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60年回顾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60年回顾
黄 苏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全,经历了开荒建场初期的艰难的起步,20世纪50年代后期70年代的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性跨越和进入新世纪向现代化迈进的光辉历程。经过60年的发展,垦区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垦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加快开放引进步伐,坚持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并举,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提升了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垦区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开荒建场初期就以少量机械建立起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通北农场、宁安农场、荣军农场和查哈阳农场等。当时宁安农场,靠接收白俄的 3台“火犁”起家,开始了艰苦创业。50年代王震将军率10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1954年国家开始实施引进苏联 163个项目建设了以机械化为主要手段的友谊农场,并利用“日伪”时期留下的和苏联等国家引进的机械装备了一批国营农场。 1959年开始使用中国制造的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1963年国家把黑龙江垦区列为发展农机化的重点,当年提供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2 000台。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作为农业部项目,垦区率先引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迪尔公司生产的农机设备62台件,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创造了劳均生产20万斤粮豆的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引进不仅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
自1985年农垦农业航空站成立以来,垦区全面推广应用了航化作业新技术。农机化不断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标志着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垦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先后利用世行贷款,补偿贸易,“黑字环流”和日本政府2亿美元货款项目,引进大马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对3 000万亩耕地的生产手段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提升。按照高度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标准,先后建设了 2个示范区、4个现代化农场、1个旱田机械化分局、100个旱田机械化生产队和100个水田机械化生产队,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到2000年,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
进入新世纪,垦区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提高旱田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和收获三个薄弱环节连年有突破;基本实现了青贮饲料收获和牧草种、管、收的机械化;亚麻、白瓜子、马铃薯和甜菜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也有较快发展;产前种子清选和包衣,产后粮食处理加工机械化都在95%以上。
2002年垦区从美国凯斯公司引进成套的大功率农业机械,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和示范;2003年从美国迪尔公司引进成套的大功率农业机械,在大西江农场进行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和示范。这些大型农业机械性能先进、制造质量好、可靠性强,垦区大量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精准农业”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试验表明,采用“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8%~2%,利用大功率拖拉机进行复式作业,减少作业次数、提高功效 35%以上,每标亩可降低油料消耗20%~25%左右,该技术代表着今后垦区农业装备的发展方向。
2004年,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垦区开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首先组织实施了53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项目,其中投资1.56亿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180-450HP),大型联合收获机(205-305HP)和配套的具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共计 226台(件)。2005年在先期试验取得成功基础上,组织实施了52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总投资近 5亿元,其中投资1.28亿元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大型、特大型大功率农业机械264台(件),其中拖拉机最大功率达500HP。大功率先进农业机械的大批量的引进,使垦区农机装备水平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提高了档次,成为国内领先,某些环节和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展示了黑龙江农垦现代化农业的新形象。
2006年末垦区拥有农机总动力472.3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36%,年均递增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69万台,配套农机10.3万台(件),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 6万多台(件),大型联合收获机11 065台,农用运输车4 904台,农用运输载重汽车9 058台,排灌动力机械55 226台,水稻育秧钢骨架大棚16.2万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167套,育秧播种器 3.6万台,插秧机4.3万台,水稻专用收获机3 460台,玉米青贮收获机 324台,喷灌机4 898台,种子加工厂71个,粮食处理中心178座。
一、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到2005年底,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3.3%,与“九五”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以上;其中旱田机械化率达 95%,水田达9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正在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农机装备水平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垦区加快了农机换代更新步伐,加大农机投入,引进一大批农业生产急需、技术先进、性能可靠、节能、高效的国内外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及配套农具,用于农机换代更新总投资达30亿元,比“九五”增加投入 5亿元,到2005年底垦区农机总资产55亿元,平均投入约2 500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5倍。其中新增大型拖拉机1 147台,30-50马力中型轮式拖拉机11 309台,插秧机10 825台,大型联合收获机 154台,水稻收获机1 454台,仅2004年报废大中小型拖拉机1 723台,大马力自走联合收获机377台,总计2 100台。在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的同时,垦区新增农用飞机 4架,使垦区农用飞机总数达31架,作业机场56处,年航化作业已突破 1 000万亩,比“九五”增长了一倍。
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高。垦区农机化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把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要求机车作业时必须按农艺要求,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规程》,对田间机械作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标准,即统(统一要求)、严(严格操作规程)、高(作业标准起点高)、全(农机作业全过程达到标准)、精(精益求精)、实(把标准化作业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宣传教育和检查验收力度,采取岗前培训,岗位练兵,印发农机技术手册等多种方法把标准化作业的制度、措施,普及落实到机手及田间。实行优机、优质、优价制度,建立了作业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等保证农机标准化作业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机管理水平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垦区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相适应的农机标准化管理措施和办法,保证了农业机械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按照《国有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检查项目和评分标准》深入开展农机标准化管理与创新活动,坚持实行“六统一、七加强”,创造了许多经验,推动了垦区农机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使农机作业、保养维护、停放保管、技术推广、农机服务、队伍建设等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探索创新农机管理经营体制,垦区组建北大荒农机集团农机有限公司已开始运营。农机“110”、“120”快速流动服务队、农机合作组、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协会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健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垦区坚持用法制手段管理农机,健全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实现了农机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建立了农机质量监督检验和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农机鉴定的技术手段和检测设备得到不断充实,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了垦区的农机市场,为农机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机更新步伐加快。计划经济时期,垦区农机具更新换代资金全部由国家按计划投入。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农机所有制结构和经营形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垦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对国有农业机械进行了大规模的作价转卖,打破了几十年来国有农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多元投入的新机制,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多年来,垦区以家庭农场投入为主,以大农场补贴为辅,用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形式,调动了家庭农场增加投入,加快农机更新的积极性。2005年垦区农机更新投入11.5亿元,其中家庭农场职工个人投入就达9.6亿元,占总投入的83.4%。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提升了现代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扩大了有机户的资产规模。北兴农场的肖亚农家庭农场已拥有 290万元的农机资产;友谊农场的王志峰家庭农场已有50余万元的水稻机械;目前垦区有机户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八五四农场的崔永龙家庭农场,已拥有609万元的农机资产,经营耕地1.8万亩,2005年实现粮豆总产5 200吨,劳均生产粮豆40万公斤。
二、农业机械化在垦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使垦区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每一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对农业生产方式有了巨大变化。旱作农业田间作业环节已完全用机械取代了人力劳动;水稻生产也正在逐步将人力全部解放出来;产前、产后各环节也取得重大进展。机械作业已在全部农业生产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向更高标准、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垦区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2006年垦区有种植业家庭农场 17.55万个,其中有机户家庭农场5.4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30%(每个有机户家庭农场平均负担耕地37公顷),负担全垦区200万公顷耕地的耕种。其中旱田经营规模66.7公顷以上的有2 493个,水田经营规模20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 7 164个。凡是承包耕地规模较大的都是有机户,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2005年,垦区种植业劳均生产粮食2.98万公斤,创国内农业生产总值(GDP)4.29万元(折5 231美元)。
农业机械化为垦区抗灾保丰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垦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基本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面貌,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以及其它先进农业机械耕作方式的实施,实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土壤水库”,蓄水保墒,达到了抗旱防涝的目的。由于机械力量的增强,能够抢农时争主动,春天播在(插秧)在高产期;秋天抢收,龙口夺粮;百分之百的秋整地,“黑色越冬”,第二年平作作物的地号达到播种状态,垄作作物根据农艺要求还实行秋起垄、秋施肥、秋施药,春天不动土、不整地,奠定了农业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实施先进农艺科学技术的载体。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 63%,其中多数是通过以农机为载体来实现的。水稻采用机械插秧能增产5%~10%。大豆、玉米采用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播种, 可达到苗均、苗齐、苗全、苗壮,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增产10公斤;采用机械化覆模栽培技术可增产20%以上,采用大型联合收获机冬天收玉米技术,能全部实现秸秆还田,保持垄型,第二年原垄卡种大豆,实现保护性耕作。玉米在冬天收获还能自然晾晒,脱水 8~10个百分点,综合节本增效每亩20~25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2005年,垦区粮食总产突破 200亿斤大关,达205.3亿斤,2006年粮食总产达226.4亿斤,受到农业部的嘉奖,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6年垦区累计生产粮食3 639亿斤,提供商品粮2 538亿斤,商品率达86%,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增收。垦区过去的种植业结构,以麦豆为主。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大力发展水稻和经特作物,加快发展畜牧业,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水稻全程机械化已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支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50%以上。种植业结构逐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其创造条件,提供了大量转移和分离劳动力资源。2005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 179元,比2000年增加 2 842元,年均增长11.4%,高于全省和全国农民收入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向二、三产业,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垦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建成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业、北大荒肉业集团等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已初具规模。2005年,垦区工业销售收入达 216亿元,工业增加值39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45倍和1.09倍。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垦区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小城镇 140余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小城镇转移,目前城镇化人口已占垦区总人数 53%以上。小城镇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空前发展,也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及水平普遍改善和提高。
农业机械化对广大农村和农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垦区每一次农业生产的发展,每一项农业先进技术的实施,每一类农业机械的使用,都为周边农民树立了榜样。大功率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的使用首先在垦区,而后向农村发展;土壤深松技术先在垦区应用后向农村推广。近几年垦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同地方市、县合作有组织地开展“场县共建”活动,组织农垦机械到周边农村进行跨区作业,为农民代耕、代种、代收服务,5年来,累计达到3 200多万亩,农垦农机创收3.65亿元,既充分发挥了农垦大机械的作用,又给农村送去先进的科学种田技术,示范带动了农村和农民,促进农民节本增收 3.2亿元。开展“场县共建,垮区作业”推动了场县之间的深入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了场县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2005年按照省农委和农垦总局协议,垦区选送10名农机管理干部去绥化市各(市)县,挂职任农机副县长、帮助地方组建农机合作社工作。2006年农跨区作业、代耕服务面积1 200万亩,作业收入达1.8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垦区农机化将按照《黑龙江垦区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提出的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垦区的农机化稳步、协调、快速地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的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发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和垦情,具有农垦特色追踪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机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