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垦区创始人之一李在人回忆录

垦区创始人之一李在人回忆录


 
               (根据该人生前日记和录音整理)
                    王辅刚
  1947年,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东北部分解放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这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已预料到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并着手准备胜利后的经济建设。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当时由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东北财经会议,着重指出:“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伟大决策,要求各省在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抓紧时机,试办一批‘粮食生产工厂’,要以‘打基础、创经验’为指导方针,生产粮食,支援前线,进行机械化试验以示范农民……”。
  会后不久,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对实现农业机械化满怀信心,行动迅速。在 6月初的一天下午,亲自召集建设厅厅长孙新仁、农业科长刘岑和我 (指李在人,时任省政府建设厅主任秘书——编者注) 三人一起来到办公室,冯主席很兴奋地谈了建设机械化农场的设想,同时任命我为场长,刘岑为副场长,另给配备2名干部做助手,派2名通讯员和 1名木工,叫我们立即着手建场的筹备工作。随后我们在哈市招收11名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收集 2台四轮沙克犁,2台圆盘耙,以及割草机等十几件农机具,又从外县调来日本开拓团遗留下来的3台旧“火犁”,从阿城糖厂买了11匹役马,3台胶轮大车,省政府特地拨给2台烧木炭的汽车,这些就是创建农场的全部家当。
  1947年 6月上旬,这支由18人组成的垦荒队伍,带着冯主席亲笔介绍信,从哈尔滨出发,来到珠河县(今尚志市)一面坡一带,得到当地县、区政府的热情支持,先划给一座带院套的小楼,作为站脚之地,另给配备2名炊事员,接着又从当地招收14名农业工人,遂于6月13日宣告农场正式成立。省政府命名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
  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没有建场规划,只听老乡们介绍说:离一面坡15公里的东太平沟、小山子一带,有很多荒地可开,于是骑马走了一圈,就选定在这里建点,并于 8月12日正式试犁开荒。结果只开了不到百垧,就无荒可开了,达不到设想的规模,只好放弃,另选新址。当年9月,派出先遣队到达延寿县中和镇一带。翌年3月,全部人马进驻该区,场部设在中和镇,下辖两个作业区,当年开荒680垧,种了一部分大豆,其余300多垧种了甜菜,秋天收获甜菜1 800多吨,送到阿城糖厂加工,分得砂糖 100多吨,年终清理库存,除去开支,认为收入大于支出,就算是个不小的胜利。但这里地势低洼,不适合机械作业,不得不考虑重新选址。
  通过几个月的开荒实践,我们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选定场址和经营规模问题;二是培养技术骨干问题;三是经营管理问题。尤其是团结原有的技术人员,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骨干,显得特别突出。不久,就从哈尔滨聘来一位白俄农具商彼多洛夫,让他担任技术员,他还带来2名修理工瓦洛佳和米沙当助手,给大伙传授操作技术,帮助修理农机具。
  1947年11月,经省厅批准,确定在亚布力试办拖拉机手训练班,原定名额60名,后来被东北行政委员会知道了,要求为筹建中的通北农场代培60名,以后又从土改工作队员中选拔20名,从阿城糖厂调进13名,加上各县保送的一批,共有学员160多名。开学后,只用3个月时间,这批学员就返回生产第一线,成了技术骨干。
  1948年春,牡丹江省和松江省合并,原牡丹江省主席张静之,合并后任松江省副主席,当听了农场选址汇报后,指出在宁安、兰岗、东京城、鹿道一带,有大片荒原,要比庆阳好多了,可以先派人去勘测一下,开辟新的战场。
  领导的信任,使我们增加了信心和力量,这次经过详细地踏察, 制定了规划,迅速抽调8台纳齐,2 台80号机车,分别从庆阳、亚布力、五常出发,齐集宁安县石头站,组成主力垦荒队,投入了新的战斗。当年开荒 2万多亩,同时接收县大队畜牧场和铁路警察垦荒队,并入耕地万余亩,牲畜近万头(只),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时场部暂设在牡丹江市内,场名改“松江省营机械农场”。
  1948年底,全场干部集中在牡丹江冬训,在总结工作时,我们感到这时的农场战线太长,指挥不便,遂上报省厅,做了适当的调整,把农场一分为三。即把原来留在庆阳的留守人员与当地农场合并,分别组建成中和农场和庆阳两个农场。大本营与开荒人员全部集中到宁安县境内,场名因地得名,改称宁安农场。因此说,宁安农场的创建,是经历了“三次开荒,两次迁场,三易场名”的曲折历程。
  在此期间,新组建的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十分重视总结经验,先后三次召开场长工作会议,提出农场要克服供给制思想,克服广种薄收,解决草荒、种子问题,物资供应和资金以及机构设置、定额管理等问题,对农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宁安农场渡过 5年时光,回顾历史走过的弯路,深感一事无成。那时我们没有主宰这个新生事物的知识和力量,不能客观上满足它的要求,只能服从它的自然发展,使它发挥能量。
  宁安农场是出经验、出干部的地方,它的经验和作风,随着干部的流动,已经在全垦区发挥着作用。只要“老黑瞎子不再培养小黑瞎子”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