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难忘的往事 永恒的缅怀

回忆录

难忘的往事 永恒的缅怀


 
               难忘的往事 永恒的缅怀
         ——忆王震将军接见《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发展史》写作组
                   周 迅
  值此热烈庆祝黑龙江垦区开发60周年之际,人们必然会想起一位深刻影响这60年进程的历史人物——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他生前不仅以极大的热忱和精力组织领导了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而且在他的晚年还关注着如何将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作系统的记录和理论的升华。正是在将军的关注下,《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发展史》的修撰和出版被提上议事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总局党委鉴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决定由王桂林副书记负责组建“农垦经济研究所”。1980年桂林同志指示我,要撰写关于垦区经济的书。据桂林书记讲,他曾在一次向王震同志汇报工作中提出这个想法,当时王老说:那好啊!黑龙江垦区开发30多年了,它该有一本书说说道理嘛!
  1981年由农垦经济研究所、哈师大经济学教研室共 6人组成写作组,开展调查研究,查阅档案资料,走访垦区内外,历经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于1982年撰写成八开本近30万字的《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济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此稿经王桂林副书记直呈北京原农垦部老部长王震阅审。12月初桂林副书记来电话通知我说,王老已收阅书稿并要接见作者。我喜出望外,随即召集4名作者(另2人缺席),携带着桂林副书记写给王老的夫人王季青的亲笔信启程赴京。
  在北京离中南海不远的一条街上,我们拐进一条胡同。这胡同较为宽敞,却十分宁静,两旁没有商铺,只有院落。再往前行,面前就是一座漆黑的大铁门。铁门紧闭,只在右边那扇门上装有一扇小门,小门上方留有约20厘米见方的孔,隐约可见里面有人值守。我们琢磨这可能就是王老的家。于是轻扣小窗说明来意,经门卫同意后,我只身进去,留另 3位在门外等候。在接待室,王老的秘书接过桂林副书记的信去呈王季青老人家,少顷返回说,老人家要你们留下住址,在京等候接见,听候通知。
  12月15日上午,我们按秘书的通知,进了王老家的接待室并分别填写了一份登记表。这时我才有机会扫瞄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家居环境。眼前是一些掩映在花坛、树丛中的平房,并非北京那种典型的四合院。平房错落有致,显得清静、幽深。每个独屋门前都站着警卫,远处的空地上,可见一队士兵在操练。8 时许,我们被领进一间小客厅,厅里陈设简约,只有一组沙发和茶几,厅的四周挂着深色布幔,因而虽有吊灯却较为昏暗。正当我们十分拘谨地在两旁的沙发就坐时,王老不知从哪里来,突然出现在眼前,我们惊讶地一齐起立。王老摆了摆手亲切地说,坐嘛坐嘛!我介绍说:我是黑龙江垦区经济研究所的,这 3位分别来自黑龙江省社科所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我们都是《农垦经济发展史》的编著者,今天特来……还没让我说清来意,王老立刻插话说:写农垦的书,有你们省里的院校专家参与,这样合作很好嘛,给北大荒经济发展史趟出一条路子嘛!听了这句话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刚才那种局促不安的心境一下子释然。我向王老汇报说,这次来京是为了聆听您的指示,之前我们去了农业部、农垦局,还去了原农垦部几位副部长肖克、刘培植、张林池家,听了他们对本书(初稿)的意见。王老说:他们几位都是老农垦,有经验、有见识,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修改好书稿。又说:审定书稿,可不能光听领导人的意见,还要广泛征求垦区各级干部尤其是生产队农工的意见,写书跟干革命一样,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这样才能树立起先进典型,总结出好的经验……我正专注地听王老讲话并做笔记,突然他发言中止,侧过身来打量着我,问我是哪一拨到北大荒来的。我回答是1958年部队转业的,见他沉默着,又接着说:那一年在密山车站广场我听过你的动员讲话,后来又在云山水库的工地上见过你抬土上堤坝。王老听了面色凝重,若有所思。他突然欠身离开沙发靠背端坐起来,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大声说:1958年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是“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真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前无古人啊!不容易啊!你们要把十万官兵写充分些,肯定他们、宣扬他们!听了老将军这一席话,作为十万官兵一员的我禁不住鼻子发酸,心潮起伏。王震将军身居高位,事隔陈年,居然难忘那艰苦卓绝的往事,牵挂着当年的复转官兵,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临别,秘书为我们与将军拍合照,还让每个人分别与将军留影。但按中央规定,国家领导人与个人合影都将收存国档,不得外赠,所以只有我留存了这一张历史性的照片。这张25年前的老照片弥足珍贵。因为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北大荒光辉的60年与老将军倾注的心血有着多么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