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一编 文学

编下序

编下序



                  第一编 文学
  北大荒文学现象的出现,应该从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开始。1947 年6月13日,北大荒人在镜泊湖畔的宁安农场,开始了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犁,拉开了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与之相适应的北大荒文学开始孕育。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这是垦荒史上也是黑龙江省文学史上的一个壮举。在这批战士中有许多作家、编辑和文艺工作者。他们来到北大荒后,为当时战天斗地、向地球开战的热潮所鼓舞,从事诗歌、小说创作。牡丹江农垦局于1958年11月,在密山创办《北大荒文艺》,后来迁至虎林,在中国文坛公开打出了“北大荒文学”的旗号,正如《北大荒文艺》在其“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所言:“在这充满了诗意的环境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建设事业,这事业本身就是史诗。它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文艺心灵,不能不产生出无数的优秀诗篇。”1960年4月,合江农垦局在佳木斯创办了另一份垦区的文学刊物《北大仓文艺》。这两份文学期刊的出版,团结了大批作者,对北大荒文学乃至黑龙江省整个文学事业的繁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这是适应了时代需要而又服务于现实的纯文学刊物,由垦荒战士自己写、自己办,反映自己的垦荒生活,无论从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来看,都是黑龙江开发史上的一项盛举。其次,由于办刊物,汇聚了一大批文学人才,如《北大荒文艺》初创时期,原解放军总政创作室的林予、原《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的编辑符宗涛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杨昉,都从垦荒的基层抽调上来任编辑。后来为加强编辑力量,又继续从转业军官中抽调一些文学人才,如王忠瑜、林青、王观泉、郑加真、朱彩斌、肖英俊等,甚至当时被错划为“右派”的著名漫画家丁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文学部主任聂绀弩也参加了刊物的编辑工作。众多的有名望的作家和编辑汇聚一堂,对编辑方针、刊物栏目的策划、组稿和选题的要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办刊时期由于受“大跃进”政治形势和生产任务的影响,有的作品标语口号、概念化,但整体说来,刊登的那些诗歌、报告文学和小说的题材、内容都是来自火热的垦荒生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表现了开拓者们的英雄气概和开创人间奇迹的创业精神。如有徐先国写的《永不放下枪》,郭其良的《坚定志向寄北京》,杨荣秋的《夸土地》,采罗的《北海之歌》,肖英俊的《云山诗抄》,王忠瑜的《雁窝岛之歌》,陆伟然的《垦荒诗草》,姚中晋、王吉厚的《乌苏里江畔》,以及彩斌的《北大荒姑娘》,秦风等人的诗歌;有张惟创作的《第一书记上马记》,林予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钟涛的《大甸风云》和郑加真、窦强等人的小说;有林青的书信式散文和丁继松的游记散文,以及平青、郭力等人的散文。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北大荒作家和作者,如:罗国士、苏金星、史方、杨昉、陈中复、龚宗涤、罗平伟等,从而使“北大荒”的含义发生了历史的蜕变,具有了特定的审美含义,逐渐成为一个地域性的、具有文学流派含义的美学概念。
  事实上,北大荒文学最初的含义是指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东北部一带崛起的垦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