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勘测设计

第一节 勘测设计


 
                第一节 勘测设计
                   勘察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在垦区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有:1941年在查哈阳地区由日本开拓团完成的查哈阳灌区渠首和太平湖水库的地址勘测;1956年中苏黑龙江综合考察队对松花江进行考察,形成了工程地质观察报告;1956年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对阿布沁河上游的马鞍山水库进行了勘察;1958年地质部、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对西大岗水库(滞洪区)、索伦河水库的库址进行了地质钻探,进尺500米,这些都为以后垦区的水利建设勘测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1957—1960年,垦区工程地质大队先后对云山水库、东方红水库、蛤蟆通水库、七里沁河水库、七星河水库、龙头桥水库、烟囱山水库等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地质普查和线路调查,提供了报告、地貌图、地质图和剖面图,并责成水利部沈阳土工试验所进行了土工试验。20世纪60年代的地质勘测工作主要配合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的,其完成的项目有:青年水库坝址地貌测绘和溢洪道地质钻探、湖北闸二期工程地质钻探、查哈阳灌区及太平湖水库的改建与维修有关工程的地址勘察、友谊东灌区抽水站、绥滨东灌区抽水站、二九一黑鱼泡抽水站、云山水库消险加固、八五三清河水库工程地质勘察;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兴凯湖荒岗闸工程地质勘察,汤原法兰河水库、格节河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关门咀子水库库区1/2000工程地质测绘和坝线选线勘察,别拉洪河上中游的“一次分流”和“二次分流”方案选线的地质勘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勘察工作基本步入科学轨道,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有:
  江河流域治理工程地质勘察1981—1982年完成了七虎林河流域骨干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完成了蜿蜒河1/100 000闸站工程剖面图和钻孔位置图、黑龙江和松花江三角洲防洪堤地质剖面图和蜿蜒河排水总干3座桥的地址剖面图;完成了浓江、鸭绿河流域的泄洪总干、跌水、桥等工程地质勘察;完成了穆棱河下游地区1/100 000地貌图和地质剖面图。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1986年对云山水库消险加固进行工程地质勘测;1988年完成了蛤蟆通水库的地质勘测,为水库消险加固提供了依据;1982年完成了延军农场跃进水库工程地质勘察;1985年完成了大西江水库工程地质勘察;1986年完成了青石岭水库工程地质勘察;1999年对太平湖水库消险加固进行了地质勘察。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1984—1985年黑龙江和松花江发生洪水,决口8 处,汛后农垦勘测设计院对垦区所属段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84平方公里、条带长168公里、观测点145 个,钻孔1 006个,总进尺1 273米、取土样245个;1988年完成了肇源和泰来两农场的嫩江堤防工程地质勘察;1998年松花江和嫩江发生了特大洪水。汛后,在水利部松辽委和省水利厅统一组织下,对垦区段的嫩江和松花江堤防全面进行了地质勘测工作,农垦勘测设计院地勘处组织了100 多人19台钻机的地勘队伍,从当年11月中旬冒着数九严寒进入现场,后方组成强有力的土工化验队伍,经过3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完成了366.58公里的堤防勘察任务,钻孔3 227个,总进尺12 982米,测试土样1 046次,总进尺数等于近10年平均年进尺的5.7倍,创造了垦区勘察史上的辉煌,这支勘测队伍被当地职工群众誉为“铁军”。
  勘探设备不断更新改造过去长期以来都使用冲击钻和麻花钻,1973年开始引进触探技术,基岩钻探引用氟酸测斜仪测钻孔倾斜度,1971年引进XU-600钻机,1975年购进Dpp-100汽车钻,1976年引进SH30-1钻机,加快了钻孔速度,保证了质量。20 世纪80 年代淘汰了人工冲击钻,增添了静力触探旁压仪、G2钻机、QZ-200反循环钻机。在物探上采用双发单收式探测仪、JJ-2型积分式激发电位仪。20世纪90年代钻机普遍又采用了更先进钻探设备,在物探方面引进DWD-2A型微机电测仪,在试验检测方面开展对土的三轴试验,购进了电子天平和万能测试机。
                   水资源调查
  垦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垦区农业、工业、生活及环境建设服务,自1950年以来开始注重垦区水资源调查测试工作,以便合理开发利用。其较大的水资源调查为1988年、1996年和1998年3次。
  1979—1984年的部分地区水资源调查1979年国家和省有关业务部门在三江平原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垦区由勘测设计院的汤恩贵代队负责垦区部分的水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形成了近6 万字的报告,在基本查明垦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对垦区水资源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初步估算,对水资源平衡作了概略分析,对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方向性意见;1984年在垦区八五三和八五○农场进行了地表水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同年10月2 日对两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勘察与评价(列入三江平原区域开发“六五”攻关项目示范区),共完成钻孔28个、进尺1 505.3米,线路调查1 378.2平方公里,水文地质点32个,抽水试验43次,孢粉鉴定60个,电测深点119个,联合剖面4条,磁法勘测49公里,测量350 公里;1984年农垦勘测设计院、省水院、地矿部九○四大队、长春地质研究所、省水校等5 个单位联合承担了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水文地质部分。
  1988—1993年全垦区水资源调查在总局水利局的领导下,农垦勘测设计院和分局有关人员在全垦区开展了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先完成了东部4个分局的53个农场、后完成了西部5个分局的49个农场水资源调查任务。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部分调查资料跨度年限为1956—1985年,以农场为单元汇总成果,提交的主要成果有文字报告、16种图表和各农场与管理局的文字报告。通过调查、分析和计算,摸清了各农场地表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地表水资源量和容水量及其水质状况,并结合规划,提出了2000—2010年各场可能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为垦区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地下水资源部分首先对各农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井、水井数量、分布情况、日出水量、水位变化情况、水质分析测试。在9个管理局共采集725个水样进行了分析,为测试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和埋深,组织各分局布置系统的地下水位观测点,1992年完成了东部4 个分局的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1993年又与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大队联合进行了西部5 个分局的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1994年完成了西五局的调查报告。9 个分局的地下水采样进行分析共16 608项次,不但调查和评价了贮量,而且对水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评价。1995年10月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汇编》,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推算了垦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的开采量,为垦区农业生产发展及远景规划提供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初步数据。
  1996—1999年东四局水资源详查根据垦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形势(当时由于井灌水稻发展速度快,东部地区在干旱季节发现有部分水田井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现象),为更科学地掌握地下水资源情况,以便使其开发利用更科学,农垦总局责成农垦勘测设计院对东部四个分局的地下水资源在原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详查。农垦勘测设计院经过3 年的现场测试和内业分析等工作, 最后提交了《宝泉岭分局10 个农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红兴隆分局9个农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建三江分局第四系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和《牡丹江分局东部6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为东四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时地遏制了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超采的势头,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土壤调查
  黑龙江垦区的土壤调查始于20世纪20年代,日伪时期为掠夺东北肥沃土地,日本人曾多次对该区土壤进行调查,至1940年曾发表过14篇有关土壤方面的文章。解放以后,伴随着开荒建场的需要,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对该区土壤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55—1957年黑龙江土地勘测局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荒地土壤概查和部分国营农场的土壤详查;1967年垦区宝泉岭分局对全分局各场进行了全面土壤普查;20世纪60年代红兴隆垦区搞了土地复查,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以耕地为主的土壤普查;20世纪70年代省水院在三江平原进行了1/50万比例尺的土壤调查。现就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举例。
  专业队综合调查1957年农垦荒地勘测设计院成立,内部成立一个专业土壤队,负责垦区的土壤调查业务。1957—1962年对垦区各场荒地土壤类别和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共完成83项任务,完成调查面积17.8平方公里,绘制了牡丹江垦区1/2.5万和合江垦区1/20 万土壤图,以及各农场1/10万荒地分布图;1963—1969年垦区设计院土壤化验室完成了依兰、伏尔基、宝泉岭、五九七、八五○、八五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九、曙光、北兴、友谊和青年等13个农场荒地资源普查和佳南、二九○、二九一、五九七、集贤和八五三等8个农场的土壤普查。1976—1989年农垦荒地勘测设计院土化队完成了别拉洪河、蜿蜒河、七虎林河、浓江鸭绿河、穆棱河下游地区等5支河流域和洪河、二道河、鸭绿河、浓江4个农场的土壤调查。
  黑龙江全省开展的两次土壤普查1958年国家农业部在广东省新会县召开了全国土壤普查现场会,要求各省开展群众性的土壤普查。1959年省农业厅办了培训班,全省10万人参加了普查,通过这次普查全省土壤类型分为10个土类,23个亚类和78个土种。1979年全省开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编写了《黑龙江土壤》、《黑龙江土种》、《黑龙江省土壤普查成果应用资料汇编》、《黑龙江省土壤数据手册》,这些成果逐一论述了全省18个土类,49 个亚类,127个土属中的254个土种。在这次普查中垦区有98个农场和10 个劳改农场开展了普查。在同期宝泉岭垦区又自己组织进行了耕地土壤普查,结果为草旬土占总面积的48.6%、暗棕壤土占36.4%、白浆土占9.4%、沼泽土占3.8%、泛滥土占1.8%,相继红兴隆、牡丹江、北安、绥化、齐齐哈尔等管理局也都分别进行了土壤普查。20世纪90年代后又开展了重点土壤普查,这阶段由于引进了新设备、新技术、卫星图像、航片、TM卫星图像、PC1500计算机、微机等,大大提高了成果的准确度和精度。主要完成了查哈阳和蛤蟆通2个大型灌区的土壤调查和兴凯湖农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水利工程调查为了摸清垦区水利工程种类、数量和质量、投资和效益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垦区先后三次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垦区水利工程进行调查。
  1972年水利工程普查,当时黑龙江垦区所属农场几经变动,基本归属三大系统,一个是生产建设兵团,一个是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两大系统,1972年国营农场管理局根据全国水利管理会议精神,在嫩江、合江、绥化、黑河、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等六个分局的71个农场进行一次水利工程普查。1973年省农场管理局根据省“四五”期间及1980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要求,在全系统又进行了水利工程大检查和荒地复查。
  1986年水利工程普查,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1986年水利工程普查任务的通知》(农总基水函[1986]2号),根据通知精神,此项工作由农垦设计院负责完成。6月份进行外业工作,8月中旬外业工作结束。共普查了各类水利工程437项,其中水库115座、大中型涝区147处、万亩以上灌区65处、抽水站48 座、主要江河堤防57 处、水电站5 处,最后编制了《黑龙江农垦水利工程普查》册,主要内容包括:除名工程项目、适当修改原设计规模或降级项目、已具备一定规模需补充列入的项目,并分析了工程存在问题及今后维修加固或补充完善等建设性意见。这次工程普遍对垦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水利工程建设方向、重点及解决的主要矛盾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8年黑龙江垦区水利工程详查,1998年大水即是对垦区水利工程运行的一次实际检查和考验,同时也看出了很多问题,所以洪水过后,为了进一步摸清垦区水利工程项目底数,准确掌握水利工程数量、质量和标准,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建立健全工程技术档案,从1997年12月开始,在全垦区开展了一次规模最大、最详细的水利详查工作。首先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写了《黑龙江垦区水利工程详查工作大纲》,各分局全面配合,经过外业实测和内业计算,逐级汇总和审查等程序,利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任务。普查包括堤防、治涝、灌溉、水库、排灌站、喷灌机、水土保持等7项工程,其中堤防90条,长2 874.72 公里;涝区159处;灌区174处;水库162座;排灌站133座;喷灌机518台和55 个农场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这次详查,全面准确地摸清了垦区水利工程现状,找出了各类工程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综合经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为垦区编制长远水利规划提出了依据。
                     测量
  黑龙江垦区成立的最早测量队伍是1951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基建处测量队,当时主要任务是开展选址建场和荒地面积测量。这支队伍至1976年始终保存,负责垦区及省管的40多个农场规划测量、土地测量等工作。与此同时,省公安厅建立的17个劳改农场中也有专业测量队,同时省土地部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等都派出过测量人员,在垦区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量的测量工作,直至1957年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成立后,垦区的规划测量、水利工程测量及各项建设测量才全面展开,垦区的勘测设计工作进入了新时期。
  平面控制测量垦区自己队伍开展测绘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垦区创建时期,测绘工作主要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小兴安岭南麓地区,重点进行了八一五、通北、萨尔图、永安等农场荒原及土地面积测量及友谊、克山等农场的建场测量。完成了蛤蟆通、青年、云山、东方红、七里沁、七星河等33座水库库区、涝区及料场测绘,对宝泉岭、八五二等30个农场排水治涝工程测量。完成主要平面工作量:恢复旧三角点194个,三四等三角点378 个,荒原普查测量4.5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垦区别拉洪河、七虎林河、蜿蜒河、鸭绿河、浓江、荒穆新河等流域治理工程测量及洪河、二道河、鸭绿河和浓江4 个现代化农场建场测量。共完成三等三角点7个、四等三角点56个、四五等高线936.6公里,选三角钢标245 座。1990年以后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开展了江河堤防、灌区、涝区工程测量,共完成三角及导线点34 个、GPS点151个、5"10"导线865公里、三角钢标73座。
  高程测量垦区的高程测量与平面控制测量经过四个时期:一是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开荒建场初期基本是边勘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四边”做法。由于时间紧,条件又艰苦,在缺少高程点的测区利用三角点或假设近似高程作起算点。有大连系统的测区,则利用已有成果进行连测;二是改算高程系统。20世纪60年代后期垦区部分农场已使用了国家成图资料,国家测绘管理部门要求使用统一黄海高程系统。农垦设计院组织测量组,对佳木斯、萝北、富锦、饶河、 宝清等地区, 以三等水准观测精度,进行大连高程系统和黄海高程系统联测,找出各地区差值。为解决垦区高程系统不统一和精度不足局面,从20世纪60年代起利用周边资料对同江—扶远ⅡⅠ36线、七星Ⅱ37线、八五三(红旗岭)Ⅱ35线、绥滨(二九○)Ⅱ34线、饶河Ⅱ10线,对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东部地区、建三江地区进行联接、加密、布设了三四等水准线路,选点、埋石、观测均执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共完成水准测量4 204.5公里,埋标石1 051座、四等水准测量2 409公里,埋石602 座,三江地区高程测量成果,经省测绘局验收合格后纳入全省统一评差后为国家成果。
  地形测量包括地形图测量和地形图修测、补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在垦区的大部分地区测绘资料缺乏,垦区自己为满足建设的需要,先后完成了水库、灌区、涝区和场区的1/2.5万、1/1.0万、1/2000的库区、坝址、料场、灌区等地形图测量。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测绘资料的不断完善,测绘工程主要围绕水利工程建设的小范围进行,如抽水站、闸站、小城镇等工程枢纽用图。 垦区测绘工作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对地形图进行修测和补测。 主要是对过去省测过的1/2.5万地形图和1/1万的航测图进行修测。由于地面建设、开荒、治水,很多地貌、地物在原测的地形图上发生变化,不能满足土壤调查和水利规划设计的要求,农垦设计院和水利工程局曾先后对二九○、萝北、五九七、友谊、八五二、七星等13个农场进行了1/2.5万地形图修测和补测,共完成修测1.1万平方公里、补测5 362平方公里。以后又相继对汤原、伊兰、八五三、八五四、曙光、胜利、勤得利等18个农场以及一师八团的8 个农场地形图进行了修测和补测。
  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最早三江平原上的20余条大小河流的纵横断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勘测设计院进行的,为垦区开荒建场排水提供了宝贵资料。自1957年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在密山成立后,垦区有了自己的测绘队伍。主要完成的工作项目有:
  水库与灌区工程测量:“大跃进”时期,在“边勘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四边”口号下,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库蓄水,当时主要测绘规划了太平湖、云山、青山、七里沁、蛤蟆通、青年、东方红、大索伦、东风等水库和青年、青山、云山、团山子、裴德、蛤蟆通、马鞍山等灌区。前期工作完成不少,但实际工程建设实际应用很少。
  建场初期水利定线测量:1957—1966年的工程测量主要配合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的,先后完成了宝泉岭、萝北、伏尔基河、八五○、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二、八五五、八五九、二九○、七星、友谊、五九七、勤得利、绥滨、曙光等30多个农场的排水治涝工程测量,完成水利定线6 000余公里。
  防洪除涝工程测量:垦区水利建设重点一直是以防洪治涝为重点,因此测绘工作也必须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服好务。30多年来,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测量有:蜿蜒河、蒲鸭河、向阳涝区、七星河、清河、长林、大孤山、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兴凯湖、嫩北、富裕、依吉密、扎音河、红光等90多处涝区。
  江河堤防测量:垦区所兴建的大中小河流堤防,每一条的测量定线都少不了测绘人员的心血。据不完全统计,教研室垦区各时期对堤防测量总长度达1 393 公里。特别是1998年嫩江、松花江发生大洪水后,垦区江河堤防消险加固任务相当艰巨和紧迫,农垦勘测设计院测量人员60多名,于1998年底至1999年初冒着三九严寒赶赴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前线,进行纵横断面和高程测量,艰难地完成了200 余公里的测量任务。此外,每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垦区的测绘人员都及时赶到现场,对洪痕进行测量,用以分析水位、洪量及发生频率,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宝贵资料。
  垦区地图编绘:为了适应垦区发展建设的需要,根据总局的要求,农垦勘测设计院于1981年10月开始进行了《黑龙江国营农场地图册》编绘工作,1985 年完成印刷使用。地图册共116副彩色图,其中包括黑龙江省政区图和地形图各1 份,主要内容包括垦区农场分布图、土壤总类及分布图、大中型水利分布图、气候图、9 个分局和各农场图。对于了解垦区和指导垦区的建设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水利规划
  垦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是伴随着垦区创建、发展壮大而生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水利规划自20世纪50年代开荒建场,逐渐进行了土壤调查、土地规划与水利规划,其规划包括水利总体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及农场水利规划等。在具体内容上包括防洪、治涝、灌溉、水保、水环境治理等专项规划,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水利工程设计,垦区见于历史记载最早的是民国时期的肇源修筑的松花江堤防,后来就是日伪时期日本人在甘南县修建的查哈阳灌区和太平湖水库,还有1942年在穆棱河流域修建的湖北闸和穆兴溢洪道。解放后20世纪50—70年代随着垦区的一些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的建设,规划设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垦区经济繁荣的时代发展,规划设计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规化、专业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垦区水利总体规划垦区水利总体规划初期只限于局部的进行,有的包括在生产建设规划中,有的形成了水利专业规划, 但大部分都局限在某一地区,如1960 年编制了《密虎宝地区水利总体规划》,1960年在中央工作组的主持下编制了《查哈阳农垦局长远规划》,1968年为新建兵团六师编制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水利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在此基础上,随着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壮大及经济建设需要,开展了几次大型全面的水利规划工作。
  1975年编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根据“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团”精神,在兵团司令部的领导下,兵团设计院于1975年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参照各团编制的“十年规划”,按照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编制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主攻方向、改土治水措施和重点工程实施意见。共分7部分,即规划指导思想、治理标准、规划任务、改土规划、治水规划和农林规划。
  1989年编制的《黑龙江垦区水利发展“九五”规划》。本次规划由总局水利局直接主持,农垦设计院牵头指导并负责汇总,历时2年。全垦区分东、西2片分期完成。其中东部4 个分局53个农场水利规划于1989年1月完成,西5个分局49个农场水利规划于1989年年底完成。成果包括:9个分局的水利规划报告书和102个农场的规划成果及有关表格、3 种图(水利工程现状图、荒地和低产田分布图、水利工程规划图),此次规划对垦区20世纪的水利建设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999年编制的《黑龙江垦区水利发展“十五”规划》。根据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要求,结合垦区的实际情况, 为早日实现垦区水利现代化而编制的。 和历年规划不同的是本次规划突出了防洪减灾、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大部分,突出了非工程措施治水和科技兴水方针,规划总投资40亿元,这次规划对指导近期的水利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环境建设上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垦区水利专业规划为适应垦区水利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水利总体规划控制下,各专业在不同时期完成了专业规划。
  三江平原地区各分局水田发展规划。垦区东部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4 个分局是垦区水田发展的重点地区,根据垦区建设“百亿斤商品粮基地”的需要,1999年针对当时该区地下水开发和地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水土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由垦区勘测设计院完成了《三江平原地区各管理局水田发展规划》报告,此成果对垦区三江平原地区的水田开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垦区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黑龙江垦区小型水利发电站规划。为充分开发利用垦区的水能资源,1993年农垦勘测设计院的同志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小型水利发电站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全垦区水能资源总量为2.63万千瓦,其中小Ⅰ型1.66万千瓦,小Ⅱ型0.97万千瓦。规划近期可开发的重点项目有小Ⅱ型56处,可装机0.97万千瓦,电站分布在7个分局的28个农场。
  垦区水土保持规划为保障垦区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1993年按照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垦区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通知》(农总水函[1993]25号),由农垦设计院负责编制了《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规划》。本次规划主要以1993年土壤侵蚀现状为基础,按土壤侵蚀类别、特点、危害程度、分布情况及发展规律,根据有关法规和垦区农业区划情况等,对垦区水土保持进行了宏观分区,提出了各区治理的主攻方向及治理措施、途径。这次规划虽然较粗浅,但对一段时间垦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更好地搞好垦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这次“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参照实施情况,并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新要求,于2000年12月农垦勘测设计院完成了《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垦区重点农场水利规划黑龙江垦区所属的农场遍布全省48个市县,由于地形、地势、地貌、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不同, 各场的水利建设内容、重点和轻重缓急程度都不同, 因此,在全垦区总的规划基础上,各农场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搞好本农场的水利规划。据有记载垦区最早的规划有1950年编制的《克山农场土地规划设计书》(其中包括水利部分);1954年由中苏两国专家经过详细现场察勘后编制的《友谊农场水利土地利用规划》;1956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帮助铁力农场编制了《铁力地区农场群十二年轮廓规划》和《“十一”农场轮廓规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大批国营农场的建立(大多分布三江平原上),各场都组织力量进行了建场时间规划,不管其名称叫什么,其中都包涵水利工程建设部分,其大部分规划是由农垦设计院派人帮助完成的。如1964年5月—1965年5月农垦设计院派出20多个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八五七农场进行水利规划工作。在对现场进行深入踏查基础上编制了水利建设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农场在总局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先后完成了多次本场区的水利规划,有的虽然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审批过,但对农场的水利建设指导作用是不可抹灭的。
                 水利工程设计
  水库工程设计垦区的水库工程除日伪时期建设的太平湖水库和1956年七兴泡劳改农场建成的东方水库,其大部分都是1958—1960年大跃进年代建设的。设计单位在大搞水利化口号下共勘测规划了200余座水库,设计了大中水库10余座和20 余座小型水库。如八五二农场蛤蟆通水库、八五三农场七里沁水库、友谊农场七星河水库等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有大索伦水库、云山水库、跃进水库等18座。这些工程当时有的已建完,但多数为病险库(如蛤蟆通、云山),大部分没有上马实施(如七里沁河、七星河)。20世纪60年代由设计院修建了八五三农场清河水库、格球山农场炮台山水库、红五月农场南阳河水库等3 座中型水库和五九七金沙河、海伦星火等17座小型水库。
  20世纪80年代垦区水库设计工作除完成了西大岗滞洪区、襄河水库等3座中型和40 座小型水库设计外,其主要是对病险库进行消险加固工程设计,1987年农垦设计院完成了“蛤蟆通水库消险加固初步设计”,1999年完成了“太平湖水库消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这2 座大型水库的设计都已经过松辽委批复并已实施。此外,2000—2005年农垦设计院还完成了西江水库、青石岭水库、南阳河水库和清河水库等4座中型水库的消险加固初步设计,松辽委已批复实施,并完成了跃进水库、红光水库、奋斗水库和八一水库等4座小Ⅰ型水库的消险加固设计。
  三江平原防洪治涝工程设计根据黑龙江省1976年编制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工程项目,农垦院1982年编制了“蜿蜒河近期防洪治涝续建工程初步设计”,黑龙江省水利厅以黑水政字[1982]185 号文件批复;1983年10月农垦院编制了“七虎林河防洪治涝近期骨干工程初步设计”,1984年水电部以水电水规字[1984]8 号文件批复;1981年农垦院编制了“别拉洪河上、中游近期防洪治涝续建工程初步设计”,黑龙江水利厅以黑水字[1982]84号文件批复;1997年农垦院编制了“三江平原开发治理工程别拉洪河下游地区近期防洪除涝工程初步设计”,1999年松辽委以松辽规计[1999]302号文件批复;1997年6月农垦院编制了“别拉洪河上、中游前进农场东部涝区综合治理示范区初步设计”1999年松辽委以松辽规计[1999]364 号文件批复;1987 年农垦院编制了“浓江鸭绿河上游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 松辽委以松辽[1987]基字第19号文件和省水利厅水政字[1998]244 号文件批复;1995年农垦院编制了“浓江、鸭绿河流域中下游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5]9号文件批复;1993年农垦院编制了“穆棱河下游地区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1993年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3]37号文件批复,相继又完成“兴凯湖第二泄洪闸初步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等工作,松辽委分别以松辽规计[1999]319号、[2000]468号、[2000]135 号和[2001]101 号文件进行了批复;1991年省院编制了“挠力河干流近期治理一期工程(堤防工程)初步设计”,1992年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2]31号文件批复,1999年5 月松辽委又以松辽规计[1999]171号文件对其概算调整进行了批复;1999 年省院又编制了“三江平原挠力河干流堤防穿堤建筑物及回水堤工程初步设计”,松辽委以松辽规计[1999]173 号文件进行了批复;1999—2000年农垦院分别编制了“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红旗岭、饶河、创业、红卫和胜利等8个农场挠力河涝区治理工程初步设计”,2000年松辽委分别以松辽规计[2000]115号、252号、253号、416号、436号、442号、449 号文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1995年农垦院编制了“七星河治理工程七星岗支河初步设计”,1996年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6]9 号文件进行了批复。相继省水院编制了“七星岗支河东部涝区初步设计”、“七星河涝区(中亮子支河、七星岗支河、大兴农场部分)补充初步设计”、“二九一农场南部涝区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锦山涝区防洪治理工程补充初步设计”、“友谊农场七星支河排涝工程补充初步设计”、“友谊农场七星支河涝区初步设计”和“五九七农场七星河涝区初步设计”,松辽委分别以[1997]13号、[1997]23号、[1999]303号、[1999]99号、[1997]37号、[1999]169号、[2000]214号和[2000]111 号文件进行了批复;1995年省院先后编制了“三江平原开发治理青龙莲花河流域近期防洪除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和“三江平原治理工程青龙莲花河流域近期防洪治涝丘陵部分初步设计”,松辽委分别以松辽建管[1996]23号和[2000]284号文件进行了批复;1998年农垦院编制了“嘟噜河流域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初步设计”,1999年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9]61号文件进行了批复;2000年农垦院编制了“梧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防洪治涝工程初步设计”,2001年松辽委以松辽建管[2001]64号文件进行了批复。
  防洪工程设计垦区堤防工程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走上统一规划设计的轨道,其防洪标准松花江统一为20年一遇洪水、黑龙江为20~30年,一般江河为10年。黑龙江堤防垦区有近百公里,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年自行建设的。1984年黑龙江发生了较大洪水,1985年开始,农垦院对二九○、江滨、嘉荫、延军等农场堤段进行了部分消险加固设计。1998年洪水以后,国家对防洪工程建设非常重视,1999年农垦设计院对全垦区7 个农场近百公里的堤防全部进行了消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最后由省水利厅审查后,由省计委分段进行了批复;松花江干流堤防也都是五六十年代农场自行修建的,1985年和1991年松花江发生了较大洪水,1992年农垦院对松花江沿江的江川、二九一、普阳、梧桐河、新华、军川和二九○农场堤段分别进行了消险加固初步设计,同时对嫩江沿岸肇源和泰来两农场堤防也进行了消险加固初步设计,经松辽委批复后进行了实施。松花江、嫩江1998年又发生了特大洪水,各堤段又都出现险情,洪水过后,农垦院又对各堤段进行了消险加固补充设计,其增加的新措施和新标准有:(1)水面线进行了重新堆求,普遍提高0.2~0.6米;(2)堤顶宽加宽到8.0米,砂段迎水坡增加到1∶4,堤后设4.0~6.0宽、高0.4~0.6米的马道;(3)对砂基采取了深10~15米的垂直防渗;(4)对个别陡岸进行了护岸和护坡消险。1999—2000年分别由松辽委进行了批复;对其他主要江河、重点江河及一般江河堤防,1990年以来,根据垦区水利工程普查情况,每年都分期分批按轻重缓急和资金筹措情况,由农垦院统一按有关防洪标准进行了消险加固设计,到2005年全垦区的2 828公里堤防,达到设计标准的有2 316公里,达标率为82%。
  灌溉工程设计垦区最早的两座灌区——查哈阳和梧桐河灌区都是在解放前开始建设,已见雏形。查哈阳灌区是日伪时期日本人为供关东军大米而修建的,日本投降时只完成渠首6 孔进水闸和9孔泄洪闸基,田间工程有总干1条、干渠3条、支斗渠50余条、构造物70 座。解放后各级政府对查哈阳灌区的修复和续建非常重视,1963年编制了“查哈阳灌区的整修续建初步设计”及规划报告, 并对黄蒿沟水库(今太平湖水库)进行消险加固,到1985 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35万亩。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水土资源,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灌溉事业,农垦院于1992年5 月编制了“查哈阳灌区整修续建工程初步设计”,1993 年松辽委以松辽建管[1993]38号文件进行了批复。为节省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1999年农垦院又编制了“查哈阳灌区整修续建工程补充设计”,其灌溉规模水田面积达48.5万亩,比原初设的31.4万亩增加了17.1万亩,其主要措施: 一是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 减少了渗漏损失;二是将太平湖水库消险后其兴利库容水量加入灌区进行水量调配,主要用于泡田期渠首引水流量的对灌区面积的制约,做到合理配水;三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降低净定额。经过几年运行良好,2005年已灌水田近40万亩;梧桐河灌区始建于1925 年,当时黑龙江督军吴俊生、 万福林先后派人来此处跑马占荒,引梧桐河水种水稻,当时名为“福丰稻田公司”。解放后,从1951年开始合江劳改局对灌区进行了整修扩建工程设计,灌区面积发展到近万亩。农场归属垦区后,总局设计院和分局设计室多次对该灌区的整修、续建进行了工程设计,如小亮子渠首枢纽工程、7孔进水闸和3孔冲沙闸工程及灌区的灌排渠系配套,到2005年灌区面积已达50万亩。
  垦区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灌区有兴凯湖灌区(7.6万亩)、八五七农场朝阳灌区(5.6万亩)、 云山水库灌区等。大部分都是边施工边设计的, 只有云山水库灌区是水库竣工后由农垦部荒地设计院密山分院设计的。六七十年代,垦区的灌区建设遍地开花,设计工作跟不上建设,出现了很多“四边”工程。其主要灌区有:江川提水灌区,是1970年农垦院编制的初步设计,1995年又完成了“江川灌区整修续建工程初步设计”;1965年原农垦厅设计了肇源农场抽水灌区。1996年农垦院编制了“肇源灌区续建改造初步设计”,主要内容是为了解决灌区盐碱化问题,将原灌排两用站经过维修,只作排水用。新建1座抽水流量9 立方米/秒的抽水站;在此期间设计单位还先后完成了泰来农场泰来灌区,八五三雁窝岛的东、西灌区和清河等灌区的初步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垦区的灌溉工程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上,同时为解决目前地下水超采和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跟不上的矛盾,重点开展了江河引提水大型灌区的前期工作。至2005年农垦院已先后完成了兴凯湖、查哈阳、蛤蟆通、梧桐河、江川、八五九、勤得利和绥滨等8个大型灌区的初步设计,并先后都经过松辽委批复。到2000年兴凯湖、查哈阳、蛤蟆通、梧桐河和江川5 个大型灌区每年都有部分工程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中进行实施。八五九、绥滨、勤得利3 个大型灌区的提水泵站工程已基本建成,目前正在开始灌区内配套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