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一五农场初建与发展的回忆片段

八一五农场初建与发展的回忆片段



                    杜明森
  1945年8月15日是祖国打败日寇的光复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1949年8月,原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机械农场管理处在黑龙江嫩江县三区建立了八一五农场。1952年初鹤山农场和八一五农场合并为鹤山八一五农场。因为日本彻底投降是在1945年9月3日,1952年 3月将场名更改为九三农场。在农场初建和发展中,苦乐相伴、苦尽甘来。
  一、受梁军精神感召
  1950年初,我在南京报刊上看到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先进事迹,热血沸腾,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认真阅读报刊上刊登的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招聘学员的消息,决心向梁军学习,也当一名拖拉机手。那时人们对南北方的差别、城乡差别考虑不多,家人也支持我去祖国的最北方。7 月,17岁的我从故乡南京乘车北上,几经周折来到哈尔滨市阿什河街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报考拖拉机学员。和我一起考试的还有从杭州、陕西等地来的一批知识青年。考试合格被录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在专人的带领下继续北上到嫩江县境内八一五农场。这里早有从辽宁等地招来的大批青年,加上我们有一二百人。在茫茫的荒原上支起几顶帐篷,听说是联合国援助的,这就是我们的宿舍,厨房、餐厅都在露天里。9 月,农场成立了学员大队,场人事科长李殿良兼任大队长,大队部设在杨树林里(现九三水塔处)。我们渴望学开拖拉机技术,可是麦收时农业技术员老赵却带我们学员到麦地里拾麦穗,专拣长得好的“四方头大胖子”麦穗作良种。
  很多青年在梁军精神感召下,舍弃大城市来到北大荒。1952年从齐齐哈尔市来的16岁女青年刘木芝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以梁军为榜样,克服了年龄小、个子小开斯大林80号的困难,同男同志一样摸爬滚打,创造了优异成绩,被选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候补委员、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成为省和全国劳动模范。梁军精神影响一代人。
  二、八无培训班
  农场举办了农机学习班,技师张鑫荛是授课老师。他说同学们,我们这个训练班的特点是时间短(10~15天),条件差,差到什么程度呢?“八个没有”:没有教室、没有住处、没有食堂、没有专职老师、没有桌子、没有凳子、没有黑板、没有教材。尽管条件差,但是大家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不怕日晒、风刮和雨淋,坚持学习,白天听课晚上在油灯下复习。学习半个月就结业了,让我们到实践中边干边学习。学员们分别调到第一开荒队 (伪满开拓团十八中队遗址)和二中队(伪满开拓团二巴州遗址)去扒、拆、抠、 挖日伪时期的破房框子和房基残留的砖瓦石块,然后用这些废料临时搭起既不防风又不避雨的 4栋宿舍,我们住在里面,白天学技术,晚上粒选大豆种,为翌年生产做准备。
  1950年11月13日,农场选派10名有培养前途的优秀拖拉机学员去哈尔滨市王岗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机械农场第四期干部训练班深造,我幸运成为其中一员。马成林师傅领着我们学习,经过 3个月的学习,我们的政治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生产和技术骨干,为后来走向基层领导岗位打下基础。
  三、披风斗雪
  1950年农场播种几千亩大豆,收获时没有收获大豆的机械,全部用人工收割,学员是主要劳动力,首当其冲。全场职工起早贪晚奋战到下雪时才收割完。天气已经很冷,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几百名学员都是春夏两季从南方招来的,都没带防寒衣被,夜里冻得直筛糠。农场领导怕冻坏我们,夜间接我们到新建的砖瓦结构的办公室住,干部们都到帐篷里去办公。白天顶风雪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里脱大豆,足足干了一冬天。转年第二年 3月备耕开始了,上旬和中旬用苏式人工手摇选种机精选麦种、拌农药。下旬就去选作业站,在白茫茫雪原中选点。那年雪下得很大,低洼处积雪一米多深,人陷进去都很难拔腿。由于天寒地冻无法支帐篷,只好在豆秸堆上掏出一个洞把被子塞进去,晚上脚朝里头向外躺在里边,再用豆秸把洞口挡上睡,早上起来时外面全是哈气挂的霜,起来后双腿抽筋不会迈步,只好互相搀扶着走上几圈才能活动自如。
  场领导心疼我们,找了一个日伪时期的大菜窖,把坑里的雪清理出来,上面用木杆扣豆秸盖上,两头留两门,中间用布帘隔开,分别住男女学员,什么取暖设施都没有,全靠体温来御寒。尽管这样艰苦,可大家仍心满意足地说:我们终于有家了。
  四、润物无声
  当年物资极端缺乏,生活非常艰苦,学员每月挣60个工薪分,除扣去30分伙食费外,还要扣棉衣、棉被、棉鞋、棉帽、棉袜、棉手套的欠账,每月只发给5 000元零用钱(东北通用券,等于5角人民币)。当时只能买一支牙膏或一块洗衣皂,要买毛巾只能两个人合伙买,这个月你买,下个月我买。每月发一次细粮票,可以吃一顿馒头或米饭改善生活,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荤菜。农场怕学员挺不住开小差,想了许多办法来做学员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如:请老干部讲军史,请当地老贫农讲亡国史、家史,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场领导则讲农场发展远景以激励大家来鼓舞大家的斗志。在讨论和提高的基础上,发动学员写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学员们纷纷表示在农场扎根,有的说不向家里写信诉苦了,有的表示过年不回家了。接着在全场开展了劳动竞赛和立功活动。1951年,农场和全国一样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为了提高学员们的阶级觉悟,农场派部分学员去嫩江县参加镇压反革命分子大会。当听到宣布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宇文金榜等 3名反革命分子的罪恶和受害人对他们血泪斑斑的罪恶的控诉后,学员们个个义愤填膺,决心把农场建设好,多生产粮食,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支援抗美援朝,决不让反革命分子翻天。全场职工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工资的 20%捐出来买飞机大炮支援志愿军打美国鬼子,有的还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五、龙口夺粮
  1951年 8月上旬农场开始麦收,天气晴好,小麦成熟度也适合联合收割作业,但场长要求留茬不准高于10厘米,损失率每平方米不准超过10个麦粒。这两项指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麦地里杂草又多,无法达到。生产队领导不敢让联合收割机下地割麦,只好停车请示场长定夺。场部派人实地试割也达不到要求。农场管理局请求苏联专家到现场指导,但试割损失率和割茬高度均达不到标准。场长只好撤消原来的质量要求,指示下地收割。可七八天过去了,错过了最佳收割期,刚割了几天,天就下起了阴雨,一直不开晴,地陷车收割机下不了地,只好人工收割。农场人手少,只好四处求援,临近的嫩江县沈风芹集体农庄出劳动力帮助收割,一直收割到11月初。站着的小麦不是掉穗就是出芽,割倒的全部发芽了。上冻了才割完麦子,收回来的全部是芽麦,粮库不收,只好自己磨面吃。蒸出来的馒头又黑又粘,人们排出来的大便都是黑色的。第二年夏季场工会主席吴雨生下队检查工作发现职工吃发芽小麦坏肚子,及时向场长汇报才不让吃了。
  1952年夏天,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部长张省三和杜副部长来农场视察工作时,在全场连队以上干部及参加培训班的全体康拜因手大会上说:你们做了许多工作,但个别领导的家长制作风也很严重,要求脱离实际的现象必须克服。小麦受灾既是天灾又是人祸。要求割茬不超过10厘米,我要的是粮食,不是收麦秸开草帽公司。这是建场没有经验,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六、国庆观礼
  1956年初,九三荣军机械农场派老荣军汪立国率领一批干部和工人到讷河县境内南阳岗建立红五月农场,我是其中的一分子。当年建场、当年开荒种地、当年赢利,事迹上了《人民日报》。我开的康拜因机车组连年超额完成收割任务的50%,耗油量比定额节省32%,修理费用节约 85%,成为九三垦区一个效率高、质量好、耗油少、费用低又安全的先进机车组。《嫩江日报》介绍了我的先进事迹,我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62年被评为九三农垦局劳模,1963年12月同九三农垦局工会副主席郭松秀出席了黑龙江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我们机车组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好评,为此,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和陈雷等省领导接见了我们,让我同省委常委们坐在一排合影。1964年 3月我和场党总支书记夏仲元、李玉平出席黑龙江省农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会上,红五月农场被授予全省20面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我和李玉平被授予五好职工的光荣称号,获得了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五好奖章。1965年 9月25日,通知我去省组团赴北京参加国庆16周年观礼庆典活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地接见了我们,并合影留念。我心激动地都要跳出来了,肚里比吃蜜桃还甜,暗暗下决心继续向梁军学习,做一名永不褪色的农垦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