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知青返城风暴

专题史话

知青返城风暴


 
                     赵向东
  1978年10月底,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粉碎“四人帮”以后,对文革中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要有个说法。中央不能回避,1 700 万知青家长在观望,遍布在祖国边疆农场、农村的知青在等待。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特别敏感的社会问题。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的主旨基调是:充分肯定上山下乡方向,稳定上山下乡青年。
  1978年 9月,国务院扭亏增盈领导小组办公室东北调查组关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对黑龙江垦区的知青状况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原有城镇知识青年50多万人,这几年陆续走了一半,1978年年初还有20多万。当前,这些青年大部分不安心,想回城找工作。工厂去招工一次,他们的思想就大波动一次。农场过去对他们扣得较紧,不轻易放走。近几年来,由于内外部的压力大,农场领导对知青能否长期干下去都缺乏信心,说他们是“飞鸽牌”,不愿再培养知识青年为技术骨干,也放松了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因此,怎样对待这些知识青年,是关系到他们今后发展方向和巩固农场职工队伍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这些知识青年人数仍占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多数在农场工作了10年左右,不少人已成为生产中骨干力量,这是搞好农场生产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后除本人确实有病、家庭困难或女青年年龄过大,在农场不好解决婚姻问题的,可以允许调离外,对多数青年还是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婚姻、宿舍问题),使他们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要发动职工制定农场发展远景规划,使他们感到在农场干下去有前途、有奔头。
  正如调查组评述的那样,黑龙江垦区知识青年陆续离开垦区的倾向在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而到1978年底,广大知青返城回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978年11月28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以《情况反映》第五期,转发了国务院知青办转来的垦区军川农场三十一连北京知识青年明州的来信,信件以“亲爱的党,亲爱的祖国,救救我们吧”为题,如实地展示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
  近来,在辽阔的黑龙江国营农场,城市知识青年办理“病退”手续,又一次形成疯狂的高潮。数以百计的知青拥挤在各级医院里,跟医生软缠硬磨,涕泪交加,逼着要诊断书,境况十分凄惨!
  6月末,宝泉岭管理局军川农场在病退手续停办半年之后, 突然宣布继续办理。几天之内全场报名人数猛增。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没有一个知青能安下心来工作。医生根据“上贡”的多少和私人关系的深浅,决定是否开诊断。这次病退,办理手续速度之快,条件之松前所未有。“病退”犹如山洪暴发一般来势凶猛,严重影响到每一个知青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许多青年精神恍惚。有的用自己几年节衣缩食的积蓄送人情,贿赂医生和干部。没有路子、连礼物都送不进去的青年紧锁双眉,长吁短叹……。对于知青来说,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是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从何而来?一个连队,原有四五十个知青,现在仅剩几个,同学和同伴都回城了,集体宿舍里本地青年代替了城市知青,各种娱乐自然而然地停止。回家探亲,母亲流着泪告诉你:“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回来了, 你怎么不想想办法呢?” 邻居们同情地跟你攀谈:“唉呀,你不要太老实嘛,人家都窜回来了,你怎么还死心眼呢?”弟弟妹妹拉着你的手说:“姐姐,哥哥,你啥时候能够回来呀?”请设身处地为我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滋味啊!
  经济负担重。从场部到管局医院非常遥远,去复诊一次来回车费近 7元。加上住宿费、饭费及其他费用,约需15元钱。更有甚者,那些贪脏枉法的混蛋们还要明里暗里从中勒索。安分守己、没有能力搞病退的知青在失望和愁苦中煎熬。亲爱的党,亲爱的祖国啊,请您快派人来详细调查实情。我们强烈要求不再继续实行极端腐败和不人道的“病退”政策,用公平合理的新政策取代它,使那些没有路子,勤勤恳恳、辛勤工作的知青也能够回家与亲人团圆。
  总局政治部转发了明州青年的来信,向全局发出《关于抓紧当前知青工作的指示》要求对当前知识青年工作立即进行一次认真地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妥善加以解决,对徇私舞弊的干部和有关人员要严肃处理。要求任何人不得违背政策,任意处理病退、困退问题,以免给城市造成压力,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1979年 1月,农场总局发出《关于春节期间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宣传慰问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青年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使他们深刻理解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伟大战略意义,认清国营农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树雄心、立壮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才智。要求组织广大知识青年学习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文件,从大局出发,听从党的分配,服从国家安排,加强纪律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通知》还提出安排好广大知青的节日生活。领导要亲自过问并指定专人负责,把伙食改善好,把节日文体活动安排好,把节目物品供应搞好,要组织安排好知识青年在节日期间回城探亲的迎送工作。
  2月,《农垦报》头版头条刊发 《王震同志接见云南知识青年代表,勉励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立志建设边疆》。
  3月17日,总局召开知青代表座谈会,有170余人参加。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振扬讲了话,充分肯定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和几十万知识青年对垦区的贡献,提出实现四化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讲个人利益时,应把党的利益、革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讲个人理想时,要自觉把本职工作与实现四化联系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向前看,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农垦事业。会议还对如何统筹解决知识青年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了充分讨论。总局领导还组织知青代表们参观了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从美国引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展示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3月24日,《农垦报》以《加强知青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为题, 报道了总局党委对知识青年工作若干政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作出具体规定,详细介绍了总局党委关于对下乡知识青年的“使用问题”、“调动问题”、“已婚青年的探亲假问题”、“取暖费问题”、“场内外青年结婚后的待遇问题”的明确规定,打消广大留场知青的顾虑。
  4月,《农垦报》连续发表 《北京知青方瑜被提拔为工程师》、《志在边疆干四化,记北京青年共产党骆续清》、《永远战斗在北大荒,记上海女知识青年钟志耘》等消息和长篇通讯。
  4月7日,两篇《黑龙江日报》的重要新闻在《农垦报》头版满版转载,一篇题为《立志在边疆创业是豪迈的事业,英雄的事业,王震同志在国家劳动总局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另一篇以《顶住返城风扎根农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题,报道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省委书记赵德尊 3月30日中午,在建三江红卫农场接见了顶着返城风,在农场扎根的哈尔滨知识青年邓广臣,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向是正确的,要顶住返城风。许多青年对农场、对边疆是有感情的,要派人慰问、说服动员,欢迎他们重返农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生活。
  4月12日,总局党委发出通知, 为了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维护国营农场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各单位必须立即刹住“返城风”。春耕大忙季节,一律停办知青返城工作,待春耕大忙季节过后,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规定逐步解决。要大刮“回场风”,积极动员和欢迎已经返城的知青回农场。当时,仅黑龙江省各大中城市就有 4万知识青年在家等办手续,或探亲未归,在城市逗留。
  5月,《农垦报》以《高举五四火炬,把青春献给北大荒》 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并报道了垦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欢迎知青重返农场的消息,仅哈尔滨市就先后有 1 000余名知识青年要求重返农场,回场的知青在车站受到热情欢迎。《好儿女志在四方》、《三个儿媳妇顶住返城风,扎根农场干四化》、《山河农场上海知青钱文基爱上北大荒》、《八五四农场召开群众大会,热烈欢迎回哈青年何冠君重返农场》、《上海知青裴磊重返垦区干革命,上海杨浦区控江街道集会热烈欢送,总局赴沪知青慰问团表示热烈欢迎》、《愿作“四化”大厦的基石,北京知青陆为民重返农场》、《咱们连长不走了》等热门新闻扑面而来。
  5月24日,《农垦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向返场青年伸出温暖的双手》,满怀激情地表达了垦区人民对返场青年的厚望和深情。
  针对大批知青滞留城市的现实,按照省委的指示,总局党委从 4月初组成赴各有关省、市知青慰问团,分别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及本省哈、齐、牡、佳、双鸭山、鹤岗等城市对知青和知青家长进行了慰问。慰问团由总局领导亲自带队,还有部分领导干部、老红军代表和知识青年代表,共52人。慰问期间,共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报告会50多次,参加座谈会、报告会的知识青年和知青家长4 000多人。走访了知青家庭40多户,接待处理了来信来访100多人次。对在边疆农场光荣牺牲的烈士家属进行了慰问。整个慰问工作历时一个半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末,已有4 000多名长期逗留城市的知识青年返回了生产第一线,50多名办回城市的青年又重新回到所在农场安家落户。
  1979年,从年初至年中,全国以及黑龙江省的热点新闻是“知青”,垦区媒体的热点新闻是知青,垦区各级组织和农场职工家属在全国城市知识青年大返城的漫天风雪中呼喊奔走着,希望能给黑土地多留下一些知识青年。
  然而,用心良苦,收效甚微。返城风暴,势不可挡。1978年底到1979年的春夏之交,垦区知青返城风达到高潮。不到半年时间,返城风暴刮走了知识青年18万人!到年底统计,留在垦区的城市知青还有7万多人,到1983年底,只剩下1.9万人。
  职工队伍三分之一迅速流失,北大荒真的大失血了。
  一位转业官兵出身的机务队长谈到返城风时这样说:那简直是一场大烟炮!刮得天昏地暗,不辩东西南北!当时,连队的知青干部都走了,我就挑起了生产队长的重担。每天都有人走,三五个、七八个,最多一次走十多个。正是三九天,鬼呲牙的天气,也挡不住知青返城的决心。集体食堂,最后连做饭的知青也走了,知青宿舍象经过大扫荡一样,有的把铺板、甚至连门板都拆了,钉成箱子。等知青走了,春耕也开始了。机务队原本有43个人,知青一走,只剩下十来个人了,机车连驾驶员都没有。
  红卫农场哈尔滨知青,一位汽车司机说:“1979年刮起了一股返城风,我跑到福利屯火车站,看到那里木箱子堆集如山,全是回城青年等着装车的。我们车队50多个青年驾驶员,已经回去了二三十。我弟弟在农场是机车车长,妈妈退休他回去接班。他现在干啥?在运输社赶马车!
  还有一位回城又返回北大荒的上海青年对那难忘的一幕作了如下回忆:1979年 4月,我离开了建三江。我的女朋友,一位本地姑娘送我上车站。站台上挤满了人,只见人头攒动,一片嘈杂。夫送妻,妻送夫,母亲搂着儿子,父亲吻别女儿,也有双双返城的……场面壮观而凄切,令人断肠!待火车启动,汽笛呜叫,车上车下一片刺耳的喧嚣,有几个知青从车窗探出头来,振臂高呼:“老邓万岁!”
  建三江管理局和农场是兵团时期新开发的垦区,人员构成除从内地农场抽调的领导骨干外,绝大多数是城市知识青年。仅1979年一年,就返城27 739人,占接收青年总数的 63%。知青大返城造成一个时期各种岗位的空白,是北大荒开发史上不曾发生过的。
  而对这突如其来的返城风暴冲击,在千方百计稳定住留场知识青年、动员回城青年返场的同时,为了稳住农场局势,抓住农时,最大限度地减缓返城大地震给垦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损失,农场总局和各管理局党委在这艰难的时刻作出决策:
  干部上机车,动员早年离开机务战线的老驾驶员回岗,培训新学员,以老带新,保证打好春播第一仗;
  在场内招考财会、医务、教员等专业人才,同时向全国招聘中学老师、从邻近县和农场中学生中招收小学老师,以解决教师空缺,无法开课的燃眉之急;
  招收年龄适当、探亲靠友的复员军人、职工亲属,以及长大成人的职工子弟,加入农工队伍;
  批准1966年底前参加农场工作,1969年被精简下来,符合有关录用条件的长期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人顶岗;
  设立干部训练机构,制定干部轮训三年计划,下大力量培训干部和技术骨干。1979年全总局共办各种培训班 676期,参加培训的各级干部和各专业技术人员55 764人,为垦区建设培养了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解决了大批知青返城各战线技术骨干短缺的严重困难。
  从196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到1979年的返城风暴,潮起浩浩荡荡,潮落苍苍茫茫,匆匆十载,留给共和国历史一段无限的思索。
  这是一代多么可爱的年轻人!
  当年,他们才十六七岁、十七八岁就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到兵团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天真无邪,神采飞扬,满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朝气蓬勃地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来到兵团、农场。当时,我们边疆农场的老职工,是怀着怎样爱抚的心情,迎接这些城里来的孩子们啊!这些知识青年,同北大荒老战士们一起,开荒创业,喜悦着黑土地的收获,悲伤着黑土地的挫折,风霜十载,历经磨难,在各个生产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着北大荒的新篇章。他们象五彩烂漫的山花,象汹涌欢跃的溪流,象鲜艳灿烂的朝霞,给偏远的边疆大地注入蓬勃的文化气息,带来新的生机,活跃着农场的生产、生活,改变了这里几十年旧有的风俗习惯。他们以平凡而崇高的献身精神,把自己青春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第二故乡北大荒,有的甚至长眠在这块他们眷恋的黑土地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文革那个特定时期,无疑是一项正确的选择。这些年轻人,离开父母,离开城市,来到社会最底层,同广大工农生活劳动在一起,沐浴大自然的阴晴冷暖,吮吸大地山川的甘露乳汁,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懂得了生活的艰辛,领悟了作人的道理,历尽酸甜苦辣,长了不少见识。这批知青的基本素质决定,他们中间必然会成就一大批各条战线的优秀骨干人才。知青岁月,他们失去很多,也得到很多。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心头都铭刻着北大荒情结。年轻时这一段经历,对他们走好整个一生都有价值。
  “知识青年”,这个特殊年代造就的一代人共同的“称谓”,记述了绮丽而酸楚的青春岁月,给北大荒的历史画卷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