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垦区“十五”农机化发展回顾和未来展望

黑龙江垦区“十五”农机化发展回顾和未来展望


 
                   李道奉
  “十五”以来,垦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农垦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全面贯彻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议和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及总局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议精神,用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在垦区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经农机战线广大干部和职工发扬北大荒精神,同心同德、扎实地工作,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高、速度快,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奔小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垦区“十五”农机化发展回顾
  (一)旱田生产农机更新步伐加快,装备水平快速提高。旱田生产农机更新以大功率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为主,累计旱田农机更新总投入高达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机购置专项补贴资金1.624亿元,职工投入近16.37亿元占总投入的91%,投入最多的年份是2005年,总投入11.54亿元;换代更新各类农业机械 14.87万台(件),其中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6 899台,机引配套农具31 759台(件),大中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 7 612台,其他机械近5.67万台(件)。先后淘汰了性能落后的农业机械 3.5万余台(件)。为了迅速改善和提高旱田生产农机装备结构及装备水平,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了旱田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和示范区项目。两年总投资2.84亿元,从国外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380台(套),装备和武装了旱田现代农机现代试验区和示范区106个,分布在9个农垦分局的近50个农牧场。2004年 5月8日,首批到货的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 126台大功率拖拉机驶入哈尔滨,10日省农垦总局在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举行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启动仪式。由于农机装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引进了国外大型、高效、节能、环保、先进的农业机械,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抗灾夺丰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有提高,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农机田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00年的 80%提高到2005年的92%,年平均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旱田作物机械化率达96%,水田作物机械化率达86%。这个机械化率水平,在国内领先,也接近或赶上了发达国家的当今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特作物、设施农业,由田间作业向非田间、省内外跨区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新增 326台玉米青贮收获机,使玉米青贮收获机总量达到 527台,玉米青贮收获机械化率达100%。农业机械化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垦区水稻面积由2004年的 1 014万亩猛增到2005年的 1 105万亩。2005年,为了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总局投资0.88亿元,在垦区招标中心择优采购了国产农机设备 1 850台(件),建设和实施了17个水稻生产示范区,收到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几年来,为了满足水稻快速发展的需求,总局总投资近 7亿元,新增水田生产大中型拖拉机2万台,机引配套农具1万多台(件),机动水稻插秧机17 099台,各种水稻收获机10 204台,仅新增搅浆整地机、旋耕机和水田浅翻犁达 603台。垦区水田田间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提高到86%,其中耕地整地达到100%,机械插秧(栽)达到84%,机械收获达到 79%,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属国内领先。
  (四)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械成效显著。先后重点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设备,精准农业技术,气力式精密播种、精准农业、传统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轴流滚筒改装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低温烘干技术,牧草种植技术,玉米青贮收获技术,农业航化作业技术,水稻钢骨架塑料大棚育秧播种机械化技术,甜菜、马铃薯种植技术,芸豆收获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加工机械化技术,农用动力机械节油技术等近20项新技术和新机械,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2004年,为了解决引进大功率拖拉机与配套农具问题,总局投资 300多万元,组织垦区农机科研和制造单位,开发研制与生产了联合整地机、耕耘机和播种机等。总局出资300多万元,对购买大型农具者每台扶持1万元。农业航化作业面积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525.1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 000.48万亩,增长 90.5%,在水稻追肥、防控水稻“稻温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森林灭虫和防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农机管理经营体制与机制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农机管理系统坚持了逐步转变工作职能,精简机构和工作人员,实行“一套人马、四块牌子” (即农机管理、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市场)。总局、9个分局和104个农牧场农机管理人员由2004年的650人减少到2005年的不足400人,精简了38.5%,强化了依法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了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坚持和稳定了职工家庭农场“四到户、两自理”、职工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投入经营机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农机更新和经营积极性。2005年,垦区共有 5.4万个有机户家庭农场,约占家庭农场总数的 30%,且负担全垦区耕地的耕、种、收,充分显示了“大机械”、“大团队”集中作业的优越性。通过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农机股份合作经营的改革。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北大荒农机集团提出了新的农机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先后在7个分局的9个农牧场进行了试验和示范,促进了农机管理经营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六)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强化。一是结合总局开展的农业标准化创优与达标活动,各分局和各农牧场都按新修改制订的《国有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检查项目和评分标准》(5大方面30条1 000分目标考核制),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各单位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都比较重视,纳入任期目标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层层签定责任状。几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每年严格按《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督促,掀起了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超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普阳农场、八五三农场、浓江农场、尖山农场等74个农牧场被总局验收合格后跨入了农机管理标兵和标准化农场行列,受到了总局的表彰。二是舍得投入,继续强化了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004年,结合撤队建区和“两个文明”建设,各级加大了对农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当年,大西江农场投资 200万元,在垦区率先在场部地区建设了占地面积 2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农机中心站,成为垦区的一大新亮点。垦区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总投资1.87亿元,扩建和新建了农机“三库、一场、一棚”面积达 120万平方米,使 692个农场管理区,基本实现了车有库、具有棚,而且设计新颖、规模适度、建设标准高、管理科学。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多次视察了宝泉岭农场岭西管理区、 友谊农场第4管理区、七星农场第9管理区、赵光农场第9管理区等,充分肯定了垦区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尤其是对水、旱田生产机械的停放、保管和高标准管理的七星农场第 9管理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黑龙江垦区的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在全国属一流”。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总局农机局、建三江农垦分局农机局、尖山农场农机科,李俊、俄立生、郭进财被农业部评为“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
  (七)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4年, 总局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精神,结合垦区以农机生产为主的特点,利用 1~11月份全面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在整治期间,共印发了宣传单5.6万份,标语530条,条幅86条,电视宣传12次,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2005年,为落实好农业部42号和43号令,农垦分站开始启用了省农机监理总站设计的新的网络版监理办公软件,实现了农机监理内业办公网络化。2001~2005年,累计联合田查路检5 500台次清理“非驾”2 903人、清理“黑车” 4 513台,根据《道交法》的规定,对于上道路行驶的农用拖拉机安装了反光板2 800块。
  (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在农机作业组织方面,总局推广了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农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农机专业大户、农机专业协会和有机户承包土地等多种形式发展,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2004年,在农机维修服务体制与制度方面,垦区开始改革了农机维修“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维修制度,推行了换件维修、部件维修或总成换件维修制度。继续推广了北安农垦分局的油料供应、零配件供应等“四不出区”和“六不出组”的经验,加强了管理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了现有的农机维修和销售网点、农机“110”、“120”的快速流动服务的作用。较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九)加强了农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2004年,结合实施53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先后派出40余名农机技术人员到美国学习,在设备到货前后,请厂、商、国外专家讲授引进机械的使用、保养、调整和故障排除等技术,培训 688人。2005年,与省有关部门配合,在哈尔滨举办了两次由国内外知名农机生产厂、商提供的农机新产品展览和展销会。为使农机培训工作做到智能化、形象化,总局农机局用近两年的时间,组织拍摄了农业科普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标准化》,拍摄了反映垦区农机化发展50年历史,展示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未来的专题片《铁流》,先后在垦区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总局根据大量新增国内、外的新型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高峰期特点,改变了过去单靠冬训的办法,采取了冬训、夏训、现场观摩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1~2005年,采取不同形式累计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20万人次,基本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十)“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成效显著。2002~2005年累计出动大功率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获机6 762台,到省内10个市(地)的27个县(市)进行跨区作业,代耕服务面积3 124.5万亩,作业收入达3.5亿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总局领导的高度赞扬。200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垦区地方互利双赢黑龙江 “场县共建”做强“北大仓”》。尖山农场农机科、大西江农场张景全、克山农场杨洪伟分别被评为2005~2006年度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作业能手。
  (十一)依法管理和促进农业机械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垦区的农机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开始了有法可依。垦区组织农机系统的全体干部和职工,尤其是各级农机管理干部,认真学习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税收信贷优惠、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中央财政补贴,已上升到国家法律行为。
  (十二)把中央惠农支农政策和办法落到了实处。2004~2005年,垦区共得到了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0.572亿元,直接拉动了职工资金1.57亿元,总计2.142亿元,全部用于农机换代更新,共购置各类农业机械 1 909台(件)。由于中央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拉动了垦区职工出资购买机械的积极性。据测算中央财政购置补贴与拉动职工出资比例为1∶2.75。
  总的看来,“十五”期间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快、标准高,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农机宏观调控长效机制,农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机换代更新资金不足;三是水田生产拖拉机功率偏小;四是经特作物生产机械化率低;五是有机户负担过重等。
  二、垦区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 5年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十一五”时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农业机械的总量有计划地下降,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水平仍保持高级发展阶段,属国内领先。继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装备质量有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00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66.4万千瓦,增长15.3%,年平均增长3.07%;农业田间耕、种(栽)、收获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 98%,比2005年提高6%,年平均提高1.2%;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0%,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加大农机新技术和新机械推广力度,累计实现农机作业节本增效25亿元;要组织实施好水旱田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工作,重点抓好水田示范区工作;农业机械换代更新和报废工作同步进行;新增农用飞机20架,农业航化作业面积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有新的突破,年完成 1 300万亩以上;农机跨区作业在2005年的基础要有更大的突破,年完成1 400万亩以上,作业收入1.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