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节 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节 防洪工程建设
  由于垦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及其近百条支流的包围中,其江河洪水是一直威胁垦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淹没万亩良田的心头大患。当我们站在按近期防洪标准(20年一遇洪水)消险加固竣工的松花江、嫩江千里长堤上,眼望着滔滔江水已驯服东流去时,每当金秋大地飘荡着五谷芳香时,当一条条江河按照人们的意愿流淌时,这便是农垦战士真正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时候。
  自从垦区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和江河洪水进行斗争,从建场初期人工筑堤,到“大跃进”年代冬季挖草炭万人大会战筑堤,到百辆推土机会战筑堤,直至近期的用大型现代化水利施工机械筑堤,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谁也无法计算垦区战士为筑堤“缚苍龙”究竟有多少汗水汇入奔腾的江河,只是随处可以看到丰碑般的堤防蜿蜒耸立在垦区大地。至2005年,垦区已初步建成以堤防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共有90条江河、56个农场建有堤防220 处,总长度2 828.53公里。其中主要堤防206.35公里,主要江河堤防581.09公里,重点江河堤防310.24公里,一般江河堤防1 937.20公里,主要江河堤防建设按近期防洪标准均已达标。共完成土石方1.02亿立方米,完成投资2.7亿元。堤防保护土地面积15 593平方公里,其中保护耕地747.85千公顷,保护人口63.72万人,保护铁路10处总长119公里,公路119条总长1 787公里。
                主要江河堤防建设
  根据黑龙江省水利厅黑水政字[1997]18号文件规定,垦区内江河堤防分为主要江河堤防、重点江河堤防和一般江河堤防三类,垦区内建的主要江河堤防有黑龙江堤防、松花江堤防、嫩江堤防、穆棱河堤防和呼兰河堤防,总长581.09公里。
  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黑龙江中上游段有1 887 公里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也是垦区部分农场的北部边界线。黑龙江流经垦区境内的农场有红色边疆、逊克、嘉荫、延军、名山、江滨、绥滨、二九○、勤得利、青龙山等10个农场,至2005 年垦区黑龙江干流堤防总长102.55 公里(达到标准36.00公里)。
  垦区黑龙江堤防开始都是农场筹资自行修建的,没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原来大部分是民堤,保护村屯21个,保护人口1.65万人,保护耕地20.64 千公顷。断面小、标准低、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洪水。堤身和堤基存在很多隐患。有的堤线走向不合理,紧靠江岸,时刻受塌岸毁堤威胁。1999年在省统一组织下,由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各农场段堤防工程的初步设计,1999年由黑龙江省计委对垦区黑龙江堤防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防洪标准除绥滨农场段为20年一遇洪水,其他农场段都为30年一遇洪水标准。批复概算总投资52 533万元,堤防总长156.9公里,总工程量2 033.32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 871.56万立方米、石方160.16 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6万立方米。自1998年开始国家投专项资金对垦区黑龙江堤防进行建设,截至2005年共完成投资3 291 万元,其中国家投入专项资金2 428 万元,农场自筹资金863 万元。共加固堤防总长28.5公里,完成总工程量237.52万立方米,其中土方237.18万立方米、石方0.0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29万立方米。近几年由于国家资金紧张,而且由于堤防保护面积少、效益不突出,堤防建设基本处于停止状态。
  松花江干流堤防工程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长白山、大兴安岭。在流经垦区内的四大江河中穿流最长。垦区位于松花江沿岸有10个农场,其左岸自上而下有岔林河、新华、梧桐河、军川、普阳、绥滨、二九○等7个农场;右岸有沙河、江川、二九一等3个农场。属于松花江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垦区重要产粮区。至2005年垦区共修建松花江干流堤防198.98公里,全线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保护村屯94个,保护县镇6个,人口7.09万人,保护耕地99.88千公顷。
  垦区松花江堤开始都是局部自行修建的,修建最早的要属二九一农场段的1942—1943年日伪时期修建的福山堤,堤高1.0米,顶宽6.0米,而且断断续续,1947年由集贤县政府又组织了施工。其次是梧桐河、新华、江川等农场,堤防都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其他大部分农场都始建于七八十年代,都是逐年实施修建、加高培厚的。近期1985年松花江下游发生较大洪水,沿江农场受到了洪水威胁,二九○农场松花江堤防有2处决口,淹没房屋耕地造成损失1 200万元,二九一农场二十一队围堤决口(经抢险及时堵口成功)。1985 年洪水后, 垦区集中力量对沿江堤防进行消险加固,但由于没有正当投资渠道,只能按低标准由小型农田水利资金和农场自筹进行加固。只有二九○农场经水利部松辽委和省水利厅批准,列入国家投资计划(三江平原开发项目)。松花江1991年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垦区松花江堤防由于标准低,又出现了险情,洪水过后,垦区对沿江6 场(新华、梧桐河、普阳、二九○、江川、二九一)的松花江堤防组织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松花江干流堤防(××农场段)近期消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由水利松辽委分别对各农场段进行了批复,设计标准20 年一遇,堤顶宽8米。批复概算总投资 6760.67万元,总工程量1 011.56万立方米,建设堤防总长142.89公里。从1992—1997年,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完成整个工程的50%。完成总投资 3 649万元,完成总工程量771.15万立方米,完成加固堤防长度86.5 公里。1998 年松花江又发生了特大洪水,由于消险加固工程未全线达标及整个堤防沙段、沙基多,渗漏、管涌、塌坡、浪冲刷严重等原因,垦区松花江堤防各段险情环生,时刻都有决堤的危险。垦区人民全力以赴,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消险加固及防洪抢险措施,有的段加高培厚,有的段进行堤后压渗,有的段进行迎水坡面护坡防浪,经过20多天的防洪抢险战斗,保住了江堤,安全的渡过了汛期。洪水过后,农垦勘测设计院根据1998年松花江堤防的险情,及汛后对全线进行地质勘测,完成了垦区松花江干流堤防应急渡汛方案的初步设计。这次设计和过去设计相比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洪水水面线,根据新系列洪水资料进行了重新推求,在20年一遇同频率防洪标准下,新的洪水水面线比原来的抬高0.40~0.50米,坝顶安全超高由原来的1.7米增加至1.8米;二是对砂基段进行了垂直防渗,防渗深14米,防渗方法采取了三种形式:(1)垂直铺设土工膜形成连续防渗墙。(2)用多头小直径钻机钻孔黏土灌浆连续成墙。(3)切槽高压喷灌砼连续成墙;三是对砂堤段,堤防横断面坝坡由1∶3增加到1∶4; 四是对全线堤防在堤后增设了高1.5 米、宽6.0 米的压渗坝炕。初步设计由松辽委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38 306.52万元,总工程量1 685.71 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 678.76万立方米、石方4.4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51万立方米。工程项目包括加固堤防198.51公里、护坡2.33公里、护岸3.25公里、防渗15.7公里、桥、涵、闸、站建筑物17座。垦区从1999年开始逐年安排了建设计划,截止到2005年,全线竣工,完成总投资35 478万元,完成总工程量1 636.18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 633.02 万立方米、石方0.87 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29万立方米。加固堤防长198.61公里、修建构造物16座,垂直防渗15.2公里、护坡2.33 公里、护岸1.1公里。在此同时农垦勘测设计院在省水利厅统一组织下又对松花江干流堤防进行了大量的远期(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防洪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等前期工作,为松花江干流堤防远期建设打下了基础。
  嫩江干流堤防工程嫩江是松花江北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的中段南麓,流经垦区的富裕、泰来、肇源和建边4个农场,堤防总长31.02公里。保护村屯25个,保护县镇5个,保护人口4.46万人,保护耕地31.77千公顷。
  垦区嫩江干流堤防多数是始建于解放前的老民堤,如泰来农场的两棵树堤防,始建于1934年,是最早的旧民堤。肇源农场的嫩江堤防也是始建于建国前的老民堤。这些堤防质量差、标准低,在多年的运行中不断维修加固,多是结合汛期的防汛抢险进行的。1992年由农垦勘测设计院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泰来农场、肇源农场和富裕牧场三段堤防进行了消险加固初步设计,经松辽委批复概算总投资888.40万元,总工程量119.39万立方米,加固堤防长22.13公里,排水闸站2座。从1993年开始对三段堤防列入年度计划进行施工,到1997年底基本完成。
  1998年嫩江发生了历史上特大洪水,垦区两段堤防虽然经过全力以赴抗洪抢险斗争,保住了安全,但由于肇源县的胖头泡子段溃堤决口,两场也都受到了洪水淹没,全部转移。1998年特大洪水后,农垦勘测设计院对三场堤防按照新推求的洪水水面线,进行了应急渡汛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由松辽委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11 567.65万元,总工程量433.72 万立方米,其中土方2.18万立方米、石方1.9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18万立方米。工程项目包括加固堤防长31.02公里、护坡6.75公里、建筑物4座。自1999年垦区开始组织实施,截至2004年全线消险加固完。共完成总投资11 568万元,完成总工程量406.43万立方米,其中土方403.57万立方米、石方0.9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92万立方米。工程项目包括加固堤防31.02 公里、建筑物4座、护坡6.75公里。其中九三分局的建边农场的十三队和十九队嫩江堤防段,长7.0公里,是1998年特大洪水后由农垦勘测设计院设计,经松辽委批复后新建的堤防。
  穆棱河堤防工程穆棱河为乌苏里江一级支流,发原于穆棱县窝集岭,由西至东流经鸡东、密山、虎林三县汇入乌苏里江,沿途经过垦区八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一○、八五一一、庆丰、兴凯湖等7个农场,垦区共修建堤防总长243.84公里,保护村屯81个,县镇7个,保护人口15.34万人,保护耕地136.67千公顷。
  垦区穆棱河堤防工程包括穆棱河干流南堤和北堤、穆兴分洪道的东堤和西堤及兴凯湖导流堤三部分。建设最早的是在日伪时期开始修建的八五六农场段的穆兴东堤,大部是各农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行逐年修建成型,标准低。1992年由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的“穆棱河下游地区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中,对各堤段进行了设计,其中穆兴东堤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另一段由四疙瘩至荒岗头的东西封闭堤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穆兴西堤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
  乌苏里江及松阿察河堤防工程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是中、俄边界河流,垦区的饶河、胜利、八五八、八五六、兴凯湖等6 个农场位于其左岸,由于在其河道上未有任何控制性工程,主要靠堤防和加大槽蓄滞洪来防御洪水泛滥。据记载,建国以后,乌苏里江发生9 次较大洪水,最大的一次为1971年的8月23日(相当40年一遇),饶河县有6 个村屯被淹,受灾人口1.1万人,大部分耕地绝产,冲毁房屋216间,虎饶、饶宝、饶抚3条国防公路冲毁停车3天。松阿察河1989年和1991年都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垦区的八五八和八五六农场受灾严重,共冲毁公路53.7公里、桥梁24座,受淹耕地48.39千公顷,经济损失达2.4亿元。
  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堤防建设近期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地方各市、县及有关农场才开始逐年修建一些堤,1991年大洪水后,更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截至1999年水利部松辽委对乌苏里江干、支流防洪工程初步设计共进行了5次批复,批复堤防共15段,总长310.17公里,投资8 859.77万元,其中垦区部分包括八五八、八五六、兴凯湖、胜利、饶河等5个农场共6段堤防,总长192.15公里,概算投资4 377.04万元。但由于目前资金有限,至2005年大部分工程没列入年度计划实施。
  呼兰河堤防工程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流经铁力、庆安、绥棱、北安、海伦、望奎、拜泉、明水、青岗、兰西、巴彦等市县,在呼兰县入松花江。干流全长516 公里,在垦区内有铁力农场和红光农场两段,长9.7公里。已修建防洪堤9.7公里(达标4.7 公里),防洪标准10年一遇洪水。保护村屯3个,保护人口0.13万人,保护耕地0.33千公顷。
                 重点江河堤防建设
  垦区内重点江河堤防有七星河、倭肯河、乌裕尔河和诺敏河等4条河堤防,已建成堤防310.24公里,其中达到标准269.87公里。保护县镇4个,保护村屯56个,保护人口12.73万人,保护耕地125.12千公顷。
  七星河堤防工程七星河包括内、外七星河。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属挠力河支流。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河长416公里。流经垦区有友谊、五九七、双鸭山、七星、大兴和创业等6个农场,已建堤防总长180.42公里(达到标准162.92公里),保护村屯33个,保护人口9.74万人,保护耕地109.88千公顷。七星河堤防大都始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建场初期,至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才开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20世纪80年代三江平原治理工程上马后,才由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其进行了统一勘测设计,经松辽委批复后,逐年建成达标。
  乌裕尔河堤防工程乌裕尔河属嫩江支流,河流全长314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流经垦区赵光、依安和富裕等3个农场,现建有堤防87.27公里(达到标准74.00 公里),保护县镇2个,保护村屯10个,保护人口1.88万人,保护耕地12.91千公顷。依安农场堤段,其南堤长20.2公里,始建于1958年,2000年基本建成,平均堤高1.5米,顶宽3.0米。北堤始建于1964年,到2000年已建成31.6公里。富裕牧场堤防始建于1973年,初期由于距河道太近,多处漫堤决口,经过几次堤线后撤,到2000年才建成现有的全线23.0公里堤防。
  倭肯河堤防工程倭肯河是松花江的支流,流经垦区的北兴和曙光2个农场,现建有堤防22.8公里,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洪水,已有16.5公里达标。两场堤防都是建场时逐年修建的,开始标准低、断面小、离河床近,一到汛期遇到河水出槽就危险,如曙光农场倭肯河堤防1981年、1985年、1991年多次被冲毁决口,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其进行规范的按标准的规划设计,现全线已封闭,80%以上段达到了1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
  诺敏河堤防工程诺敏河只流经垦区绥化分局的绥棱农场,已建有堤防19.75 公里(其中达到标准16.45公里),堤防防洪标准为10 年一遇。绥棱农场段诺敏河堤防的右岸四海店堤段始建于1956年,左岸的七队堤段始建于1974年,右岸的六队堤段始建于1975年。各堤段都是由农场逐年自行修建的,经过逐年加高培厚,80%以上已达到了防御10年一遇洪水能力。
                 一般江河堤防建设
  垦区境内还有81条中小河流已建有堤防,总长1 937.2公里,设计防洪标准为5~20年一遇,其中已达到设计标准的有1 556.75公里。保护县镇1个,保护村屯320个,保护人口22.32万人,保护耕地333.44千公顷。其主要的堤防有:
  嘟噜河堤防工程嘟噜河是松花江支流,流经垦区宝泉岭分局的共青、宝泉岭、普阳、梧桐河等4个农场,已建有堤防121.57公里(其中达到设计标准82.77公里),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保护村屯24个,保护人口0.78 万人,保护耕地8.20 千公顷。嘟噜河流域上游为山区,雨季降水径流快,洪水来的急,下游地势平坦,又多排干入口,常形成河水倒灌,防洪任务重。沿河各场自建场时起就开始沿河筑堤开垦荒地,经过多次改线,逐年加高培厚,才建成现有的堤防工程。
  挠力河堤防工程挠力河为乌苏里江支流,流经垦区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三个分局的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饶河、红旗岭、北兴、大兴、红卫、创业、胜利、八五五、八五一一等12个农场,现建有堤防341.70公里(达标324.88公里),保护村屯60个,保护人口4.01万人,保护耕地95.18 千公顷。挠力河流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垦区东部的主要产粮区之一。但由于中下游河道狭窄弯曲,流量又丰枯相差悬殊,洪水经常泛滥成灾,基本上是3年一小灾,5~10年一大灾。特别是下游的红旗岭和大兴农场多年来饱经了挠力河洪水带来的危害。沿岸的八五二、八五三、红旗岭、大兴等农场从建场那天起就和挠力河洪水作斗争,沿河筑堤,筑了冲,冲了又筑,有的堤段反复了四五次。如红旗岭农场只有土地面积15万亩,大部分分布在挠力河沿岸,要想生存,必须战胜挠力河这条洪魔,就在挠力河岸边筑堤,进行龙口夺粮。有的堤段筑堤无土,都是深2~3米的草炭,所以初期筑堤大部分堤段都用草炭土,有时洪水一来,就将堤冲没了,在冬春季有时草甸烧火跑荒,就将堤防燃着了,但农垦战士不恢心,年年加固。草炭不能筑堤就远距离拉土,夏天有水不能筑堤就冬天干,到20世纪80年代末,沿挠力河两岸垦区段的堤防基本封闭,但都标准很低。1984年黑龙江省开始对挠力河堤防工程进行规划设计,1994年开始垦区的挠力河堤防初步设计逐农场段得到了松辽委的批复,逐年安排计划进行建设,截至2000年全线建成,达到了10年一遇洪水标准。
  七虎林河堤防工程七虎林河是乌苏里河支流,流经垦区牡丹江分局的八五四、云山和庆丰3个农场,现建有堤防94.29公里,防洪标准10年一遇。保护村屯11个,保护人口0.32万人,保护耕地9.47千公顷。
  七虎林河堤防工程是由水利电力部对 “七虎林河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初步设计” 中审批的“水电水规字[1984]第1号”,堤防总长125公里,土方132.00万立方米,投资659.08万元。该项目工程由牡丹江分局“七虎林河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1990年竣工,1991年经过了国家验收。但目前看还属于低标准,断面小。
                 边境河护岸工程建设
  垦区的护岸工程相对开展较晚,工程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针对边界江河塌岸严重影响到国土流失的岸段。其中主要是黑龙江,其次是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
  黑龙江护岸工程垦区各农场的黑龙江江岸低平开阔,江滩地宽在2~30 公里,土质松软,江中岔道交错,江道弯曲度大,主流变动频繁。除洪水期大流顶冲凹岸坍塌、低滩切割及洲岛岔道主流变动造成集中流失外,其他季节风浪或冰凌对岸边也有破坏,尤其是凹岸坍塌退岸严重。经过黑龙江省统一组织进行的边境河流国土防护工程规划设计,包括垦区二九○、名山、绥滨、江滨、延军、勤得利、逊克、红色边疆、嘉荫等9 个农场的11处江岸。黑龙江省对边境河护岸工程建设从1958年就开始了列项,1964年列为省水利基本建设专项投资,1973年国家开始列为专项投资。1992年6月松辽委提出了《黑龙江省境内界河防护工程规划报告》,1998年3月黑龙江省水利厅和省计委共同提出了《黑龙江省境内国境界河防护工程项目建议书》。1998—2000年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二九○农场大口门段”、“名山农场头道沟段”、“绥滨农场三队渔点段”、“二九○农场三号边防站段”、“名山农场老场部段”、“江滨农场三间房段”、“延军农场延兴段”、“勤得利农场三队卧牛口段”、“逊克农场宝元段”、“红色边疆农场大五家子段”和“嘉荫农场一撮毛段”等11段护岸工程的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分别进行了批复,护岸总长24.02公里,总工程量194.65万立方米,概算总投资12 564.22万元。
  在此前黑龙江护岸垦区部分基本没开展,只有1980年和1989年红色边疆农场大五家段护岸工程修建了1 000米,还有1978年勤得利农场修建了1 200米护岸工程。这次“初步设计”批复后,至2005年垦区共安排了“嘉荫农场一撮毛段”、“名山农场头道沟段”、“江滨农场三间房段”、“绥滨农场三队渔点段”、“二九○农场大口门段”等5段护岸工程,共完成投资1 647万元,完成护岸长3.29公里。其中名山农场头道沟段1.5公里、二九○农场大口门段0.92公里。
  乌苏里江护岸工程乌苏里江护岸工程垦区段共批复5 处,包括:八五八农场同化护岸,八五九农场东安镇护岸,饶河农场西通护岸(上下二段)、八五八农场吉祥护岸和兴凯湖湖岗护岸。批复护岸长度15.2公里,批复总投资3 380万元,截至2005年5处护岸工程全部按计划建设完。完成护岸长12.53公里,完成投资3 114万元,完成工程量28.08万立方米。
  松阿察河及兴凯湖护岸工程松阿察河护岸工程包括“兴凯湖农场大兴凯湖段”、“八五八农场十八队段”、“八五八农场清河闸站段”,批复护岸总长3.42公里,批复概算总投资1 407.61万元,总工程量10.58万立方米。至2005年共完成护岸长2.3公里,完成总投资797 万元,完成工程量5.36万立方米。
                    水库工程
  垦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9毫米,折合水量为256亿立方米。其中能形成地表水的每年产流量为56.64亿立方米,分布在东部4个分局为35.2亿立方米,西部5个分局为21.44亿立方米。由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也导致地表径流变化也很大,经常产生局部山洪暴发,危及下游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降水少的年份和季节又常发生干旱。这就急需对地表径流进行调蓄,修筑水库工程,一是拦蓄上游洪水,防止山洪暴发,二是干旱年份可灌溉,减轻旱灾。
  垦区修建最早的水库是在东北沦陷时期的1941—1943年日本开拓团在甘南县查哈阳农场境内修筑的为灌区补充水源的黄蒿沟贮水池(太平湖水库前身)。建国后,1953年鹤立河等农场为水田灌溉修建了鹤立河一、二、六共3座小型水库(1979年并入宝泉岭分局新华农场)。1956年省公安厅在七星泡农场修建了东风水库。 垦区大规模修建水库是从1958 年“大跃进”时期开始的,如牡丹江分局的云山、青年(现归密山县)和红兴隆分局的蛤蟆通、大索伦等数十座水库,都是采取人、机齐上群众大会战形式施工的,大部分水库是在“边勘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四边”情况下完成的,王震部长曾于1958年5月1日亲自为云山水库挑土奠基,开推土机碾压大坝。在此期间,西部的九三分局和北安分局也有30 余座水库、 塘坝建成,全垦区有30%以上大中小水库是在这个“大跃进”年代建设的。 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输水洞、溢洪道不全,有的坝体不够高,渗漏严重,大部分为病险库和半截子工程。如云山水库,自1958年建成后,30多年间共进行3期续建和10余次消险加固。
  1960年垦区发生了严重涝灾,水利建设开始向以排为主转移,国家也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垦区水库建设开始处于停建时期。1968年兵团成立后,水库工程建设又有复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连年大旱,又曾一度出现兴建水库蓄水灌溉的高潮,如清河、南阳河、青石岭等中型水库。这期间工程质量虽然较20世纪50年代有明显提高,但据标准要求还有差距,大部分属于病险库和不完善工程。1976年农场总局成立后,在“以防洪治涝为主,旱涝兼治”的治水方针指导下,开始对已建水库续建、配套和消险加固工程重视,使其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的效益。特别是1986年总局水利局成立后,垦区水利建设开始走上了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的新的发展时期,组织了以勘测设计院为主的水利工程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水库工程现状,为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至2005年属于垦区水库建设健康发展时期,在有计划的逐年安排已建的大型水库和重点中型水库和部分小型水库消险的基础上,又新建了30余座中小型水库,2座大型水库(蛤蟆通水库和太平湖水库)和6座重点中型水库(西江水库、青石岭水库、南阳河水库、双峰水库、清河水库、云山水库)的消险加固工程建设都已竣工,在新建的水库中在重点考虑防洪、灌溉效益的同时,逐渐将其为城镇供水和生态环境效益提到重要位置,如为解决九三分局局直地区供水水源修建的老莱河局直水库和八五三农场场直小清河水库。至2005年全垦区已建成大中小水库153座,设计总库容10.3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1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0.85千公顷,安装发电机5台/0.58千千瓦,养鱼水面19.5千公顷,年捕鱼量达151.7万公斤。完成总投资4.78亿元。其中大型水库2座,设计总库容3.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5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4座,设计总库容3.61 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6亿立方米;小(Ⅰ)型水库92座,设计总库容3.3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3亿立方米;小(Ⅱ)型水库45座,设计总库容0.2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12亿立方米。
                   大型水库
  蛤蟆通水库位于完达山北麓,老爷岭北侧的宝清县境内,隶属垦区红兴隆分局八五二农场管辖。库址位于挠力河支流的蛤蟆通河上游,集水面积473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57 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5亿立方米,是座大(Ⅱ)型水库。大坝为堆石黏土斜墙坝。水库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养鱼。水库是于1957年5 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农垦部部长王震带领铁道兵三师代师长董振荣和二师副师长匡汉球到蛤蟆通河踏查时决定兴建的,于1958年秋成立施工指挥部,11月18日举行了开工典礼,当年冬季采取人工会战进行施工。1959年大干一年,大坝在溢洪道和输水洞未建成情况下盲目合拢蓄水, 后因水位过高, 坝体渗流管涌严重被迫炸开放水,直至1960年10月水库建设停工,大坝、输水洞、溢洪道都为半截工程。1961年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工程全部停建下马。1970年10月水库工程又开始续建,1974年完成了坝体续建工程,1975年完成了输水洞和溢洪道工程。由于坝体渗漏、输水洞漏水、绕渗等险工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水库只能在限制低水位下运行。1976年黑龙江省水利厅在工程检查中确定为省重点病险水库。此后,1979年冬季曾在坝上游填铺冻土,使其化冻后自然沉入坝体前坡修补黏土铺盖,也没解决问题。1981年8月初发生大洪水,溢洪道过流深0.7米,造成溢洪道侧墙倾斜,坝体渗漏严重,1982 年除对溢洪道进行整修外,在堆石坝体上开始进行黏土自压灌浆试验,2年共灌浆5 000 立方米,开挖检测后,效果不明显。1984年12月省水利厅在全省水利工程“三查三定”中,将蛤蟆通定位全省第三号病险水库,1988年报水利部后,由水利部大坝安全监测中心技术部鉴定,正式确定为病险水库。
  1988年12月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蛤蟆通水库消险加固初步设计”,经水利部松辽委批复后,于1990年9月开始消险加固施工,消险加固的工程项目:一是大坝护坡,采取块石护坡,下铺设防渗土工膜,并增设了高1.0 米的砼防浪墙;二是溢洪道进行复建;三是输水洞进行洞身凿去15厘米挂钢丝网浇筑砼补墙;四是坝基进行锯槽灌自凝水泥土固化连续成墙,墙最深处达34米。消险加固工程于1995年10月竣工。经过几年连续蓄水验证,消险工程运行正常,1997年和1998年水库水位都接近设计洪水位,运行仍正常。1997年11月由水利部松辽委及省水利厅组织验收,定为合格工程。消险加固工程完成总投资1 797.5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90万元,总局小水投资400万元,农场匹配资金707.58万元。至2005年,水库累计总投资2 362.5万元,完成土方61.6万立方米、石方26.28万立方米、砼方8 600立方米。
  太平湖水库位于嫩江右岸支流黄蒿沟上游的甘南县境内,隶属垦区齐齐哈尔分局查哈阳农场管辖,集水面积683 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53亿立方米,坝型为碾压式均质土坝。水库以防洪和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的大(Ⅱ)型多年调节水库。水库始建于1941年,1943年初步建成,当时名为黄蒿沟蓄水池,主要是为查哈阳灌区补充水源。 解放后, 该水库已破烂不堪,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仍为病险水库,只能低水头运行,1958年根据水库临近的太平山改名为太平湖水库。1962年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水库续建加固初步设计,1963年2 月由省水利第一工程处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大坝坝前护坡翻新,坝后坡培厚,坝下碎石镇压,坝高加高到设计高程;溢洪道扩宽,降低底坎高程,并进行衬砌;输水洞进行砼衬砌,重新修建进水塔,出口新修消力池。工程于1965年7月完工,水库总库容由0.94亿立方米增到1.17亿立方米,1965年9月由省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了验收。1968 年垦区组建兵团后,查哈阳农场由地方划归兵团,水库随同查哈阳农场划归生产建设兵团。水库自消险加固后,由于该地区降雨偏少,直至1984年溢洪道才第一次泄洪。
  水库运行30多年来,虽然未出现大的险情(主要是水库都是在低水位运行),但安全隐患依然存在。1998年嫩江地区发生大洪水,水库出现了险情:一是按近期降水资料重新进行调洪计算,坝高不够;二是坝体渗漏存在隐患;三是溢洪道挡土墙高度不够,下游导流堤毁坏;四是输水洞消力池边墙倒塌,护坡破坏严重。1998年12月经省水利厅现场测试后,定为“病险库”。1999年由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水库消险加固初步设计,1999年7 月经水利部松辽委以松辽规计[1999]246号文件批复,消险加固工程由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于2001年11月27 日委托黑龙江垦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分公司进行了招标,工程建设中标单位有齐齐哈尔分局水利公司、农垦路桥公司、农垦禹洪水利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为黑龙江垦区水利工程监理站。消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竣工,消险后水库设计总库容增加到1.53亿立方米,为大(Ⅱ)型水库。共完成土方量27.97万立方米、石方15.35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89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5 895.84万元。经过3年投入使用验证,消险效果良好。
                   中型水库
  垦区共建有中型水库14座,设计总库容3.6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32千公顷,养鱼水面6.96千公顷,年产鱼59.55万公斤。其中包括红兴隆分局的清河水库;牡丹江分局的云山、青山、红星、双峰4座水库;北安分局的跃进、工农、三七、青石岭、襄河、炮台山6座水库和九三分局的东风、南阳河、西江3座水库。这些中型水库,经过多年的续建和消险加固,大部已正常蓄水,发挥其防洪、灌溉、养鱼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现就近20年来由国家列入计划的消险加固重点中型水库作以介绍。
  西江水库位于九三分局大西江农场境内的嫩江一级支流韭菜沟上,集水面积107平方公里,水库始建于1975年,1980年建完。设计总库容2 619 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57 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由于坝体填筑土料质量差、碎石集中导致堤身漏水、坝坡裂缝、滑坡等现象,同时受尼尔基水库回水影响,进一步加大险情,1999年由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消险加固初步设计,2000年水利部松辽委以松辽规计[2000]309 号文件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1 209.31万元,总工程量3.53万立方米。水库建设由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于2002年2月28 日委托黑龙江垦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分公司进行了招标,工程建设中标单位为黑龙江农垦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水利第一工程处、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实业公司。监理单位为黑龙江省农垦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水库消险加固工程自2001年开始列入计划进行实施,至2003年完工,目前运行良好。
  青石岭水库位于北安分局建设农场的呼兰河支流通肯河的上游,集水面积101.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 470 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80 万立方米。水库建于20世纪70年代,经多年运行,坝体、坝基渗漏严重,坝后无排水设施,护坡质量差并受冻害影响破坏严重,输水洞、溢洪道漏水严重,局部出现裂缝塌陷等险情,为病险水库。2001年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消险加固初步设计,2002年黑龙江省水利厅以黑水发[2002]26号文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3 986.45万元,总工程量19.03万立方米。水库建设由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于2002年10月23 日委托黑龙江垦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分公司进行了招标,工程建设中标单位为黑龙江农垦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宝泉岭水利工程公司、黑龙江省美心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水利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黑龙江省宏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水库消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列入计划开始实施,至2004年完工。
  南阳河水库位于九三分局红五月农场境内的讷谟尔河支流南阳河上游,集水面积112 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 6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70万立方米。水库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土坝高度不够,迎水侧护坡严重损坏,坝后无排水设施,泄洪洞无消能工程,非常溢洪道大部分破坏。2001年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水库消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黑龙江省水利厅于2002年以黑水发[2002]31号文件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976.34万元,总工程量8.60万立方米。水库建设由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于2002年10月23日委托黑龙江垦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分公司进行了招标,工程建设中标单位为黑龙江农垦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为黑龙江省农垦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水库消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列入计划实施,2003年底完工。
  双峰水库位于牡丹江分局海林农场境内的海浪河上游二级支流上,流域控制面积42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 16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10万立方米。水库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土坝高度不够,迎水坡干砌石护坡粒径小、无垫层;坝后无排水设施,土坝坝体、坝基渗漏严重;溢洪道年久失修,倒塌破坏严重,为一座病险水库,不能正常运行。2001年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水库消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2002年黑龙江省水利厅以黑水发[2002]32号文件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1 136.55万元,总工程量1.70万立方米。水库建设由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于2004年4月15 日委托黑龙江垦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有限责任公司水利分公司进行了招标,工程建设中标单位为黑龙江牡丹江农垦水利工程公司、黑龙江农垦水利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黑龙江省农垦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水库消险加固工程于2003年开始列入计划实施,于2005年完工。
  清河水库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的挠力河支流宝清河的中游,流域面积258 平方公里,隶属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管辖。水库始建于1966年,1969年竣工投入运行。水库设计总库容2 1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 200万立方米,使一座防洪、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累计完成投资2 320万元。
  水库建成蓄水后,1983、1984年曾对输水洞、消力池进行改建,并新建了溢洪道。但水库仍存在险情:一是大坝防洪能力低于100 年一遇洪水标准;二是土坝无排水设施,部分堤段存在渗漏安全隐患;输水洞出口消力池、溢洪道桩基础等部分设施损坏严重,闸门启闭设备锈蚀老化。2003年3月21 日,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对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成果进行了核查,核查水库大坝为三类坝。2003 年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清河水库消险加固初步设计”,2003年7月14日,黑龙江水利厅以黑水发[2003]255号文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并报松辽委复核。2005年松辽委以松辽规计[2005]63号文件进行了复核批复,同意水库进行工程消险加固建设。核定总工程量45.46万立方米,其中混凝土0.83万立方米、土方40.93万立方米、石方3.70万立方米。核定工程总投资2 969.61万元。工程初步拟定自2006年开始列入年度建设计划,2~3年竣工。
  云山水库位于完达山南麓乌苏里江支流七虎林河上游,隶属牡丹江分局八五○农场管辖,水库集水面积267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6 44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 460 万立方米。水库始建于1958年,由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密山分院在万分之一地图上选的坝址线,水库在1958年春季开工,大坝工程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情况下进行的。土方采取近万人大会战进行施工的,基本是用人工夯实。当年土坝和泄洪闸等工程全部竣工。完成土方58.3万立方米、石方0.0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07万立方米,总投资151.7 万元。由于工程质量差,1961年10月出现坝脚坡面散浸、坝后老河道处严重管涌和沙沸等险情,进行简易消险加固后,保住了大坝,但仍未彻底消除险情,只能低水头运行。1970—1972年又出现险情,进行了第三次消险加固处理,1976年又出现险情,1977—1978年又进行第三次消险加固处理,但仍未从根本上解除险情。1981年牡丹江七虎林河地区发生大洪水,溢洪道第一次开始泄洪,大坝背水坡有7处严重滑坡,长800米,管涌多处,最大管涌直径达30 厘米,泄洪中溢洪道陡坡及消力池冲毁。1984年水电部在批准牡丹江分局的七虎林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中,将云山水库消险加固列为重要项目。于1988年4月—1989年7月,对水库进行了消险加固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458.54万元,完成土方14.22万立方米。消险加固后,经1991年和1998年大洪水考验,主体工程运行正常。
                   小型水库
  垦区至2005年共建成小型水库137座,设计总库容3.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84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8.88千公顷。其中小(Ⅰ)型水库92座,设计总库容3.3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3亿立方米;小(Ⅱ)型水库45座,设计总库容0.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12亿立方米。此外,还建有26座小塘坝,有效库容达2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8千公顷。
  总的看,这些小型水库工程质量参差不齐,40% 存在尾工和险工问题,每年汛期都是防汛的重点,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库兴建时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欠缺,水文水利计算不准确, 而且运行多年来降雨和洪水及区域开发等条件都有很大变化, 已有的工程已不符合实际要求;三是有的施工时质量就差,有的堤路结合,有的三大件不全;四是有的管理不善损坏严重。根据不同情况,各级水利部门正在积极有效地逐年安排这些水库的消险加固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