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小麦

第一节 小麦



                   第一节 小麦
  小麦是垦区主要栽培作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20多年间,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0%左右。1986年种植面积近8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的53%。1990年后,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2003年只有12 万多公顷,只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35%,垦区东部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得更多。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品种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中强筋小麦,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单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小麦面积为15.3 万公顷,单产3 657公斤,2005年小麦面积为14万公顷,单产提高到4 358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小麦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抗锈、早熟品种为主,20世纪60年代扩大中晚熟品种,1975—1980年以中熟品种为主,占55%~60%,早熟和晚熟品种各占20%左右。
  20世纪80年代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为避免成熟期过于集中,早、中、晚熟比例一般为1.5∶6.0 ∶2.5。 以后随着种植面积减少,机械力量增强,麦收已不成问题,人们更加追求产量,早熟品种种植面积减少,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增加,到1995年,早、中、晚比例一般为1∶1∶8,新克旱9号种植23.1万公顷,占当年小麦面积的50%。
  1995年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逐步上升,2000年小麦面积29.9万公顷,优质专用品种已占81%,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克丰6号、垦大4号,垦红14号、龙麦26 号等。2003年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强筋小麦,2003 年优质专用品种面积达到97%,其中强筋麦为65.6%,面积最大的品种为龙麦26号,占小麦面积的45%。2005年小麦面积14万公顷,以强筋小麦为主的专用品种率达100%。
  垦区小麦高产播期在4月20日前。高纬度地区和早春低温年份可延长至25日。
  小麦播期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在土壤含水量较少年份,播在高产期内的占85% 以上,春涝严重的1995年只有52% 播在高产期内。1995年总局推广了二九一农场的抗涝耕作法,同样春涝的1997年,小麦播在高产期内的面积达82.6%。 “十五”以来,由于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和小麦面积的减少,已无5月播种小麦现象。
  垦建初期,用木铣和手摇滚筒拌种。20世纪70年代用拌种机拌种。1986年,垦区有种子加工厂7处,精选机1 930台,大部分麦种由机械精选,少部分风选。当时是生产队自留种子。随着种子产业化工程的推进,种子加工能力连增,2000年后,实现了以农场为单位良种统一繁殖、加工,供种。药剂处理。20 世纪50年代,用“六六六”、赛力散、西力生;20 世纪70年代引进克菌丹、退菌特等药剂拌种。20世纪80年代后选用过拌种双、多菌灵、福美双等药剂拌种。由于拌种双易产生药害,很快被淘汰。以后又使用多福合剂、卫福、粉锈宁等。在拌种方法上,由干拌到湿拌,后又发展到用聚乙烯醇、YZ-901作黏着剂拌种,效果更好。1993年开始推广集药肥于一体的种衣剂拌种。2000年后由种子加工厂直接拌种衣剂,旱田种子包衣率达100%。
  平播是最传统的种植方式。整平土地后,用24行播种机播种,行距15厘米。绥棱农场1976年总结出,在无飞机作业条件的单位和地块,便于封垄后机械追肥撒药、播种时预留链轨道的经验,不仅解决了小麦生育中后期防病、治虫、追肥机械化作业的问题,而且可节省2.8%的种子、肥料。表现略有增产。1987年绥化分局各场推广1.3万公顷,占麦田面积41.6%,在黏虫大发生的情况下,发挥了机械防虫优势。
  2000年后,垦区总结推广海林农场和九三分局的小麦高产经验。九三分局优质强筋春小麦公顷产量5 250 公斤栽培模式。主要内容:松耙结合、立体施肥;增钾补微、增密防倒;配方除草、健身防病;分段收获、标准作业。品种以龙麦26、龙辐麦12等为主。选有深松基础的大豆茬秋耙茬、秋深施肥,达播态越冬。种子处理全部包衣。适时早播,每公顷650 万株。压青苗,苗期施用“壮丰安”配方除草,健身防病,喷施叶面肥。采取专品种收割、晾晒、贮藏、加工、销售。
  东部推广海林农场优质强筋小麦公顷产量6 750 公斤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主要内容:三秋作业(秋整地、秋施肥、秋包衣);三项要求(早播种、早割晒、限深播);三高栽培(高密度、高匀度、高肥量);三化措施(制度化、规模化、标准化)。选用矮秆、耐密、高产优质的中早熟品种克丰四号、龙麦26等为主栽品种。整地,有深松基础的大豆地收获后,实行耙茬,100%秸秆还田,秋整地达播态,秋深施肥。
  小麦施肥20世纪80年代时以氮、磷肥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重视钾肥的应用,公顷施用氧化钾15~23公斤,近两年生物钾肥得到快速发展,一般每公顷施15~30公斤。施肥方法,施肥总量的三分之二用于基肥,于秋天或春天播种前深施,三分之一做种肥在播种同时施入。推广深施肥技术,1986年8 万公顷,占当年小麦总面积的9.3%,2003年深施肥面积已达当年小麦总面积的85%,2005年达89.5%。秋深施肥效果好于春深施肥。
  施肥量也有了明显增加,1986年时平均公顷施肥纯量是100 公斤,2003年公顷施用纯量达到148.5公斤,较1986年增长了48.5%。2005年平均公顷施肥纯量达180公斤,较1986年增长80%。
  小麦收获,20世纪50年代以人力收获为主,20世纪60年代推广以分段收获为主,割晒与直收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时,由于小麦面积大,相对而言机械力量不足,麦收时间较长,一般年份,从收大麦开始,整个麦收得用1个半月左右。
  2000年后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面积减少,麦收也加快了,对整个垦区来说,不到1个月可结束麦收;对1个生产队来说,一般情况下1周就可完成麦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