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跨区作业

第五节 农机跨区作业



                第五节 农机跨区作业
  垦区自开发创建以来,始终十分重视支援周边农村社队。农垦农机到社队为农民传授技术和代耕服务,开展互利合作,密切了垦区与地方的关系,促进了场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垦农机跨区作业主要是以内外支援的方式,到周边农村进行农机作业。
  农场每年在夏检期间(4月15日至7月15日)派出技术人员到就近的农村或部队农场进行了技术服务,传授麦收机具的修理、保养和使用技术。通常在8 月下旬至10月份派联合收获机帮助农村收获小麦或大豆等作物。
  克山农场地处讷河市和克山两(市)县境内,这个场与邻近的两(市)县8 个乡镇以及周边14个部队农场始终互相支援、密切合作,并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把开展“场县共建”作为发挥国营农场示范作用推进“场县共建”工作,促进场县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是进驻乡镇和部队农场进行技术指导。自1978年以来,农场每年都派出50多名技术人员进驻周边乡镇和部队农场当顾问,时间是“种、管、收”一个生产周期,协助指导当地科学种田和农机标准化作业。多的时候派出人员达近百人。派去人员包括机关科室、分场技术人员以及生产队长、机务队长等。这种技术服务的方式多年来一直坚持下来了。二是科技咨询和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农场的专家、技术人员应邀到农村和部队农场传授农业、农机技术和传授农业试验;农场举办技术培训班欢迎乡镇和部队农场派人来参加培训;由于农场科学种田、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高,远近闻名,1981年春季,讷河、克山县(市)县委领导带队组织400 多名县乡村干部、技术人员来场参观学习。三是代耕服务。每年麦收、秋收农场派出上百台次联合收获到周边农村,帮助村屯麦收和秋收。四是农场机电设备厂,种子公司等为周边农村和部队农场优惠价提供整地机具配套农机配件和优良品种。由于采取上述服务方式和作法,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地方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的称赞。带动当地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1991年,克山农场作为“场县共建”的先进单位代表,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汇报了“开展场县共建,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示范作用”的工作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由于机械力量薄弱,为实现抗灾夺丰收,高速度、高质量打好小麦收获战役,每到麦收时,总局、管局都组织农场机械力量进行支援会战。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从总局、管局到农场, 对支援工作的组织领导、 支援机械台数、驾驶员和康拜因手选派、作业费用结算、机器发运、后勤保障等作出统一部署和要求。如1978年7月总局以龙农[1978]183号文件《关于抽调收割机和组织麦收服务队的通知》,由东部红兴隆、宝泉岭、牡丹江三个管局抽调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共计230台,联合收割机手300名,分别到北安、建三江、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局的农场支援麦收,从而加快了收割进度,减少了收获损失,为确保全垦区粮食丰产丰收做出了贡献。
  1978年,总局组织各管局、农场抽调机械力量和人员组成工程队伍,参加了别拉洪河三江治理修筑工程。
  1982年3月,九三管局组织100台拖拉机、50台播种机、50 台轻耙,450人的技术队伍,支援建三江农管局的抗涝抢播生产。
  各管局也组织所属农场间相互支援的机收会战,如1994 年10月10日至11月5日,嫩江管局组织了查哈阳农场水稻机械收获大会战。管局抽调克山农场、依安农场和富裕牧场大型联合收割机共计50台,收割机手100 人,分别由农场副场长带队、农机科长参加,到查哈阳农场的金光、金星、海洋、万发分场参加水稻机收会战,加上本场机车共计100 多台收获机参加作业,当时称之为“百台康拜因水稻机收大会战”,于11月5日全面完成了该场17.05万亩水稻收获任务。
  垦区农机去省外参加跨区作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 年5月,九三荣军农场抽调20台康拜因去湖北和河南省支援麦收2个多月。
  1975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所属隧平、西平和尚蔡县遭受暴雨灾害,给种“冬小麦”带来严重困难。同年8月—10 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农场管理局受中央军委、农业部的命令和指示,由兵团司令部马汝川副参谋长和省农场局高大钧副局长分别任总指挥,兵团机务办副主任张立中、工作人员范志同、苗株田,省农场局机务处张鑫尧处长参加,分别组织兵团一师、二师、三师、四师和五师共5个师;省农场局所属6个分局的农机管理干部和机务工人共计2 000余人(其中兵团1 500人,农场500多人),前去支援的各团(农场)抽调播种机、园盘耙等农具共计2 000 余台(件),由铁路发往灾区,东方红拖拉机由洛阳拖拉机厂提供,五铧犁由安阳农机厂提供。到1975年10月下旬,经过2 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支援受灾地区的冬小麦播种任务,全部撤回各团和农场。
  20世纪90年代,每年垦区都有百台以上康拜因去山东、河南、河北、内蒙海拉尔等地进行小麦收获作业。参加作业的机械主要有E512,E514,东风65、90,JL-1075 型等联合收获机。当时去省外作业的收获机主要是通过投亲靠友。康拜因手在5 月份将机车发运到当地,也有的在作业结束时将收获机留在当地,第二年开始时康拜因手前去作业服务。但多数收获机是在省内各地农村作业,而且作业项目单一,主要是收获作业,2000 年前,年作业面积还不到100万亩。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国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业市场日趋成熟,跨区作业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作业的质量和秩序明显提高。垦区农机部门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使农垦农机跨区作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总局从2002年起,按照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开展“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的指示要求,开始有组织地组织农垦农机积极到农村跨区作业,为农民代耕、代种、代收服务,同时还向省外辐射。
  2002年,为了贯彻和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发挥农垦优势,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于4月25 日在哈尔滨农垦大厦召开了第一次“全省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省14个市(地)和农垦9个分局农机部门的负责同志共30 人。在会上省政府郭宝福副秘书长就如何开展好全省农机跨区作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2002年春播以来,为了落实好全省农机跨区作业会议精神,农垦九三、北安和红兴隆分局所属13个农场共抽调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获机344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分别到嫩江县、讷河市、富锦市、五大连池市、内蒙海拉尔、牙克石、古里农场、部队农场和林场10个市(县)地开展了春播、秋整地深松浅翻、耙地、麦收和秋收为主的农机跨区作业。据统计累计作业面积108万亩,作业收入602万元,此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农垦九三分局同嫩江县密切合作,开展比较好的典型。
  九三分局认真落实全省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会议精神,分局下发了九垦局机发[2002]2 号文件,对农机跨区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嫩江县委、县政府也在4 月中旬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通知》。嫩江县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机、公安、交通、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别与九三局所属参与跨区作业的农场领导进行了对接,确定了作业区域和标准及优惠政策。大西江农场由农机副场长带队,出动14台M160大马力拖拉机,1台7800型拖拉机,3台东方红-802拖拉机为嫩江县临江乡的14个村屯260户农民进行了深松作业。农场专门成立了后勤服务队,担负着全场跨区作业的油料运输、维修服务等后勤保障工作。 临江乡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手吃、 住都在老乡家中,受到热情欢迎和接待。由于农垦标准化作业水平高(收大豆割茬低,泥花脸少,还能秸秆还田;土壤深松为35cm,农村只有10~15cm),受到农民称赞。在临江乡庆丰村由于气温下降土壤冻层已达10cm,无法机械作业,农场在结束跨区作业任务返回途中仍有许多农民拦住机车要求作业,在农机跨区作业的各个乡镇都出现了农民“堵车”、“抢车”的场面,使农民对现代农机标准化作业有了较高的认识。嫩北农场在完成本场深松、收获任务的基础上,出动了7台JL-1075收获机、14台M160大马力拖拉机在中储粮农业分公司三场、四场仅用10 天就完成了12万亩的作业面积,作业收入144万元。
  鹤山农场出动8台M160大马力拖拉机为嫩江县前进镇190户农民作业3 000亩,收入35 000元。
  2003年,在总结2002年农机跨区作业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又取得了新突破。一是跨区作业范围不断扩大。由上年的2个市(地)8个市(县),扩展到7个市(地)23个市(县);由3个分局13 个农场扩展到9个分局48个农场;参加跨区作业机车增加到1 245台,其中拖拉机850台,联合收获机395台;作业面积由100.8万亩扩大到332万亩。二是跨区作业管理进一步规范。 由过去的《合作意向书》发展到场、 县之间主动签订《农机跨区作业合同》,使跨区作业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三是跨区作业环境更加宽松。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在机车上路、转移和后勤等方面提供优良服务,不设关卡,乡村干部和农民认识有提高。四是跨区作业的效果明显。既增加了农垦有机户的收入,又促进农民增产节本增收。全垦区跨区作业收入创收2 916万元,为农民节本增收3 400万元。同时,还把农垦农机管理标准化、农业生产标准化、耕作改制、良种供应等先进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农村农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北安分局还为全省18 个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先后帮助举办3次培训班,培训管理人员和驾驶员400人次,受到好评。
  2004年2 月,总局农机局会同省农机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全省农机跨区作业供需双方对接会议,共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2年来的经验,供需双方填报跨区作业意向协议书。垦区农机跨区作业主要特点是出动的机车数量和作业项目多、作业范围和面积大,还跨到省外和国外(俄罗斯)。作业管理也更加规范,作业环境更加宽松,作业效果更加明显。垦区共有60个农场出动大马力拖拉机1 010台,大马力自走联合收获机1 402台到省内67个市(县),共完成跨区作业面积697.6万亩,作业收入1亿元,超过完成了年初(500 万亩)计划,涌现出一批“场县共建”开展跨区作业的先进典型。其中,赵光农场组织大马力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共计33台,到赵光镇、克东县、通北、泰来县农村、红色边疆农场等地跨区作业,并到俄罗斯布市进行整地和收获作业。作业面积达到6.98万亩(国外作业整地、收获15 750亩),总计收入91.06 万元。由于大马力机械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受到当地领导和农民高度赞扬和认可。尖山、嫩江等农场,加强对周边农村和部队农场的联系,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把农机作业当作一个产业来抓。尖山农场精心组织、制定措施,合理安排本场作业项目。充分发挥农机协会作用,为有机户解除跨区作业的后顾之忧。坚持标准化作业,树立了品牌意识,赢得了周边农村和部队农场的信誉。2004年,组织跨区作业面积23.3万亩,创收312万元,实现利润208万元,占农机实现利润23%, 加快了农机产业化发展进程。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使“场县共建”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和范围发展。
  为发挥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作用,组建了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由农垦总局与哈尔滨市政府共同投资,哈市农委和哈分局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市局共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2004年,哈分局在哈尔滨机场路12.5公里处,建设了25 000m2现代农机具场区;展示区配备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大马力拖拉机7台及配套农机具;并在102 国道两侧建设1万亩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即租赁经营双城市幸福乡和新兴乡农民土地),以标准化作业为基础,以新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充分展示了现代化农业优势。
  2004年春季,针对土壤旱情严重,园区充分发挥大机械优势,采取整地、播种、镇压、封闭灭草昼夜连续作业,保证土壤墒情,当时很多农民和乡干部担心对不“坐水种”很难保全苗,当他们看到园区种植所有作物苗齐、苗全、苗壮的时候都感叹地说,还是大机械好,一条龙作业不用“坐水种”,也能保全苗。
  同时,园区示范推广了大豆、玉米用气吸精播机进行播种。2004年6 月中旬,当草地螟危害严重,一家一户很难进行有效防治时,园区利用飞机航化作业,仅用4个小时,就将3 000余亩作物全部灭虫、防病,追叶面肥1 遍,2005年,园区又用飞机航化作业进行灭玉米螟和追叶面肥健身防病促早熟作用,农民都羡慕地说:“现代化农业真是了不起啊!”
  2004年秋季,庆城养牛场薛场长看到大机械可以深松38~40㎝,打破犁底层,主动找到园区为其代耕600 亩。2005年秋季,庆城村农民赵原东组织农户,用园区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每公顷节省费用150元,像这样要求代耕的农户还有很多。
  2年来,园区共推广示范10 余项农业新技术,使广大农民从中受益匪浅,园区示范面积覆盖2个乡、20余个村屯,辐射面积20余万亩,直接受益农户1 000余户,转移劳动力1 500余人。园区共接待有组织的学习观摩23次,农业部部长杜春林、副省长申立国等领导先后视察园区工作,并对园区今后发展寄予殷切的希望。
  2005年,垦区9个分局的65个农场出动大马力拖拉机2 525台和联合收获机1 476 台,到全省10个地(市)的27个县(市)完成农机跨区作业927万亩,作业收入1.229亿元。200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刊登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垦区地方互利双赢, 黑龙江“场县共建”做强“北大仓”》。4年来,垦区为地方农机跨区作业累计2 000多万亩;地方为垦区龙头企业建立基地1 850万亩,惠及65 万农户。以农垦农机跨区作业为切入点,发挥农垦优势,开展“场县共建,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5年10月,按照省委的要求,农垦总局从各分局农场共选派了10名农机管理干部到绥化市所属的10个市(县、区)挂职任副县(市、区)长和市(县、区)长助理,帮助发展农机合作社和管理使用好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