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灌溉工程建设
第四节 灌溉工程建设
第四节 灌溉工程建设
垦区兴建初期,只有少量的修建简陋的灌溉工程,水源主要是筑拦河坝引江河水。五六十年代又修建一些水库,灌溉主要是水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连年干旱,才逐步发展旱田灌溉。其灌溉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在50千公顷以下徘徊,1949年灌溉面积2.14千公顷。最高峰时的1960年灌溉面积才达到42.95 千公顷,低峰时的1972年灌溉面积只有4.74千公顷,1976年又达到第二次发展高峰,灌溉面积增至18.05 千公顷。1981年又跌入第二次低谷,灌溉面积12.0千公顷,直至到1990年灌溉面积才逐渐发展到58.4 千公顷。自1990年以来,垦区以水稻为主的灌溉事业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至2005年垦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945.39千公顷,其中水田784.74千公顷。实灌面积768.22千公顷,其中水田737.35千公顷,是1990年的12.6倍。5年灌溉面积翻了3.6倍,以100万亩为1个台阶,5年上了7个台阶。
由于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垦区的水土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垦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是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年实际开采利用量已达垦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33.04亿立方米的90%以上,有的局部地区已出现超采的现象(目前正在调整);二是大面积低洼易涝地开发成水田,以稻治涝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是水稻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保证了垦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任务的完成和促进了垦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江河自流引水灌溉工程
截至2005年垦区已建江河引水灌区55处,有效灌溉面积83.03千公顷,其中水田81.58千公顷。其中大(Ⅱ)型灌区1处,即查哈阳灌区;中型灌区5处:红旗岭灌区、穆兴灌区、朝阳灌区、兴凯湖灌区和五杨灌区。
查哈阳灌区查哈阳灌区位于嫩江支流诺敏河右岸的甘南县境内,属垦区齐齐哈尔分局查哈阳农场管辖,灌区总面积58.12千公顷,设计灌溉面积38.9千公顷,2005年实灌面积34.7 千公顷。黑龙江省最大灌区,与辽宁省的盘锦、吉林省的梨树和前郭共称东北四大灌区。灌区水源主要是引诺敏河的水,其次是由修建在黄蒿沟上游的太平湖水库补充。其灌区工程包括:(1)建于诺敏河中游的引水渠首枢纽工程;(2)黄蒿沟上游太平湖水库;(3)灌区内灌排渠系和配套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渠首引水枢纽包括右岸6孔总宽30米渠首进水闸、渠首9孔泄洪闸、主河床堆石坝、固滩工程和四方山以东土堤等主要工程。
查哈阳灌区始建于日伪时期的1939年,日本侵略军为解决东北“百万关东军”的军粮,从日本向查哈阳地区殖入10 个集团性“开拓团”和1个“勤劳奉士”队,又从东北、山东和河北抓来10余万名中国“劳工”,在诺敏河和阿伦河之间,开拓建立水稻基地,开始修建查哈阳灌区。到1945 年日本投降,灌区已建的工程有黄蒿沟贮水池(今太平湖水库属病险库)、渠首6孔进水闸(只有5孔能运行)、9孔泄洪闸只完成2孔、灌区的总干渠1条(长28.5公里)、干渠3条和支斗渠50 余条、各类配套建筑物70座。解放后,嫩江省政府一直重视查哈阳灌区的修复和续建工作,1948 年在渠首上游修建柳石拦河坝2处,成立了查哈阳灌区水利工程处,负责灌区维修和续建工作。1951年黑龙江省政府曾组织甘南、龙江、讷河3 个县,2期共3 800人,为灌区开挖东干渠工程。1954年因灌区田间地下水位高,影响机械作业,采纳苏联专家建议,将田间渠系由原来南北方向统改为东西方向。1963—1966年黑龙江省组织有关部门对太平湖水库大坝、泄洪洞及溢洪道进行了整修、加固和改建,并补建了渠首枢纽及9 孔泄洪闸。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查哈阳灌区由地方划归垦区,兵团五师曾两次组织万人大会战,进行灌区的田间改渠、缩格及清淤工程,把1954年改向的斗、农渠又由东西向改回南北向。1976年农垦总局成立后,从1977年开始每年投入小水资金100万元进行灌区工程配套,新开发建设28个方条田区,修建配套建筑物176 座,打补水井24 眼,建小抽水站3处,并结合跌水工程修建了联合水电站和新立水电站。整个灌区处于巩固发展中,年种植水稻面积13.3千公顷以上,20世纪80年代又重点发展了喷灌,购置大型喷灌机44台,喷灌控制面积达8.8万亩。
1998年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灌区毁坏严重,自1999年灌区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计划项目,至2000年共投资10 503万元,完成了水毁建筑物修复和渠道防渗等工程。1999年水利部松辽委批复,又对太平湖水库进行了消险加固,2003年竣工验收。为进一步合理利用灌区的水土资源,1992年5 月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查哈阳灌区整修续建工程的初步设计”,水利部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3]38号文件进行了批复,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1.4万亩(其中农场24.9万亩,地方6.5万亩)。1999年5月农垦勘测设计院在1992年已批复的初步设计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初步设计,对灌区灌溉面积进行了调整,设计水田灌溉面积达到了48.5万亩(其中农场42万亩,地方6.5万亩),旱田灌溉面积调整到17.0万亩,设计总灌溉面积65.5万亩。至此查哈阳灌区工程建设日趋完善,灌溉面积稳定发展,2005年水田灌溉面积已达37.7万亩。
兴凯湖灌区兴凯湖灌区隶属垦区牡丹江分局,始建于1956年兴凯湖农场建场初期,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至1980年已基本建成,自流灌溉面积达7.6 万亩。1991年特大洪灾后,1992—1999年兴凯湖灌区又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灌溉水田面积已达36.7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达19.0万亩。灌区共建干渠9条,支渠341条、斗渠296条和相应的配套建筑物。
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特别是大、小兴凯湖水资源)和适应垦区发展水稻及建设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1997年总局设计院完成了“兴凯湖灌区初步设计”,设计灌溉面积达到128.00万亩,其中改善面积60.99万亩,新增面积67.01万亩。灌溉水源除利用东北泡子和小兴凯湖自然水源外,又结合穆棱河下游地区防洪治涝骨干工程中兴建的第二泄洪闸建设一座60m3/S的抽水站,将大兴凯湖的水提到小兴凯湖,然后由荒岗闸经过新开河总干向灌区供水。此项工程水利部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8]248号和371号文件进行了批复,概算总投资8.43亿元,总工程量0.33 亿立方米,建筑物138座。其第二泄洪闸和抽水站于1999年2月开始施工,2001年7月竣工,2002年正式投入运行。灌区内的配套工程,自1999年开始,新开河总干工程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至2005年共完成投资6 707万元,目前灌区正在建设中。
梧桐河灌区梧桐河灌区始建于1925年,当时黑龙江省督察吴俊生、万福林先后派人来梧桐河村跑马占荒,引梧桐河水种水稻,起名为“福丰稻田公司”。建国后,1950年7 月合江劳改局在梧桐河地区建场,1951年就开始在原“福丰稻田公司”修建的灌溉工程基础上,开始修建“梧桐河灌区”,通过扩宽和加长第一引水灌渠,种植水稻6 700 亩,形成了梧桐河引水灌区雏形。此后,逐年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梧桐河灌区,1952年修建了第二引水干渠,1954年合江地区劳改局技术室设计了腰亮子节制闸,1965后修建了万长桥和渡槽,1977年修建了小山亮子渠首枢纽工程。发展到现在,灌区已拥有总干1条、引干3条、支渠25条、斗渠100余条、进水闸1座、渡槽3处。灌溉面积已达5.0万亩。
红旗岭灌区红旗岭灌区位于红兴隆分局的红旗岭农场,始建于1976年,引用水源为大牙克河(挠力河支流),其主要工程有堆石拦河坝1座、引水总干渠长14.45公里、干渠8 条长27.0公里、支渠23条长41.0公里、斗渠45条长51.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67千公顷,引水流量达18.2m3/s。
垦区较大的江河引水自流灌区还有八五七农场的朝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千公顷)、八五六农场的穆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0千公顷)和铁力农场的王相灌区等。
江河提水灌区
至2005年垦区已建江河提水灌区38处,有效灌溉面积87.17万亩,其中水田86.84万亩。其中中型灌区7处,小(Ⅰ)型灌区22处,小(Ⅱ)型灌区9处。
江川提水灌区江川提水灌区位于红兴隆分局江川农场,始建于1970年,1978年基本建成。设计灌溉面积10.46万亩,其中水田10.39万亩。水源为松花江水,提水泵站原建时是48ZL-87轴流泵3台,装机990 千瓦,设计流量9.3m3/s,为排灌两用站。1995年对抽水站进行了改建,水泵换为1200ZLB-85立式轴流泵,提水流量增加到12.0m3/s。灌区有总干10条长8.1公里、干渠4条长27.83公里、支渠50条长86.93公里,桥、涵、闸、渡槽等配套建筑物200余座。
长林提水灌区长林灌区位于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水源为七星河,设计提水流量8.0m3/s。设计灌溉面积6.9千公顷,为中型灌区,灌区已建灌溉渠道12条、配套建筑物50座,累计完成投资1 061万元。
肇农提水灌区肇农灌区位于绥化分局肇源农场,水源为松花江,提水站为6台立式轴流泵,抽水流量9m3/s,装机930 千瓦。始建时为灌排两用站,1992 年为解决灌区盐渍化问题,新建提水站1座,提水流量为6.0m3/s,原来的灌排两用泵站只作排水用,实行了分灌分排,解决了灌区盐碱化问题。至2005年灌区已建成总干1条长8.48 公里、支斗农灌排系统配套和配套建筑物96座,有效灌溉面积4.2千公顷,灌区已正常运行。
其他已建的较大江河提水灌区还有泰来农场提水灌区,八五三农场雁窝东、西灌区,八五八农场清河灌区,绥滨农场的东、西、南灌区等。
刚开始创建的大型灌区
自2000年以来,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垦区的水土资源,发展灌溉事业,以保证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为了缓解垦区地下水资源已超采,地表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跟不上的矛盾,新规划设计了乌苏里江八五九提水灌区、黑龙江勤得利提水灌区、黑龙江绥滨提水灌区等大型灌区,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复后,目前八五九、勤得利和绥滨3 个提水灌区已列入计划,正在逐年实施。
乌苏里江八五九提水灌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0.74千公顷,其中水田20.74千公顷,灌区2002年开始兴建,现有效灌溉面积达8.0千公顷,完成投资8 234万元(主要是抽水站建设),目前灌区正在建设中。
黑龙江勤得利提水灌区灌区水源为黑龙江提水,设计灌溉面积29.91万亩,其中水田29.91万亩,目前工程建设刚刚起步,有效灌溉面积已达3.0千公顷,完成投资2 100万元。
黑龙江绥滨提水灌区灌区水源为黑龙江提水,设计灌溉面积20.12千公顷,其中水田20.12千公顷,工程始建于2002年,目前提水站已竣工,正在进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5.73千公顷,完成投资11 863万元。
水库蓄水灌区
至2005年垦区已建水库、塘堤蓄水灌区50余处,其中中型2处,小(Ⅰ)型26处,小(Ⅱ)型22处。设计灌溉面积101.6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68千公顷,其中水田39.59千公顷。
蛤蟆通水库灌区蛤蟆灌溉区位于红兴隆分局八五二农场,水源为蛤蟆通水库,水库设计库容1.57亿立方米(大(Ⅱ)型),兴利库容0.85亿立方米,为多年调整水库。灌区始建于1978年,设计灌溉面积20.76千公顷,其中水田12.76千公顷、旱田4.0 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11.58 千公顷。灌区始建初期,由于水库为病险水库,一直不能正常蓄水,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很少。1993年总局勘测设计院对水库进行了消险加固初步设计,经水利部松辽委批复后,进行了消险加固。水源有保证后,灌区加快了配套工程建设,至2005年灌区基本建成总干、干、分干、支、斗等五级渠系(总长456 公里)和646 座建筑物配套的灌排工程体系,灌区已正常运行。为更好地利用该区的水资源,2000年垦区对其进行了重点规划,完成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工程将升为大型灌区,其发展远景可观,灌区已完成总投资1 260万元。
云山水库南灌区云山水库南灌区位于牡丹江分局八五○农场,灌区水源为云山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 417万立方米(为中型水库),兴利库容为2 460万立方米。灌区始建于1958年,1997年建成。设计灌溉面积6.86千公顷。其中水田4.52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86千公顷。灌区完成总投资433.3万元。
清河水库灌区清河水库灌区位于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水源为清河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2 100万立方米(中型),兴利库容1 200万立方米。灌区始建于1973年,设计灌溉面积3.33千公顷,其中水田2.5千公顷。灌区始建于1973年,1993 年对清河水库大坝进行了消险加固后灌区发展较快,现已建成各级灌溉渠系61条,长85.31 公里,各种配套建筑物63座,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2.3千公顷。灌区完成总投资723万元。
井灌区
为发展垦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灌溉,垦区共打机电井48 213眼,其中机井45 992眼,电井2 221眼。设计灌溉面积578.05千公顷,其中水田431.22千公顷,旱田146.83千公顷。
水田井灌区垦区水田井灌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三江平原区,其有50余处,其中属中型井灌区34处、小型16处,打灌溉井39 157眼,设计灌溉面431.22千公顷。井灌除独立的井灌区外,还有位于其他灌区中,为解决水源不足作为灌区井灌补水工程,如查哈阳灌区就有补水灌溉井3 222眼,因此,井灌的实际有效灌溉面积难于精确剥离开统计。
井灌工程除井外,还有一些简单的地面工程,如晒水池、引水渠道等。据不完全统计,垦区水田井灌区已修建灌溉渠道12 935条,总长7 126.32公里,排水渠道2 101条,总长2 021.86公里。
旱田喷灌(滴灌)井灌区垦区为解决旱田的干旱问题(特别是作为一项稳产高产的农业措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购进各种类型的大型喷灌机,垦区内的红旗机械厂和红兴隆机械厂都自行研制和生产过喷灌机,其类型有圆型和平移型,后期为适应家庭农场作业和不受地型地块限制,及降低喷灌成本等原因,大力发展小型喷灌机,用喷灌机喷灌旱田,其方式主要是将喷灌机的水泵直接安装在井上,大型喷灌机是一机三井,喷灌控制面积每台喷灌机控制2 000亩,现在小型喷灌机每台喷灌面积在100~200亩,基本是一机一井配备。据统计目前垦区有喷灌机8 943台,其中大型310台,小型8 633 台,配套的机电井8 924眼,控制喷灌面积257.934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