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收获
第四节 收获
第四节 收获
1948年,垦区主要使用马拉收割机及苏联产脱谷机。1949年,使用接收的哈利斯联合收割机和苏联进口的C-6,C-4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
1955年,友谊农场小麦采用分段收获方法,先割晒、后拾禾,可提前收获,减少晒场压力,增加千粒重,被全面推广。宝泉岭农场创造了割晒架、拾禾台,后被工厂采用为定型产品。
1959年, 东方红农场在联合收割机上改装三角带传动代替链条传动,提高工效20%,后被工厂采用,改进了牵引式收割机的传动方式。同时在收割机上改装风力杂余收集器,收采大豆夹皮,扩大了饲料来源。进入20世纪60 年代小麦收获主要使用国产GT-4.9牵引收割机、东风5联合收获机及国外ACD-400收获机等进行收获作业,使用国产4.6型割晒机进行小麦割晒作业。
20世纪70年代,垦区推行茎秆还田。各场为及时清理地号,提高土壤肥力,在联合收割机安装了茎秆粉碎器,一边收获、一边将茎秆粉碎还田,及时整地,取消了焚烧秸秆的作法。
1973年,八五四农场在联合收割机尾部安装茎秆粉碎器,使麦秸洒落地面,然后翻耕。1975年以后各场改用牵引秸秆粉碎抛撒机,由于作业效果好在垦区得到普遍使用。
1978年,延军农场把联合收割机单滚筒改成双滚筒,改装了键簧筛,增大了喂入量,减少了脱粒损失,提高了旧机型性能。
1981—1984年各农场对东风5和东德E-512改装了小拾禾台,效果较好。
1987—1990年,查哈阳、红光、宝泉岭等农场对E-512 改装大摆幅,增加其抖动量和提高清选能力,使用效果良好,经测试每亩可增收5~10公斤。对叶尼塞-1200H键簧筛加长300毫米,清选筛加长50毫米,风扇出口加风向调节板、杂余分布器加长1 200 毫米,增强清选能力,避免了谷物杂余堆积,据测试经改装后裹粮损失可减少3%。
随着垦区农机更新步伐的加快,1990 年后期小麦收获主要迪尔佳联JDJ-1075、3518CTS型和国外引进的大型联合收获机、前悬挂割晒机,大型牵引割晒机、拾禾器,小麦收获实行分段收获。大豆收获使用JD1075、3518联合收获机,原有超期服役的E-512、E-514都配套挠性割台,大豆收获以直收为主,分段和人工收割为辅。
20世纪50年代,各农场都改装大豆低茬收割装置。1950 年,通北农场改装后的C-6联合收割机收割大豆,工效提高,损失下降。后来,采用双刀片低割装置,到20世纪70年代又综合为“六防”,即防损失、防破碎、防泥花脸、防掉枝、防“猫耳朵”、防拉行的改装。20世纪80年代推行使用挠性割刀,提高了收获质量,减少损失10%~20%。20世纪90年代后期采用1075收获机配带挠性割台,使收获损失进一步降低,被推广使用。
2001年以来,垦区许多各场收获大豆将联合收获机配置挠性割台作为标准化作业的实施的制度措施,从而提高了大豆收获质量。此外,在收获机上配置减速器,对减少大豆破碎率,提高大豆等级效果很好。如赵光农场对全场44台E-512/E-514 联合收获机配齐了滚筒减速器,作业时滚筒转速可降至301转/分,使大豆破碎率降到5%以内,仅此一项,当年可减少大豆破碎率2 970吨,增收59.4万元,为提高收割质量和收获速度,该场的85 台联合收获机全部配齐了大豆挠性割台。配带挠性割台,得到全面推广使用,为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大豆收获任务提供了动力保障。
玉米收获作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索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1973年赵光农场引进国外技术开发生产了丰收-2卧玉米摘棒收获机,1975年以后此机型在垦区部分农场使用,节省了收获大量劳动用工,效果较好。由于此机型工效低,使用中故障率较高,因此在垦区推广使用不多。20世纪80年代引进乌克兰自行式玉米摘穗机工效在7 公顷,较国产自产玉米摘穗机班效高2公顷,缺点是对行收获与我们传统65cm行距不对行。
2001年以来,垦区农机战浅把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做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全面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的一项重点大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2001年,八五三农场在采用凯斯2366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的同时,用3518CTS 联合收割机配上玉米割台,并经过技术改装,进行直收玉米,取得很好的效果,收获玉米的各项指标与凯斯2366收获机基本相同,玉米收获的破碎率在3%以下,跑裹粮损失率在0.5%以下,凯斯2366收获机日工作量可达500亩,3518CT9收割机日工作量可达350 亩。同时还采取了冬天封冻后,用大型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玉米的方式,既突破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又收到了显著的节本增效的效果,2001年11月14日总局召开了冬天机收玉米现场会,推广了该场机收玉米的经验。
2002年至现在,玉米收获作业大致有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是用引进的专用玉米收获机,如红兴隆分局现有50台,第二种是经过改装的3518及3316为配置玉米割台进行玉米脱粒直收,工效在每班13公顷左右,果穗损失率小于国家要求的3%,一般在0.5%~0.7%左右;第三种用玉米摘穗机进行摘棒收获,宝泉岭分局摘棒机收面积比例较大;第四种是用现有收获机改装割台,如鹤山农场用1075收获机改装挠性割台直收玉米收到了较好效果,每小时工效2 公顷,综合损失率2%,公顷节本增效225元,此项技术推广2年,解决了玉米直收难题,促进了玉米增产和职工增收。截至现在,红兴隆机收玉米已达到80%, 宝泉岭已达90%,全垦区玉米机收率达65%,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