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郑加真与北大荒报告文学

第二节 郑加真与北大荒报告文学



               第二节 郑加真与北大荒报告文学
  北大荒文学创作在当代中国引起的许多轰动已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在以往崇尚英雄注重荣誉的年代,北大荒文学为人们提供了无数英雄形象,影响着许多热血青年奔赴火热的边疆建设。传统意义上的北大荒文学是以“歌颂”为创作基调的,如小说《雁飞塞北》、《大甸风云》,散文《大豆摇铃时节》,电影《老兵新传》、《北大荒人》等,报告文学更是如此,如《雁窝岛》、《在南泥湾的道路上》、《战斗在北大荒》等,无一例外地对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那一段历史有着积极甚至过热的描绘。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借助文学作品了解到的都是积极向上激动人心的革命场面。文学在精神层面上生发出来的社会影响远远大于审美价值,文学的教化功能一直处于强势阶段。
  然而,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长期从事北大荒编史志工作的郑加真不再沉默,他开始对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的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反思,探究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他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形成了长篇纪实文学《北大荒移民录》,以全新的观察视野展示了北大荒真实生活的各个不同侧面,全方位地透视了那场壮烈又悲哀、兴奋又痛苦、一片忠心却又有口难辩的开发运动,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故事和说不尽的话题,无论从文学还是从历史方面都很有价值,并为当时相对减弱的北大荒报告文学注入了活力。
           一、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及其贡献
  1988年《北大荒移民录》在第4期《东北作家》上发表后,立即又以16 万字的篇幅在《北大荒文学》上全文刊出,随后被《畅销书摘》等多家刊物连载或选载,以后作家对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定稿全称为《北大荒移民录——1958年十万官兵拓荒纪实》,由作家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了单行本。作为北大荒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者采访了许多已是垂暮之年的历史见证人物,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历时8 年三易其稿,实属工程浩大。由于作者本身即是当年十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员,当时发生的事情撞击心灵留下深深的思索。当历史迎来了新的转折之时,作者深感对历史留下真实记载的重大责任。书中提供的每一滴经验教训都是由汗水、泪水和血肉凝聚而成的。作品一经问世便被认为是“新中国历史和当代农垦史的缩影”。而作品的艺术价值远在史料价值之上,其中跳动着众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作者以史诗般壮怀激烈的大手笔,描摹下整个时代和整个历史事件的悲剧色彩,其浓烈与浸润程度远超过人们所感受到的。作者在该书的《代序》中说道: “人类总是看到月球的正面,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这个历史事件,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它的正面,未见全貌。《移民录》仅在这一点上填补了空白。”
  《北大荒移民录》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的纪实文学,是北大荒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全书共15章,以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奋战北大荒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上溯20世纪40年代下延80年代的垦荒故事为纵横,气势磅礴,运思宏大,极具见地再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作者深感于改革开放在垦区建设上的实际问题,在《代序》中提出了“移民垦殖”的概念,这对于一些响应党的号召开发北大荒的进步青年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将历史归位,先打扫浮在上面的泡沫则是作者在本书着力要做到的。
  《北大荒移民录》的突出贡献之一,是塑造了十万转业官兵的新英雄形象。比如王震将军、王正林局长、丁玲、聂绀弩等“右派”作家和诗人。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对平常人投注的热心要远远比大人物投注的热心多。那个“万里寻夫”的潘桂英,那个顶替丈夫戴上“右派”帽子的上尉女军医,那个刚直不阿的王云,那个桀骜不驯的湖南蛮子熊某,那个一生苦熬的气象学家蔡尔诚,那个“代食品”专家王敬之……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有血有肉有泪有汗,在情非所愿的历史境遇中,他们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超负荷地开荒种地,但在荒唐可笑的政治运动中他们却不容虚假,勇敢地挺身而出大胆直言,从而得罪了时代,成为戴罪之人。历史就是这样曲折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当年响应号召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作为建设边疆的旗帜被狂热地加以宣传,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包围着他们,在全国人民心中他们是地道的垦荒英雄。另一方面,他们中间许多人又同时背负着右派、中右、坏分子、家庭出身不好、历史有问题等政治包袱不被军队信任而发配到北大荒进行改造。在北大荒,政治上不被信任、身体上超负荷劳动、生存环境的恶劣、狂热的“二次反右运动”使得他们生活在残酷的自戮内耗之中。他们是英雄,干着只有英雄才干的事情。他们又是罪人,永远都有一摞档案压在身上不得翻身。从《永不放下枪》的作者日记中透露出当时“政治因素”在这场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中的绝对作用,到勘测设计人员的“边打边建”、刚到北大荒开发时面对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时的人心浮动、小马架里男女混居多户共居一室的原始穴居人情形,以及由马架而生出的爱情故事和悲剧性火灾,再到当代流人丁玲、聂绀弩等人以及右派向左村、云山水库疯狂会战、密虎铁路线会战,以及转业官兵的婚变、总部慰问团风波、大跃进时代放卫星拔白旗的“悲风事件”等二次反右悲剧,最终到三年自然灾害时“王团”的堕落、王正林的明察务实等等,作者纵几十年风雨人生路将背负着政治重负却将北大荒开发成北大仓的一代垦荒移民形象活生生地雕塑出来。他们是一群隐忍着荒唐命运,忠诚于国家利益的悲情英雄。
  《北大荒移民录》以时间为纵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构架,将人物命运和作者沉积多年的思考扭结着奔突而出,行文之间洋洋洒洒又充满着悸动和痛苦,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作品之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原因在于作者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者,他正是当年十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员,切肤感受,促使他在创作这部纪实文学时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因素。优秀的艺术创作从来都不光顾那些冷漠之人,距离产生美感,但并不意味着产生激情,没有激情的艺术作品终究难以打动人心。《北大荒移民录》大胆地将月球的背面展示给我们,告诉人们的不仅是那些流着血泪和汗水的满是冤情的故事,而是人类对真正正义的追求永不回头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北大荒移民录》是当代古典主义精神的产物。而以反思形象出现,又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当代北大荒文学创作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北大荒移民录》语言凝练而精彩,在每一章节里都可以读到一些令人沉思不语心灵颤动的句段:“别揭十万官兵的伤疤了,早年的伤痛和泪水已经太多,还是多摆摆英雄业绩和农业现代化的成就吧!”(摘自第十四章七十一节)“不,如今已不是当年光顾往脸上贴金的年代了,我们不需要那种虚假的光荣和伪装的神圣。睁大眼睛,解剖一下这个历史事件的得失与是非,这才是真正拓荒者需要的勇气。”(同上)“作为一名老兵,我不仅要将这个历史事件的伟大和智慧展示出来,也要将这个事件中的不公与愚蠢公之于世。我不是道德法庭的裁决人,但也不妨对这个伟大事件作出道德的评判。”(摘自第二章十三节)“人们渐渐地发现,辉煌与阴暗、成就与失误是一同播种在这块被人誉为神奇的土地里的。”(同上)除了这些理念性极强的语言之外,作者还有更形象化的语言,比如把叮在身上的蚊子之多,形容为“像撒了一层芝麻粒似的”,把“右派”、军人中有“毛病”的人发配来北大荒,比喻为“像城市将垃圾倒在郊外,像欧洲将有毒的工厂废物倾泄在非洲……”等等,都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也明显地赋予了作品历史批判性。
  1995年秋《北大荒移民录》出版后,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被誉之为“新中国历史和当代农垦史的缩影”。《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此文是“着力追求的是一种严峻的真实感,巨大的思想力量,以及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北大荒无疑是一座丰碑,尤其是1958年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十万官兵开赴北大荒和建设北大荒的丰功伟绩,正是由每一个垦荒者心中的丰碑筑成了他们心中巍峨的长城。《移民录》的重大价值之一,正在于为历史填补了一项空白,为人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二、《中国东北角》在北大荒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东北角》初稿(原名《大荒魂》,约8 万字)首刊于《党的生活》杂志,1995年全年连载,获得好评。该刊发表一位大兴安岭的读者来信说:“应把《大荒魂》作为党课教材。大荒魂实际上就是党魂、国魂、民族魂!那些垦荒战士不愧是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们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优良革命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有的读者还来信,建议作者将此文扩写成书,予以出版。
  1996年第2 期,《党的生活》杂志社发表题为《北大荒精神世界的拓荒者》的评论文章,称之为:“这是一部反映半个世纪以来北大荒开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宏大的作品。这是黑龙江省第一次对弘扬北大荒精神起到了巨大的阐释与推动作用。作品史料之丰富,震撼力之大,在北大荒乃至全省实属罕见。”郑加真在这部书中,第一次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和大量的珍贵史料,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百万大军开发北大荒这个伟大事件。1997年,《农垦日报》全年连载此稿,使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这样,便确立了作者扩写此书的念头。因《党的生活》每期刊登的篇幅有限,全文33节,只是提纲挈领地简叙北大荒的开发历史,没有展开来写,好多事件、人物和素材未能容纳进去。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大荒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路垦荒大军、三代北大荒人的可歌可泣的奋力开发史,是需要有一部全景式、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黑土地巨变的书,来弥补目前的空白。
  1996年下半年,经郑加真、杨荣秋通力合作,以《大荒魂》为框架、重新构思,设立新篇章,终于在年底完成了此书的初稿,并定名为《中国东北角》第一部《苏醒》。《农垦日报》破例地于1997年全年连载此书的第一部《苏醒》,使作品扩大了影响,并进一步赢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北大荒人)的支持。使作者深受感动的是许多读者来信鼓励,有的寄来了宝贵资料,有的对某个事实进行了核实校正,有的读者还热心地将每天的报纸剪下来,并真诚地希望早日看到本书的出版。然而,从内容上看,只是叙述了北大荒的开发阶段,即1946年至1957年间十路垦荒大军并肩开发黑土地的艰辛历程。故冠以《苏醒》,寓意黑土地终于苏醒了。其后,将是《磨练》和《崛起》,进一步描述北大荒开发进程中的成就和失误,在曲折中前进,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时期,黑土地作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而崛起于祖国东北角。
  《中国东北角》,三部曲《苏醒》,《磨练》,《崛起》(长篇纪实文学·1998~2000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全书35 章204节,反映北大荒从解放战争“炮火震醒北大荒”至“共和国50周年”,半个多世纪的荒原开发、变迁和发展。作品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结构宏大,事件与人物并重,叙述了十多路垦荒大军前赴后继开发大荒原的历史事件,以及三代北大荒人为国家创“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所做出的贡献。作品涉及人物众多,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震等对北大荒开发的关怀,到复转军人、城市“知青”、大专学生和各地移民中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构成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吕中山评价说:读过《中国东北角》总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是北大荒那种磅礴的气势,北大荒独特和神奇的强烈碰撞。我觉得这三部曲震撼心灵的可能是‘三大’,即大气度,大布局,大写意。一、大气度指内容有深度,作者对百万垦荒战士历经半个世纪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给予了形象而生动的解答。二、大布局,从纵向看,这部书写的历史跨度大,涉及世界三大黑土带和俄、美、日对北大荒垂涎等等,写的人物多,分布面广,十多路垦荒大军来自五湖四海,书中写有姓有名有活动的人物有数百人,还写到我国三代领导人对北大荒的关怀。全书墨饱色足,酣畅淋漓,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真实感。三、大写意,这部书的笔墨厚重凝练,情感火热浓烈,用宏大的生动画面歌颂抒发了北大荒人的英雄气概。同时,还显示出全书的史诗感和沧桑感。三部曲给整个北大荒写传,用大写意的方式,让人体会到北大荒的发展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在大写意的同时,作者没有忽略对人物形象和细节的精致描写,用形象语言和真实画面再现了北大荒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认为这一点写得非常成功。”
  《中国东北角》,不仅以厚重凝练的笔墨、饱满深沉的情感,描绘出百万大军开发北大荒绚丽画卷,更是一部气势磅礴的记述中国向现代化大农业挺进历程的史诗。作品带有沉甸甸的历史感,有深度,有力度,有气势,更有价值,对当代农垦史乃至新中国历史都是一个重大贡献。
  2004年,作者又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中国东北角·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