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棱农场养鹿场的建立与发展

绥棱农场养鹿场的建立与发展


 
                    曲国祥
  绥棱农场开发养鹿事业曾经历过一段艰苦曲折的历程。有同志们在捕捉野鹿时致伤而不恢心的动人故事,有在驯化野鹿过程中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机智、灵活。克服种种困难后,终于使养鹿事业得以发展起来。
  一、鹿的故乡
  小兴安岭脚下,诺敏河两岸水草肥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位于绥棱县城东北方向的四海店,被称为鹿的故乡。这里有全省最大规模的养鹿场,据到这里开发建点的老同志讲,当年这里的野鹿成群,随处可见,是黑龙江省的一大自然资源。如今的鹿场,就是当年捕捉野鹿进行驯化建成的。
  1955年 7月25日,黑龙江省劳改局第二十四支队,奉命来到这人烟稀少、满目荒凉的地方,在这里搭起帐篷,挖了地窨子,开始组建劳改农场。建场初期条件艰苦,衣食住行无一不靠国家拨款过日子。直到1956年,农场虽然初具规模,但仍然不能自给自足。为了减少向国家贷款,农场党委决定,建立副业大队,发挥靠山优势,自行创收,委派朱树廷等 4名有经验的公安干部,带领400犯人开进深山老林。
  山上的生活条件,比建场时的条件还艰苦,为了改善山上的生活条件,朱树廷和公安干部上山打猎,不但改善了山上的生活条件,还增加了副业收入。一天他们打回来一只野鹿,被林场同志发现,林场同志立即指出,鹿是国家保护动物,只准捕捉、驯养,不准狩猎。并告诉副业大队的同志,捉到一只鹿,驯养成功,就是 800元收入。朱树廷想,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生财之道,经请示场党委同意,捕鹿生产正式开始了。
  二、一只三条腿的小鹿
  对捕鹿,当时谁也没有经验,想得很简单,对困难没有充分估计。一开始想出下套子的办法,用铁丝做成套,安放在鹿经常走动的林间小道上。可是套着的第一只鹿,却被勒死了。被套着的第二只鹿,是一只腿受了伤的小母鹿,但总算是一只活鹿,大家小心翼翼地将这只小鹿抬回驻地。为了救治这只小鹿,场里派来一名医生给小鹿治伤,经过细心治疗,这只小鹿总算活了下来,但一条腿被截了肢,成了一只三条腿的小鹿。看来下套子捕鹿的办法是不成功的。
  三、鹿伤人以后
  套鹿的办法失败了,还能不能采用其他好办法捕鹿呢?朱树廷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经大家议论,想出了用窖窖鹿的办法。窖挖好了,用盐和草做诱饵,朱树廷带人暗中观察窖鹿情况,露水打湿了衣服,蚊虫叮咬,不能出一点声。鹿被引来了,人们的心都不约而同地收紧,可是当鹿一踏上窖盖,发现松动,立刻收回腿跑开了,人们的心像被奔驰的鹿带跑了一样。啊!原来鹿竟是这样的精灵。解决窖盖松动又是一大难题,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常言说:“人多出韩信”。一个人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补充就更加完善了,新的更巧妙地窖盖有了初步方案,这是由四块三角形木板拼成的窖盖,叫“四块瓦”。窖的四周沿用圆木固定,圆木两端设活动轴,每块“瓦”前伸到窖中心,当鹿刚接近窖边沿时,窖盖不会动,直到鹿走到窖中心时,由于鹿身重量的压力,窖盖会自动下翻。
  新窖盖制做成功,同时安装妥当。不久,第一只完好无损的鹿被翻到窖内。朱树廷带领40多人来到了鹿窖,窖四周全都站满了人,先指派三名身强力壮的人跳入窖内抓鹿。谁知野性狂暴的鹿,把一人的鼻子踢塌了,另一人的胳膊被踢断。老朱急了,自己跳人窖内,正当他和鹿周旋时,被鹿撞倒,他身体左侧 3根肋骨被踩断。窖四周的人纷纷跳入窖内,生生把一只鹿给掐住了。但取上的又是一只死鹿。
  鹿把人伤了,朱树廷和其他二人都住了医院,捕鹿工作还能否继续进行?人们在纷纷议论。老朱在住院期间,领导和同志们都先后前来看望,多数人都劝他:“病好以后可不要再搞捕鹿了。”特别是老朱的爱人,给老朱下了禁令。病好以后,不允许他再上山了。可是老朱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对外界的劝告没有急于表态,他在细细地琢磨以往捕鹿的教训和经验,暗暗筹划着下一步的战斗。
  四、“万能大窖”和“八挂笼”
  在老朱养病期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本来准备专门捕鹿的窖,无意间却窖到了野猪、狍子、黑熊等野兽。这比打猎要省劲得多, 效果又好,收效颇丰, 于是大家给这种窖取了个名“万能大窖”。消息很快传开,许多小农场,外乡、县的人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老朱虽然住在医院里,可是心早已飞到山上。一出院便身不由己,爱人的禁令已无法控制一颗沸腾的心,好心人的劝告成了他坚持不懈地动力。他急忙赶到山上,又开始带领群众研究起捕鹿。现在捕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窖内把鹿完好的取出来,又要保证人身安全。在那漫长的冬夜里,副业队部还亮着蜡烛的光,人们正在热烈地讨论设计取鹿的笼子,这是经过大家充分议论后,想出来的新招数。根据大家的议论,木工巧安排,并做出了模型。这是一个装配式的笼子,由多部件组成,直接下到窖内,将狩鹿诱赶进笼后,迅速关好笼门,然后将笼带鹿一起取出。新笼制作成功,给笼起了个名叫“八挂笼”。
  一天早晨,三号“万能大窖”来人报告,一只大公鹿被翻人窖内,老朱一声令下,60多人,每人扛着一个“八挂笼”的附件,迅速赶到三号“万能大窖”。人们七手八脚把“八挂笼”安装好,缓缓把笼子吊放入窖内,利用引诱和哄赶的办法将鹿引进笼内,再迅速将门关闭好。这时人跳入窖内拾好绳索,大家齐心协力将“八挂笼”抬出大窖,这一切都进行得有秩有序、干净利落。就这样,第一只完好无损的鹿被关进了鹿圈内。“八挂笼”的成功,给捕鹿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力条件,捕鹿进度加快了,可是驯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
  五、驯鹿
  野鹿的性情总是野的,尽管鹿圈修得又宽又大、又敞亮,但对于在大自然中跑惯了的鹿来说,总还是一个狭窄的天地。被圈起来的鹿不停地跑,甚至有的撞破了头上美丽的茸角,血流不止。面对惨状,人们一时束手无策。更有甚者一头大公鹿在圈内跑跳不止,直到活活累死。怎么办?有什么办法不让它们跑跳,能够安静些呢?朱树廷从抬鹿的“八挂笼”得到启示,把大圈改成小圈,不给鹿有跑跳的余地,鹿一开始捕到先放到小圈内,等慢慢适应环境后再放人大圈。
  可是鹿在窄小的圈内,人去喂草、喂水,鹿却一概不理,大家感到野鹿对人有恐惧感,于是想出用大苫布把鹿和人之间遮挡起来,喂鹿人与鹿既不出声,也不露面,就像打偷袭战一样。这样虽然效果大有好转,但太费事,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苫布,何况这样并非长久之计。
  六、三条腿小鹿的非凡功能
  三条腿小鹿已经饲养将近一年时间,尽管走路不那么灵便,但它已经不怕人,大家都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亲密感。自从新鹿被捕来后,大家都称它为“老资格”。这一日,朱树廷手拿一把青草在逗引“老资格”,“老资格”大胆地啃吃着,老朱聚精会神地瞅着小鹿啃吃青草的动作。忽然一个新的驯鹿计划在老朱心里萌发。朱树廷把三条腿小鹿放出了圈,它并没有跑,朱树廷有意把它引到其它小鹿圈旁,在圈门前放好水和草,“老资格”很快走过来喝水吃草,圈内的鹿看到“老资格”敢吃人喂的水草,也跟着吃喝起来。
  谁能想到一只三条腿小鹿,却帮了驯鹿的大忙,成了驯鹿向导。“老资格”的称号更加响亮了。在“老资格”的引导下,一只只野鹿被驯化过来,每只被驯化过来的野鹿,都被大家称为“家鹿”。后来一只只“家鹿”又被送进大圈,被送进大圈的“家鹿”再也不象原来那样跑跳不止。有的家鹿还逐步升级,也成了驯鹿向导。
  1959年,副业大队捕捉、驯化了 300多只野鹿, 有些早期捕捉的母鹿, 还生下了小鹿,“老资格”已经生了两胎小鹿。
  七、养鹿场在前进
  朱树廷带头捕鹿,取得显著成绩,被场党委任命为养鹿队长。
  1960年,副业大队捕鹿为农场积资24万余元,朱大队长和同志们带着胜利者的微笑,驱赶着300多只被驯化的鹿群,撤出深山踏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