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荒建场
第一节 开荒建场
第一节 开荒建场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是在几千年祖祖辈辈从“弯弯腰弯弯犁弯弯镰”传统农耕基础上起步的。为了响应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在黑龙江地区,创建一批机械化国营农牧场。以支援战争的需要,同时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广大农村需要机械的给予示范。从1947年开始“公营农场”的诞生,一批批荣誉军人戎装未换,征尘未洗,拖着伤残的身体,开进神奇荒凉的北大荒,投入到了建立公营农场新的战斗中。其中从辽沈战役硝烟中走来的复转官兵,在北大荒建立起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 通北农场、 宁安农场、荣军农场和查哈阳农场等。当时宁安农场靠接收的白俄的三台“火犁”起家(当时称拖拉机为“火犁”),开始了北大荒“第一犁”的艰苦创业,在黑土地上点燃起了“机械化农业”的星星之火。垦荒初期,在生产工具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进行土地开发,由荣誉军人、复转官兵,几人、十几人用自己的臂膀艰难地拉动原始的犁是常有的事。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牲畜,仅少有的农业机械主要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和搜集日伪残留下的拖拉机,如“苦玛思”、“兰斯”、“福特”、“法尔毛”等竟达30多种,人们称它为“万国”牌,但这却是北大荒人探索农业机械化的开始。创建初期, 主要招收本省各地青年学生进行培训。 当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边教、边干、边学。1947年11月,松江省第一农场(宁安农场前身)在亚布力办拖拉机手训练班,这是垦区第一个农机训练班,共办了3期,先后培训学员400 多名。1948年2月,查哈阳农场在齐齐哈尔市崔家庙举办了“火犁”训练班,招收学员170 名。结业后,从拉哈车站接运新到的苏联产拖拉机,组成当时嫩江省的第一支拖拉机队——查哈阳农场拖拉机队。
按照党中央在北大荒办一批“粮食工厂”的要求,主要是总结经验,培养干部为将来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准备。1948年5月, 由延安来北大荒的老干部高衡在德都县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17岁的梁军通过在这里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手,她怀着对新中国的赤诚,投入到开发荒原的紧张工作中。机耕队只有梁军一个女同志,她仍然与其他拖拉机手一起住窝棚,开夜车,这一年她与战友们一起开荒3 400亩,播种小麦1 950亩。1950年6月,在她倡导下,成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同年9月梁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毛主席为她所在的学校亲笔题词“萌芽学校”。1951年,拖拉机队并入查哈阳农场。
1949年春,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在沈阳办一期拖拉机手学习班,毕业后一部分分配到黑龙江省机械农场。同时,在王岗办了“公营农场技术学校”,1951年10月,改称“王岗机械农场技术管理学校”(黑龙江农机学校前身)。1952年5 月成立了查哈阳机耕学校,以及陆续成立的赵光农机校、宝泉岭农机校、九三农机校和友谊农机校,都为垦区培养了一批初、中级农机技术人员。
1953年6月, 受国务院农业部委托九三荣军农场举办全国“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手训练班,学员260人,由苏联专家达维多夫和东北农学院教授程万里任教。主要讲授苏联产C-4和C-6 联合收割机的构造和修理、保养、使用技术。还介绍了苏联模范康拜因手保林的事迹。新中国第一位女联合收割机手刘瑛就是这个训练班结业的。
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挺进北大荒,拉开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1954年,苏联领导人尼·谢·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团给毛泽东的电文如下:
我们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开始进行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工作,并且愿意把苏联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介绍出来,以表示中苏两国人民的兄弟友谊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特请你们接受苏联人民赠给中国人民的,为组织拥有两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国营谷物农场所必需的机器和设备……
当天,毛泽东复电,对苏联政府和人民这一重要的、巨大的、友谊的援助,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这个国营谷物农场不仅在推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会起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会帮助中国训练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和学习苏联开垦生荒地的宝贵经验……”1954年12月7日, 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接受了苏联的这一援助。建设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友谊农场,并利用日伪时期留下的和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的机械装备了一批国营农场。农业机械主要有德特-54、C-80、C-6联合收割机、民主德国KS-07、匈牙利DT-413拖拉机、ACD-400联合收割机以及ДТ-28、尤特兹-45轮式拖拉机等和五华犁、圆盘耙、谷物播种机等农具。到1959年黑龙江垦区的拖拉机全是进口的,来自11个国家的31种型号,数量达3 149台,拥有联合收割机1 383台,机引农具13 689台(件)。
在这一时期,从1949年在中国建立第一个通北机械化国营农场,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垦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几乎全是苏联、东欧国家30年代的老式产品,采用苏联国营农场模式开荒建场加上北大荒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开发建设北大荒,国家给予了大量支持,举办培训班,培养出垦区第一代机械化队伍,为垦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十几年努力,在北大荒开拓3 000万亩良田,组建100多个农场群初具国营农场规模。北大荒人经过培训和实践,消化吸收了国外的技术。 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经验,结合北大荒的实际, 建立了《机械保养规程》、《机械作业规程》、《田间作业标准》,机具、油料、物料管理等一整套的农机使用和管理的制度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