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家畜育种

第三节 家畜育种



                 第三节 家畜育种
  哈白猪育种、三江白猪育种,创造两个国内第一。
  哈白猪育种哈白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国家承认的我国自己培育的猪品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唯一获奖的猪品种,是第一个有培育记载的中国猪种。
  哈白猪的育成是生产(香坊农场),科研(黑龙江畜牧研究所)、教学(东北农学院)三结合的典范。
  哈白猪的育种历程。黑龙江香坊实验农场种猪场(简称香坊猪场),1948年建场初期从哈尔滨郊区农民手中的当地哈尔滨白猪中选购5头母猪和1头公猪,被毛白色,脸凹曲。据民间调查,这个猪种是苏联十月革命后,一批苏联移民到东北时带进来的,分布在哈尔滨地区和滨州、滨绥、滨北铁路沿线。香坊农场内这群白猪由魏孝负责,先后用本地型公猪(当时称之为瓦尼亚)配种,后与纯苏白杂交,繁殖成群,成为日后的基础群。
  哈白猪育种历经40余年,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6年)为初创,制定育种目标、选配方法、选种原则、饲养管理。第二阶段(1967—1971年),十年动乱期间,主要保护好猪群,继续做好记录,积累资料,避免乱交滥配,仍然维持8 个公猪系统,进行大群闭锁繁殖,保住了猪群,直到育种工作恢复正常。第三阶段(1972—1975年),品种育成,主要工作:一是哈白猪鉴定方法,二是哈白猪生长发育测定实施方案,三是猪的后裔育肥(发育)测定方案,四是猪的杂交试验方案。
  鉴定验收。1975年6月30 日黑龙江科学技术委员会、黑龙江省畜牧局,决定按国家制定的猪品种标准鉴定、验收哈尔滨白猪,并正式审定为新品种,上报有关部门批准。第四阶段(1976—1980年),品系繁育,主要工作是继续加强工作扩大哈白猪的头数,进一步提高质量,稳定遗传性,完善品种结构,第五个阶段(1981—1985年),培育瘦肉系。当时根据发展瘦肉型猪是世界养猪业的总趋势,黑龙江省科委提出重点攻关项目“杂交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决定由香坊猪场与东北农学院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基地仍在香坊猪场。
  哈白猪育种,花费长达40年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来完成的。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品种育成实属来之不易。虽然参与哈白猪育种的科研技术人员很多,但主要坚持日常工作、现场工作的人员是少数的,主要成员有7 人,负担重要工作的是香坊猪场魏孝、庄庆士、孟宪江和杨玉立。
  魏孝高级畜牧师。1921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曾任香坊实验农场种猪场场长、科技科科长等职至退休。20 世纪50 年代从哈尔滨郊区农民手中选购优良地方猪(5母1公),建起养猪场,并不断扩大猪群,在农学院领导下成立了哈尔滨白猪育种领导小组,魏孝任组长,全面开展猪的杂交育种试验, 同时进行精、 青、粗饲料合理搭配的科学饲喂方式等试验推广工作,为培育哈白猪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共同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条机械化养猪自动线的设计、建造和试生产,大大提高了养猪的生产效率。为20世纪70年代城郊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大型机械化养猪,推动和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树立了典范。20世纪80年代积极参与“瘦肉型商品猪生产配套技术和繁育体系”、“提高母猪单产经济效益”两个课题研究。
  庄庆士1928年生,(具体情况在庄氏养猪法一节中介绍)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参与了哈白猪育种全过程。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期间,东北农学院被迁到香兰农场,庄庆士同志由香坊猪场挑选了200 头哈白猪公、母猪运往香兰,并保存了育种的全部资料。1973年又从香兰农场迁出100头公、母猪运到闫家岗农场,保存了又一群哈白猪育种群。
  孟宪江1937年生,高级畜牧师。1960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畜牧系。曾任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农场总畜牧师、种猪场场长等职。1960年在东北农学院香坊实验农场从事养鸡生产与科研工作。三年后调到黑龙江省农业厅从事畜牧行政工作, 指导样板队的猪杂交试验, 效果显著,对当地猪种改良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十年动乱期间,在香坊农场负责种猪场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地扩大了哈尔滨白猪基础群。 保存了育种资料, 为培育出哈尔滨白猪品种奠定了基础。后期任种猪场场长,侧重抓了整顿猪群、澄清档案记录、定期进行外貌鉴定等工作。经过五个世代的严选,猪群体型外貌基本趋于一致,为最后完成哈白猪完善了必备条件。同时积极参与“瘦肉型商品猪生产配套技术、繁育体系”和“提高母猪单产经济效益”两项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肥育屠宰试验。自1986 年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场畜禽生产、 引进新技术,开展科学试验,使农场的畜禽生产水平、经济效益达到了本场历史最高水平,为畜牧业现代化、规范化生产树立典型。
  杨玉立高级畜牧师,1951年生。1968年下乡。1975年毕业于北安农业学校畜牧专业,分配到逊克县畜牧局工作。1982年调到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农场种猪场任技术员。曾任种猪场技术副场长、种猪场场长等职。1983年开始参加“哈尔滨白猪瘦肉系”的选育工作。1986年开始担任课题第二主持人,负责现场各种工作,现已退休,受聘于上海一家猪场工作。
  三江白猪的育种1972年9 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座谈会,提出了协作计划。要求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培育出几个生长快、品质好、适应性强、具有世界水平的新猪种,同时注意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要求通过杂交途径,充分发挥我国各地猪种产仔多、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吸收外来优良猪种生长发育快、育肥时间短、出肉率高等优点,培育新品种。
  1972年11月25日,根据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计划要求,三师科研所畜牧组提出了以长白猪与民猪、苏白猪为亲本,通过轮回杂交,选择培育的方法,选育三江白猪的育种方案和由全师统一组织领导、各团参加、聘请东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负责指导的科研协作计划,受到兵团和三师党委的重视和支持。1973年3月在十八团(友谊农场),召开了首次三江白猪育种协作会,在兵团领导下,由科研所、东北农学院、兵团肉联厂、 十八团(友谊农场) 、二十团(八五二农场)等单位共同组成育种协作组。兵团畜牧处作为协作组组长,兵团第三师作为副组长,科研所为协作组秘书单位,负责日常育种工作,许振英教授作为协作组技术顾问,一致同意选用长白和民猪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培育肉用型新品种猪的方向。讨论制定了三江白猪育种方案和在培育瘦肉型三江白猪同时,还进行饲养标准、杂交育种遗传理论综合研究;实行育种工作与养猪生产密切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领导、科技人员、工人三结合,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三结合的技术路线。1974年三江白猪育种协作组在总结1973年工作基础上,扩大吸收了十九团(五九七农场)、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参加育种协作组。1976年三江白猪育种被正式列入国家科委和农垦部的课题。1983年9月1至5日, 由农牧渔业部组织我国畜牧育种专家张仲葛、李炳坦、张照等4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20人)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课题进行了鉴定。认定三江白猪是我国首次自行培育出的适应寒冷地区饲养的瘦肉型新品种。
  该项研究获得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阶段成果奖,1984年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参加三江白猪育种的主要科技人员有课题主持人:汪家燮、许振英、王性善、张国范、陈润生。课题参加人,红兴隆科研所:佘万泉、唐泽高、刘云生、赵俊河、朱世勤、许可鸣、龚照信、徐照极、王德春、张红、郭式健等。东北农学院:徐孝义。友谊农场:何葆祥、王良、李德虹、孙作则等。五九七农场:王大中、林宝库、高允锡。八五二农场:王德厚、王平、刘晶石、张竹轩等。八五三农场:吴跃东、勇仲根。肉联厂:于成友。
  三江白猪品种标准研究。1986—1987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持农业部下达的“瘦肉猪综合标准”课题,红兴隆科研所朱世勤、张国范、王平主持“三江白猪品种标准”制定工作。以三江白猪1980—1985年现场测定的各项生产性能数据为基础,参照国内外瘦肉猪育种先进经验,制定了三江白猪品种标准,包括品种特征、生产性能、分级标准、饲养水平等项目,为三江白猪种猪选择、鉴定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于1987年9 月通过部级鉴定,同年12月12日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并由国家标准局发布(GB8475—87)。1988年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宁安猪的育种1953年,宁安农场畜牧技师闯恩涛,有计划地用巴克夏、约克夏原种猪与当地黑猪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并从吉林农科院引进223 号种公猪,对猪群进行杂交改良,经过五代精心培育,到1958年基本成型,繁殖母猪450 头。具有六白(鼻、尾尖和四蹄)特征,属肉脂兼用型。当时窝活平均8头以上,60天离奶重15 公斤以上。被省命名为“宁安猪”,受到国务院奖励,除在本省推广外,还向北京、吉林、山东、山西、新疆输出。
  1958年,双河农场(已并入查哈阳农场)与黑龙江畜牧研究所合作,引用克米洛夫种猪与当地猪杂交、级进、回交、横交,育成品质较好的“黑花猪”。同年冬天,红星农场在猪群中发现优良品种:棕色、花红色,绒毛密集耐寒,产仔数平均12.5头,仔猪不下痢;平均离乳窝成活率高于其他品种3.2头,体型前高后低,鬃毛竖立,性粗野。据老饲养员说:1952年从野外捡回的野猪崽子与家猪混群后,就发现这样的猪。当时统称“野猪”。定为本地优良品种,建立核心群,重点培育,推广繁殖,用作母本与外来品种杂交。3年中推广到赵光垦区6个农场,并向省内外出售15 000头,被认为是杂交猪的好母体,有抗寒抗病,耐粗,产仔多,育肥后期增重快等特点。1959年命名为“红星花猪”,参加全省赛畜大会,1960年参加全国育种会议。
  奶牛的育种黑白花奶牛在黑龙江省饲养历史悠久。自1898年帝俄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开始,1917 年苏联十月革命期间,先后由俄国铁路员工、 俄籍商人及逃亡白俄带入一些奶牛。这些奶牛多数为西伯利亚改良牛。在1908—1916年,开始引入国外大型荷兰黑白花牛,这些除一部分进行纯种繁殖外,大部分用于与俄国引进的黑白花奶牛和黑龙江省当地黄牛进行杂交。又先后从日本、美国引进大型荷兰黑白花奶牛,进一步改良当地的杂交牛。1949年以后,陆续从日本、蒙古、加拿大、荷兰等国引入大量荷兰黑白花奶牛或小型荷兰奶牛。饲养在省内各地,萨尔图牧场成为重点奶牛场。
  1960年香坊农场奶牛场定为黑龙江省黑白花奶牛育种重点场。根据省黑白花奶牛育种方案,引进大型黑白花公牛血液改良滨州牛,每年进行个体选配,改良尖钭尻、乳房下垂等原滨州牛的体型缺陷,逐步淘汰杂色奶牛,经过几年的改良,牛群体型、外貌基本趋于一致。
  1964年又引入荷兰小型黑白花种公牛,采用大型黑白花和小型黑白花轮回杂交的办法,降低了牛体过高、乳房下垂、乳脂率较低等缺点。至此香坊农场的黑白花奶牛已成为生产性能高、体质结实、遗传基因稳定、适应性强、利用年限长、高产稳产的健康牛群。这是王奎文畜牧师和奶牛场干部、群众多年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管理上打破常规的饲养方法,采取饲料多样化,对不同生产阶段的奶牛进行个体饲养,培训工人提高榨奶技术,坚持定期防疫、检疫,提高机械化水平等一系列饲养管理措施。所以奶牛产量大幅度上升,1980—1985年连续6年奶牛平均个体单产超过6吨,创香坊农场奶牛平均单产最高纪录。因此被评为省、北方地区奶牛育种先进单位和奶牛饲养管理标准化奶牛场。
  20世纪60年代,八五一一农场开始饲养奶牛。先后从北京、上海等地购入大量黑白花奶牛,成为中国北方奶牛生产基地,并参与全省、全国奶牛育种工作。1983年,八五一一农场畜牧师雷云国与总局特产研究所高级畜牧师王奎文及黑龙江省有关单位联合育成了外貌结构好,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乳脂率高,遗传稳定的“黑龙江黑白花奶牛”,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东北半细毛羊育种东北细毛羊的饲养开展时间比较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时为了解决日军装备的需要,在东北的东部地区,辽宁的宽甸、桓仁,吉林的和龙、延吉、图们,黑龙江的海林、勃利、桦南等地,开始引进澳洲考力代半细毛羊种羊改良本地羊,当时改良技术中心设在吉林省公主岭,即现在的吉林省农科院。
  全国解放后,这些地区仍然大量饲养这些羊。1963年在普查鉴定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发展半细毛羊为重点正式开展了育种工作。东北三省各自开展半细毛羊育种工作,辽宁称辽东半细毛羊,吉林的叫延边半细毛羊,黑龙江省叫三江半细毛羊。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东北三省联合起来成立了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协作组,开始有计划进行育种工作,把半细毛羊改称中细毛羊(羊毛细度为48~50)。后来农业部领导组织这项工作,全国统一名称叫半细毛羊,东北地区称东北半细毛羊,青海叫青海半细毛羊,云南叫云南半细毛羊,内蒙古叫内蒙半细毛羊。经过多年艰苦的工作,于1981年被国家审定批准为东北半细毛羊品种。
  垦区是东北半细毛羊育种重要基地和半细毛羊生产场。主要农场有:海林农场饲养半细毛羊数量最多,1977年达到1 948 只,质量好,是种羊繁殖推广重点场。技术负责人、畜牧科长高翼,高级畜牧师,毕业于解放前哈尔滨农业大学,负责该场的半细毛羊育种工作。
  曙光农场,半细毛羊饲养数量多,1977年达到4 227只,其中达到半细毛羊标准的有一半,近2 000只,主要负责人刘红桥是解放军长春兽医大学毕业。
  绥滨农场,为半细毛羊重点场,1977年养羊总数达到4 979只。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委员会,在此开过现场会。技术负责人高景福,1962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畜牧系。
  友谊农场三分场饲养半细毛羊1 800 只,育种成员单位,羊的质量,基本达到育种指标,技术负责人吴技师,转业军官,多年钻研业务,成为养羊技术员。
  另外,还有像共青农场等一批农场都参与了半细毛羊育种。垦区东部地区有近30 000只半细毛羊,成为黑龙江省半细毛羊的半壁江山。
  1980年,东北半细毛羊品种育成,各省各自组织验收。
  1981年,获黑龙江省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是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第二名是海林农场。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
  省农垦总局邓廷秀,为东北半细毛羊推广及改良工作做出优异成绩,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1985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证字(85)0680号。
  东北细毛羊育种东北细毛羊是在蒙古羊改良后,经过引血杂交,横交固定,自群繁育等三个主要育种阶段育成的。
  1959年国家农业部组织东北三省有关单位成立了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开始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东北细毛羊育种工作。确定了育种计划。统一了选种指标及育种措施,开展联合育种。垦区有绿色草原牧场、双河农场、查哈阳农场、安达牧场、红色草原牧场、大西江农场、荣军农场、曙光农场以及龙门农场。特别是红色草原牧场的银浪羊场成为主要核心群,为垦区其他农场及省内一些羊场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母羊及种公羊。
  1976年农业部组织鉴定验收,一致认定东北细毛羊为我国育成毛肉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1982年9月大西江农场被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授予“东北细毛羊育种”优秀奖。
  马匹育种自1950年开始,以黑龙江本地马为基础,先后引入大、小阿尔登马、苏维埃重挽马、弗拉基米马、奥尔洛夫马、苏高血马、顿河马、卡巴金马等品种对本地马进行杂交改良。
  1960年,在杂交改良的基础上,拟定了育种方案,进行有计划横交。1965年开始进入自群繁育阶段,有计划进行横交固定。
  1975年,黑龙江省畜禽育种委员会组织了黑龙江马品种验收小组。对各系统有代表性的10个单位22个育种点的2 605匹黑龙江挽马进行验收,合格率达99.4%。确认已达到育种指标,定为新品种。
  农垦系统九三农垦分局的部分农场,北安襄河等一批农场及红色草原等10多个农场参与育种。
  1974年,龙头农场从勃利种马场调入71~35号苏维埃重挽公马,又从集贤农场兑换一匹零零苏维埃种公马,加上本场原有的巴龙后代龙奋种公马,并找回罗曼斯后代,选四个系组,进行品系繁育。重挽马从14匹发展到262 匹。各农场以重挽马作种马,来改良培育本地马群,其后代体型高大,筋肉坚实干燥,挽力大,持久力强,耐粗饲,易恋膘,适于农用。
  黑河马是产于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沿岸。黑河马是在索伦马和蒙古马的基础上,多次引入外血,经长期选育而成的地方良种。
  17世纪以前,黑龙江沿岸饲养大批索伦马,后来又流入一些蒙古马。后来俄罗斯一些马来到该地区并与这些地方品种杂交。苏联十月革命后,随着白俄带入一批质量好的奥尔洛夫和少量重挽马,同当地马进行杂交产出一些杂交改良马。
  建国后,1950年建立4处国营配种站,配备12 匹当地优质种公马,在农村开展马匹杂交繁育工作。
  1955年建立了黑河马繁育场,有计划地繁育黑河马。
  1962年以来经过多次调查,认为黑河马达到育种指标,成为黑龙江地方优良品种。
  垦区北安分局的锦河农场,红色边疆农场为黑河马主要育种基地,对育成黑河马做出很大贡献。
  常殿文同志负责此项工作。他1958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畜牧系,在锦河农场从事黑河马育种工作多年,并取得优异成绩,后调分局畜牧处任处长。
  种畜情况普查自1947年垦区建场以来,对畜牧业生产情况没有进行过普查。特别是经过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畜牧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对于种畜品种、畜群结构、种畜质量的情况不够清楚。
  为了查清垦区种畜现状,1974年3月兵团司令部农业处,决定对兵团所属师团种畜情况进行一次普查。
  种畜普查小组,由兵团农业处副处长姜喜川、参谋姚春水带队,抽调各师一些有经验的畜牧技术人员组成普查小组。二师李泉、三师何葆祥、朱长山、五师曹玉臣等8 名同志组成。普查先从五师(九三)开始,由西向东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对种公马、基础母马群、种猪品种及猪群、奶牛群及种公牛质量、东北细毛羊群及育种情况的普查工作。详细记录了种畜外貌、体尺、体重、生产性能等多项指标及各类种畜的数量。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垦区现有的种畜状况。普查工作最后在独立三团(红色草原牧场)进行了材料整理及资料分析和工作总结,并对垦区今后的种畜发展和生产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