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巨变与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的巨变与北大荒精神
隋凤富
在解放战争硝烟正浓的1947年,上万名的伤残军人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自部署下拉开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60年来,建设者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垦出 3 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年均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多亿斤,昔日的莽莽荒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北大荒的巨变,是党中央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亿万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同时也是三代军垦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开出的最为灿烂的花朵。这一精神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它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我国农垦战线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艰苦奋斗。北大荒开发的艰难程度在人类拓荒史上是罕见的。北大荒位于东经123度至134度,横跨12个经度,北纬43度至50度,纵贯 8个纬度。这里是冰雪之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在这里徘徊。北大荒的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摄氏度降至零下3.5度,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有作家这样描写道:这里是寒冷的世界。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每逢“大烟炮”过后,时见雏鹰跌落于林下,孤狼陈尸于河谷;古泉咽涩,大江断流;没有顽强生命力的灵物,怎敢在此生息繁衍?
北大荒人就是在这样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始了创业的悲壮征程。冬天,他们住在莽莽荒原上的马架子、地窨子里,喝着雪水,吃着冻干粮;夏天,风餐露宿,顶风冒雨,人拉肩扛,在丛林中、草甸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建起了一批批国营农场。
1949年10月下旬,在作战中失去一只眼睛和一条胳膊的老八路郝光浓率领 100多名荣军战士来到伊拉哈创办荣军农场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眼前惟有呼啸的寒风卷起冲天的雪尘。他们架起第一顶帐篷,穿着棉衣睡觉,和着雪水做饭。为了积肥,伤残的荣军战士搭配编组,双目失明的抬着担子,瘸腿的跟着拣粪。失去了十个脚趾和两个手指的特等模范迟子祥率领战士们办起了铁匠炉,挥动伤残的手打出 1 200多件小农具。为了生产运输工具,他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身躯作动力,硬是生产出可以载重 5吨的大拖车。老红军余友清在八五○农场开荒中,带头试验人拉犁开荒。他们先用50人拉一台双轮单铧犁,后改装犁具,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在几十公里的荒原上,出现了身着军装的战士们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的壮观场面。
农建二师五团在创建二九○农场时,由于没有建房材料,战士们就用炸药在平地上炸开冻土,像挖地道般在一米半深的冻土层下筑屋,再从上面打几个眼,下面铺些干树枝,过着穴居式的生活。待到天气变暖,冻土融化,洞穴倒塌,战士们才用两个树干支撑,搭起人字型的马架子。在北大荒开发的初期,小马架是安身的主体建筑。1958年春,预一师 1 488名转业官兵用100天的时间抢盖了1 000多间马架子,使萝北荒原上出现了几十座“新村”。
1969年 5月,以知青为主体的兵团战士向荒原宣战,开始修建由富锦县二龙山镇至抚远县的“二抚公路”,6 800 多名兵团战士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奋战了7个月,在140公里重沼泽区修筑成235公里的路段。
勇于开拓。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北大荒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靠制度创新作支撑。1978年,像当年挺进荒原一样,北大荒人开始向一个陌生的领域进军。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经营体制和机制,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几十年习惯于国家出钱、农场种地的正式职工转变为自己出钱种地的家庭农场主,北大荒人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历练。
家庭农场兴办成功了,北大荒人又探索规模经营的新路子。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开始了农业改革的第二次飞跃。这次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栽培模式化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不断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的改革,用三年时间把原来的 2 241个生产队全部撤销,集中设立661个管理区。这项改革,压缩管理人员1.27万人,减少开支4.6亿元,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减轻了职工的负担,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制度的创新洞开了北大荒人看世界的窗口,将他们引向了国际舞台。1978年,垦区在友谊农场五分场2队全套引进美国农业机械,建立了3万亩耕地的北方旱作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1980年到1983年,垦区以补偿贸易、世行贷款等形式建立了洪河、二道河、鸭绿河、浓江4个现代化农场和32个引进外资生产队。特别是近5年来,垦区已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5.5亿美元。
目前,垦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主要农畜产品出口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垦区发挥资源、品牌和诚信等优势,推进企业自主招商,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先后引进韩国大和、香港宣威等国际知名企业,累计引资46.8亿元。对外合作不断发展,累计直接利用外资7 080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北大荒农业股份成功上市,一次性融资15.6亿元,近期发行短期债券14亿元,同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农场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融资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商贸集团与中石油、完达山乳业与台湾统一的成功合作,从根本上改善了股权结构,转变了企业经营机制。九三油脂等企业也在大连、天津和防城港等地实现了强势扩张。
顾全大局。党和国家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略定位旨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开发初期支援解放战争前线,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到今天在北大荒建立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60年来,北大荒人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挫折,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大局。
1960年,北大荒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但为了完成上交国家商品粮的任务,农场人守着一堆堆粮食,自己却用野菜、豆秸、树皮充饥,全垦区职工的口粮标准降到了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当年,却向国家交售了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 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当年在垦区广泛传诵的“八五三精神”,就是北大荒人顾全大局的真实写照。1960年,八五三农场接受了上交国家300万公斤粮食的任务。但在运出了280万公斤粮食后,上级考虑到这个农场职工是以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树叶充饥的实际困难,决定余下的20万公斤就不收了。可当农场听到一些灾区严重缺粮的情况后,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又从农场的种子、口粮、饲料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民,为国家分担了困难。
大家都知道,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目前国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补贴农业。明知种粮效益低,但由于国家需要粮食,北大荒人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1990年,垦区提出建设5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大荒人必须跳出单一旱作农业的老路,开始一场“旱(旱田)改水(水田)”的革命。
80多个国有农场组织千家万户在 1 000万亩低产田上大造水田。没有资金,农场和职工千方百计筹措,4 年之间,投入资金30多亿元;没有技术,除总局组织统一培训外,各农场还从外地引来技术人员。全垦区改造利用了 1 000多万亩低洼易涝低产田,打破了近50年来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使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2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 400万亩,水稻单产、总产分别由159.7公斤、0.4 亿公斤,提高到2006年的513.6公斤、52.9亿公斤,水稻总产已占全垦区粮食总产量的56.4%,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使垦区的农业生产走上了高产、稳产、高效的发展轨道。
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助推了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攀升。垦区用了15年时间才在1962年拿下总产20亿斤的大关;从总产40亿斤到 100亿斤的跨越用了10年时间;从1995年到2005年,还是10年,但粮食总产已从100亿斤达到200亿斤;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再登新台阶,达到226.4亿斤,商品量首次突破200亿斤,创造了垦区发展史上的奇迹。
无私奉献。北大荒的60年,是饱含血与汗、诗与歌的宏伟篇章。创造北大荒历史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当年,为了开发北大荒,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老红军、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从烽火弥漫的解放战争的战场、抗美援朝的前线毅然投身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一生无怨无悔地奋斗在北大荒。
从1947年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他们中有一生奋斗在北大荒的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等 1 000多名老红军战士和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等1418名残废荣誉军人。他们中有128人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有408人获特等功奖励,有 2 929人立过大功。这些英雄们是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入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老红军黄振荣,率队深入茫茫的林海雪原,在踏查荒原时,冻掉了 9个脚趾头。老红军张文忠离休不赋闲,为改变农场低产面貌,主动要求种 6亩试验田,他起早贪黑,挑着担子,一冬积了40吨优质肥。水渠决口,他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缺口。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吸引了20万北京、天津、河北、哈尔滨、山东等地的支边青年,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北大荒。1956年,已经担任了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乡长的杨华,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带领第一批北京青年来到北大荒。为了坚定青年们扎根边疆的决心,他写下了血书:“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他在北大荒整整奋战了42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54万全国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怀着满腔的热血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在垦区各行各业建设上留下他们闪光的青春足迹。北大荒艰苦奋斗的历程成为他们今天取得更大成就的精神财富和人生积淀。现在,仍然有2万余人奋斗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60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 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科技人员。他们中有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元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特别是被人们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他研究推广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等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年以来其科研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增效 100多亿元,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武装起来的北大荒人,可以创造人类拓荒史上的壮举,也一定能够绘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原载《求是》2007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