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至情大美耀黑土

至情大美耀黑土



               ——北大荒人60年的追求与坚守
                   汪 波 曹红涛
                     (上)
  摊开世界地图,在北半球排列着三块黑色的土壤带,犹如三枚黑宝石,其中一枚就嵌在我国东北角!
  “亘古荒原,渺无人烟,荆棘丛生,走兽之栖。……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始,垦荒志士挺进……”兴凯湖畔的“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向人们叙说着风霜雪雨,也见证了一部人类伟大的拓荒史。
  天地一甲子,人间三代人。百万拓荒者把汗水、泪水、血水融入荒野,用青春、智慧、生命浇灌黑土,终将祖国东北角染成一片绿色。“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人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贡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艰苦奋斗创大业
  “告别了母亲,背上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勇敢地向困难进军:战胜那风暴冰霜!……”
  《垦荒队员之歌》依稀在耳,60年白驹过隙。回望黑土地,许许多多的人们依然沉浸在那场气壮山河的进军中……
  1955年,由于机械不足,且低湿地无法作业,原铁道兵五师副师长、老红军余友清,在八五○农场带头试验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于是,荒原上出现了身着军装的战士们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的壮观场面。这一年,仅八五○农场就人工开荒46 575亩。
  “没有住的地方,垦荒队员就砍木条打土坯建起马架子,露天睡在里面,第二天早起都下不了地,为啥?鞋都被水冲到几里地以外了。”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原运输局长高国荣老人,回忆1960年开荒时的情景时说,饿了掏把黄豆吃,渴了就喝堑沟水,不知道啥叫苦啥叫累,就想着为国家多打粮食。
  荒火映黑土,铁犁卷泥浪。60年来,先后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5 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踏公路、行铁路、走水路、借小路,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横跨全中国,直取北大荒。他们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气概,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
  7月底,在洪河农场,记者见到了赵辉,他是农场第一批到俄罗斯开荒的7个人之一。2003年,他和同伴王海东、彭建刚、陈晓男等7人,克服寒冷、饥饿与孤独,一年开荒种植8 000亩,为农场在俄罗斯垦荒奠定了基础。因为条件艰苦,本来只有百十来斤的赵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瘦了30斤。
  赵辉现在经营着一家大米加工厂,对赴俄垦荒之苦,他早已释怀。他欣慰地告诉记者,目前垦区的境外开发进展顺利,仅今年,就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了15家境外农业开发公司,承租土地达130万亩。
  北大荒人的品质成为品牌,道路越走越宽广。
                   勇于开拓谱新篇
  如果说开垦荒原、建房筑路,在地图上添上一个个国有农场的名字,是北大荒的首轮开发,那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则是北大荒的二次创业。
  1978年,北大荒人踏上改革之路。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黑龙江垦区不断探索着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
  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次飞跃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随着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改革。
  今日北大荒,正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阔步迈向农区工业化。最先开拓农区产业化的当属驰名中外的完达山乳业。1963年根据王震将军指示,垦区建起了第一家乳品厂即完达山乳品厂。2000年初,完达山乳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重组方式,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对垦区内外28家乳品企业、64个乳品品牌的整合。目前,这家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已达2 300吨,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乳品行业排名第六位。
  由小作坊到一条条崛起的农业产业化巨龙,黑龙江垦区正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高地。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向记者描绘发展期货交易减少农业风险的前景;完达山乳业集团董事长刘清泉对“以科技进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有一系列制度安排;北大荒丰缘麦业集团董事长贾庆胜对正在建设中的年产5亿袋免油炸方便面生产线充满期待;农垦麦芽集团董事长苑晓平畅谈与基地农户建立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这些新时期的农垦人,思路清晰,干劲十足。他们的战斗在“市场”上打响;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下)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代长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诗人郭小川曾这样赞美北大荒。
  一位随爷爷返回北大荒的大学生,在参观完北大荒纪念馆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北大荒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故事中有爷爷拼搏的身影和汗水;后来啊,北大荒是一支甜甜的歌,歌中映着爸爸喜悦的笑脸;长大后,北大荒是一个美美的梦,梦中有我无悔的追求。”
  后人有如此追求,北大荒人值了!
                   顾全大局见境界
  1991年夏,穆棱河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每秒 4 870立方米。八五七农场25年前修竣的40公里大堤难以承受洪水冲击,垮坝决口在即!
  东堤外,有虎林县6个乡和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多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 2万人。两弊相权,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炸坝!”1991年 7月31日夜,农场领导含泪下令。为了大局,八五七农场职工不得不毁掉自己亲手建起的家园。刹那间,1 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 500平方米的房屋倒塌,几千人无家可归。而穆兴东堤内的 240万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
  舍小家为大家,抛己利顾大局,北大荒人义无反顾!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北京一度出现抢购大米现象。4 月23日22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接到调运 2.5万吨大米供应北京市场的指令,时任总局局长的吕维峰当即代表垦区郑重表示:北大荒人不讲价钱、不讲条件,立即落实!22时10分,北大荒米业集团的46条生产线全部开机,3天内即向首都输送3万吨大米!
  大局观,体现的是高度的责任感,考验的是科学发展的智慧。近年来,黑龙江农垦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垦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有机统一。垦区累计退耕还湿地面积已达50万亩,并新建扩建了14个湿地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 407万亩;垦区还大力营造人工林,在3 600万亩耕地上建成了由 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个网格,农田林网防护面积已达1 407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7.8%提高到15.4%。
  2006年12月 7日,一则题为《垦区耕地土壤肥力实现稳定增长》的报道引起世人关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土壤肥力明显增长,有机质含量保持在4%~7%的较高水平。
  这是大自然对北大荒人的真诚回报。
                   无私奉献竞风流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纪念馆。
  3 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只有3名正式员工,除馆长赵国春时常担任讲解外,另两位讲解员分别兼任文物库房保管员和文秘等职。因馆务繁忙、参观者众,3人周末难得休息。
  第三展馆有面著名的“故人墙”。墙体上镌刻的是12 900多名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而献身者的名字。墙上一则大标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纵观历史,不少成果在开拓者本人去世后多年才为社会所了解所承认。然而,每当后人想起他们,总为他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为了预报旱涝,我愿像蚂蚁那样,默默无闻地倒在北大荒坎坷的征途上……”垦区气象专家蔡尔诚在日记中写下的这段话,代表着无数为北大荒开发建设无私奉献者的心声。
  1958年转业来到北大荒的蔡尔诚,半个世纪以来,冲破科研设备简陋、“文革”期间遭受不公等困境,在黑土地上近乎痴迷地探索云天,终成“看天知云雨”的气象专家,为垦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北大荒的功臣们,蔡尔诚老人至今念念不忘:“北大荒的焦裕禄”王正林,“永不退伍的老兵”李国富,“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麦豆伉俪”梁甲农、冯紫琅夫妇……
  宁安农场的全国劳动模范孙俊福,16岁参加工作,在林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1989年6月,两口子一早上山去干活,窝棚里剩下痴呆的母亲和5岁的儿子林林。在棚外玩耍时,林林被青蛇咬伤,等到晚上父母回来时,小林林的一条腿全肿了。发疯般的孙俊福背起儿子冲下大山,可终因伤势过重,小林林永远闭上了双眼……
  孙俊福两口子没有被不幸击倒,他们硬是在 1 480亩荒山秃岭上栽下了48万株树,为国家创造财富1 600多万元!
                         (原载《人民日报》2007.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