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第六节 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第六节 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引进新设备王振扬同志从北京来到垦区,任黑龙江省革委会常委,兼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书记,在出国考察中,从瑞士引进鱼骨式挤奶机20套(5×2,10套;6×2,10套)分配给八五一一、八五○、巨浪牧场和八一农大等单位。八五○、巨浪建了两个挤奶厅,使用了一个阶段之后停用。其他一些设备没用发挥作用。卖给西安市草滩牧场一套,他们用这套设备作样机,仿制出国产的挤奶机在全国一些地方推广。
  引进青贮收获机。1978年后,总局从东德引进一批青贮收获机,E281型。先后共引进17台,分给八五一一、八五○、友谊、和平等农牧场。这些机械,质量好、效率高,深受农场欢迎。
  隆达(中澳)股份有限公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红兴隆农场管理局行动比较早,在全国一些大城市建立了经贸窗口,在深圳建立了兴隆实业有限公司。1983年在农业部帮助与支持下, 由农垦南方公司出面和红兴隆管理局联合与澳大利亚弗思芬先生(他曾经是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第一位大使)从中介绍的澳大利亚达发德公司谈判,商议合作办养猪场项目。不久双方达成协议并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决定在深圳市建立隆达(中澳)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万头养猪场。为此,由深圳市副市长李广镇带队率红兴隆管理局局长赵峰、总畜牧师何葆祥、农垦南方公司一名副经理组成考察组赴澳大利亚访问考察。双方达成协议迅速启动项目实施。猪场有关设备由澳方提供,基础母猪采用三江白猪。三方共同委托农垦南方公司代管,生产技术由红兴隆管局何葆祥(隆达公司副董事长)分工负责。任汪家燮为总经理(以后王良出任总经理)。隆达公司成立后,经广东省批准,每年给隆达公司出口到香港活猪配额4 000 头(该配额一直保持到现在仍然有效,现在还在进行出口)。两年后澳方撤出,由香港一家公司代替。20世纪90年代初,总局接管了兴隆实业有限公司和隆达(中澳)股份有限公司。
  三江猪异地饲养试验深圳隆达公司准备将来以饲养三江白猪为主供港活猪。
  三江白猪是在北方高纬度地区纯大陆性气候的三江平原上育成的。为了探讨三江白猪及其杜三杂交在亚热带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及生长规律,由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与深圳市海鹏公司合作,由赵俊和主持,在深圳市沙头角种猪场对三江白猪及其与杜洛克的杂交猪进行了异地饲养试验。
  1984年6月由红兴隆管理局科研所畜牧场选择体重17~18公斤、2月龄的三江白猪39头,杜三猪20头运至沙头角养猪场,行程4 500公里,历时11天,无一伤亡,途中平均日增重500克。猪群运到后,仍用原地饲料饲养,直至85公斤时屠宰。全期饲养130 天。猪群中没有感染上任何传染性疾病,并经舍温高达37℃的考验,仍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和增长速度。
  1984年10月15日在深圳市召开评审鉴定会。由农牧渔业部农垦局畜牧处主持,邀请了华中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科院、广东省、深圳市及香港五丰行等21个单位的有关同行科技人员22人进行了评审鉴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三江白猪及其杂种猪,在标准饲养和良好管理条件下,能够保持原有的生长快、抗逆性强、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多、肉质好等优点,在气温高达37℃的亚热带的南方,生产潜力仍然能较好发挥。
  以本次试验结果与国际上同类型瘦肉猪比较,认为三江白猪的瘦肉率虽略低于比利时的斯格猪,但肉质好,含水量低。对肉猪的生产经营者颇为有吸引力。有关三江白猪的报导文章,曾在江南及香港见诸报端。现三江白猪已远销新疆、广东、河北、四川、深圳、北京等地约万头。三江白猪的猪肉进入港澳市场,为国家换取了外汇。
  中加奶牛牧草土壤改良项目1981年农垦总局赵清景局长与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大使商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援助中国一项农业发展项目。中加两国政府签订协议,由八五二农场实施该项目。项目名称为“中加奶牛、牧草、土壤改良项目。”
  项目的目的是对八五二农场地区耕地中贫瘠低产的白浆土种植多年生牧草,实行草粮轮作,经过多年生牧草地下根部的强大根系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物理状况,增加土壤中有机质自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地上部分的优质牧草用于发展奶牛。建立一个以草改土,以草兴牧,以牧促农的草地农业系统。
  1982年8月, 加拿大派农业顾问吉塔德博士第一次来农场考察,建议采用种植多年生牧草与粮豆作物轮作方式来改良利用白浆土。1983年春,加拿大高尔夫大学饲草专家温奇教授,蒙尼托巴大学土壤专家海德林教授和畜牧饲养专家麦克尔博士等二次来农场考察。当年引种加拿大牧草13个种属,103个品种小区鉴定。1984年春,加拿大温奇教授、费希尔博士第三次来场,正式确定“八五二农场奶牛牧草和土壤改良项目”。1985 年春, 温奇教授和施标德先生第四次来场,正式建立牧试验区。当年引种加拿大60多年生牧草品种1 300公斤,种植牧草800亩。1986年,加方聘请温奇教授为项目总监,项目正式实施。1月25 日,加拿大派出项目专家、加拿大执行二组的项目主任杰克派克、饲草生产专家特里·李、奶牛专家布赖恩达克、经济专家鲁特皮尔泽及加使馆参赞员爱丽来场,商议农场项目实施计划。
  八五二农场根据中加两国协议,此项目列为农场“七五”计划重大开发课题。组建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办公室,选配中国实施项目专职技术人员,技术工人30 余人,土地4 700亩,并提供足够资金,修建牛舍、青贮窖等设施,进行项目实施。
  1987年7月,中加项目执行机构进行第一期项目评估。1993年月11月18 日,加方项目执行官雷德克一行到农场进行项目总体评估,管局局长白洁元、农场领导朱立、宋来收,中加项目组组长王东光参加了会议。1995年5月17 日,雷德克一行来农场,全面评估项目并追加资金40万加元,红管局领导郭庆环、宋来收及中加项目组长王东光参加了会议。
  中加项目实施主要技术人员:靳国志、王伟、赵小宝、张延军、袁范民、唐寿亭、姜秀平、杨喜喜、张星光等20余人。译员有苗天中、尹杰、袁范民、张建新、化春海等。
  第一期项目执行期5年(1986—1990年),加方提供375万加元援助。由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见的因素,在预期内没有完成项目执行目标。经过中加双方的努力论证,项目追加40万加元,项目延期到1996年,援助主要用于加拿大项目执行机构和专家服务及培训中方人员,并提供拖拉机、牧草整地、播种、施肥、搂草、打捆、收割及青贮机械20台套与零件。
  另外,还提供优质加拿大荷斯坦育成牛110牛。1990年7月,中方派邓廷秀、刘孟兆、张海宽(翻译)、农业部1 名兽医,与加方畜牧专家达克先生,在多伦多周围奶牛场挑选奶牛,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完成任务。该批奶牛于9月份运到天津动物检疫场进行隔离检疫。
  奶牛到达天津后,由外交部出面组织有关单位参加接牛仪式。因为1989年北京发生动乱,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所以这次由加拿大援助中国奶牛的举动,颇受国内外的关注。同时援助的还有28 800支优质细管冻精及牧草种子、接种剂、除草剂和少量实验室仪器设备。
  牧草生产与土壤改良。1993年底牧草面积3 023 亩。通过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选出适应本地区高产优质牧草种类和品种。总结出牧草生产收获经验。在正常条件下,一年播种可持续生长5~6年,每年收获2~3次,苜蓿亩产干草300~500 公斤,无芒雀麦、草芦亩产400~600公斤。
  通过调查,种植多年生牧草可防止土壤水蚀、风蚀、改善白浆土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0.28%~0.47%,并能固氮增加土壤可溶性氮、磷和有效水分。
  由于经过几年的种草,改良土壤的效果很显著,于1991年胡家录同志代表该项目出席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草地会议。
  奶牛生产。奶牛存栏450 头。由于落实奶牛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奶牛生产、繁育记录档案制度,并利用计算机程序筛选日粮配方,记录分析牛群,采用加拿大冻精配种提高牛群质量,因此,产奶量由1986年的3.4吨提高到5.8吨,年总产鲜奶1 482吨。乳脂率由3.2%提高到3.8%。犊牛成活率、配种受胎率达到了95%以上。
  该项目的实施,在养牛生产上给我国特别是垦区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理念,推动垦区养牛生产水平。
  欧共体援助垦区的奶类项目欧共体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实施奶类项目援助。当时是在北京及东部沿海南20个城市进行。援助办法是欧共体免费给中国脱脂奶粉和黄油,由中国自己生产还原奶卖给群众,所得奶款由中国自己再用于发展奶牛生产。经过几年后,该项目进一步扩大到北方。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黑龙江农垦实行。当时是由总局工业局与畜牧处共同负责。
  经过欧共体考察,最后确定有八五一一、八五七、八五四、庆丰、宝泉岭、长水河等6 个农场参与该项目实施。
  项目分成过渡期与实施期,欧共体投资412万元,农场配套资金520万元。
  实施期(即二期项目),确定八五一一、八五四、八五七、庆丰4个农场参加,宝泉岭、长水河农场不参加。
  实施时间,自1998年5月4日—2001年12月31日。
  总费用为3 300万元,其中欧共体投1 475万元,农场配套资金1 825万元。
  项目内容:一是乳品厂技术改造;二是支持奶农(服务体系、奶农协会、收奶设备等);三是环境;四是培训人员,外出考察等。
  畜牧兽医专家援外中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定,由中国援助建养鸡场项目。鸡场建在乌兰巴托市。1963—1965年,由垦区派出专家赴蒙古国。畜牧专家陈跃春,八五○农场畜牧科长,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负责鸡的饲养技术;兽医专家于成友,友谊农场兽医院院长,195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兽医系,负责鸡病防治工作。
  该项目于1965年结束。陈跃春回国后留北京市畜牧局任副局长,后调农业部任畜牧兽医司司长。于成友回国后留在总局佳木斯肉联厂,后任厂长、农垦科学院农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离开垦区后调到辽宁省灯塔县任县人大副主任。
  中国越南畜牧项目李文魁做为兽医专家,1964年6月到1965年6月,在中国援建越南人民共和国的养羊场工作,负责兽医工作。他195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兽医系,毕业后分配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密山农垦化验室工作。回国后,留在东北农垦总局畜牧兽医处。
  1970年再次以兽医专家身份到阿富汗喀布尔市中国援建阿富汗鸡场项目工作,一直工作到1975年4月回国。在阿富汗期间曾代理专家组组长。回国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农业处工作,后任副处长,农垦畜牧兽医总站党总支书记。
  援助赞比亚项目是国家农业部援外项目,由八五七农场派王仪仁同志任兽医专家。王仪仁,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分到八五七农场,后任农场兽医站站长,任援建养殖场场长。自2002—2005年,共工作4 年,2005年回国,现任八五七农场兽医站站长。
  向日本派遣研修生农垦总局外事办与日本国北海道签定协议,由垦区向日本派遣以养牛为主的研修生。协议共签定10批,每批10人。研修生到日本北海道奶农家参加劳动并学习养牛知识,他们定期组织培训讲座,交流经验。研修生在日本奶农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第一批是1985年6月,王心东带队,共10人。先后共派9批,共90人。这些同志回国多数都有在养牛战线工作,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少数同志改做其他工作。
  1991年6月—1992年6月,吴宏伟、黄义2 人,被派往日本千叶县养猪场进行研修。吴宏伟回国后继续在总局畜牧水产局工作。黄义回国后到北京,现在北京繁育中心种公牛站工作,任副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