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农垦人的壮举
垦区人物
一位老农垦人的壮举
——张福如退休后治土造林的故事
魏壮修
从省计委主任、党组书记的岗位退休的张福如,是一位地道的老农垦人。这不仅因为他曾是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更因为他从辽宁大学毕业就直接来到了北大荒,并且奋斗了整30年。他曾说:“在我心中,农垦事业是最神圣的事业。我能为这样的事业奉献一生,是最大的幸福和骄傲。”他还说:“我之所以在退休后去治土造林,也是把它当成农垦事业的继续。”
张福如退休后,没在家里颐养天年,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偕老伴儿到偏远荒沟去治土造林,而且一干就是11年。
张福如多年来总有一种感慨,那就是在农垦事业发展过程中,也曾对垦区的自然生态造成一定破坏。因此,他怀有一份愧疚。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在退休后把防治水土流失当作为了农垦事业奋斗的继续。
大龙沟原也曾树木葱翠、生机盎然,但因滥砍乱伐,成了几乎草木不生、沙石裸露的荒山沟。张福如选定这块地方之后,就以老伴儿林秀娟的名义,和当地村委会签订了40年承包造林合同。承包面积 475亩。1995年春,两位老人到那里开始了一般人难以想像的艰苦的植树生活。
在一棵大榆树下,张福如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和1958年十万转复官兵挺进北大荒时住的马架子差不多的小棚屋。在屋外垒个土灶,拣枯柴烧水做饭。又在离屋不太远处,挖几米深的坑,渗到坑里的浅层地下水解决了饮用问题。这样的 “家”,他们每年要住七八个月,一住就是5年。
张福如老两口都是年过花甲的人了,突然要整天不断地干体力活,劳累和辛苦可想而知。他包的沟坡很多地方砂石化严重,挖不出土,他们在地上挖个7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坑,从别处取土来填满后再栽树。浇水得从沟底挑。最多时老两口一天要挖 1 100多个坑,挑三四十担水。
张福如还在沟坡上开挖截流沟、顺水沟和鱼鳞坑。他给自己定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量,不完成不收工。最终他共挖了20条截流沟、6 条顺水沟,长度达15 400多延长米,鱼鳞坑共挖了10万多个。
第一年张福如就种了 5万棵树。加之他撸了很多野草籽,撒在不能种树的地方。盛夏之后,荒沟就呈现出朦胧的绿色。寒冬临近,老两口才回城过冬。
经过 4年努力,大龙沟恢复了生气。但张福如并没就此满足。他一心要把大龙沟建设成为一块能够长远示范和带动周边农村兴旺致富的基地,一处集生活、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乐园。于是,他开始了开拓性地投资建设。资金主要是老两口的退休金和来自孩子们的赞助。
从1999年开始,他先是盖起了一处60多平方米的砖房。在房前屋后种了不少瓜菜和花卉。继而接上了乡村用电。又打了一口 120米的深水井。结束了无电无水的棚屋生活。他跨沟筑坝,使上游形成小水库。他还在树林间、水库旁建了些小巧的亭、阁。几年下来,这里已经是一处旅游景点了。
在张福如种植成活的20多万棵树木中,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柳树、柞树、椴树、核桃、沙棘树等,还有丁香、玫瑰、水腊等花树。他还选择适当的地方开辟了苗圃和花圃。
张福如利用晚间和回城过冬的时间,刻苦学习林业知识,还获得了本科学历证书。现在,他在攻读研究生课程。
张福如老两口初到大龙沟时,有些村民仍然随意闯进他们承包的山沟打柴、放牧,毁坏小树苗,老两口非常心疼。但他们从不对这些村民说不好听的话,而是耐心劝阻。为此,张福如经常到周边的村屯去走访,向村民宣传爱护树木的道理。并决心一定要带动周边村民大搞绿化,要帮助他们发家致富。
张福如主动把承包地边向里让出一两米,以便于村民耕作。还把4万棵4年生杨树苗无偿送给村民,让他们在村头、路边栽种。有的村民需要木杆或锹、镐把,或需要割草喂牲口,张福如亲自带他们进林选伐,或者指定范围满足村民需要。慢慢地,村民们知道了他曾是省里的大干部,都和他亲近起来,有了纠纷也都来找他调解。村里的学校冬天需要烧柴取暖,张福如就让老师带领全校学生到他的林子里来。他先给孩子们讲讲爱护树木的道理,然后让他们拣拾枯树干枝。一天下来,够他们烧一冬的。
为了给村民作示范,张福如在承包的山沟里试种了紫草、甘草、沙棘、五味子、枸杞子等作物。张福如还放手允许附近的村民进他造林的山沟里来打柴割草,损毁林木的现象越来越少,一年也不过三五棵。周边的村屯和道路,也开始变绿了。
张福如的奋斗得到了奖赏,国务院向他颁发了“全国绿化奖章”。200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还授予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并请他到北京参加了表彰奖励大会。此后,他又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
在张福如心中,山青水绿就是最大的财富。大龙沟如今已是林荫蔽日、遍地花草的绿洲,是鸟儿和虫蛇的乐园。有些好心的老朋友向他进言,毕竟已经一个73岁、一个69岁了,应当考虑急流勇退的问题。但张福如还是愿意和老伴儿住到大龙沟安度晚年,去与他的事业作伴儿。
(原载《农垦日报》200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