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赴俄农业开发的动因和条件

第一章 俄罗斯农业开发项目

第一节 赴俄农业开发的动因和条件



            第一节 赴俄农业开发的动因和条件
  垦区下决心走出国门,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主动到主动的历史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垦区部分农场加大以稻治涝力度,单一的麦豆种植结构逐步改变,水田面积从原来的几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66.67 万公顷。种植结构的重大变化,在以稻治涝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近三分之一的旱田机械闲置,加之农业机械更新换代,增加了不少大马力、精准型、高效率、低耗能的先进机械设备,客观上导致部分落后机型的闲置和耕作量不足。同时,随着农场机关精简以及土地向种地能手集中,各农场还越来越多地闲置了一部分劳动力,迫切需要寻找再就业机会。此外,近两年来国内种粮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农工承包土地的热情非常高涨。但由于没有可供新开垦的土地,现有的农场用地已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于是,垦区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俄罗斯远东地区。
  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10个联邦主体,总面积达621.59万平方公里。其中,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和哈巴地区等区域与黑龙江垦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基本相似,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含多种微量元素, 特别适宜种植高油大豆。同时,虽然苏联解体后远东地区农业出现大幅度倒退,但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田间的路、渠、桥、涵等基本齐全,适合机械化作业。另外, 由于土地大面积弃耕、土地租金普遍较低,而且大部分是实物地租,每公顷平均仅为约150 公斤大豆,种地成本比国内低近一半。俄方地区还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基本保持着纯天然的原始地貌,受化肥、农药等污染较轻,是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理想场所。 同时,俄罗斯积极争取加入WTO,中俄双方都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定位的问题。中俄农业经济合作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合作中的热点之一。因此要把垦区与对俄搞农业开发放到世界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中去考察和定位。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并把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提到战略升级的重要地位,垦区敏锐地认识到,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是垦区加快发展和农场职工增收的迫切要求,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垦区地处开放前沿,有地缘、人缘和资源互补的优势,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加快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垦区果断决策,提出到“十一五”末期境外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力争有百家企业、千户家庭农场、万余人次到俄远东地区开发农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促进边贸和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跨区域产业群体,使境外再造一个北大荒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黑龙江垦区共有38个农场地处中俄边境,或与俄接壤、或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是,垦区认识到,光有地缘优势还不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更广阔的空间上优化资源配置,将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发挥物质装备优势
  垦区机械化作业水平一直具有比较强的优势,2003年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0.9万千瓦,大型拖拉机2万多台,农用小型拖拉机7 万多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92%,具有大面积机械作业的种植优势。如此强的物质装备作为硬件依托,在俄远东这样地广人稀的地区,很快地就体现出规模效益。同时,也可以使垦区的闲置资产变量增值。如洪河农场、建场初期的旱作为主,新配机械均为旱作机械,经过19年的生产实践,逐渐实行旱改水、以稻治涝战略,导致10台旱作大马力拖拉机闲置。全垦区水稻面积已达667万公顷,占总面积30%,导致全垦区有30% 旱作机械闲置。如果这些闲置的旱作农业机械到俄罗斯搞农业开发,也可以使大量闲置资产增值。盘活闲置资产变存量为增量。
                 二、发挥农业科技优势
  垦区现有专业科研院所16个,技术推广中心和技术推广站103 个,各类管理及专业科技人员9万多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这样的科技实力所发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大豆种植上,把垦区多年实践的精量播种、三垅栽培、大垅密植等高产优质的生产技术运用到境外农业种植,不但增产增收,还深深地吸引了俄罗斯当地农业部门,犹太自治州下列区的农业部门已连续两年在垦区的作业点召开技术现场会。
                 三、发挥组织优势
  垦区系统从诞生伊始,就担负着屯垦戍边、保证国家农副产品供应的重任,具有较强的组织化优势。在对俄农业开发中,垦区积极发挥动员、组织、管理的能力,引导家庭农场和农工走出去发展,并提供必要的协调服务。总局出面同境外农业主管部门洽谈签订一揽子农业种植、森林采伐协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境外开发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各分局和农场要聚场力、聚民力、借外力,跳出垦区、跳出农场,融入世界农业大舞台放手一搏。
                 四、发挥产业化优势
  垦区长期以来都具有农工商联合经营的特点,近几年产业化步伐进程明显加快。如今,不仅家庭农场踊跃到境外发展,还有一批产业化经营队伍也同时走出去,将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集约规模经营, 发挥群体和产业优势, 给家庭农场专心于农业生产上了一道“保险”。由于注重拓展产业领域,延长产业链条,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经营风险。
  垦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找到了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三者的结合点,一举多得,实现了“三赢”。
  对国家来说,“走出去”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大豆年总需求大约在3 700 万吨左右,国内生产仅满足45%。 如果从俄罗斯返销大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内对大豆及大豆加工品日益增加的需求。况且,在俄种植的大豆都是非转基因的,比从美国等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要优越得多。另外,日本、韩国等一直从我国进口非转基因大豆及豆粕,欧洲等国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非转基因大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对国有农场来说,“走出去”拓宽了发展空间。首先,安排富余人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2003年开始的“撤队建区”改革,原有2 241个生产队建制全部撤销,集中设立660个管理区,精简管理人员6 685 人,这些人员需要安排再次创业的机会。其次,通过在境外农业开发,农场积累了与俄合作的经验,有利于不断抢抓市场机遇,为今后境外农业开发走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再次,农场自身发展不再受土地资源缺乏的限制,通过扩大资源控制力,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大空间。
  对农工来说,“走出去”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洪河农场农工赵明义,原先是农场粮库的管理人员,由于机构精简,一直赋闲在家,每月收入仅是农场给的最低生活保障。当农场组织人员赴俄开发时,由于他以前当过农机手,因此报名成为一名农机作业人员。现在,他除了向家庭农场提供农机服务、每月有固定工资外,农场还包给他100亩地,2006年纯收入可达8 000~12 000元。此外,农工在俄承包种地的规模都比较大,每户平均超过66.7公顷,加上生产成本比国内低,增收成效显著。据农工彭建刚介绍,2003年他从国内借了10万元来俄罗斯,当年承包土地33.3公顷,获纯利17万元;2004年他又承包了34.7 公顷土地,获利20 余万元;2005年他将承包的土地扩大到66.7公顷,还当上了作业区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