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古邑今日又逢春

古邑今日又逢春



                翟文波 韩志营 赵月辉
  出哈尔滨城,向东南行驶不到半小时,便到了金源文化的发祥地——阿城区。穿过繁华的城区,再向东北方向走 5公里,一片略显凌乱的镇区出现在眼前。阿继集团、省水利二处、省园艺场……若干个单位比邻而居,其中就有刚刚从省农委划归垦区的阿城原种场。
  “我们是农垦的游子又回家了。”在已有些破败的两层机关小楼里,记者刚一落座,阿城原种场场长周梅凯就竹筒倒豆子似的,先将该场的历史回顾一遍。
  这个场成立于1954年,当时是省农业局下属的种猪场,1996年,由阿城县代管。1970年,省农场局接管了该场,5 年后,他们又成为东北农学院的实验农场。1980年,该场成为省农牧渔业厅下属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此后,这个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玉米、高粱种子的“两杂”制种。1992年,他们被确定为国家级原种场。
  体制多变,主业不精,阿城原种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资产负债率高达180%。
  人口多,资源少,这是阿城原种场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场有土地3.94万亩,其中耕地2.04万亩,人口4 639人,职工1 525人。而且,他们的耕地分散,不适合连片种植。两万亩耕地中,有9 868亩旱田在虎林市境内,有980亩水田在尚志市境内。场内还有砖厂、预制件厂、拖鞋厂、水暖器材厂、塑料原件厂等企业,实行的是集体承包,都不景气,全场待业人员近600人。
  周梅凯说,虽然大家挣的都不多,改变现状的欲望却不够强烈。由于长期是事业单位,多数人等靠要思想严重。这次,通过划归农垦,事业单位彻底变成了企业,使大家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动。
  “改革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周梅凯信心十足地说。目前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发挥地缘优势,发展围城经济、围路经济;二是利用阿什河水,发展绿色水稻,增加亩效益;三是发展都市农业,重点发展温室大棚。
  在阿城原种场一块玉米地的地头,场党委副书记张贵发指着地边林带下隆起的一段段土包,对记者说:“那是金兀术附马城的城墙遗址,已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望着绵延的土城墙遗址、郁郁葱葱的庄稼,记者似乎感受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的生机正孕育着,成长着。
  注:阿城原种场距哈尔滨市30公里,与阿城区红星乡、大岭乡、亚沟镇、料甸乡、阿继集团、省水利二处等接壤。绥满公路、绥满铁路、阿什河穿过场区。全场下设18个核算单位,其中包括6个农业分场,有管理人员84人。
                         (原载《农垦日报》2007.7.9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