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奏响时代旋律的最强音

奏响时代旋律的最强音



                ——大气磅礴的北大荒精神
                     傅 强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与国内其他的博物馆相比最为独特的地方:一面墙,一面人名墙,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丁云江、卞日亭、方树修、王文胜、王新元……
  这不是普通的名字,这是长眠在北大荒黑土地上转业官兵的名字,他们被镌刻在这里的人名墙上,在这长达25米的整整一面铜墙上,刻下了12 342个拓荒者的名字。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拓荒大军中的一部分,在长达60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 5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把他们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块黑土地。
  许多老战士来到这面人名墙下,流着泪抚摸着战友的名字,多少悲壮的历史风云在他们面前掠过,他们的心中涌动着滚滚的战斗豪情!
  这坦荡宽厚的黑土地中植入了怎样的精神和生命?北大荒田野的每一株小草的下面,都有一个不屈的荒魂。
  从1947年第一批农场的创建到现在,整整60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北大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意义,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农业企业集团。但是,直到现在,人们仿佛仍然沉浸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进军中,依然深情地称这块土地为北大荒,依然亲切地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北大荒人。今天,当我们捧读这部人类荒原开拓最悲壮、最辉煌的史诗时,不仅为北大荒人所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而欢欣鼓舞,更为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而受到强烈的震撼!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 170万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党对共和国的一片赤诚!
  只有这种浸满了创业者和爱国者热血的旋律,才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一)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都是表现我们民族艰苦奋斗的古老传说。胡锦涛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北大荒60年发展史的每一页都写满了艰苦奋斗,它成为北大荒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北大荒人的政治本色,是北大荒人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敢打必胜的拼搏精神、勤俭办事的节俭精神的集中体现。
  历史上的北大荒曾凶险无比,它成为寒冷、偏僻、荒蛮、瘟疫、恐怖的代名词。在那个年代里,这里有大江大河拦阻,有无数的川溪涧泉切割;有冰雪断道,荆柴封路;有毒虫结阵,猛兽成群;有号称“鬼沼”的大面积沼泽飘浮垡;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如“出血热”、“克山病”等肆意横行,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如此凶残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所有的封建王朝和侵略者们只能成为荒原的匆匆过客,只有当共产党领导的以转复军人为主体的农垦战士,高举起艰苦奋斗的旗帜向这里英勇进军的时候,才使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原,第一次绽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7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莽莽荒原,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颗火种,创建出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国营农场,努力开荒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方作战。
  1949年10月下旬,在作战中失去右眼、左臂致残的老八路郝光浓,率领 100多名荣军战士来到伊拉哈创办荣军农场,他们架起第一顶帐篷,穿着棉衣睡觉,和着雪水做饭。为了积肥,伤残的荣军战士搭配编组,双目失明的抬着担子,瘸腿的跟着拣粪。在法库战斗中身受五处重伤、失去了十个脚趾和两个手指的特等模范迟子祥率领战士们办起了铁匠炉,挥动伤残的手打出 1 200多件小农具。在解放锦州战斗中失去一只胳膊的陈仁怀,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远近闻名的独臂拖拉机手。
  有这样一幅版画叫《第一行脚印》,画面上乌云翻滚,寒风呼啸,苍茫的雪原上行进着一支勘测队,他们在这无际的荒原上刻下了第一行脚印。这是转业军官著名版画家晁楣的作品,这是当年勘测设计队伍艰苦生活的写照,他们走的都是没人走过的道路,长时间在沼泽地里跋涉,脚趾泡烂了,感染了,血水流淌,许多人因此而永远倒在那沼泽地上,勘测二总队队长苏景山牺牲在七虎林河;西北农学院水利专业毕业的崔跃先牺牲在宝泉岭荒原的暴风雪中;技术员张国茂脚部感染,牺牲在送往医院的小船上……
  在他们踏过的土地上,浩荡的拓荒大军坚定地走了过来。走在最前面的有 100多位老红军战士,128名战斗英雄,408 名特等功荣立者,2 929名大功荣立者,在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不愧为一代豪杰;而今天,他们轻轻摘下嵌满胸前的勋章,重上战场,走向荒原,在开发北大荒波澜壮阔的事业中,再写英雄篇章!
  叱咤风云的王震将军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从南泥湾到北大荒,将军展露了拓荒者创业与奉献的无限风采!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长、副总参谋长,他拖着曾七处负伤的身体,穿越完达山徒步踏察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南横林子伐过木,云山水库挑过担,石头河畔扶过大犁,宝泉岭下栽过松树,一个高级领导人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进战士们的行列,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遍了北大荒!
  进军!进军!向荒原英勇进军!一批批拓荒大军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精神,成梯队式轮番向古老的荒原发起冲击:
  1954年,曾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建树过累累功勋的步兵第九十七师改名为农建二师后,以齐鲁儿女为骨干的 8 300名官兵,毅然告别家乡,从山东移师北上,进军北大荒,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开荒创业, 先后以团为单位建成了二九○、二九一和十一(铁力)农场。
  1955年,在王震将军亲自指挥下,铁道兵9个师近2万名官兵,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开赴北大荒,先后建起了八五○、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一批“八”字头的农场。
  也是这一年,以杨华为首的五名北京青年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成立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庄严宣言:“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61名热血青年向北大荒进发,在萝北荒原上建起了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在开发北大荒的战斗中,先后有20万支边青年来到这里,把他们的绚丽的青春献给了农垦事业。
  1958年,在中国垦荒史上,出现了气势磅礴的10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壮丽画卷!英雄解甲重上战场!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炮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共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军队右派”、慕名而来的青年等号称10万,其中,排以上干部6万多人,营以上干部1 200多人,10万大军走公路,行铁路,借小路,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横跨中国,直取北大荒。
  在北大荒博物馆有那样一张巨幅照片,在茫茫荒原上,成千上万的转业官兵,打着红旗,挑着行李,背着包裹,有的还带着孩子,直插荒原的腹地。这是著名摄影家吕向全拍摄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名作,当年大批转业官兵齐聚密山县,由于交通工具不足,在王震将军亲自动员和指挥下,2万多官兵开始徒步向荒原进军。
  从1963年到1976年,先后有54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这是历史上一次极为罕见的大规模的文化移植运动,来自京津沪杭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带到了偏远的边疆,给北大荒文化增添了丰厚的底韵,也为垦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9年5月,4万多知青在现役的解放军干部指挥下,在老转业官兵的带动下,以豪迈的革命精神,向抚远荒原英勇进军,他们像当年的老转业官兵一样,在冰天雪地里搭起了帐篷,燃起了炊烟,二十七团开荒营的知青们为了抢时间,昼夜奋战,晚间开荒看不清堑沟,知青们就把手电绑在木棍上,几十米一个站成一排,用人作路标。经过艰苦奋斗,新组建的兵团六师,新建了7个农场,扩建了4个农场,一批“前”字头的农场,如前进、前锋、前哨巍然屹立于祖国东部边境的最前沿!
                     (二)
  作为中国 500强企业中农业企业排名第一位的北大荒集团,有一个标识,那就是“黑土地上升腾着一轮绿色的太阳。”
  黑土地是北大荒特有的财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一般都在5%~8%,因此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绿色的太阳却是北大荒人新的创业理念,那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北大荒。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将勇于开拓的领域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既敢于激流勇进,也敢于潮头勇退,在创新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
  1978年,当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敢于否定、善于扬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毅然向“大锅饭”、“铁饭碗”,告别,向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宣战,开始兴办“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
  像当年挺进荒原一样,北大荒人开始向着一个陌生的领地进军。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着经营体制和机制。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个飞跃的序幕。由家庭承包阶段走向规范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新阶段,再次走在全国农垦系统农业改革的前列,这次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栽培模式化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改革。用 3年的时间,把原来的2 241个生产队全部撤消,集中设立了661个管理区。这项改革,压缩管理人员1.27万人,减少费用开支4.6亿元。
  北大荒人不仅在改革上走在全国农垦的前列,他们更以积极奋进的精神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农业对外开放的禁区。
  1978年,垦区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全套引进美国农业机械,建立了 3万亩耕地的北方旱作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1980年,垦区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利用日本的外资引进全套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开发荒原30万亩,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国有农场——洪河农场。1981年,垦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 300万亩项目,建成了二道河、鸭绿河、浓江等现代化农场。
  2000年 8月,这是一个值得北大荒自豪和骄傲的日子,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陪同下视察了黑龙江垦区,并亲笔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北大荒人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更是为垦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何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啊!人们好象记得传统的农业现代化的描述,如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良种化等等,而今天,北大荒人勇于探索,提出新的“三化”的目标,那就是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
  垦区最初的工业是由一些小手工作坊起步的,自给、内向、粗放是它典型的三大特征。最先开拓产业化新区的是驰名中外的完达山乳业。1963年根据王震将军指示垦区建起了第一家乳品厂即完达山乳品厂。2000年初,完达山乳业健步如飞,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重组方式,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对垦区内外28家乳品企业整合,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 2 300吨,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其综合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乳品行业排名第 6位,其中,奶粉市场占有率11.36%,位居同行业第三位,液体奶市场占有份额进入同行业前10强。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首批 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它的发展更体现了北大荒人勇于开拓的精神, 它面对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以“振兴大豆,产业报国”为己任,仅用 3年时间就实现了由垦区到全省再扩展到全国的跨越式发展,使九三油脂的年加工能力由6万吨猛增到700万吨,相当于黑龙江省的大豆总产量。构建起了天津、大连、黑龙江三位一体、互为联动的市场战略体系,成为国内油脂行业首屈一指的老大哥。
  勇于开拓,有些需要进,有些需要停,有些还需要退,这同样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科学求实的精神。
  1991年,农垦总局下达禁垦令,停止垦荒,不仅停下来,而且要坚决果断地从许多领域退下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5年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81.5万亩。
  近几年来,垦区退耕还湿面积50万亩,新建扩建了14个湿地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 407万亩,为全省之冠。水稻的大发展形成的千万亩水田,也使垦区三分之一的耕地成为新的人造湿地。
  在精心保护和培育生态环境的同时,垦区以战略眼光加快健康安全食品的生产,建成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674万亩,绿色食品达到 50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2 00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达40个,种植面积38万亩;年加工生产绿色食品82万吨,实现增加值 5.4亿元。2006年北大荒集团在北京举办绿色特色产品展销会,引起京城强烈的反响;2007年,20辆标有北大荒绿色食品的物流车队,纵贯半个中国,在上海展销绿色特色食品,震撼上海滩!
  在绿色北大荒战略的指引下,垦区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国家的严格考核,黑龙江垦区9个分局全部进入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行列。
                     (三)
  北大荒人向荒原的进军,一开始就是以集团式的规模出现的,靠着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形成强大的合力。顾全大局成为北大荒人基本行为准则,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构成北大荒精神的基石。
  开发北大荒,党和国家一开始就定位在粮食生产上,因此,60年来,北大荒人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这一大局。
  1960年,北大荒前所未有的严重涝灾,年降雨量超过 740毫米,大地一片汪洋,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为了完成上交国家商品粮任务,农场人守着一堆堆粮食,自己却用野菜、豆秸、玉米秸、树皮等充饥,大批职工患浮肿病。曾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粮仓,却不曾拿过一粒放在嘴里,终因长期食不果腹,饿晕在山一样的粮堆旁。
  这一年,职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地里进行复收复打和拣粮活动。仅合江农垦局当年捡粮210多万公斤。全垦区职工的口粮标准降到了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当年,却向国家交售了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 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
  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出现了疯狂的抢购狂潮,几乎所有大型超市的大米全部抢购一空!也许在这个时候,人们才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就是立国之本,就是稳定之源,就是民生根基。当中央向北大荒集团提出紧急调粮要求的时候,北大荒人顾全大局,在高度严密的组织下,全局迅速行动起来, 几十条精米生产线昼夜加工,3天内向首都紧急运送 3万吨大米,平抑了物价,维护了稳定的大局。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共和国的领导者才更深地感受到:一个大规模现代化的国家商品粮战略基地,在关键的时刻,调得动,拉得出,打得赢,这是多么重要!
  2006年垦区粮食总产达到226亿斤,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超过 200亿斤,商品率近90%。垦区用占黑龙江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量占到全省的二分之一,占省际间可调配粮食的四分之一。北大荒真正成为中华大粮仓。
  顾全大局,有时需要作出牺牲,而八五七农场作出的牺牲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八五七农场是垦区最好的农场之一,这里的两万人民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开垦出40万亩良田,1990年,他们生产粮豆 7.5万吨,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场”的光荣称号。当洪水袭来的时候,12 000多名职工和家属冲上了大堤,整整六天六夜,职工们充满自信地拼搏在大堤上,他们知道,从1966年修上这条长达40公里的大堤以来,还从未让洪水跨越过一步!
  洪峰,洪峰!穆棱河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峰终于出现了,每秒流量达到 4 870立方米!在这样强劲的洪峰冲击下,现有的河道容积已经难以支撑,势必造成垮坝决口!穆兴东堤、西堤必须作出抉择,牺牲一面,保住另一面!
  东堤外,有虎林县6个乡和一批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 2万人民。两弊相权取其轻,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命令传来,八五七农场从场领导到职工全部惊呆了!在坝上拼死搏斗的干部群众吼了起来:“不,我们拼死拼活也能守住大坝,为什么要撤离!”一批青年红着眼冲上了大坝,要与大坝共存亡!洪峰一公里一公里地逼近,十万火急!
  从建场到现在,八五七人始终和他们珍爱的土地生活在一起,如今,为了国家和大局,他们不得不毁掉自己亲手建起的家园。
  1991年 7月31日夜,农场领导含着热泪一拳砸在地下:“炸坝!”刹那间,一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了八五七的土地,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 500平方米的房屋倒塌,几千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 6 491万元。八五七成为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10多天,而穆兴东堤内的240万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
  罕见的洪水,罕见的灾情,罕见的壮举!
  八五七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把顾全大局的北大荒精神升华为共产主义精神!
                     (四)
  在北大荒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浮雕,名叫“北大荒人颂”。作者是曾下乡到山河农场的北京知青杜飞。整个浮雕长28米,高8米,上面镌刻了198个人物,讲述了北大荒开发史上32个故事,被人们誉为“北大荒的清明上河图”。而贯穿这32个故事的核心是四个大字“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最高的精神境界,北大荒人的无私奉献不仅仅是创业者的奉献,而且还是继承者的奉献,他们庄严的誓言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北大荒有一个雁窝岛,那是八五三农场的一个分场,过去它三面环水,一面是飘垡甸子组成的“大酱缸”,当年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时历尽艰辛,岛上那三座墓碑就向人们讲述着北大荒人一代代前赴后继创业的悲壮故事。
  第一个是1958年转业军人罗海荣。当冰雪融化岛子交通断绝的时候,他在一次水上运油途中牺牲,终年只有26岁,追悼会上,他的妻子泣不成声,行不成步,人们这时才知道她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为了照顾英雄的妻子,组织上把她送回四川老家,17年后,罗海荣的儿子又万里北上,来到雁窝岛,继承他父亲的事业。
  第二个是1959年的山东支边青年张德信,为了抢修机车,到百余里外的分场找到零件返回途中,被宝清河水吞没,当人们把他打捞上来的时候,他的怀里还紧紧抱着那个10多斤重的塔型齿轮。当时他年仅22岁。
  第三个是1969年从宁波下乡的女知青陈越玖,她来到北大荒后处处以罗海荣、张德信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1975年她不幸身患癌症,4月2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向党组织提出了惟一的请求:“转告党组织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去世时,她年仅24岁。
  如今,陈越玖已经同罗海荣、张德信烈士一起,静静地长眠在雁窝岛的烈士陵园里,每年春天,她的墓碑旁都会绽放出象她的青春般艳丽的鲜花。
  老红军黄振荣,曾是冯玉祥将军的警卫员,1933年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一直跟着王震将军转战南北,南泥湾大生产时他是三五九旅的营长,在担任铁道兵三师代师长时,跟随王震将军来到了北大荒。他带领 7 000多名官兵,两年开荒51万亩,建起了八五二农场,还先后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五农场,为农垦事业整整奋斗了15个春秋,当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更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10个脚趾甲冻掉了 9个。黄振荣来北大荒时,这里地无一垄,他去世后却为北大荒留下76万亩良田。
  李国富是一个传奇般的英雄。1948年10月10日,辽沈战役最残酷的塔山阻击战打响了,李国富率领全班战士浴血奋战了六天六夜, 最后全班仅剩下他一人,战后, 他所在的班被授予“塔山反击英雄班”他个人获“孤胆英雄”称号。此后,他苦战平津,横渡长江,剿匪两广,参军12年,立功11次,他所在的班曾被命名为“李国富班”。1958年,作为大尉参谋长的他放弃了优越条件,从广东来到北大荒,带起一个个连队,从一片荒原奔向另一片荒原,一干就是48年。2006年,老战士倒在了他所挚爱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实践了他献身北大荒的诺言。
  今年83岁的徐一戎,50多年来矢志不渝地致力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共写出318本总计2 3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及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足迹遍及垦区87个水稻种植农场和省内30多个市县,行程达到8万多里,累计增效100多亿元。他成为垦区10万名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
  北大荒的一个普通女职工康金环,28年如一日,收养哈尔滨知识青年精神病患者李文魁,感动了垦区内外,成为正直善良的北大荒人的典型代表,被评为全省的优秀共产党员。
  宁安农场的全国劳动模范孙俊福,16岁参加工作,在林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为了多栽树,管好树,和爱人带着孩子,整年在没有人烟的大山上造林。1989年 6月正处造林抚育期,两口子早上上山去干活,窝棚里剩下痴呆的母亲和 5岁的儿子林林,不曾想林林在棚外玩耍时被青蛇咬伤,等到晚上他俩回来时,小林林的一条腿全肿了。发疯般的孙俊福背起儿子冲下大山,等他们来到牡丹江市医院已是后半夜 2点,终因咬伤时间过长,已无力救治,小林林终于闭上了他那双聪颖的眼睛,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5个年头,他的父母却在1 480亩荒山秃岭上栽下了48万株树,为国家创造财富1 600多万元!
  北大荒奉献的几代人啊!
  抚今忆昔,壮怀激烈。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艰苦卓绝,惊世骇俗,气势雄浑,波澜壮阔。整整60年过去了,无论是战争的硝烟,荒原的风雨,灾害的侵袭,内乱的冲击,都难以撼倒共产党人的光荣旗帜,都无法扼杀北大荒人的崇高精神!
  那是集体主义的精神,那是爱国主义的精神,那是社会主义的精神,那也是民族的精神,更是时代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中,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奋斗,我们还要提倡无私奉献,永恒的事业需要永恒的精神!
  黑土地不朽,北大荒精神不朽!
                           (原载《黑龙江日报》200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