”
总局机关干部为北大荒博物馆捐款的消息传到总局干休所,这些在北大荒生活战斗了一辈子,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黑土地的“老革命”们,虽然已年逾古稀或进耄耋之年,但此刻却心情激动。建北大荒博物馆是北大荒人多少年来的夙愿,如今实现了,不能不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原哈办谢家鹏副主任已是85岁高龄了,昕到消息后第一个捐款 800元。正在住院的原总局局长王强要捐款万元,干休所的领导深知老领导多年身体不佳,近期病重,花销不少,经再三劝说,最后还是捐了 1 000元。原总局副局长高大钧、于春山都已在耄耋之年,且在病中。高大钧正在京就医,委托女儿捐款,于春山长年卧床不起让儿子代捐,正在外地探亲的老领导朱文熹、肖寒听到家里正在捐款,特意打电话回来表示“捐款不要落下我们,我们不能落后”,让所内工作人员从工资中扣下捐款,就这样几天时间,干休所73名老领导,捐款32 000元。
总局老领导邓灿从北京打来电话,问北大荒博物馆的捐款活动结束了没有,因为捐款时他在外地,回来后他感觉自己应该补上,他说:“我是1958年集体转业来北大荒的老兵,对北大荒的山山水水,对北大荒的父老乡亲有感情。对北大荒的发展建设同三代北大荒人一样,凝聚着感情和汗水。总局党委决定修建北大荒博物馆,感到特别兴奋。这是我们几届班子所追求的一件事,这届党委完成了我们想干没干成的事,我们责无旁贷。”他托人从北京捎来 800元钱。
总局驻京联络处退休干部陈文华,拖着刚动完心脏大手术的病体, 亲自到单位捐献了300元。并说道:“总局做了件大好事,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总局财务处调研员陈荫萍正在外地出差,得知捐款的消息后,马上用电话委托他人代捐 500元,说:“我工作在北京,与你们一起参加捐款,为北大荒博物馆的建设尽点心意”。
总局佳木斯干休所老干部张自力,是全所人人皆知的困难户,家里4个孩子下岗,捐了100元,还歉疚地说这是我们全家14口人的一点心意。
如果说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北大荒博物馆的建设,就是黑龙江农垦事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
二、社会各界的实际行动
北大荒博物馆的顺利开馆,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从北大荒走出去的各位领导和文化名人的鼎力相助。
北大荒博物馆进入文物征集阶段初期,工作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起草好的《北大荒博物馆文物征集启事》,寄给了曾经在北大荒下过乡的黑龙江日报社社长贾宏图,并附上了几句话,就是想请他帮忙,从第三天开始,这个启事连续三次分别刊登在《黑龙江日报》头版和《生活报》头版,而且还被套了红。
王震将军的夫人王季青把将军生前用过的衣物、书籍、茶具等共117种,460件遗物,大到轮椅,小到一支笔,装了整整几大行李箱通过飞机运到哈尔滨市。
当征集组的同志们赶到著名版画家晁楣家,说明了来意后,晁老把自己用了多年的一套版画刻刀,捐给了博物馆。 还把已故的北大荒老版画家徐楞的版画作品 《林海轻骑》和张路的《满网》捐给了博物馆。
老北大荒转业军官、著名作家王忠瑜听说北大荒博物馆征集展品的消息后,提前好几天在家准备,为博物馆捐赠他的文学专著25部。老作家郑加真为博物馆捐赠21部他多年出版的专著,把家里仅有的一套(三卷)日文版《江畔朝阳》,捐给了馆里。
1969年在克山农场下乡的北京知青蔡学琴,由于人在北京身患重病不能参加总局举办的“北大荒改革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活动,她特意委托战友把当年劳动时穿的一件军用大衣捎来,捐赠给北大荒博物馆。她说:希望把这件有意义的旧大衣保存下来,把北大荒的精神继承下来。
回到北京多年的在北大荒生活过的文化名人们,对北大荒一往情深。只要一提起北大荒,一路开绿灯。征集组的同志在北京工作了10天,分别找到了梁晓声、肖复兴、蒋巍、姜昆、赵炎、邹静之、刘进元、王增茹等人,他们捐赠出当年在北大荒生活用过的茶缸、字典,找出当年的作品手稿,找出多年来出版的文学专著。仅肖复兴,就捐赠多年来出版的文学专著24部。当年以“右派”身份来北大荒的已故的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女儿吴霜,找出父亲生前用过的笔筒和荣获的奖牌。已故的著名诗人郭小川夫人杜惠老人,一说起北大荒就思绪万千,她找出了郭小川的照片10多幅,找出了作品手稿。
九三分局广播电视局局长赵强,在征集组的成员要离开九三局的那天早上,听说家里保存了10多年的两瓶红五月农场生产的东北王酒,马上回家去取。荣军农场的赵杰,把为儿子结婚用的精心保存了20多年的农场生产的毛毯拿了出来。大西江农场的场领导陪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翻遍了皮革厂的仓库,找到了当年生产的玛瑙项链和皮革制品。
总局党委非常重视北大荒博物馆的建设,总局党委书记吕维峰、总局局长隋凤富多次听取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汇报,并多次到馆里检查布展工作,试展后对馆里的展览展示提出了修改意见。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韩乃寅,兼北大荒博物馆筹建领导委员会主任,除了宏观把握整个筹建工作外,还与工作人员和专家们一同研究方案。大型壁画《北大荒人颂》的草稿,就反复研究修改了26次。利用休息日,带领博物馆筹建办的同志到大庆铁人纪念馆和哈尔滨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召集垦区龙头企业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门研究第六馆的布展工作。
说起北大荒博物馆的建设,有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那就是原北大荒博物馆筹建办主任、已故的丛培恩同志。他自从2001年10月接受筹建北大荒博物馆的任务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兢兢业业。带领工作人员下到各个农场调研、开座谈会,陪同总局领导到上海、北京等专业机构进行资质等方面的考察,整天在工地上,本来就有心脏病的他顾不上休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于2003年11月12日19时,因心肌梗塞突发,经抢救医治无效,和我们永别了。他的名字也和许许多多长眠在黑土上的先驱们一样,刻到了北大荒博物馆三馆“故人墙”上。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局分管博物馆建设的党委副书记韩乃寅亲自参加了,各分局文化局的领导同志都赶来参加了。
为了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筹建办的同志们把布展方案印刷装订了 200多册,下发到每个农场和企事业单位。
三、观众的高度赞扬
在2005年2月25日,北大荒博物馆开馆前夕,楼上的三个展厅的布展工作还没有完成,香坊区委宣传部组织香坊区教育局机关党员和250多名中小学生代表,来到北大荒博物馆参观,成为北大荒博物馆试开馆的首批观众。
把学习北大荒精神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当年从天津市下乡来到北大荒的知青、天津市委宣传部杜鸿林参观后在留言中写道:“北大荒精神属于北大荒人,更是中华民族魂的瑰宝。”
北大荒的第二代、《小说林》副主编何凯旋参观后在留言中写道:“回到家乡,回到精神的家园。”
23年前曾经陪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友谊农场的老省委书记李力安参观后,为北大荒博物馆题写了当年周恩来总理给友谊农场提出的任务:“光荣的国营农场为建设社会主义出粮食、出人才、出经验。”
12月21日,省委老领导孙维本参观后,专门为北大荒博物馆题写了:“牢记开荒创业史激励后来人,坚持北大荒精神继续铸辉煌。”
2005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北大荒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中央督导组组长和全体成员,两次来北大荒博物馆参观,他们高度评价北大荒博物馆: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阵地。哈尔滨黎明监狱的 200多名干警,也集体参观了北大荒博物馆。曾下乡在二九。农场的监狱长在留言簿上写道:北大荒精神永存。总局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为此专门发了一期简报,题目是《北大荒博物馆在先行性教育中发挥良好作用——个月接待省内外参观者700多人》,发给全垦区。
12月 5日,人和国际健身俱乐部的总经理、庆丰农场长大的林子敬,带领本单位的10多名青年员工,来到北大荒博物馆为他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生日。他还把50多名下过乡的人和健身长江店的知青会员,组织到北大荒博物馆参观。王晶女士提起当年的知青生活说:“三十多年前的上山下乡生活,今天仍旧历历在目,家乡人民的纯朴,让我感受到人间情,这份真情让我对生活保持乐观和充满热爱。”
红兴隆分局一位退休的宣传部长赵荣桂参观博物馆后动情地说:“看完北大荒博物馆,我们这些当过宣传干部的人,将来可以放心地走了……”
哈尔滨市香坊区委的一位宣传干部在参观后的留言中写道:参观了北大荒博物馆,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震撼,我为北大荒老前辈们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而感动,北大荒精神永存!
2006年 3月17日,哈尔滨市第30中学的100多名学生步行1小时20分钟,从动力区来到北大荒博物馆,召开“学习北大荒英雄事迹”的主题班会。北大荒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月21日, 省委常委、 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参观北大荒博物馆后, 在留言簿上写道:“北大荒精神永存!”
五一前后,总局老领导王锡禄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党魂军魂大荒魂,军垦民垦为人民。总局老领导王玉林参观后深情地在留言簿上写道:牢记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发扬北大荒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北京知青、原《九三报》总编辑周芳燕在留言簿上写道:最爱还是北大荒。
五四青年节前夕,哈尔滨市道外区城乡路街道办事处团委,组织了10名新团员,在“北大荒英雄群体”展厅,举行了入团宣誓仪式。
完达山制药厂的全体员工们参观后写道:发扬北大荒精神,做现代化工人,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继承和弘扬下去。
香坊区委党校组织了 212名非党积极分子,分两批来到北大荒博物馆参观。他们把学习北大荒精神,作为党课的一项主要内容。
北大荒博物馆开馆不到一年时间,2005年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有人说:走进北大荒博物馆,也就走进了北大荒集团这个堀起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文明殿堂。因为北大荒博物馆是展示黑龙江垦区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