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荒原上的回民队

史海钩沉

荒原上的回民队


 
                  韩传忠 王七贤
  在垦区60年开发建设史上,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队伍,他们就是八五六农场回民队。这支全部由回族官兵及家属组成的队伍,在艰苦的岁月里用青春和热血为北大荒的开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58年4月,东北防空军101师的67名转业军官来到八五六农场场部以东30公里的头道岗开荒建点,称为头道岗大队。他们抓紧时间开荒播种,一天干10多个小时,开荒播种 500多亩。到了 6月,队里盖好了食堂、仓库、大宿舍,大田管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在这时,突然接到了上级通知,命令全体人员撤走。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生产队交给回民兄弟,成立垦区惟一的回民队。
  原来,10万转业官兵从全国各地开进北大荒,转业官兵中有一些人是少数民族。其中也有回族人。为了贯彻执行好民族政策,照顾好回民的特殊生活,尊重他们的意愿,经王震部长批准,在八五六农场头道岗大队成立回民队,将垦区各场的回民集中建队。
  1958年7月1日是回民队的建队日,队长李金友,指导员马明春,都是回族人,上尉军官。回民队近200人,其中转业官兵130多人,家属80多人。农场给回民队配备了 3台拖拉机,一台康拜因用于扩大生产,又拨给了一辆马车和一辆牛车搞运输。在王震部长亲自关怀下,送来了100多只羊和10多头黄牛,进行饲养, 改善生活。每人每月豆油供应比其它单位多半斤。每年“开斋节”还特供给白面炸油条,他们节假日都能吃上牛羊肉。在那个各种物品都凭票供应的岁月,回民队居民的生活真是高标准的了。
  回民队的居民安居乐业,生产奋发向上。他们白天生产,利用早晚突击盖房。入冬时,不但把庄稼全收了回来,还盖起了 5栋家属房和3栋集体宿舍,以及马号、场院、粮囤。5栋家属房远远解决不了50多户家庭居住,只好一铺炕用床单隔开住两家。入冬后,全队又苦战半个月把冻土揭开,深挖一米,突击建了两个地窨子,安顿了10家。
  荒原上出现了一个民兵回民队,在那难苦的岁月里,回民队父老乡亲虽然物资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单调,但来自祖国各地的回族兄弟聚在了一起,按照本民族的习惯生活,大家觉得生活有奔头。他们克服困难,冬天搞水利会战,开挖了 4公里长的“五一”渠灌,开通了田问排水系统。春夏开荒种地,两年开荒7 000余亩。他们还利用早晚时间突击盖起了3 000多平方米的房舍。在全场各个生产队中,回民队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
  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吃饱肚子都困难,用代食品充饥,浮肿病很普遍,生活困难,生产上不去,职工思想开始出现混乱。回民队领导向上级反映情况却遭到训斥,把回民队列为“四不像”单位,即生产不像生产,生活不像生活,学习不像学习,工作不像工作。并派工作组驻队搞拔“帽子”运动。队干部和管理人员全部被“拔”掉,全部换上了汉族人员。同时,垦区大批转业军官调出垦区,回民队的一些军官和家属也被调走。回民队职工人数减少,生产劳力不足,就调入一些汉族职工。回民队变成了回汉混居的生产队。虽然领导一再强调汉族职工要尊重回民风俗习惯,但汉族职工偷吃猪肉的事屡禁不止,为此还引起回汉居民的争斗,影响了生产队的生产和居民的安定。在这种情况下,农场研究并征得回族居民的同意,决定撤消回民队建制,剩下的40多名回族职工搬迁到场部附近单独居住,时间是1962年5月。
  八五六农场回民队从建队到撤消虽然仅有 5个年头,但在当时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而且起到了安定人心,鼓舞广大转业官兵扎根边疆的积极作用。荒原上的回民队应载入北大荒开发建设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