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新时期北大荒小说创作的丰收

第三节 新时期北大荒小说创作的丰收



             第三节 新时期北大荒小说创作的丰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涌入,文学观念的更新、审美主体意识的觉醒,北大荒的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新局面。在这一时期,原来在垦区的老作家青春焕发,以自身特有的生活优势重新投入创作。出现了常青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三色水》和一批有社会影响的中篇小说:有郑加真的《铁疙瘩的梦》、窦强的《十三号盲流点》、《路漫漫》、曲洪智的《蓝月亮》等。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勇于创新的青年作家,如孟久成的系列短篇小说《北大荒人物素描》,杨孟勇的短篇小说《屠牛少年》,王凤麟的短篇小说《野狼出没的山谷》,常新港的《独船》,王左泓的《呦呦鹿鸣》、《秀女》,何凯旋的《打草》,刘家祥的《破釜沉舟》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文学观念的转变和创作视角的变化,跳出了以往模式化的束缚,题材广泛、新颖,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垦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火热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北大荒人心理素质而又有开拓意识的人物形象,使人耳目一新,创造了北大荒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一、常青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三色水》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荒芜了10多年的北大荒文学园地又开始复苏。1980年10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常青的长篇小说《三色水》。
  《三色水》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写的是1900年俄国沙皇侵占我国黑龙江江东64屯时,我边关军民,奋起反抗,英雄的鲜血染红了黑龙江的江水,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战歌。作者以饱满酣畅的笔调,描绘了我国边疆人民史诗般的英雄事迹,表现了爱国勇士们纯真的爱和深刻的仇。书中情节生动感人,具有传奇色彩。如爱国少年江一龙,当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 1 000多名士兵,分乘数艘战舰入侵黑龙江,兵舰驶至雅克萨废墟时,穆拉维约夫命船停泊,令全体士兵登岸,向160多年前在“雅克萨战役”中被清兵击毙的沙俄官兵悼念致敬。当俄国官兵在军乐声中默哀时,江一龙悄悄潜入江底,摸到俄军旗舰上,爬上旗杆,将俄国国旗当空点燃焚毁。在小说结尾,作者安排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情节:江一龙长大后,在一次与俄国侵略军奋战时不幸被俘,俄国阿穆尔军事总督格里布斯基接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电谕,让其将江押送至圣彼得堡。在押送途中,江一龙扑向身边的甘卡克上校,抱着他从十几丈高的悬崖上,一起跃入江中。
  小说塑造了望占魁、望华雄、江一龙、山狸子、江林英等一批爱国边民可敬可爱的形象,也刻画出了甘卡克、桑托夫斯基等沙俄军官凶残贪婪的性格和嘴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色水》的创作过程,正是作者受到严重迫害的时候,常青在小说的《后记》中写到:“正当我准备将构思形成文字时,我被投入了牛棚。这时当然一切无从谈起了。后来,我被解脱出来,分配到果园打更,夜晚守夜,白天休息。于是,我用一块小木板,接宽了窗台当桌子,再把一块小板用一个钉子钉在一根埋在土里的木棍上,当作凳子。在那高山脚下,迎着山风呼吼,望着室外飞雪,听着近山狼嚎,开始了这本书的笔写工作。”作者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忍受着精神的压力和生活的窘迫,完成了这部30多万字的历史小说。
  常青(1927—2000),河南省栾川县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战士、文书、参谋、文化教员。1952年,在全国向文化大进军中,他创造了全军、全国闻名的“常青速成写作教学法”,并由此而荣立特等功。1958年,他随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曾任农场语文教员、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副校长等职。1986年晋升教授。他把七八年时间研究的结果写成《扣开想象之门》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发行。1986年全国写作学会的刊物《写作》发表了他的《论分格写作法》,同年为辅导退休老干部“自传体”文学的写作,又撰写了25万字的《老年速成写作》教材,由《退休生活》杂志连载。1987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速成分格写作法》。1998年,又由中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老作家魏巍同志题写书名的《分格作文法》。他被编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写作理论家》一书,被选入《黑龙江当代名人词典》。先后被评为农垦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得了国家终身特殊贡献津贴的殊荣。
           二、孟久成短篇小说《龙眼湖》及其他
  孟久成(1945—), 是北京某高级中学的高材生,只因父亲信奉基督教不能升入高等学府深造,1964年只身闯关东来到北大荒。开始在农场一个落后生产队当农工、会计,后调《北大荒文学》杂志任编辑,并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调《北方文学》任编辑,后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组联处处长,2006年退休。至今已有60余篇小说,其中有《名医》、《从门到窗是十步》、《风浪》、《中秋节》、《龙眼湖》、《妻子》、《儿子》、《母亲》、《刘科长》、《陈惠兰》、《宰鸡》、《一念之差》、《疗效一年》、《俞培老头》等。
  孟久成的小说从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对人的美好心灵、人生价值的礼赞;二是揭示造成人的精神变态和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三是刻画北大荒各色人物的鲜活性格。第一类可以1981年发表在《北方文学》上的短篇小说《龙眼湖》为代表。小说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北京某高等学府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像仓库积压的物资一样,一股脑儿被清出了学校大门”,来到北大荒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在劳动改造中,这位大学生受尽凌辱与嘲笑,却博得了一位名叫白云的当地姑娘的爱慕。白云姑娘在文化大革命的荒唐年代,在一片嘲笑“臭老九”的喧嚣声中,独具慧眼,尊重知识,主动拜这位大学生为师,向他学习,使这位大学生“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青春的血液沸腾起来了”,并发誓“改正以往像尘埃那样飘来飘去”的人生态度,从而赢得了姑娘的真诚爱心。但在那蔑视知识、扭曲人性的岁月里,这对青年的纯洁爱情,却受到了当权者的谴责与批判。面对当权者的打击和世人的冷嘲热讽,白云姑娘更加坚定,敢想敢做,爱得更加火辣,更加真挚;相形之下这位大学生却胆怯了、退缩了,并放弃了自己的誓言,背叛了姑娘。当白云姑娘得知恋人改变了誓言,做了自我检查后,痛苦而决然地要回了给恋人的爱情信物——鹅卵石,一怒之下抛进了龙眼湖,并发自肺腑地喊出了“要尊重人格”、“要实现人生价值”的呼唤。这篇小说写得情真意切,相当生动感人,它突破了一般“伤痕小说”仅对那荒唐年代摧残人生、泯灭人性罪行的控诉与批判,而通过对白云姑娘的形象塑造,对反复出现的清冽明澈的龙眼湖水、皎洁幽邃的月色、坚硬洁净的鹅卵石,以及像莲花一样浮动的白云这些象征纯洁、坚贞物象的艺术描绘,赞扬了人的高洁人格和人生价值。第二类可以《陈惠兰》、《刘科长》为代表。陈惠兰生长在一个官本位社会环境中,受其母亲的影响自幼就拔尖逞强有当官欲望,在学生时代是团支书,到农场后更是见风使舵,总想往上爬,弄个一官半职当当。因而在生活中好卖弄、起高调,一会儿建议“知青”上工时要唱语录歌,一会儿提出“知青”在劳动时要在地头插红旗,事事处处钻营逞强。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那强烈的当官欲与农场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反差,致使精神受到压抑,最终得了精神分裂症。刘科长则更典型,“文革”前,他官不大却养尊处优,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甚至连下盘棋都怕累着。“文革”期间,他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吃大饼子扛麻袋病却好了。他拼命挣扎着盼“解放”恢复名誉。1971 年9月23日,刘科长终于盼来“解放”,并恢复了职务,但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与世长辞了。从陈惠兰和刘科长的奇特经历来看,前者的变疯除与个性弱点有点关系外,他们的精神变态和人生悲剧,可以说都是由那畸形时代、荒唐现实造成的。第三类可以《北大荒人物素描》中的《二古董》为代表。这篇小说以极简练的笔触刻画了二古董的性格特征。二古董从小就“古董”,上小学时老师派学生种田,他钻老师布置任务不严的空子戏弄了老师;他偷食西瓜披着别人的棉袄,吃完西瓜将棉袄扔到地里嫁祸于人;长大后跟女师傅学开拖拉机,竟毫无顾忌地随地小便,把师傅羞得不敢抬头,而师傅去方便,他则形影不离故意调理师傅……小说通过这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把二古董的“古董”个性神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在艺术表现上,孟久成的小说构思精巧、短小精悍,结尾处理尤为精妙,或戛然而止,或峰回路转,或妙语连珠,都极具匠心。特别是总体构思,他善于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现实教育意义又有深邃的历史感,使人读后振聋发聩,启人心智。
           三、王凤麟短篇小说《野狼出没的山谷》及成就
  王凤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活跃于黑龙江文坛的一名颇有成绩的北大荒青年作家。他从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创作了《白茫茫的雪野》、《冰河》、《雪葬》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短篇小说,《野狼出没的山谷》是他的一部力作。
  《野狼出没的山谷》刊载于1984年第9 期《人民文学》,获《人民文学》首届群众选票推荐奖、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龙江省首届文艺大奖一等奖,被译成法、德、意、俄、英、日等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并被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国家转载或收入作品选集。作品发表及获奖后,《北京晚报》曾发表大量争鸣文章,陈述各自不同的见地,后由上海《文学报》作了综合评述,对作品予以充分的肯定。1984年以后,《野狼出没的山谷》被收入《1984年文学作品精选》、中国新时期文学丛书《动物小说选》,并被改编成连环画。这是垦区小说创作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
  作品描写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狗、狼的故事。作品中的贝蒂原本是一位老猎人的猎犬,只因一次猎熊时由于对小熊崽产生了“仁慈”之心,被主人遗弃,赶进山谷与野狼为伍。一天,老猎人误入山谷被狼群围困,在千钧一发之时,贝蒂挺身而出冒死救出主人,后与头狼结合生下六只狼崽。但贝蒂一直厌恶野狼生活,渴望回到主人身边,加之野狼达力喜新厌旧,又与别的母狼交欢,因而引起贝蒂与母狼之间的一场争斗。正在这时青年猎人安嘎将小狼崽抢回村子,达力便率狼群前来营救。当达力正要扑向老猎人时,贝蒂又冒死扑向达力,再一次救了主人,自己却被达力咬死。小说通过这跌宕起伏的情节,把人、狗、狼与现实的人间生活相互交织,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恩与怨的错综复杂关系,揭示了当时最具时代意义的社会主题——人间迫切需要忠诚与宽容的回归。这篇小说之所以写得这样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催人泪下,除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外,在艺术表现上也有鲜明特色。首先是作者善于渲染气氛、制造悬念,使读者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像作品中对北大荒原始森林、茫茫雪原、人迹罕至野狼出没山谷的艺术描写;对野狼那充满杀机的凶残目光、锋利无比的洁白牙齿、相互厮杀得血肉模糊脊断项裂以及发出的那种森然嗥叫、绝望哀鸣的气氛渲染,都令读者时而瞠目结舌,时而提心吊胆,时而柔肠百结,时而热泪盈眶。与此同时,作者还善于以强烈的音响、浓郁的色彩、大开大阖的渲染场面制造悬念,使这曲森林交响乐不断出现加强气氛的打击乐声,产生了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其次,这篇小说在作者渲染的古穆、素清而带有严峻阴森的气氛中蕴涵着浓浓的情爱和暖意;在粗犷而带有野性的音响中夹杂着温柔而缠绵的旋律;在深沉阴郁的色调中渗透着柔和的光亮,使读者阅后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像在作品中作家对贝蒂忠诚的描写,它那温柔忠诚的目光、忍痛咬掉脚趾的惨叫,遍体鳞伤还叼来雪兔,默默无闻地递上水壶……看后都使人爱怜、揪心。尤其是在猎熊时贝蒂由于“仁慈”铸成终生痛苦的瞬间描写更是动人。老猎人的绝情追赶,贝蒂边跑边回头的恋恋不舍,既有绵绵无尽的悔恨,又有使人难以排解的忧思,真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读后不仅激起对老猎人不通情理的愤懑,也更加激起了对贝蒂的深切同情。再次在艺术结合上,小说情节铺陈疏密有致,章法清晰,时而张时而弛,时而动时而静,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总之,从上述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年轻,缺乏艺术经验,但也表现了他出手不凡的艺术功力。
  王凤麟(1955—),哈尔滨人。自幼随父母辗转于齐齐哈尔、兰州、吉林省洮南县、兵团等地。1972年参加工作,做过砖厂工人、学过电报、开过汽车、当过干事、秘书、编辑、导演、局长。发表文学作品170余万字。其中《野狼出没的山谷》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集《雪葬》获丁玲文学奖。编撰导演电视作品60余部。《今日北大荒》等30余部作品获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部分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日、法、俄等多种文字和被港台地区报刊收录转载,个人辞条也被收入多种名家辞典。
           四、《十三号盲流点》与窦强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窦强(1933—),原名窦桂萱。黑龙江省海伦县人。1947年参军投入解放战争,历任宣传队员、副分队长、政治处秘书、宣传助理员等职,立大功一次。1958年转业来北大荒,历任农垦局宣传处干事,报社编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农场宣传科科长,兵团宣传处文艺创作组组长,农场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兼创评室主任等职。编审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1987年参加编辑《北大荒文学作品选》一书。1988年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颁发的“全省优秀文艺创作群体骨干奖”。1996年参加编著《北大荒文学艺术史》一书。1997年出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作协委员,并获“全省优秀文艺创作群体带头人奖”。2000年主编《北大荒作家文库》,此外还曾担任《北大荒文学》杂志特邀编辑。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路漫漫》、《无名河上的桥》,散文小说集《拓荒者的墨迹》,报告文学集《恩爱地久天长》、《北大荒上大寨场》(与人合作),长篇小说《暮雨潇潇》(与人合作)等。并在《柳泉》、《中篇小说选刊》、《十月》、《绿洲》、《章回小说》及各地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100 余万字。散文《吃大米》获1999年《中国农垦》杂志庆祝建国50周年征文三等奖。散文《红布条》获2001年《退休生活》杂志纪念中共建党80周年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路漫漫》获1988年丁玲文学奖三等奖。小说《无名河上的桥》获1997年北大荒文学创作一等奖。长期从事垦区文学创作的组织辅导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举办文学创作讲习班,召开作品讨论会,发表对作品或作者的评论文章,以及个别辅导等多种办法,在垦区普及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知识,为垦区建立文学爱好者队伍,使一大批下乡“知青”和农场青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 有的青年作者后来成长为专职作家或文坛新秀。 其文学艺术成就及传略被《中国作家大辞典》等多种辞书收录。
  与20世纪50年代走上文坛的其他作家一样,窦强一开始创作,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力图使自己的作品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生活内容,还是人物自身,为着眼于如何收到社会、政治效果,而竭力进行提纯、净化,以适应时代对文学的要求。进入历史新时期,随着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认识,窦强开始步入创作的新阶段。从1986年起,他经过长期反思和探索后,用全新的观念酝酿写出了多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彻底摒弃了从政治出发,空洞的政治说教的模式,将注意力投向了作品中活生生的人,着力刻画人物的命运和追求。《十三号盲流点》和《路漫漫》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十三号盲流点》于1986年在《柳泉》杂志第5期首发后,获得好评,随即被《中篇小说选刊》1987年第4期选载,同年被收入《北大荒文学作品选》,1988年又被收入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小牌坊的风流娘们》一书;《路漫漫》于1987年发表在《十月》文学双月刊第6期。
  中篇小说《十三号盲流点》,是他在这一时期艺术创新的代表作。《黑龙江文学通史》一书对其艺术特色作了如下评析:首先,在题材上,这篇小说选材新颖独特。盲流,这一群体在当代中国特定的时期,曾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往人们都以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极少登上艺术圣殿,而在这篇作品中他们不仅以主人公姿态出现于读者面前,而且还受到高度赞扬。在作品中,不论是忠厚善良的“俺”,还是豪爽侠义的李祥,甚至连那个“臊性大”的吴贵喜也都被涂抹上几许圣洁的光彩。他们正像作品所说:盲流不是流氓,他们也是人,当之无愧的人,甚至是不可多得的人。小说的这一选材和对盲流的评价,可以说是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新突破。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这篇小说所刻画的人物个性都比较鲜明突出。像秦成宽的老成正直、李祥的豪爽仗义、沈小丽的温柔善良、吴贵喜的“臊性”,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对李祥形象的塑造更为成功。这个昔日退伍军人,因在家乡打死糟踏自己未婚妻的村里小头头而逃亡在外,后又见义勇为打死了一个小流氓。在盲流点,他与北京“知青”小丽相识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但得知小丽已有未婚夫后,即使小丽光着身子以身相许他也强压欲望予以拒绝。小说通过这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血肉丰满的李祥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在艺术表现上,这篇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生活加以提纯、净化的典型化反映,而注重原汁原味地展现生活,从而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对细节描写也不再苛求外在逼真,而注重作者的艺术直觉,着力表现生活真实经由作者心灵熔铸后的艺术真实。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这篇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深化。当然,这篇作品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艺术描写过于平实、简化。如对盲流所处自然环境的险恶、对盲流独特生活方式的描写都很平淡,缺乏艺术功力。二是对人物性格刻画也过于平面化、定型化。像喜贵的“臊”、“俺”的“善”、李祥的“豪”,几乎都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性格特征外化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就显得单一死板、概念化。三是情节处理简单化。如小说描写盲流们在“文革”期间,一切都苦不堪言,而粉碎“四人帮”后,他们立即皆大欢喜,一切都那样美好。这种艺术处理就过于简单,不够真实,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990年第5期《文艺评论》杂志对《十三号盲流点》是这样评论的:《十三号盲流点》保持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要质,而强化人物偶然的、琐屑的、日常的生存场景,对生活场景不再提纯,净化;力图显其原色原汁,直令人震颤的矛盾,不回避肉体与灵魂的双重痛苦,展示负重的人生和锈蚀的心灵。用变义的、颤动的、混合型的人触摸了一望见底透明单一的典型人物。
  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生活,是窦强中篇小说创作中所努力追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尊重生活,《十三号盲流点》所写的人和事,大都具有生活的原型,他们在我心中积贮良久,使我不得安宁。总想把他们写出来。是生活为小说提供了总体框架,我又充分地享用文学创作所赋予的自由权利,根据艺术构思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虚构、缀合和联想,把真人真事的生活依据和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最终统一于一个艺术整体之中。这个整体,以生活原型作依据,而生活原型的详细展开,则由自己去描述,不被真人真事所限制、束缚。诚然,盲流今天并未绝迹。北大荒现在仍有盲流来。可是,年代背景不同了,盲流的原因也不同从前。十三号盲流点儿上的几个人物,还是回家乡为好。“文革”结束了,驱使他们当盲流的历史条件改变了,新生活的希望在召唤,他们怎么能不回去呢?回家乡开始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正是我写这篇小说的本意。”
  继《十三号盲流点》之后,作者又推出了另一部中篇小说《路漫漫》,发表于1987年第6期《十月》杂志上。讲的是:解放军某部年轻的宣传干事杜成林,在患病住院期间,爱上了秀丽文静的护士张姿丽,俩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经张家首肯定下婚约。杜成林病愈归队后,不料团长将其小保姆——他老伴的外甥女刘秀娥介绍给他为妻。刘秀娥家庭出身好,根正苗红。杜成林出于不可告人的私欲,认为娶刘为妻有利于前途发展,并可攀上团长这门亲戚。在政治压力和地位观念的驱使下,违心地接受了团长撮合的这门亲事。由此,杜成林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夫妻生活却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文革”期间杜成林在北大荒遭到批斗,在饥寒交迫、万念俱灰时,刘秀娥竟与他“划清界线”,落井下石,使杜痛不欲生。在此时刻是张姿丽的一封来信点燃了他生的欲望和生活的勇气。在辞官失偶之后,杜成林已满头白发,但仍万里迢迢去大西北寻找张姿丽,以求获得失去了30多年真诚而又迟暮的爱情。《路漫漫》是一曲爱情的悲剧。悲剧的产生又和当时整个环境及复杂的历史背景纠葛在一起。小说的情节缠绵悱恻,如丝如缕,将人们带进了那段悲凉的岁月,揭示了一代拓荒者始终不渝的执著信念。
  总之,从《十三号盲流点》到《路漫漫》,我们既目睹了北大荒人由历史深处跋涉而来的沉重足迹,又看到了小说家窦强不愿重复过去,不断超越自己,进行艺术探索的身影。
          五、“本土”作家的代表——常新港、王左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垦区发生了深刻变化,到处是一派现代化城镇的景象。人们思想解放,一批“本土”作家、作者如雨后春笋拔节,带着青春气息的佳作面世。他们虽然保持了老一代北大荒作家的优良传统,但在文学新潮的冲击下,又有了新的审美追求,显露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美学特征。他们在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视角与方式上,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那种浅层次、表面化的反映,而运用了当代摄影新技术中的“广角镜”、“变焦距”的视角和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地向生活的深层掘进,着力挖掘人物内心矛盾,注重表现在独特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北大荒人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鲜明的个性,从而为北大荒的小说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北大荒这块沃土成长起来的常新港、王左泓就是新一代作家的代表。
  常新港(1957—),生于天津市。1965年随父母迁往北大荒定居。曾任《北大荒文学》、《北方文学》的编辑。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1年发表散文处女作《雪地上的诗》,讲述了一个北大荒孩子如何渴望熬过北方漫长寒冬的忧郁心情。1983 年,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儿童小说《回来吧,伙伴》,并获该刊好作品奖。之后,常新港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悲剧性较强的儿童文学,如《有这样一个村庄》、《独船》、《十五岁那年冬天的历史》、《山那边有一片草地》、《雪谷里》、《第一百零一座窝棚》、《光明树》等。有6篇小说收入《儿童文学选刊》编辑部选编的《全国优秀儿童小说选》。其中《独船》获1986年中国作协1980—1985年首届儿童文学奖。1985年《儿童文学选刊》辟专栏,连续3期,对悲剧小说《独船》展开了争鸣。有评论家们撰文评价说:“《独船》在当代儿童文学界开了悲剧之先河。”1989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儿童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紧接着又有长篇小说《青春的激情》(1991)相继问世。常新港因其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短篇小说《独船》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儿童文学奖,1993年获儿童文学奖。
  常新港的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而深沉,具有雄浑壮阔的阳刚之气。获奖小说《独船》就是其中一例。这篇作品围绕着红桨独船而引起的矛盾纠葛,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石牙同父亲张木头以及小伙伴的关系变化,把小主人石牙的孤独感形成过程和悲剧结局,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分明,读后给人一种心灵震颤的艺术感受。
  王左泓(1956—),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县,长期生活在北大荒。1981年调《北大荒文学》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1987年调入哈尔滨市文联,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小说《鬼峡》、《丑妮》、《邮递马车》、《魔鬼河》、《呦呦鹿鸣》等。
  中篇小说《呦呦鹿鸣》以优美的文字,流畅的笔调,描写了北大荒特有的冰雪世界。书中叙述了三个少年进入深山寻找鹿场被野兽惊跑的鹿群,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惊险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雪山、鹿群、猎犬,与狼群激烈的搏斗,打野猪,对付凶猛的雪豹等惊险的场景。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同时表现了少年儿童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和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1985年,王左泓又创作了另一部中篇小说《魔鬼河》。这是在儿童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不多见的主题,不多见的手法。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人们传说穆斯塔河的河床是亮闪闪的砂金铺成的,于是这条河流就像魔鬼似的不同寻常了。纷至沓来的淘金人在它的面前显示了各自的面目:善良与邪恶,纯真与麻木,文明与愚昧等等。天真的尤卡一活在他们中间,和美丽的姑娘乌日娜一道编织着明天美好的梦。为了到远方求知读书,他独自编扎了木筏,投入了穆斯塔河怀抱。全书充满浪漫和幻想的色彩。《魔鬼河》于1990年8月由少儿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曾受到少年读者的好评。
  王左泓的创作题材广泛、手法多变,既有大气磅礴、一泻千里的犷悍之气;又有委婉细腻、意趣缠绵的情愫。其中获奖小说《晚秋的网滩》,巧妙地把民族风情、乡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揉合,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了人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他们复杂灵魂和人性美。
          六、刘家祥中篇小说《破釜沉舟》的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当垦区的改革日益深化的时候,青年作者刘家祥的中篇小说《破釜沉舟》发表在丁玲主办的《中国》文学双月刊第2期上,一时轰动北大荒文坛。
  刘家祥(1958—),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人,1975年高中毕业,1976年投奔哥哥来到建三江分局八五九农场。历任生产队农工、排长、副队长,农场机关干部,1980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创办家庭农场,失败后以打工谋生。现为自由撰稿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绿洲》、《黑龙江日报》等数10家杂志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20余篇、中篇小说3部、散文50 余篇,著有长篇小说《多雨的季节》。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破釜沉舟》、《荒原作证》,短篇小说《不仅仅这样》、《下小馆》、《小玉》等。其中篇小说《破釜沉舟》被收入《北大荒文学作品选》。
  中篇小说《破釜沉舟》写的是某国营农场茂林生产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办家庭农场的故事:茂林生产队是一个贫困队,在全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涌动下,该队开始队长易人。主人公李丰当过农工、统计、油料员和农业技术员。他年轻、热情、有朝气,平时不吭不哈,肚子里挺有道。李丰不满意农场旧的管理体制,试图找出一条振兴农场经济的新路子,他揭榜自荐来到了茂林生产队。李丰上任后,采取单车承包,全奖全赔的办法,将土地、机车、农机具等全部承包给各家各户,办起家庭农场。他认为单车核算,按标准亩计件工资及大组承包的办法不完善,个人的经济利益与生产过程有关系,但与年终成果却联系不起来,不能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而办家庭农场就能直接把平时的工作量与最后的生产成果紧密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李丰采取的这种办法,受到吃“大锅饭”苦头的广大职工的拥护和支持,但也遇到某些守旧的、吃惯“大锅饭”、死抱住“铁饭碗”的人们的激烈反对和指责。在重重的压力下,李丰也由于坚持自己的做法而被停职检查。停职后的李丰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相信党的政策。他坚定地说:“我坚信办家庭农场这个招没有错,上级领导一定能支持我们,党中央一定会支持我们,用不了多久,家庭农场的东风还是要刮起来的。”事实正是如此,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李丰又重新担起队长重任。在他的领导下,职工办起了家庭农场,队里出现了专业户、承包户,忽然间,“茂林生产队的人们突然变得勤快起来了”。
  小说真实地描绘了黑龙江垦区创办农庭农场初期的情景,没有回避这场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塑造出青年改革者李丰的生动形象,歌颂了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笔锋所到之处,洋溢着时代的激情,改革者的锐气,对旧体制的怒斥,显示了作者对时代发展脉搏把握的才能,及其敏锐的思想,呼应了改革发展的大时代背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破釜沉舟》是刘家祥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中融进了他许多亲身经历。当时刘家祥在八五九农场的一个生产队当副队长,在工作中,他时常被旧的体制所困惑,备感改革的必要和紧迫。恰好垦区1984年试办家庭农场,他所在的生产队也是试点,他直接参与了这场变革,对此有切身的体会。尽管小说《破釜沉舟》随着家庭农场的夭折而一度不被认同,但后来家庭农场在垦区的蓬勃发展,并成为垦区当前最主要的生产体制,再一次显示了作者超前的文学目光。可以说《破釜沉舟》是北大荒文学史上一部少见的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说不仅为垦区的深化改革鼓了劲,加了油,也给沉寂的北大荒文坛吹进了一股强劲的春风,更为垦区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创作树立了榜样。时任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的赵清景看了小说后拍案叫好,并在百忙中亲自接见了作者,给刘家祥以巨大鼓励和支持。
  真实、亲切、可信,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破釜沉舟》的主要特点。作品及时地反映了垦区改革的伟大实践。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的改革情景,与农场改革的工作进程几乎同步,但他没有简单的图解政策,走过去的老路,而是用他的笔描写各种人物的命运:有在改革中伤心、彷徨、上访的老党员(《不仅仅这样》),有在承包中开始摆脱贫困、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老职工(《下小馆》),有在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之后起步,艰难创业的年轻人(《小玉》)等。
  刘家祥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生动、朴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比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了北大荒人的语言。或是写景、或是叙事,或是写人,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韵味,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作品的字里行间激情洋溢,惯用白描的手法叙述生活和人生的酸甜苦辣的遭遇,写人写景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当然,刘家祥的作品也有不足之处,结构不够精巧严谨,尽管写得比较从容,但铺陈得过开,往往收得急迫,仓促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