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修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修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商燕鸣
牡丹江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已进入到稿件的编辑加工阶段。从征集到的稿件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篇目设置不合理
横排是志书区别于史书与其他文字载体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方志理论之首要。横排包括横分门类到边不缺项,横分门类到底不断线两个方面,直至分到基本记述单位为止,做到相互排斥而不包容交叉,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章、节、目设置的不合理,必然给撰写初稿、编辑加工带来很多困难。目前看,在一些志稿中,大多都存在着横没到边,也没到底的问题,一些章、节、目立意不清,关系不明。
一是缺项漏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经济类志稿中,其他部类也有类似情况。第二轮修志所记述的年代恰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新生事物,要全面展示这些新生事物并非易事。如工业经济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而产生的制造、加工业,在志稿中没有体现。再如第三产业中兴起的物流业、广告业、家政业等没有记述。此外,还有一些新的经营业态、经营方式没有记载。
二是重复交叉。这类志稿在横排门类时没有横分到底,存在着一项拆两项,两项或者多项并一项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章、节, 特别是在节这一层次比较突出, 个别编通篇没有“目”这一层次,直接导致竖写时多头并进,交叉记述。
二、资料不全面
丰富的资料是志稿质量的基础和基本要求。从目前征集的志稿看,普遍存在着资料欠缺、匮乏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资料收集的不全面,或者是资料运用的不得当。
一是缺乏背景资料。一些稿件在记述某一事物时,不交代事物来龙去脉,事物的出现非常唐突。如管理类稿件中,在记述“推行某一项制度或规定”时,其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都没有交代。此类志稿,应该补充“鉴于或者基于什么历史原因”、“依据或者根据什么部署或者文件精神”之类的资料,以提高志书的权威性。
二是缺乏佐证资料。有的志稿在记述某一事物或事件时,只是孤立地记述事物或事件本身的状况,事物或事件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没有佐证资料加以说明,事物或事件的利弊得失、功过是非和社会损益都没有一定的说服力。此类志稿,应当补充事物或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历史资料,以提高志书的可信度。
三是缺乏数字资料。有的志稿,在记述某一事物或事件当时的状况或结果时,本应是用数字“说话”的地方,只用文字“说话”,缺少相应的、足够的数字资料来证实事物或事件佐证当时的状态,看不出该事物或事件当时的规模和速度、数量和质量,该事物或事件记述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所以然来。还有的志稿存在着“以表代文”的问题。此类志稿,应补充一定的数字资料加以完善,以提高志稿的说服力。
四是缺乏典型资料。缺少典型资料是志稿普遍存在的通病。大部分志稿缺少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记述,更是缺乏典型环境的记述。如管理类志稿中,在记述查处违法违纪活动时,多是记述综合数字,查处了多少案件,收缴了多少罚没款,少有影响大、危害大的典型案例的记述;在经济类志稿中,在记述推行某项改革措施中,只记述了推行的范围和规模,少有那些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典型事例。在记述新生事物时,缺少对典型人物在这一新生事物生成与发展中作用的记述,志稿显得枯燥无味。此类志稿,应补充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资料,使志稿丰富起来,鲜活起来,以提高志书的可读性。
三、记述方法不得当
竖写是地方志理论体系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撰写志稿必须把握和掌握的最基本的技巧之一。一些志稿之所以质量不高,编辑修改时工作量较大,其原因或是没有按照竖写的基本要求去写,或是没有把握住竖写的基本技巧。
一是体例偏差。一些稿件的志体不对,采用了总结性、经验类体例,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其一是写如何做、怎么做多,写做什么、结果是什么少;其二是写事物是什么的多,写事物怎么了的少;其三是评价性、议论性语言过多,记述性语言少,不符合志书述而不论、只叙不论的原则,赘述过多。
二是平铺直叙。一些稿件,采取“大事记”的体例,编年体的写法,成了平淡无奇的“流水账”、杂七杂八的“豆腐账”,甚至有个别的节或目,记述的一年不落,平铺直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既看不出事物或事件在某一历史时期发生、发展的重点,也看不到事物或事件兴衰起伏而变化的转折点,造成篇幅冗长平庸,内容零乱琐碎。
三是时序混乱。一些志稿在记述某一事物或事件时,没有按照事物或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依时间顺序记述,存在着倒叙、插叙的问题。如某章某节,开宗即写2005年某事物或事件如何如何,回头再写期间某年某月该事物或事件如何如何。
四是缺少内容。完整记述是志书竖写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些志稿,有的章或节在记述某一事物或事件时,有头无尾,只写了事物或事件的发端就没了下文;有的是有尾无头,读者看不出事物或事件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有的是写了事物或事件的开头和结尾,中间断档,局外人看不清楚该事物或事件期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是怎么产生的;有的是既不写事物或事件的发端,也不交代事物或事件的结果或现状,无头无尾,只写中间,给人以“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的感觉。
五是只记微观,不记宏观。地方志与专业志、部门志的区别之一是要宏观记述事物的全貌,尤其是在记述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时,务必要将这一领域、这一行业的全貌展示出来。一些志稿,在记述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时,没有记述事物当时当地的整体面貌,只记述事物的个体事例,看不出上下限年份所记述事物存在的形式和内容、性质和状态、规模和速度、数量和质量。写成了一些单位简介的罗列,有广告推介之嫌,给人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六是开头衔接不紧密,结尾收口不严密。一些志稿,不是按照与上部志书相衔接的原则去记述。其一,大多志稿尤其是经济类中的工业、商业编,普遍存在着章、节、目开头不与上部志书相衔接的问题。如第一部志书记述1985年某一行业有××户企业,而本轮志书记述1986年这一行业的企业数时,其数字与1985年明显不符,企业数量多了,不知其历史原因;少了,不明其当时情况。同一事物在两部志书中,上下年所记述的情况明显衔接不上。其二,有的志稿在记述一事物或事件时,不记述该事物或事件的终了时间、结果;有的在章、节、目结尾时既不记述该事物当时的状况,也不记述最终的结果,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找不到下文在哪。
七是多头并进,交叉记述。单一记述是志书竖写的基本要求之一。一些志稿,没有按照单一记述的原则去记述。有的是在一个章、节或目里同时记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则是一事多记,将一个事物分别记述在两个或多个章、节里,给人以线索不清晰,文笔混乱的感觉。
(原载《黑龙江史志》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