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旱田机械

第一节 旱田机械



                 第一节 旱田机械
  1946—1947年创建的第一批机械农场,如花园、宁安、通北等,都是用搜集和接收日伪丢弃的旧机器来装备的。1946年春,黑龙江省筹建机关农场(花园农场前身),先在北安城内找到一台搞基建用的德国产兰兹轮式拖拉机,作为唯一的动力机械进行开荒。6月,又派出6人专门寻找日伪散弃的机具,拼装成3台拖拉机和1台万国脱谷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宁安农场前身)创建时,搜集开拓团遗留的汉诺玛克、卡特彼勒、苦麻兹3 台旧“火犁”(当时称拖拉机为火犁),开始了北大荒“第一犁”的艰苦创业,在黑土上点燃起“机械化农业”的星星之火。并在俄籍侨民开设的小工厂买到2台旧式四铧沙克犁,2台圆盘耙和割草机等10多件农具,省政府又拨给2台烧木炭的旧汽车。
  1948年前建立的县营农场,绝大多数没有机械,少数有机械的也都是搜集日伪遗弃的旧机具进行生产。甘南机械农场、泰来机械农场各有兰兹2台、万国1台;嫩江伊拉哈机械农场有万国2台、卡特彼勒1台;讷河第二机械农场有兰兹4台、卡特彼勒3台、汉诺玛2台。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从沈阳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曳引机管理所,接收美国产卡特彼勒、江迪尔、法尔毛、哈利斯、万国等拖拉机190 台;其中小型胶轮拖拉机居多,法尔毛75台,福特70台。另外,还有哈利斯联合收获机4 台。这些机车分配给最早成立的宁安、通北、鹤山、八一五、查哈阳等农场使用。
  由于这些机车使用年限过久,大都破烂不堪,机器效能很差,有的已到报废。在搜集和修复旧机具的过程中,垦荒战士在设备、工具非常缺乏的条件下,搜集破旧零件,组装完整的拖拉机。冬季雪大,他们徒步跋涉,漫山遍野去找扔弃的拖拉机;卸下零件后还要自己背回来,对组装拖拉机作出了贡献。
  创建后期,日伪旧机具渐趋淘汰,开始进口以苏联等国机具为主的新机具。
  1948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进口苏联的斯特兹—纳齐拖拉机(以煤油作燃料)100台,分配黑龙江地区80余台。
  1949年,第二批进口苏联C-80拖拉机14台,纳齐拖拉机80台和C-6、C-4联合收获机14台,犁、耙、播种机等农具355 台。当时煤油供应紧张,纳齐拖拉机又占多数,有的农场用汽油、柴油加酒精混合使用。纳齐拖拉机起动特别费力,机车性能不完全适应当地的耕作条件,加之驾驶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使用中故障多,劳动强度大。“摇纳齐、研大瓦、掏滚筒、抠大犁”被称作“四大累”。当时,机具不配套,通北、鹤山、八一五农场的29 个生产队,只有130台五铧犁、63台播种机、21台镇压器、19台中耕机,没有进口的圆盘耙,后来由哈尔滨设计制造了112台,以应急需。因只有8台联接器,许多机车只能单车单挂满地跑,浪费大。
  1952年,首次引进苏联德特-54拖拉机,是柴油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均较好。
  1954年我国国庆期间,苏联政府代表团致电毛泽东主席,提出帮助我国建设一个拥有2万公顷(30万亩)播种面积的国营谷物农场所必需的机器和设备。为了给予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帮助,还准备派遣一批苏联专家来我国充任顾问。同年10月12日,毛泽东主席代表我国政府复电苏联政府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这是苏联政府和人民的重要的、巨大的、友谊的援助。这个国营谷物农场不仅在推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会起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会帮助中国训练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和学习苏联开垦生荒地的宝贵经验。”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此事, 指示这个大型谷物农场的任务是: 出粮食、 出经验、 出人才。同年10月20日,我国农业部做出积极反应,组成了以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魏震五为首的和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张省三、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王操犁等同志参加的国营谷物农场场址调查组,前往黑龙江省佳木斯以东三道岗地区进行场址调查。这个调查组于11月7 日完成了调查工作,并向中央做了汇报。1954年12月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正式命名为“友谊农场”,作为中苏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纪念。1955年,友谊农场接收苏联政府赠送的配套农机具:计拖拉机94台,谷物联合收获机100台,耕耘拖拉机4台,犁128台,播种机120台,耙1 600台,耕耘机和粗耕机100台,脱谷机16台,割草机16台,共计2 178台(件)分别装备12个生产队,担负30 万亩耕地任务。同年6月9日,友谊农场顺利地完成了全年开荒2万公顷的任务。喜讯传到北京,于195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发来了贺电:“国营友谊农场全体职工同志们:悉你场在全体职工热情努力和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已提前完成开荒计划,目前正积极进行超计划开荒和大规模整地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贯彻增产节约原则、克服困难、勤勤恳恳地向苏联专家学习,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为办好我国第一个新型国营农场而努力!”
  友谊农场的创建,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问题。由于整个建场工作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苏联办国营农场的经验和办法,为我国国营农场的建设提供借鉴。
  1955年,友谊农场创建后,垦区农机管理完全学习和采用苏联的机务工作规章制度,如苏联国营农场机械化管理局制订的《国营农场拖拉机工作组织及技术操作规程》。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通过对干部和工人进行培训,掌握了科学对待机械的方法,提高了技术与管理水平,这对垦区农机事业的成长、发展有重大影响。
  1956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黑龙江垦区的拖拉机全是进口的,来自美国、西、德、法国、苏联和东欧等11个国家的DT-413、K-90、KS-07拖拉机以及ACD-400收获机等31种型号,人们称它为“万国”牌。数量达到3 786台,其中履带拖拉机3 084台,轮式拖拉机702 台。此外,拥有联合收获机1 443台,其中牵引式收获机976台,机引农具14 900台。
  由于大开荒引起机车磨损,加上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机车破损严重。1961年省农垦厅共有拖拉机932混合台,机车完好率只有48%,半停车的占22.8%,常年停车的占29.2%,机车出勤率降到46%。牡丹江农垦局1962年拥有拖拉机1 642混合台,需要报废的有365台,占22%;在留用的1 119混合台中,能经常干活的只有400多台,占36%。同年,拥有联合收获机354台,在麦收期间经常出勤的只有170~200台,最高的一天是239台,也只占67.5%。
  1959年,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投产。垦区各农场自建的拖拉机修配厂也相继建成。经国家批准,于1963年第一次报废了一大批旧农机具。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垦区农机化有了较快发展,大批国产机械受国外机械装备垦区田间作业的耕地,小麦、大豆收获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1963年,黑龙江省列为国家推行农业机械化重点省份之一。国家将当年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的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1/4(3 330台)投放于黑龙江省,其中3/5(2 000 台)投放在国营农场。并按旱田1 200亩、水田900亩的标准,配1标准台拖拉机;3 750亩配1 台联合收获机;每台收获机配1台汽车。当年共装备100 个机械化生产队。到1967年垦区拥有履带拖拉机5 339台,胶轮拖拉机1 410台,联合收获机3 427台,农具43 320台(件)。同时,还装备推土机239台,铲运机31台,增强了农田基本建设的能力。
  据统计,1962—1967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和汽车,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16.8%、27.8%和18.6%;1967年比1962年分别增加84%、139%和93%。
  1968年国产东方红-75 履带拖拉机进场。1969年起,国产东风自走联合收获机陆续进入垦区。1971年,垦区自制的丰收-2.2联合收获机也批量生产,装备农场。
  1974年从民主德国引进E512、E516收获机到1976 年,兵团拥有的拖拉机由1968年7 077台增加到15 206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由5 482台增加到8 546 台,分别增加了115%和55.9%;谷物联合收获机由3 533台增加到5 894台,增加了66.8%;载重汽车从1 948 台增加到4 374台,增加了124.5%。 农机装备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垦区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80%农场麦豆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在此期间垦区的迎春机械厂(红兴隆管理局机械厂)、红旗机械厂、九三机械厂、八五二清选机厂、八五三机械厂,是垦区农机制造工业的骨干力量,先后研制成金属粮仓、清粮机、喷雾机、精量点播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推动了垦区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1978年10月11日,在北京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有12个国家参加的国外农机展览会。垦区组织数千名农机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给国人以开阔眼界,看到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垦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单纯地引进先进机械,转为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成套设备,进行不同规模的农业现代化试点。
  1972年首次从民主德国引进E-512联合收获机6台,这种收获机马力大,脱粒性能强,脱谷干净,后来批量引进。引进E-281青贮收获机24台,装备畜牧场,开始了青贮机械化的起步。
  1978年4月, 农垦部决定在国外引进成套先进的农业机械在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试点,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套具有20世纪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装备,有3种型号(4040、4440、8630)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7台,7700型联合收获机3台,圆型喷灌机2台,其他机械18台,合计62台(件),武装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1.1万亩耕地。装备后的二队农业工人由原来的250 人缩减到20人。经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实验,引进的机械性能先进,作业效率高,可靠性强,科技含量高,创造每个农业工人年生产粮豆20万斤的劳动生产率,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197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初显神通,“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夺得大丰收”20耕种11 000千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这个农业现代化试点的成功,是党中央决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一个试验的初步胜利。它对于我国逐步改变几亿人搞饭吃的落后局面,为我国农业高速度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消息。”
  1978年,省农场总局拥有履带拖拉机10 412台,轮式拖拉机4 794台,联合收获机7 975台,载重汽车3 536台。
  为了加快垦区农机化进程,在友谊农场试点成功基础上继续引进国外机械进行农业现代化试点,同时加快引进和研制机械加快农业机械国产化进程。
  1980年,总局以补偿贸易的方式,从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贷款1 350 万美元,用来建设拥有30万亩耕地的洪河农场。引进美国万国公司的3588型拖拉机30台,986型拖拉机20台,1460型联合收获机42台,圆型喷灌机7台,各种农具198台套,总计297 台。在动力机械上,有无线电话装置,田间作业时驾驶员可与生产指挥人员联络,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国有农场。
  1983年3月18日,《黑龙江日报》报道了垦区自制的“北大荒-6” 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研制成功的消息。该机是依兰收获机厂经过10年努力,从双滚筒改装到研制成功五七-2.2、五七-2.5、丰收-2.5、丰收-2.5A批量生产投入垦区部分农场及外地使用,在北大荒-3.5的基础上,经反复改进设计,多次实地试验研制成功了北大荒-6收获机。与此同时,国产联合收获机也向大马力发展,东风-90、东风-120联合收获机也陆续装备垦区。
  1980—1985年除引进国外机械装备洪河农场外还批量引进垦区急需的国外先进机械,主要有:民主德国的E-512、E-514和E-516联合收获机3 000 台;苏联CK-5联合收获机200台;罗马尼亚C-12M联合收获机300台;丹麦NK-600型喷雾机800台;波兰SLEZA-1000型喷雾机55 台和南斯拉夫BK-11型滚移式喷灌机100台。其间,垦区还配套生产了具有良好性能和适应能力的电子监视精密播种机、中耕施肥机、液压耙、喷灌机。先进机具的引进,促进了农机设备的更新和农机具的生产,包括耕、种、管、收和粮食处理等20多种新式耕作机械投产。
  到1985年末,共拥有履带拖拉机13 871台,胶轮拖拉机10 410台,联合收获机12 789台,农具108 000台;农用机械总动力208.3万千瓦,平均万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711千瓦。
  1983年6月—1987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7 000万美元,国内配套投资2.6 亿元的我国首次利用外资大规模开发三江平原的“黑龙江农垦项目”经过5 年的实施,共引进具有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JD-4450、JD-1075等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获机及工程机械等总计2 852台。共开垦荒地279万亩,新建了浓江、鸭绿河2 个现代化国有农场、1 个分场和6个生产队;扩建了23个分场和35个生产队,累计生产粮豆56 550万公斤,盈利2 107万元,其中1987 年生产粮豆24 730万公斤,盈利1 4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2% 和23.6%。这些用现代化生产手段装备起来的项目点,虽然还处于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但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已充分显示出先进机械的优越性。1987年,鸭绿河农场麦收期间降雨360 毫米,但因排水工程配套,耕地实现了条田化,雨停地表无明水,机械收获可以正常进行,种植的5万亩小麦亩产超过了200公斤。
  1991年,垦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实施,经过全垦区上下共同努力,5 年共完成中低产改造839万亩(其中水田205万亩),开荒50万亩,完成防洪除涝土方15亿立方米,新建种子加工厂17处,粮食处理中心55座,购置大中型拖拉机700台,大型自走联合收获机600台,配套农具1.7万台(件),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
  “百亿斤商品粮基地项目”的实施,使垦区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项目实施的5年,基本抗御了洪涝、干旱、冰雹、早霜等严重自然灾害,粮豆总产达到414.5亿斤,比项目实施前的“七五”期间增产78.2 亿斤。1995年全垦区实现粮豆总产102.9亿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2月—1996年2月,总局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玉米补偿贸易项目,是垦区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黑龙江农垦项目”的第二个大型综合性农业开发项目。用26亿余日元,引进和购置农业机械249台(件),其中美国迪尔7800型大马力轮式拖拉机50台,450/W条播机27台,2810犁24台,915V深松机26台,迪尔佳联1075大型自走联合收获机122台;引进工程机械100台,其中日本日立EX200-2挖掘机20台,日立EX200LC-2挖掘机42台,日立EX200LC-3挖掘机8台,小松PC200-5挖掘机30台,引进其他设备12 台(件)。引进和购置的机械设备分布在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九三、嫩江和绥化分局的31个农场。项目的实施对垦区建设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5—1996年,建三江“日绵补偿贸易项目”开始实施,该项目主要是利用日绵株式会社总额2 000万美元的贷款,从美国迪尔公司引进7800型大马力轮式拖拉机45 台;从日本引进日立PC20-3型挖掘机65台;从国内购置佳联1075型自走联合收获机200 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实力,加快农业开放开发的步伐。
  1997—1998年,格球山农场、龙镇农场、北兴农场、曙光农场共引进纽荷兰公司的110-90拖拉机10台,140-90拖拉机2台。
  1999年,利用日本政府贷款2亿美元项目资金,开始对3 000万亩耕地的生产手段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按照高度机械化和集约化的标准实施了“24111”工程。从国外引进纽荷兰M160大马力轮式拖拉机363台,美国约翰·迪尔公司450 条播机477台,美国凯斯公司2366大型自走轴流联合收获机20台,玉米收获机39台;从国内购置东方红-1002型履带拖拉机 1 000台,JL-1075联合收获机500台,大型平地机14台,深松机467台,总计2 841 台。改善了垦区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垦区农机化水平。
  进入新世纪,垦区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加快农机更新为重点,追踪世界农业发展先进技术。2001—2002年,购置东方红-1002、1202 型履带拖拉机,纽荷兰110-90拖拉机及气吸式播种机、重型耙等机具共计8 135台(件)。淘汰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800台,各种农具5 000台。
  2002年,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开始实施农业部“精准农业”实验示范项目。先后从美国凯斯纽荷兰(CNH)公司引进STX375橡胶履带拖拉机(最大功率410马力)2 台,带卫星接收系统的2366轴流滚筒收获机2台,SPX3200自走式变量喷药机1台,空气变量播种机1台,1211玉米精量播种机1台,730B联合整地机2台,TMⅡ42.5耕耘机1台,卫星信号地面接收站1座。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第一个成套引进国外“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装备进行试验和示范。
  2003年,从美国迪尔公司引进迪尔950型450马力橡胶履带拖拉机1台,295马力大型联合收获机1台,气吸式变量施肥播种机1台,大型自走式高地隙喷药机1 台,卫星信号接收和样品数据的记录处理设备以及相配套的处理软件,在大西江农场进行“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对比试验和示范,探索出适合垦区实际的“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模式,使垦区推行“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面积迅速扩大。
  2004—2005年先后建设和实施了105 个旱田和17个水田农机装备试验区项目,从美国引进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388台(件)。又从国内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5 413台(件),使垦区农机装备水平提升了一个很高档次,农机化水平居国内领先,某些环节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淘汰大中型拖拉机1 723台,联合收获机377台。200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促进了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