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新时期崛起的“本土”诗人诗作

第四节 新时期崛起的“本土”诗人诗作



            第四节 新时期崛起的“本土”诗人诗作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一大批由黑土地上产生的“土著”诗人、作者成长起来。如王军、赵宝海、流岚、朔星、李一泰、李吉忠等,他们这一批北大荒的后生代,承前启后,把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北大荒人的作品,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们的诗饱含着火样的激情,构思新颖,形式多样,语言清新,渗透着对这片抚育他们成长的土地深沉的爱,结束了北大荒诗歌创作队伍依靠“移入”的时代。
              一、任歌、苏冬、蓝马的诗歌
  任歌(1943—),原名齐长伐,曾用名穗平。肇源县人。196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历任农场新闻干事,《农垦报》记者、编辑,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史志办主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职称。写过《与登蜜蜂山有关》、《流动的板块》、《致耕牛》、《封冻时节》、《无言的冬天》、《第一道脚印》、《旷野》、《三月的风》、《生活变奏曲》、《秋之歌》、《望银河》、《心之祭》、《无雨的季节》、《相信大地》、《苦心菜》等400 余首诗,著有《雪野诗魂》、《会飞的歌》、《流动的板块》、《荒原九色花》(与人合作)、《雪影游丝》等诗集。
  他的诗多以反映农垦生活为主,沉稳厚重,形象鲜明,意脉贯通,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了垦区重大的历史变迁。其组诗《生活变奏曲》、《飞出泥土的旋律》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影响,被收入《北大荒文学作品选》。另有一些被收入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抒情诗选》。
  浓郁的黑土气息和冷峻的冰雪色彩是任歌诗作的突出特征。这不仅仅来源于诗人抒情的外部世界,更主要的是源于诗歌的内部意蕴。任歌长期生活在北大荒,已将自己的青春和这片黑土地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如:
  堤坝是大禹遗落的一支横笛
  吹奏着呜呜的涛声如千匹野马
  沿着每一条脉管奔驰
  水并不意味着土质老化
  而思想的板结才是真正的灾情……
  ——《黑土地的断章》
  这样的诗句远比某些众声一腔的表面文章深刻,也个性化。诗句蕴含着时代精神,与时代共振,比一般的赞美诗更能启发人的智慧之光。
  诗,是从诗人的生命泉中流出的,形成文字,便有了形体,形体便是板块。《流动的板块》是任歌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诗集,诗人正是选择了这个含义,整体揭示了一个忧郁而严峻的主题——生命之苦。诗人说:
  品来品去生命的滋味
  最闪亮的部分总是带着苦味
  ——《关于蒲公英的断想》
  接着,诗人又说:
  一群起步于黑土地的巍峨之足,
  对稚嫩发出最后通牒,
  蜷伏千年的心事再也不肯柔弱,
  把命运踩在脚下吆喝……
  ——《封冻时节》
  这是诗人对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在改革大潮冲击下与时俱进的赞美。
  任歌的诗,很讲究“意脉贯通”。《小鸟》、《致耕牛》便是典范。他的《小鸟》把一颗急欲振翅高飞而又躁动不安的心刻画得惟妙惟肖:小鸟一方面“蹦跳着躁动/给大地万千暗示”,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毕竟巢于檐下/久于土中觅食/翅膀太嫩/最易回眸敛翼……”, 写得含蓄而质朴。他在《致耕牛》中写道:
  回想那一次次的冲动
  并不是因为单纯或幼稚
  许多情节可以证实
  那只不过是想把生命的田垄
  变成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
  多么质朴的生命之音,且又表达得委婉而又含蓄,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底蕴。
  任歌的诗有着北方语言中简单快捷的节奏。无论是《太阳,麦子和黑土地》这样更该宽阔的诗,还是《玉米》、《大豆》这类借具体的农作物来抒情的诗,都可以从他的句式和节奏中读出一种东北语言的味道。如《太阳,麦子和黑土地》一诗中道:“一粒泥土/供养千吨麦子/一粒麦子/辐射万顷阳光。”
  此外,为北大荒的英雄模范塑像,是任歌的独到之处。诗集《雪影游丝》中有不少赞颂与怀念先辈们的诗篇,读来感人至深。如《谒黄振荣墓》这首诗:
  蹑脚轻声入桦林,云和草静思故人。
  硝烟篝火生前事,开业奠基系一身。
  斩棘披荆戴星月,晚来牛棚圈里春。
  忍吞雷电烧肝胆,但把真心吊冤魂。
  在《悼罗海荣烈士》一诗中写下这样慷慨的句子来悼念泅水运油、不幸牺牲的英雄:“临危承命敢爱死/踏险取义耻偷生。”写潜水挂钩英雄任增学是这样说的:“一身虎胆博生死/九万惊涛卷惨云”。诗人怀着后来人的景仰,饱含激情,笔笔生辉,为人们留下了一串闪光的名字: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水稻专家徐一戎、女植保专家李本宁、奶牛专家张源培、气象专家蔡尔诚、地方病防治专家回健人、掏粪女工张汝碧、“北大荒铁人”徐永海、造林模范孙俊福……
  近年来,任歌为垦区作者编辑了《北大荒袖珍诗丛》、《冰凌花诗丛》、《黑天鹅文学丛书》,可谓果实累累。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苏冬(1938—2007),原名苏显廷,曾用笔名苏薰、孩子。祖籍山东莱阳,出生于海伦县丰山乡马家楼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58年毕业于冶金部哈尔滨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历任技术员、教师、宣传科长、党校副校长、史志办主任。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理事。
  作品有《我的故乡》、《农场夜》、 《起点·焦点》、 《我来到周总理办公室窗前》、《北疆儿女》、《国土》、《祖国是朵大红花》、《三代花》、《黑土地》、《名片》、《犁手》、《灾年》、《北大荒的孩子》、《十月的原野》、《北方的雪花》、《都市》、《小羊》、《黄土地的诗》、《这是雄壮的土地》、《街》、《永恒的风景》、《爱的延伸》、《芝麻诗》、《风》、《黑土地上》、《我们和北大荒》以及组诗《泉之歌》等600 余首,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北方文学》、《新港》、《绿风》、《北大荒文学》等杂志报刊上发表,著有诗集《荒原九色花》(与人合作)。
  苏冬自17岁开始学诗写诗,对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不管这些见解是否成熟周严,都率直托出:“诗龄不短,但我拒绝老,因为诗是不老的,真诗不老。”
  朴实无华,理性揭示内涵,通俗中又蕴藏儒雅之气,是苏冬诗歌的主要特点。如代表作品《国土》:
  世世代代凝结
  是血是泪是汗
  因此,长出高粱
  也长出枪杆
  著名诗人邹静之读后评价说:“苏冬先生是写诗的前辈,诗龄已40多年。《国土》一首确实写得短而有力,其中又有极为精彩的诗眼——也长出枪杆。这该是一首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诗。”此诗被选入《诗刊》杂社主编的《中国1984年诗选》,随后又在《名作欣赏》杂志上获得好评。
  苏冬的诗中常有形而上的道理在比拟中显现——一种哲理加抒情的风格,如诗人在《东方》一诗中写道:“太阳是东方的伟大事物/诞生在黎明的花苞里。”再如《永恒的飞呵》 一诗也深远:
  鸟儿不知想到没有
  它的骨骼
  五腑六脏
  甚至翅膀
  也会是它的笼子
  永恒的飞呵
  苏冬的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字里行间散发出泥土气息,这表明诗人对哺育他成长的这块土地的钟爱。他在《农场夜》一诗中亲切写道:
  夜深了,只有此刻
  我才听得真真切切
  建筑工地和庄稼
  发出同样的拔节音响
  啊!梦也拔节了
  明天从今天拔节了
  农场的夜
  也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我们在天上
  苏冬诗作丰厚,奖项颇多;2005 年8 月, 诗《另外有一个南京》、《想起那片土地》、《见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诗词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并入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胜利之歌》一书。5首诗作《国土》、《水》、《永恒的飞呵》、《钟声》、《八级风与自行车与我》及传略,经筛选和审定,入选《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第一卷。2004 年6月,《李白的中国》荣获“中华纵横”全国诗书画摄影征文诗歌类一等奖。《德之歌》收入《共和国赞歌》一书,并荣获二等奖。组诗《港澳台之恋》获“新世纪之声”征文金奖。《农场夜》、《起点·焦点》、《我的故乡》被选入《北大荒文学作品选》。
  蓝马(1956—),原名刘耀君,讷河市人。曾在迎春机械厂任宣传干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往山东省。现任淄博市文联创作室专业创作员、编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写有《给天上的星星写信》、《草甸子》、《蓝色的女孩》、《梦》、《星期天》、《爱与小女孩》、《唱给妈妈听的歌》、《给你》、《浑浑的与低低的》、《汪洋》等诗。先后在《诗人》、《诗林》、《飞天》、《十月》等许多报刊发诗歌400 余首,小说、散文、评论数十篇,有些诗作被收入选集。著有《肤色风》等诗集。
  和别的诗人不一样,蓝马有过孤独的童年和不平凡的经历。“北大荒荡荡的草野寂寞无边,他心灵深处空旷苍茫,沉闷而多思”。他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四处奔波,常对着患有眼疾的老母无话可说。
  “他一直在想往着春天,而自己却是一派秋色。”蓝马很难理解却又极力去理解逝去的岁月。对于从贫穷中涉足过来的人来说,蓝马面向过去的经历便是泪水盈眶。什么因素产生诗人,什么条件影响一个诗人,那就是经历,就是孤独的一路历程所包容与纠缠的一切。
  蓝马的诗富有想象力,闪耀着一片童真。他的诗没有炫耀的语言,没有离奇的构思,好读易懂,诗味浓厚。他在《草甸子》一诗中是这样开头的:
  太阳像个大气球
  在草甸子上飞舞
  草甸子真大
  那蓝瓦瓦的草甸子真大。
  将太阳说成是“大气球”,这种遐想独辟蹊径,给人以鲜明跳跃的形象感。
  在我国诗坛,自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崛起,出现了新诗潮和后新诗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曾波及许多年轻的诗人。蓝马的诗却与那些让人读不懂的新诗潮或新生代某些诗歌不同,仍属于一个系列——“小白鸽的童话世界”。他没有走进朦胧诗的队伍,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他处于诗坛之外。但,他一贯地舍弃尘世的诱惑,忘我追求崇高和净美。如《五月》:
  妈妈你走了
  你到宁静的地方去了吗
  我想看看你
  可这边还有人紧握我的手
  我舍不得一把把星星
  所以我的口哨总往天上飞
  你搭在黄土岗上的小窝棚
  已经被阳光晒漏雨了
  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单纯。读来满口是香,常常带有一种祝福似的祈求。《语文报》、《当代诗人百家》把他的《五月》一诗向中学生推荐。
  蓝马清楚过,祈望过,思索过,背离过,亲近过,最后他沉淀下来。这时他已逾30了,人生的沉积力量是再生的力量。人生的力量是一种净化的力量。我之所以把这些写进文章里,是想让读者能够进一步地或者更深一层次理解蓝马是一个大诗群——《汪洋》:
  我又一次隆起前胸
  脱光衣服向着沙滩跑去
  无边的绿色蜂拥地激荡狂潮
  那极远极远的红头巾将是初升的太阳照我
  《汪洋》表现了什么或者带给我们什么或者将留下什么都不是诗人所能论及得了的,但是有一点,《汪洋》以其彻底的超越意识揭示或者接触了人类的自然性,并且某种程度上把人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裸露出来。
             二、王军及其诗集《灵感的拂晓》
  王军(1970—),北大荒诗坛的新生代,女诗人。祖籍辽宁省庄河县。毕业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992年参加工作,历任牡丹江分局连珠山水泥厂宣传干事、团委书记、政工科长,2000年调入农垦日报社任记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北方文学》、《北大荒文学》、《诗林》、《新向导》、《小说界》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300余篇。部分诗作入选《中国诗典》、《情爱文集》。并有作品《感悟》获省一等奖,诗集《灵感的拂晓》获丁玲文学奖。著有诗集《荒原九色花》(与人合著)、《有水如歌》、《流年诗梦》、《灵感的拂晓》、《相信春天》等。
  《灵感的拂晓》是王军的第四本诗集。全书分四辑:第一、二辑多是对景物的感怀,流云、风雪、秋江,还有百合花、野玫瑰、冰凌花、白桦林、含羞草、笼中的鸟、归航的船、秋天的蟋蟀、午后的鸽子……都莫不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寄托她多种多样的情怀;第三、四辑则多为爱情诗,写约会的期待、写离别的愁绪、写爱的欣喜与希冀、写等待的无奈和失去爱的悲伤。
  她的诗通篇诗意连贯,一气呵成,速度感很强,又像水边白鹤的舞步一般轻快,有形象,有意境,语言干净利落。著名诗人邹静之曾这样评价:“她的诗激情充沛,有北方人的那种坦荡……”
  家园与爱情是王军诗歌中的两大主题,诗歌在她而言,不是一种证明或者生活的点缀,而是灵魂的洗礼。她的诗,或是为失去的幸福唱一曲挽歌,或是对终极纯粹快乐的一种承认。她在《夜》一诗中这样写道:“黑暗/远远而来/如暮色中的狼群扑下山……/ 探进无数黑暗的爪子/……我挥起手中的勇气/斩断邪恶的侵袭/守好灵魂的领地。”这种终极纯粹的快乐就是人与自然的再度和谐。她寻求安慰和精神的净化,并试图通过诗歌来恢复那些天真无邪的特质。比如在《老家》中,她有这样的认识:“回家的路有千条/没有一条能让我走回童年。”这里的“童年”不能单单作为时间上的度量来理解,“童年”其实就是精神家园的同义词。
  王军是纯粹的北大荒人,她受北大荒水土的滋养,钟情于这片土地。她多选择家乡最为常见的衰草、冬菊、百合、蝴蝶、向日葵、冰凌花、老山羊、朝霞、月光、四季景色和家乡人的生活、劳动场面等,把来入诗,正是凭借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向读者呈现出北大荒一个底蕴深厚、丰满灵动的世界。如《秋后的玉米地》,语言如秋庄稼般朴实无华,准确地传达出黑土地的浓郁气息:
  一只善唱的火蝈蝈
  在小路一侧演出
  风中干枯的茅草
  不断沙沙地鼓掌
  ……
  硕大的玉米棒成熟了
  挺在茎秆的胸前
  是喂养人类的乳头
  ……
  在冬天的日子里
  最诱人的
  是煮玉米的香气
  当火蝈蝈志得意满、放声歌唱的时候,人类正面对丰收的景色而无比欣喜。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在《灵感的拂晓》序言中说:“王军是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她天性清纯、宁静,富于幻想与想像,不仅多情善感,还能很敏锐地扑捉情感的对应物,化为诗意盎然的美的意象和意境……”
  虽然王军的诗多抒写个人的情怀,但无论写离愁别绪,写亲情乡情,或咏物感怀,歌唱春花秋月、晨雾夕阳,却总见出美好人性的深度。她对爱情的歌唱,清纯而真挚,她所抒写的爱的思念,托景托物虽不同,却都使人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柔肠寸断,感受到那种高洁而纯真的情愫。如《等你》:
  “用一盏灯火等你/让这漫漫春夜抽出一道光芒/以飞箭射苍鹰的速度/命中你心底的温柔/用一滴雨水等你/让缠绵的夏日滴滴答答/说出那不尽的相思//伤怀的是午夜独语/用一只紫燕等你/借来一双远飞的翅膀/给你捎去我的热盼/给我带回你的归期/只剩一朵雪花了/让冬天的我清冷地等你/一声带血丝的咳嗽/不知是无悔还是无望”
  这首诗用“光芒”的飞箭、“雨水”的滴答、“紫燕”的远翔、“雪花”的清冷四种意象,回环反复地抒发女性濒于绝望的《等你》爱情诗,清新、流畅而感人。再如《静夜》、《珍惜》、《爱》、《黎明的星》等也写得含蓄、慰藉,读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灵感的拂晓》诗集中,王军的景物感怀诗不仅富于诗意,富于个人独特的情怀,且往往悟有哲理。如《石崖上的松》一诗中写道:
  把脚伸向哪里
  都是坚硬的石壁
  只要一口活命的土
  就能养出豪气
  清晨送走流云
  寒夜接纳冻雨
  苦辣酸甜
  都在自己的年轮里
  谁也无法移栽你
  你把灵魂高高举起
  从这棵松的形象写出的简直就是一种富于启示意义的人生!
             三、《心外庐诗词》与赵宝海的传统诗词
  赵宝海(1961—),祖籍山东省德平,黑龙江省绥化生人,中华诗词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全球汉诗总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大荒诗词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1年毕业于肇东师范学院,1997年破格晋升副编审。曾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编辑。在《中华诗词》、《狮城吟苑》(新加坡)、《当代诗词》,《长白山诗词》、《诗词报》、《飞天》、《黑龙江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新、旧诗词数百首,部分作品被《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辞典》、《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中国当代词综》、 《二十世纪中华词苑大观》、《中国百年旅游诗词》、 《华夏吟友》、《中华当代绝句选》、《国魂诗碑》、《杏花楼诗词读本》、《历代名诗品鉴》、《当代吟坛风韵类编》、《寰球诗词四百家选萃》、《陈独秀诗歌研究》等几十种辞书和诗集选用。已出版《那支歌》、《点水诗词》、《另一种方式》、《踏浪涛词》、《踏浪吟稿净》、《史志文稿》、《不了了之斋存稿》、《大荒行吟》(与人合著)、《悟心诗草》、《心外庐诗词》、《对影集》(与人合著)等著作。韵语方志《北大荒三字经》受到方志专家好评,并获“黑土杯”征文大赛一等奖,入选黑龙江垦区乡土教材。1997 年6月10日,《五言排律·黄帝陵基金会等单位为黄帝陵征集祭文为赋》一诗获“陕西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筹委会”大型征文优秀奖,并收入(三秦出版社)祭文集《中华魂》;1997年10月24日,《踏浪诗词》获北大荒文艺创作三等奖;2004年12月29日,《七律·冰宫》获“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主题诗词楹联作品有奖比赛”特别荣誉奖;2005 年夏,《楹联十题》获全国首届老祖书屋杯楹联大赛入围奖:2005 年夏,《诗六首》获《东北网》“秀家乡”征文奖(不分等);2005年10月,《五绝·木兰百年》勒石于“松江诗堤”。另有20余首诗词被“中华诗词网”、“东北网”评为精华贴。名录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黑龙江垦区人才名录》等多种辞典。
  《心外庐诗词》是赵宝海的第十本诗集,也是一部北大荒诗坛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格律诗词集。由省作协副主席、诗人陈修文为之作序,对作品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体现一种雄阔豪迈的宏大境界,有的又呈现一种淡雅清丽或飘逸空灵的境界。”“好句佳章迭出,气韵流动,有的把务实的联想和务虚的想象融化为一,有的则寓千钧之力于刚健沉雄之中,真有浑融万象的境界。”
  重高雅,力求使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化,在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和谐统一中获得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是赵宝海传统诗词这本诗集的基调。如《猎者》一诗:
  日猎寒林几百里,
  晚寻宿处择山阿。
  岭头三尺松间雪,
  篝火半堆月下歌。
  一世恋情威虎岭,
  只身除害野狼窝。
  梦中又梦征程远,
  骏马萧萧石上过。
  诗人把一个日猎寒林,夜宿山阿,松间踏雪,月下笼火,为民除害,骏马萧萧的猎人形象活脱脱地写了出来,置远景、近景,空间、时间,静态、动态,实和虚于一炉,给人一种立体感、行动感。境界辽阔,气韵豪迈,达到极其精练的地步。
  赵宝海是北大荒诗坛为数不多的苦吟诗人,夜半清晨,车中路上,或有所感,或触景生情,都会发于内而行于笔。他豪纵健谈,心静如水,宽以待人,而又不随波逐流,尤其是他诚挚而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潜心领悟生活真髓而不浮躁的品格,使他的诗词呈现出一种清丽、飘逸的境界。如《初春赴大庆途中》一诗写道:“……风暖天初阔,春迟梦或长。平川何坦荡,天外立斜阳。”写的是何等的清丽而又飘逸。再如《联句三题》一诗:“潮听兴凯连天外,诗写真情入画中。”“镜里潮声声里影,梦中岁月月中人。”“潮声夜带十分雪,枝上月明满地霜。”把一个雄阔辽远的兴凯潮写得动静相谐,虚实相生,天地相映,别开胜境,如诗如画,呈现出一个飘逸空灵、淡雅清丽的境界。
  另外,将现代语、口头语融入传统诗词中是赵宝海对传统诗词一种创新的尝试。如“行三十载环城路, 奔一百圈绕地球。 (《出租司机》)”“读几行诗知韵雅,说三两句见情真。(《双盛园饭店黄鹤楼厅雅集赠诗人张智深》)”等等。这些诗句完全合乎格律,又扩大了表现力。
  多年来,赵宝海的传统诗词创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各地诗论家、诗人们的关注,并发表评论文章:
  我国著名旧体诗人刘梦芙先生曾为作者诗集《踏浪吟稿》撰序,对其诗词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舒畅如行云,清朗若流水,写景抒情之作,尤擅胜场,于空灵流丽中饱含英拔雄奇之气,非时下一味叫嚣粗犷,以吐发所谓豪情壮志者可拟,此则难能可贵。以北国莽原之坦荡襟怀,绝塞冰峰之嶙峋风骨,纳于精巧玲珑之短章小品,铸自家面目、拓诗域新途,赵子沟隽异之才哉!”
               四、流岚、朔星的诗歌
  流岚(1954—),原名刘凤山,黑龙江省海伦人。中学毕业后当过装卸工、采石工和机关科员等。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后任北大荒文学杂志社编辑、编审,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 年开始发表诗歌,先后在《绿风》、《绿洲》、《芒种》、《北大荒文学》等刊物发表《江边眺望的渔村》、《爱情诗笺》、《心灵之约》、《果实》、《岁月深处》、《你便是天空》等诗歌200余首。著有《心影》、《甜甜的苦楝树》、《流岚诗选》等诗集。
  流岚的诗歌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流露出细腻的感情,且内容广泛。从自然、生活到社会、人生,在诗歌中都有独特的认识和表达。正像他自己要追寻的那样“自然而优美,凝重而坦诚”。
  重视理性思考,是流岚诗歌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诗的构思都是哲理的思辨,他不是那种以诉说一己小悲欢的诗人。如《沉默的原野》一诗:“……龟裂的土地还能长出收成吗/干燥的田垄还能飘起歌谣吗/……风带走了摔成了八瓣的汗珠子/雨冲跑了能分蘖十株的秧苗子/来自春天的一场梦累苦了无数人/无数人的泪眼没有盼来好收成……”他的诗力图跟着时代走,力图唱出时代的最强音,也力图把自己对国家对百姓的忧患,融汇在诗的形象中。
  充满着变革现实的激情,深沉的忧患意识贯注于诗的意境中,是流岚诗歌的另一个特征。这与诗人易于兴奋的情绪和喜欢明亮的色调有关。诗人嫉恶如仇、情绪激烈,多警策之思,使他诗的情韵,无幽怨感伤,在昂扬之中,时而流露出愤懑。如《酒桌上的断想》一诗中写道:“当借口和名目支起的宴席/嘴角总是分泌湿呼呼的希望/……人人都有勇气/热情地推销/不用兑现的许诺/……熏鸡,在一片/灼烈的虚假中/居然还能重新振奋/那双驮载恭维的翅膀……”
  其次,流岚笔下的用词,特别重视形象生动性、准确性。如《江边,眺望的渔村》一诗:
  渔船是一把剪刀
  把思念剪成两半
  一半漂在江里
  一半站在岸上
  托起帆樯的浪
  飞溅出细腻
  风抚摸着岸边的梦
  却很粗糙
  妻子在岸上编织
  在惆怅和盼望的连接处
  在浅嗔和深爱的沙滩上
  飞梭打结
  把眼泪悄悄地晒干
  让丈夫在野炊的时候
  锅里沸腾的江涛
  翻滚成鲜美的温馨
  江边渔村在眺望
  沙滩焦急得滚烫滚烫
  渔船是剪刀却无法剪断
  江水般流淌的故事
  用了许多生活中可感可触的具体形象来暗喻爱情,从不同角度对甘苦与共、生死同心夫妻的爱情尽情渲染。
  语速舒缓、抒情是流岚诗歌的另一个特征。著名诗人邹静之评价说:“他的内心的诗的节律完整且完美。有种悠远绵长的感觉。 比如:‘每一滴水仿佛是在一夜之间/长出了无比广阔的怀抱/装下了风之变幻的天空/装下了比天空更大的想往……’他的诗歌内敛接近凝神。”
  在垦区众多的诗人当中,朔星的诗更显得主观而大胆,对个人内心的表述更为执着,正像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学会忍耐、坚定信念、 保持创作激情比单纯的技巧更为重要……”
  朔星(1961—),原名曾献忠,祖籍河南省唐河县。由于诗人长期生活在北大荒一农场,浪漫于河畔、芳草地、 丛林之间, 故诗风如野花般纯朴、自然。如《新世纪》一诗中写道:“一只苹果切成五块/全家分享的日子/红围布留出一双眼睛/解冻的召唤……” 诗中布置着颜色和画面,让人看得见。著名诗人邹静之评介说:“他的诗有着那种将事物吞进心里,经过情感的搅动,变了形再吐出来的感觉,有意有象。”
  诗是离不开意境的。诗的完美与否,当以意境衡量。构成诗的意境,有多种方式。利用形象述说道理,产生一种隽永的意念,这种意念又带着美学色彩,这也是一种意境。前述短诗就属于这一类。
  朔星凭着他的灵气,直观、大胆地写了许多好诗。但也由于对意境问题,尚没有完全形成自觉意识,因此,在他诗作中,单凭“天性”便偶有瑕瑜互见现象。如长诗《感受北方》中第一节:“他喜欢吃盐——汗水把盐偷走了/他喜欢喝酒/喝醉的时候大哭一场/他偏爱两个菜/酸菜炒肉/肉炒酸菜。”
  再如《和声》一诗:
  父亲打夜班,清晨归来
  头总是碰响门顶
  母亲骂那低矮破旧的门
  骂父亲长得高大,骂父亲一辈子学不会弯着腰走路
  一边骂着,一边揉着父亲碰肿的头
  ……
  黄昏来了
  父亲终于弯下了腰
  慢慢拉开宽敞的门
  母亲不停地咳嗽,为父亲捶着背
  她骂父亲牙掉得太多
  骂他不吃肉,不会保养身体
  如果作者主观意识太强,诗往往失去意境,或意境极为单薄。诗,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但这明确最好不是作者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形象的描绘来显示。但是最根本的,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注意:是描绘,而不是阐述),让描绘的客观形象本身提供给人以感觉,由同一的感觉构成意境。如果意向不明确,诗便浮浅而失其深。
  朔星自幼勤奋好学,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歌100 余首,多次被《台湾诗学季刊》、台湾《乾坤》诗刊、日本《火锅子》等刊物转载。两度获北大荒文学创作奖,三度获全国诗歌大赛佳作奖,著有诗集《荒原九色花》(与人合作)和《曾献忠钢笔写生集》画集。2000年9月,诗作《雪原意识》,入选日本《火锅子》杂志“亚洲诗坛”栏目。
                 五、李一泰、钱丽琴的诗歌
  李一泰(1963—),曾用笔名塞外笛声、白桦林、村童等,山东省沂南县生人,后随父母来垦区,1978年参加工作,当过生产队拖拉机学员、车长,教师,分场宣传干事、团委书记,农场工会干事、组宣部长,农场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分局组织部科长。大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他的诗涉猎广泛。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为儿童写的诗。较多的是写北大荒的题材,散发着晨露的晶莹和野花的芳香。著名诗人邹静之评介说:“他对生活的感悟有着黑土地一样的质朴情怀。有四行诗很打眼睛‘春天我站在田野/被雁阵拉紧的目光/串起昨夜迷人的梦/缝制北大荒秀丽的风景’。”
  李一泰的诗,浅显、通俗、明朗。初读平淡无奇,细品馨香扑鼻,仿佛不是有意写出来的,而是自然为之。如《剪纸》一诗:
  纸儿光光
  剪儿亮亮
  剪一只蜜蜂
  就会闻到花香
  剪一轮太阳
  茅屋就能温暖明亮
  ……
  我是在一个霞光灿烂的早晨
  被妈妈剪出来的
  那剪刀的咔嚓声
  至今在我的诗里闪光
  简洁,小巧玲珑构成李一泰诗歌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如《秋天来了》:
  豌豆的炸荚声
  把隔河的村庄
  连了起来
  炒锅里总爱吵吵闹闹
  小孩儿的衣兜兜
  静不下来
  耐不住爆声
  秋天——
  蹦出来了
  诗如小波小浪的涟漪,低声碎语。形式自由、随和,是一种不经意的情绪流露。诗的内在节律与诗的形式达到了一种和谐。
  李一泰自1985年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已在《黑龙江晨报》、《生活报》、《辽宁日报》、《北京日报》,《北大荒文学》、《雪花》、《春风》、《星星》、《诗歌报月刊》、《新青年》、 《中国工人》等全国报刊杂志和全国各大网站上发表文学作品 2 000 余篇,出版诗集《黎明与夕阳》(与人合作)、《北国恋歌》、《荒原九色花》(与人合作),编撰《北大荒青年诗选》、《名家谈诗的技巧》等集子,其中诗集《北国恋歌》被英国皇家图书馆收藏。部分作品被《中国乡土诗人诗选》、《中国青年诗人鉴赏辞典》、《二十世纪著名华语青年实力诗人代表作选》、《中国网络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作品多次获奖,成果被收入《国际华裔著名艺术家成果索引辞典》。
  钱丽琴是北大荒知名田园派抒情女诗人,她以特有的清纯、明快、朴素、自然的诗体风格,触及人心灵深处的后现代派意象性诗歌已引起读者关注。
  钱丽琴(1967—),吉林省榆树市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金戈。1977年随父母来北大荒,曾先后就读依兰师范学院、佳木斯职工联合大学。1987年参加工作,当过幼儿教师、工会干事,现就职于新华农场非国有办。1986年加盟依兰师范《白桦林》诗社,1987年发表处女作《燕子》。十几年来有百余首诗歌、数十篇散文发表,作品多次获奖。著有诗集《紫丁香的梦》。
  钱丽琴的诗,注意那种参差的节奏,句式上也非常讲究。她有着控制语言音乐性的能力。她的诗在工整中有着那种极具古意的味道,她对诗意的撷取也有古典的高超。 “朗月里/梦境纵然依稀……”更像一只忧怨而婉约的六朝的燕子。
  她的诗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显示博爱的情怀,饱含人生的哲理,集清新、明快、含蓄、晶莹、敏细于一体。
  《紫丁香的梦》中的许多诗,是诗人在二十几岁的青年时期写的。二十几岁应该说是感情思想还处于稚嫩的阶段,但她的诗却超前成熟了。如《淡淡的紫丁香》一诗:
  没有怨言没有泻泄没有苛求/默默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惺惺作态的群体中……/ 坚守自己对世间的承诺……/含在花丛中的眼睛/潭水般深邃/粼粼波光涌动着/各缕爱恋/万般柔情/荡涤着你身前身后的虚伪
  读后给人以深邃的思想。一抹丁香,何以能使诗人倾注无限的爱恋呢?这是紫丁香的品格决定的。这品格自是诗人所追求的。
  钱丽琴是北大荒的后代,她的血管里流淌着对黑土地深沉的爱,面对莽莽荒原,她毫不畏惧环境的恶劣,绝不哀叹命运不济。在她心中,北大荒的风,北大荒的冰雪,锻炼了人坚强的意志,北大荒的冬天是对人灵魂和肉体的考验。这种体验来源于对老一辈拓荒者无私奉献、一无所求的敬意。这敬意在《黑土脊梁》、《老马》中流露了出来:“给你那无悔的青春披上盛装/给你那无怨的白发染上辉煌/你阻挡着坎坷/你托起了希望/马架子作证/我读懂了太阳”(《黑土脊梁》)。人生如一匹永不知疲倦的老马,吃草负重,从不要求人类丰盛的给予。“以天为篷/以沼泽为床”。“蹄声踏碎清晨”, “把荒原犁成炊烟”。它不要求人们记住它洒下的辛勤汗水,更不要求人们的回报。“驰骋的蹄/遗落在闪光的卵石中间/被照耀,也被埋藏”。
  钱丽琴对这片生她养她的黑土地的爱,对父辈辛勤劳作的敬仰之情也同样流露于她的诗中。诗人在《八月感情》中悟到,仅靠辛劳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含蓄地写出唤醒土地走进新时代的春风:“徜徉在农人笑皱的波纹上/细细阅读一个伟人所著/关于《冬与春》的童话。”就是这个童话给父兄带来了希冀与富足:“再把画满彩电音响电冰箱的梦/挂在农家的小院。”
  许多读者都喜欢钱丽琴的诗,说她善于写爱情诗,这只说对了一面。诗是感情的升华,她的《相思》、《无悔的泪》、《多情的季节》的确写出了她的至爱。然而,她没有沉醉于小家庭的爱中不思进取,她从不临风洒泪,见落红残月而悲叹,她时时刻刻把握人生第一个驿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陪伴鲜花/如纳荫乘凉/如接受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