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绩压群芳桃李园

绩压群芳桃李园



               ——垦区60年教育事业发展纪略
                    王爱军
  翻开垦区60年的发展史,犹如展开一幅壮丽的画卷,从色彩单调的黑白画,到绚丽多彩的水彩画,但无论是开发之初的艰苦岁月,还是经济腾飞的辉煌时代,教育始终是画卷里最亮丽的一处—— 在任何一个农场,学校总是最美的花园;辛勤劳作的园丁总是最受尊敬的人。
  伴随着垦区的开发建设,从以扫盲为中心,兼学时事政治、农业机械、农业生产的“冬学”,到实施自家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发展专业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从职工家庭、集体食堂、仓库腾出空地做教室,砖头木墩当桌椅,铁皮挂在墙上做黑板,到一座座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都影射出教育的光芒。在每一位建设者的脑海中,教育兴国、教育兴垦、教育兴家的观念早已成为他们坚定的信念。
  2000年“科教兴垦”大会召开以后,垦区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现已全部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集中办学,初步完成了高中布局调整,中小学由2000年的332所减少到232所。“十五”期间,垦区用于大、中专院校建设资金 2亿元;每年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集中办学基本建设投资3 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改造校舍576栋,建筑面积达213.4万平方米。仅2006年,垦区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就达11 810万元,改造、维修和建设了33所学校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楼总计245 364平方米。
  今年,垦区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计划8 060万元,比去年增加580万元。24个贫困农场中学生活设施建设项目已经直接列入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计划。在高中建设上,近两年,总局、分局两级共投入资金近 1.5亿元,重点建设了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等 7个分局的高中,使其办学条件基本达到课改的要求。在原黑龙江农垦经济学校与黑龙江农垦师范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并从佳木斯整体搬迁到哈尔滨;八一农垦大学由密山市裴德镇整体搬迁到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结束了在农村办学45年的历史。
  垦区基础教育已进入“双高普九”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小学升初中率均达到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城市最低标准以下,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十五”期间,垦区高标准地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检,有6个分局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3个分局被授予优秀单位称号,是我省第二个全面通过两基复检的地市级单位。
  高中阶段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出口”,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垦区现有普通高中18所。其中3所高中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7 所高中晋升为垦区示范高中。普通高中普及率达到70%以上,优质教育率达到67%,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年招生数稳定在1.2万人,在校生 3.6万人。“十五”期间,共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3.37万人,远远高于全国 19%、全省22.97%的入学比例,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2006年,垦区普高招生12 554人,高考录取8 911人,录取率为79%。今年,垦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的有11 069人,600分以上为 358人,有2 479人达到二表以上分数线。垦区高考成绩一年好于一年,已经连续十多年全省领先。
  垦区德育教育成就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民族精神教育与北大荒精神教育为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和社区学校互动的运作模式。2006年,“中华传统美德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科研课题在省教育科研大会上荣获二等奖。成功地主办了“全国少儿版画教育研讨会”,展出垦区中小学创作的版画作品150多件。
  垦区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立交桥已经构建完成。2005年,垦区普通高校在校生近2.3万人,中职在校生 7 200人。八一农垦大学以较高标准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检查验收,获得了两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式发展。
  “十五”期间,垦区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和职工技术学校进行各类培训36万人次。启动“阳光工程”、“队队大学生工程”,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达到全国发达地区的程度。2006年,全口径累计培训 104 713人次。截止2006年底,“阳光工程”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1 774人,再就业率94.9%。截至今年6月末,垦区各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级培训机构,共完成了37 554人次的实用技术、专业岗位等方面培训。
  今年,国家将垦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投入范畴,有 7个建设项目列入计划,总投入2 242万元。目前,农垦机械化学校友谊农场职业高中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教师队伍日渐加强。“十五”期间,垦区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能力。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5.8%、99.6%、99.97%,先后有 1 636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受到国家、省和总局的表彰奖励。
  教育的快速发展助推了垦区经济的腾飞。堪称北大荒“黄埔军校”的八一农垦大学,招生由省内扩展到18个省区,在校生达到14 690人,是“九五”末期的3倍;建设了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专业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十五”期间,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7 821人:承担科研课题 486项,其中包括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4项;取得科研奖励182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7项、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转让和被采用109项。学校科研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科研课题大多针对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效生化大豆种衣剂、高产奶牛规范化饲养、“暗垄密”大豆机械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等34项科技成果和优质农作物品种在垦区乃至全省大面积应用推广。
  在农垦职业学院,记者了解到,现在这所学校占地面积为20万平方米,在原两校区占地面积实际增加 9万平方米;在校生已达6 040余名,是建院初期在校生规模的3倍;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9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 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39人。近几年,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新开设了电子商务、高级护理等专业。其中,经济法律事务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还将由国际劳工组织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发和创业培训项目 SYB,纳入了创业教育教学之中,成为全省高职院校中惟一有此项目的院校。2004年的招生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二,连续两年全口径就业率达到90%和92%。
  谈到垦区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总局教育局局长冯永庆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全垦区小学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初中100%,初中巩固率达到 98%,辍学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流动人口子女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 85%以上,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0%;普通高中学校调整到16所,每年招生1.2万人,在校生达到 3.6万人;高考升学率达到90%;全垦区九年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到2008年,垦区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
                         (原载《农垦日报》2007.8.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