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水稻

第五节 水稻



                   第五节 水稻
  垦区水稻种植方式的演进,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4年的36年间,为水稻直播栽培阶段;1985年以后,为由直播栽培转入旱育稀植及“三化”栽培的保温育苗移栽阶段。
                   直播栽培
  水稻直播栽培是将种子直接播种在田间的原始粗放的栽培方式。直播栽培根据整地、播种及播后灌水方式不同,又分为水直播(人工撒播、条播、飞机播种等)、旱直播及旱种三种类型。其中垦区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是水直播,其次是旱直播。
  垦建初期就有开发水稻生产。到1984年的37年间,一直沿用不同形式的直播栽培方式,虽然经历了不断的技术改进,但始终未能摆脱粗放栽培,抗御冷害能力低,品种老化、草荒严重、贪青晚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面积波动大的局面。据统计资料分析:1949—1960年的12年间,年均面积1.54万公顷,公顷单产只有1 788 公斤;到1961—1972年的12年间,面积下降到1.44万公顷,平均单产下降4%;这24年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先后有10年每公顷产量不足1 500公斤,最低1972年只有840公斤。1973—1984年的12年间,平均公顷产量达到2 390公斤,比前12年增长37.6%,1984年播种面积1.8万公顷,单产2 395.8公斤。
                   旱育稀植栽培
  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请来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与省内水稻专家配合,在方正县试验成功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1984年在全省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显著。
  1984 年垦区组织考察并在哈尔滨、牡丹江、红兴隆分局的部分农场试验示范,1984年8月召开水稻专业会,刘文举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水稻发展方向。一是垦区水稻生产要由粗放、自给型生产向集约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二是转换水稻生产经营机制,率先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承包规模以水源、机井为基础10~20公顷左右,固定承包期15年不变,调动广大职工种稻积极性;三是各级要制定鼓励发展水稻生产的政策,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水稻生产技术素质,开创水稻生产的新局面。从这次庆阳会议之后,总局于1985年1月、1986年1 月和1987年3月,连续召开了水稻专业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为后来全面推行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和超常规水稻开发,打下了思想、技术基础。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到1992 年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得到基本普及,消灭了直播栽培,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1985年水稻面积为2.6 万公顷,单产1 873.5 公斤。1989年推广旱育稀植面积占21.9%,单产提高到3 765 公斤;1991年推广面积占48.2%,单产提高到4 012.5公斤;1993年推广面积占80%,单产为4 819.5公斤。
  为了加快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进程,1985年总局农业处,及时总结推广了四项技术:一是“旱旋水整地”技术。农垦科学院水稻所从1973年开始,由李季禾主持研究“稻田少耕技术及其经济效益”,1976年列为原农垦部课题,1981年成为全国农垦系统少耕协作组的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成果“旱旋水整地”技术,改连年翻耕为翻旋耕交替,或松旋耕结合。旋耕与旱整地结合,在旱旋耕基础上灌水泡田,进行水整地,平整格田。松旋耕作,作业量比传统耕法减少1.3标准亩,降低耕地整地作业成本35.1%, 单位面积作业耗油减少33.7%。每马力班次作业量提高154.5%,每公顷节省整地人工费20元,平均增产9.5%,公顷效益提高177.45元。二是推广“盘育”机插技术。为解决推广旱育稀植过程中地多人少的矛盾,1985年垦区购进100 套旱育苗设备及部分插秧机,盘育苗机械插秧示范面积666.7 公顷。八五二农场二分场采取大棚集中育苗,分户管理,作业效率高、成本低,便于技术指导,秧苗素质好,机械插秧95.3公顷,单产达到5 610 公斤。机械插秧工效高、成本低、产量高。一台插秧机一天可插秧1~1.5公顷,一个插秧季可插20公顷,相当于300个人工插秧,机插公顷收费525 元,比人工插减少75~125元;三是推广井水种稻技术。 1981年二九○农场试用井水种稻获得成功, 宝泉岭分局1982年井水种稻6公顷,1985年发展到2 000 公顷,占水稻面积的54%,管理方便、投入少、效益好。动力配备,以电为动力工程投资大、供电无把握,每公顷水费需206 元左右;而柴油机做动力每公顷水费需127.9元,比电力井少78 元。因此推广井水种稻,以柴油机动力为主,也可用手扶拖拉机抽水,一机多用。井水种稻必须加强增温措施。四是推广机械收获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1065、1075型联合收割机,具有马力大、功效高、防陷能力强的特点。据梧桐河农场试验1065型收割机,收割水稻班效达6.7~10公顷,综合损失2.9%,糙米率控制在5%~8%。八五六、八五○农场试验,1075型收割机班效10~13.3公顷,综合损失率2.8%,糙米率5.7%;钉齿滚筒安装在E512收割机上综合损失率降到3%,糙米率下降到5%~8%,可以直收或拾禾。小型割晒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割幅1.2~1.6米,割晒后人工捆或机械拾脱。
  旱育稀植配套技术一是钢骨架大棚、微喷技术。2004年大中棚育苗面积5 805 万平方米,占育苗总面积的82%,其中钢骨架大棚12.4万栋,逐步配套了微喷设施。2005年钢骨架大棚16.2万栋,占育苗面积的72%。 二是机械插秧及侧深施肥技术。1985—1988年间,总局责成农垦科学院水稻所牵头,开展机械插秧的品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系统探索和研究,并制定了《黑龙江垦区水稻盘育机插(公顷产量超过7 500 公斤)技术规程》,为加速推广盘育机插技术打下技术基础。机插发展较快的查哈阳农场1993年就达到90%以上,单产突破7 500公斤;庆阳、八五四农场机插面积占80%,公顷单产都在8 000公斤以上。1996年垦区机插面积达24.3万公顷,占旱育稀植面积的45.1%。2005年插秧机增加到4.3万台,机插面积达到57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78%,机插质量高、密度较大,产量比人工插秧高2~3 成。插秧机侧深施肥,改撒施为条施、改表层施为侧深施,提高了肥料利用率。2002年推广面积达到18万公顷,占机插面积的41.5%,平均公顷产量6 814.5公斤,比机插常规施肥增产13.3%。2004—2005年为1万公顷左右。三是钵苗摆栽技术。1993年垦区组织学习宁安县钵苗摆栽高产经验,1994—1996年较大面积试验示范,人工拉线按一定行距、穴距将钵苗摆栽,这样即充分发挥钵苗壮秧的优势又解决了抛秧分布不均的缺点。1996年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十五队,1公顷示范田,实收稻谷12 120公斤,总局组织参观考察, 决定在垦区积极推广, 逐步替代人工插秧。据统计,2002年钵苗摆栽面积达8.2 万公顷,占人工插秧面积的31%,平均公顷产量7 129.5公斤,比人工插秧增产18.8%。2005年随着机械插秧面积上升到78%,钵苗摆栽面积减少到3 万公顷。四是酵素有机肥技术。八五二农场2002 年用稻壳代替床土的示范实践表明,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可节省床土75%,还有利于保护环境。2003年八五四农场采取资金专项投入、专人负责、统一标准、统一配料、分散堆腐的方法,由农场有机肥厂负责,将粉碎好的稻壳和配合好的酵素菌液,按重量比混合搅拌均匀,直接运送到各作业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集中堆腐发酵,分户使用。集中堆腐的关键:一是发酵堆的规格,以高1.5米、宽5 米、长5米以上,有利于升温快发;二是堆内水分要严格控制在22%~25%;三是堆温达到60℃时要及时翻倒、均匀,以保证堆腐质量。
                旱育稀植“三化”栽培
  垦区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彻底解决了长期采用直播栽培方式所造成的低产、低效益的被动局面,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大发展,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在推广实践中也出现了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品质不优、效益不高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农垦科学院水稻专家徐一戎同志带领垦区水稻科技人员,在总结旱育稀植高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创新组装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体系。从1991年开始, 先后在齐齐哈尔分局的查哈阳农场及牡丹江分局各水稻农场, 大面积示范应用,普遍收到良好效果。199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丰收计划”项目,在黑龙江垦区“丰收计划”中推广。1994、1995两年,共示范推广13.28万公顷,公顷产量7 372.5公斤,比该两年垦区30.5万公顷水稻平均产量6 294.5公斤增产17.1%。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综合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995年1月, 总局制定了《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规程》并决定在全垦区推广,1995年8月和1996年9月,黑龙江省水稻专家顾问组,先后到查哈阳农场和兴凯湖农场考察,调查了解垦区南北两个水稻大场,连续3 年获得公顷产量超7 500 公斤的情况,进一步肯定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并建议在全省推广应用。2002年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获奖人员是:徐一戎、安炳政、李季禾、解保胜、邱丽英。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 是以旱育稀植为基础, 以增氧壮根、提高胚乳转化率、器官同伸及叶龄模式等理论为指导,以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为特点的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由过去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向诊断、预测、调控技术方向发展,提高应变能力,使栽培技术能调控水稻生育,按高产、优质的轨道达到高效益的目的。
  旱育秧田规范化明确旱育秧田的基本条件,区分湿润秧田与旱育秧田的本质差别,通过旱育秧田的规范化,从秧田基础抓起,打好旱育壮苗的基础。本着确保旱育、便于管理和育苗,选择降水不涝、地势平坦高燥、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壤偏酸、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建成适当集中秧田地;或在水田中选高地,或用排水渠堤,修成高出地面50厘米以上的高台集中固定秧田。做好规划设计,建成具有水源、晒水池、苗床地、运秧路、排水沟、堆土(肥场)、防风林带的规范旱育秧田。秧田地在秋季清理残渣,浅翻15厘米,粗耙整平按棚型修好高8~10厘米高床,挖好棚间排水沟,打好棚架桩柱和孔眼。做到“两秋、三常年”,即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培肥地力,常年培育床土和制造有机肥,定期检查验收。
  旱育壮苗模式化是培养壮苗的技术标准。主要有以下各项:一是选定秧苗类型,为保证安全抽穗成熟,根据移栽方式、品种熟期,选定秧苗类型。人工插秧、钵苗摆栽育中苗或大苗,机械插秧育中苗。二是床土调制,严格调酸、消毒。三是种子要严格浸种消毒。四是秧田管理,抓住种子根发育期、第一完全叶生长期、离乳期、移栽前准备期等关键环节,培育壮苗。
  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过去本田管理按节气或日历进行管理,不同品种和年份之间,变化差异很大。用叶龄模式本田管理,易于掌握生育进程和长势长相,管理措施针对性强,可有计划地沿着水稻高产的轨道,健壮生长,确保安全抽穗成熟。
  2003年,垦区推广应用了叶龄模式管理技术,即以主茎叶龄作为指标掌握水稻的生育进程和长势长相,进行田间的水肥管理,使水稻沿着高产轨道健壮生长,确保安全抽穗、安全成熟,从而实现稳产高产。
                 水稻优质米生产
  垦区在推广普及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总局科委的安排下,由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查哈阳农场、兴凯湖农场、八五四农场、云山农场等单位共同主持下,自1993—1995年,进行了“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研究”,本着边试验研究,边组装示范的方法,在1994—1996三年共示范1 162.8公顷,平均公顷产量8 434.5公斤,稻米品质达部颁二等以上标准。由于高产而且优质,每公顷效益比一般“三化”栽培增收27.6%, 受到生产者的欢迎。寒地优质米生产技术,是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统技术体系。
  1997年制定《黑龙江垦区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规范试行方案》并在垦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