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反映北大荒少数民族内容的作品

第二节 反映北大荒少数民族内容的作品



             第二节 反映北大荒少数民族内容的作品
  北大荒这块神奇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也引起了垦区汉族文学家与艺术家们的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垦区少数民族的内容的作品也占一定比例,突出的有省内著名作家韩乃寅、平青、丁继松、曲洪智、赵国春等。
             一、韩乃寅的“鄂伦春三部曲”及其他
  韩乃寅,194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68年从黑龙江省鸡西市下乡到嫩江县境内的山河农场,1977年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韩乃寅开始了儿童小说的创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反映少数民族少儿生活的。长篇小说《断线风筝》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相继出版了中篇小说《箭娃》、 长篇儿童小说《密林虎啸》和 《血溅蟒猊峰》,合称“鄂伦春三部曲”。
  小说《箭娃》在并不离奇的故事中,着力刻画了有个性的箭娃形象。他“圆溜溜的脑瓜儿,水灵灵的大眼睛,圆乎乎的小嘴,胖笃笃的样儿, 一跑一蹦高, 就像草原上刚能撒开蹄儿的一头小马驹”。他“蹭蹭地爬树,活像灵巧的猴子”。作者还以极富象征意义的鄂伦春人狩猎工具为线索,引出一系列故事情节——一副弓箭主宰着箭娃的命运,他的阿爸、阿妈就是因为这张弓搭上了性命。当箭娃渡过界河后,发现那张弓落在了钻天杨的小树杈上,他因此挨了爷爷两耳光。为了取回那张弓,他历尽艰险,也险些丧命……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完成了人物的形象塑造。
  韩乃寅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密林虎啸》,表现了鄂伦春人民与日寇、汉奸作斗争的惊险故事。小说以小兴安岭为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通过乌力楞、大仙人柱、信恩都力神、打仗冤家等制造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英雄莫格拉在虎狼出没、毒蛇盘山的险恶环境中斗虎、救阿涛、与头人亲兵斗智、消灭日寇等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智谋,展示了鄂伦春人特有的性格与习俗。
  《血溅蟒猊峰》写的是全国解放前夕,鄂伦春族少年协助深入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解放军小分队剿匪的故事。作品情节曲折,内容惊险,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秘色彩,展现了鄂伦春人的英勇形象,是一部值得青少年阅读的好作品。
  2002年3 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韩乃寅的儿童小说选《回声》。书中收入了上述反映鄂伦春族少年故事的三部作品。
               二、平青的民族风情散文
  平青,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从1958年开始到1991年的33年间,他创作了多篇反映北大荒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描写赫哲族人生活的《乌苏里江的渔火》、 《冰上行》、 《捕鳇记》、《微笑的眼睛》, 描写边疆少数民族抗击倭寇的《古战场遐思》, 以及描写鄂温克族汉子的《花儿,开在悬崖上》等。这些散文,突出的特点是铺张扬励,酣畅淋漓,笔调热烈清丽,在人与事之间穿插着如诗如画的景色描写。如《乌苏里江的渔火》,作者这样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半天绚丽的晚霞,把蓝色的江水映得金波荡漾。那一艘艘渔舟开始夜班作业了,载着满船霞光离开了网滩。小尤领着我上了一叶小舟,准备去看渔火。驶船的是位银发白髯的赫哲族老玛发。小尤向我介绍说,老人是他的爷爷,从前是捕鱼队长,……老人驶的船格外稳,我觉得小船恍惚在彩霞上飘似的。……
  在平青的眼里,北大荒少数民族都是那样的骁勇、善良、豪爽和淳厚,以至使他的心一再浮动,脑子里产生幻觉,思绪也长上了翅膀,飞回到那逝去的历史里去。
  300多年前, 现时的同江镇只是个叫哈苏苏的小屯子。在江口一带,居住着赫哲族、满族和汉人,三个民族就像是亲兄弟一样和睦相处,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耘、渔猎,过着富足安宁的生活。……
  ……
  “船,船,船!”
  孩子们的欢叫声,把我从遐思中牵回来。……
  船?!
  我心头一颤。是啊,多么像古代赫哲渔民的桦皮小舟啊!在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就是驾驶着桦皮小舟,在三江上捕鱼。当沙皇的侵略魔爪伸到三江时,他们也是驾着桦皮小舟,手执利斧、鱼叉,驱赶入侵者。……
  这是平青在《古战场遐思》里联想的一段话。看得出,他对北大荒的少数民族是充满敬佩之情的。而最令平青倾倒的,是北大荒少数民族那种风情独具的生活情调。如散文《冰上行》中,他这样优美地进行描绘——
  蓝色的冰江,纵横交错着深深的裂痕,宛如是一块块蓝水晶拼凑起来的。晶莹的冰层里,嵌着数不清的雪团儿,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洁白闪亮,宛如秋夜那满天的银星。
  我们的马拉爬犁,像是一叶轻舟,在冰上飘行,在星群中遨游。
  老人是位赫哲族的老玛发,远近闻名的伊玛堪歌手。他用浑厚深沉的歌声,给我编织梦境:
  ——蓝色的乌苏里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江,最富有的江,流着金,淌着银;
  ——寒魔眼红了,施展了魔法,用寒冰封住了乌苏里江,锁住了金银财宝;
  ——赫哲族出了个莫日根,和寒魔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劈开了坚冰,赶走了寒魔,赢来了满江欢笑满江歌。
  ……
  “叮当,叮当——”
  冰江上传来清脆的铃声,我从梦幻中回到现实,寻觅铃声。
  “叮当,叮当——”
  急促、清脆的声音来自江湾。
  爬犁拐个弯,一幅奇景跃入眼帘:晶莹的冰江上,伫立着一座小木屋,铁烟囱直指蓝空,吐出青烟。
  谁在冰江上居住?
  老歌手笑了:“有个发家致富的老莫日根,日日夜夜‘坐冬库’捞金捕银。”
  小木屋架在大爬犁上,门口堆着一堆小山似的冻鱼。木屋里炉火正旺。铁炉上的小铝锅,热腾腾地喷着乳白色的气体,溢散着鱼香。
  ……
  老渔翁邀我们坐在炉边的熊皮垫上,饮一口醇米酒,喝一口鲜鱼汤,心暖了,脸热了,老渔翁的眸子亮了,打开了话匣,心坎上喜悦像流水般溢出来。
  如此童话般的冰雪世界,怎不令作者心往神驻、乐不思蜀了呢!他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红叶情》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如果说,我刚到北大荒那阵,是用猎奇者的目光来看北大荒的话,那么,后来却是从主人翁的角度来看待北大荒的一切的。我对北大荒产生了真挚的爱,远远地超过了我对江南故乡的爱。”这种情结,显然包含了对北大荒少数民族的爱。
               三、丁继松的民族生活游记
  丁继松是以写游记著称的北大荒散文作家。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创作并发表了数十篇记述北大荒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其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蓝色的乌苏里江》是他的第一本游记。书中,作者在《狗橇和木刻楞》、《勇敢的赫哲人》等篇章中,介绍了赫哲族人特有的生活习惯、人物经历,以及他们的历史变迁,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真实感。例如,在《北大荒风情》一文中,作者这样描写他参加赫哲族渔民举行的“打开江鱼”宴会——
  在这丰盛的餐桌上,放着八盘菜,有六盘是用鱼做的。做法又不重样,除了炖、烧、炸、炒外,还有一盘“杀生鱼”。这是用新鲜鲤鱼肉切成丝,浸在醋里,加上葱、姜、蒜、辣油等调料,再放入粉丝、绿豆芽,拌起来吃,吃进嘴里,鲜嫩滑口,满嘴生香。……
  酒过三巡后,酒桌上一个老人,微闭着双眼,用筷子轻轻地敲击着酒碗,歌声便从他嘴里飞出:“赫尼哪,赫尼哪改根,住在松花江中游的香叟莫日根,你真厉害呀,你真煞愣,头两天我这里,来过一个莫日根……”
  歌声吸引着我,我注意这位老人,他的脸清癯、瘦长,两道浓黑的眉毛下面,有一双赫哲人特有的犀利的眼睛。……
  接着,作者又简要描绘了赫哲族渔民住所的情景——
  在墙壁上,至今仍然悬挂着僵硬的熊皮、狍子皮和一架铁褐色富有装饰性的鹿角。一支枪托已经发黑的俄式猎枪,斜倚着门角里。……
  已故著名作家茅盾在读了丁继松《蓝色的乌苏里江》后,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这是一本颇能引起小读者兴趣的游记。”
  在此之后,丁继松又在《漫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上》(均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文集中,描绘了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其中,以刻画北大荒的狗爬犁最为引人——
  爬犁即雪橇,约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用几根木棍结构而成。两头微向上翘,上面铺以狍皮,可以坐人也可以载物。拉爬犁的狗有五至七只。这些狗都经过驯化、训练。特别是“头狗”——即领头的狗,要善于领悟驾驭者的意图,能按照驭者吆喝声而行动。群狗使役时脖颈上都挂着一串铜铃,在雪地上跑起来时铃声阵阵,颇为壮观。
  这种描写,文笔清新流畅而又富有神韵。他在一篇传记中写道:“北大荒的神奇诱人不仅在它的山水壮美,更在于这块土地上,在世世代代开发中,产生至今仍在延续和吟唱的古老而凝重的歌。”
  1981年,丁继松所著的《航行在黑龙江上》一书被中国少儿出版社收入“可爱的祖国丛书”中。 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 作者在这本书里分别描述了生活在黑龙江上游的鄂温克族和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在《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活》和《林海之舟驯鹿》两节中,作者介绍了鄂温克族的来源、生活区域、生活习俗及他们与麋鹿的密切关系。而在《鄂乡作客》中,作者则真实地记录了鄂伦春族村寨的风土民情、生产方式及人物特性等,使人从中学到许多知识。
  此外,丁继松还在各大报刊及出版物上发表了《赫哲剪影》、《江上飞来“伊玛堪”》、《黑龙江上捕鳇鱼》、《赫乡漫记》、《渔民画家》、《熊肉宴》等描写少数民族的散文和游记20余篇。
               四、曲洪智的赫哲渔猎作品
  40多年前,在黑龙江下游,一位愣头愣脑的年轻人捕鱼归来,刚刚放下手中的鱼网和船桨,就用他那只粗糙的大手握起笔来,点灯熬夜,搞起了创作。这位青年就是曲洪智。他说:“1962年,当我初次登上勤得利农场渔场江边时,北大荒那粗犷辽阔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我。特别是当黑龙江一夜之间轰然冰开,那翡翠般的冰排一泻千里,江上飘起阵阵渔歌时,更使我陶醉、痴迷。于是,我从心里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喝着黑龙江水,守着赫哲族人,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到农场不久,他就写出了反映渔村妇女生活的小小说,发表在《合江农垦报》上。这使他欣喜若狂。之后,他又发表了散文《渔工的夜晚》等。而侧重反映赫哲族人生产、生活的则主要体现在小说《圆月》、《“莫日根”和日本女人》、《网滩上》、《绝技》、《鱼圣》、《锁着眉头的“莫日根”》、《冬夜渔火》及散文《初作赫家客》、《赫哲人的“三生鱼”》、《喷香的塔哈拉》、《网滩渔歌》、《亮子口断想》、《兀惹城怀古》、《夜闯乞勒伊》及报告文学《黑水渔歌》中。
  曲洪智的小说,都选材于他身边发生的事情,因而人物形象逼真、淳朴自然,符合北方民族的特点,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如《鱼圣》中的赫哲族渔人尤金,能通过些微动静,判断出什么地方有鱼,并且知道都是一些什么鱼,这些鱼在干什么。只见他“操起鱼叉,向一棵颤抖的小草猛地掷去。只听‘噗啦’一声,叉柄带着一溜水花,向泡中飞去”。当作者飞舟前往,抓住把柄才看清,“那三股钢叉与4 尺长的木柄是活动结合,一旦叉中猎物,叉头便脱落,叉柄浮在水面,有网绳与叉头连接”,使猎物难以逃走。这就是赫哲族人的智慧结晶。在《锁着眉头的“莫日根”》中,作者更是佩服赫哲族英雄(莫日根)老董的捕鱼技能。
  一次,一家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反映赫哲人渔猎生活的纪录片,走了几个网队都没有拍到理想的镜头。那位女导演慕名来求老董。老董不咸不淡地说:“看看吧。”他真的下江看去了,划着他那只心爱的小“快马子”,一去就是两个多小时。他汗津津地回来时,已是半上午了。女导演着急地问:“怎么样?”他只回答:“上船吧。”
  船到腰屯滩,网刚开完鱼就炸群了,只听下饺子似的,一片“噼啪”声。那是一群少见的胖头鱼,一网捕到一万多斤,乐得女导演谢天谢地。后来那部片子上演了,很轰动。
  在这里,作者简单的几笔勾勒,就把赫哲人老董的性格及其本领活生生地显示出来,让人难以忘怀。
  曲洪智还善于创作散文。他的散文,凝重平和,有气韵,有情感,如银泻地,读来不无轻松之感。在他看来,赫哲族人聚居的地方,虽是水乡泽国,却是难得的世外桃源。因为,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常常免费供他鱼吃。
  一只炕桌放在了面前。老董拎来一壶散装白酒。女主人把一盆白花花的清炖胖头鱼端上桌来。奇怪的是,殷勤的女主人却把一个硕大的鱼头盛在碗里,恭恭敬敬地放在我的面前。
  ……
  老董说:“我们民族的规矩,鱼头只敬给长者和尊贵的客人。今天你是贵客,才有这个享受。何况那还是一个胖头鱼头。”接着,老董又给我讲了一套嗑儿:胖头脑袋重重唇(一种小型鱼嘴),鳇鱼脆骨鲶鱼尾。老董说,那是鱼类最美味的地方。
  他把这件事情,写入散文《初作赫家客》中,充分体现出了赫哲族人的豪爽、善良。类似带有民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在曲洪智的散文中比比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搞创作的方向,就应该紧贴生活,宣扬真善美,给人留下一点温暖和光明。”这个追求,成为他创作的主旋律。
               五、赵国春的民族文学情结
  在北大荒的文坛上,赵国春可以说是独辟蹊径的成功者。他从1978年开始发表和集录文学作品,涉及垦区少数民族的内容有民间文学集《北大荒风物传说》,个人专著《北大荒风情录》、《并非亘古荒原》、《游黑龙江》等。这些作品,部分被收入他出版的散文集《荒原随笔》及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作品选》中。
  赵国春是一位难得的有心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垦报社创办了《每周一场》专栏,其中的“场内传说”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于是以此为线索,广泛加以收集整理,共计105篇、12万字,于1994年列入黑龙江农垦志资料丛书出版。紧接着,他又博采百花,用了2 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被列入“北大荒文丛”的18万字的《北大荒风情录》的写作。在这本书里,涉及少数民族内容的有12篇,如《悠久的历史》、《富饶美丽的黑土地》、《都市里的绿洲》、《祖国最早拥抱阳光的地方》、《黑龙江畔的“鱼亮子”》、《天下第一场友谊》、《兴凯湖畔的鱼米之乡》、《小兴安岭西麓的粮仓北安垦区》、《昔日的“宫艺园”九三》、《金界壕内的著名灌区查哈阳》、《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之乡》和《黑龙江腹地的绥化垦区》等,占整部书篇目的40%。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郑加真在为这本书作序中指出:“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然而这项工程竟在这位年轻的笔耕者手里完成了。”“从这部长篇散文游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艰难跋涉的足迹和辛勤耕耘的汗水……”“填补了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的一块空白。”
  赵国春的少数民族散文,借鉴了概貌通讯的写作手法,用语平实,没有议论、抒情及更多的装饰词藻和美妙结构,只是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多个方面加以介绍,像百科全书,让人看完之后,即了解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人物的全貌,因而属于“概貌散文”类型。如在《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之乡》一文中,作者先是介绍了富裕牧场名字的来历、创建时间、历史沿革、土地面积、人口来源及组成等。接着,便重点介绍起柯尔克孜族来,包括他们最早生活地点、移居黑龙江的原因、生活习性、婚恋特点、节庆信仰等。为丰富文章内容,作者还讲述了在富裕牧场流行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最后,作者介绍了柯尔克孜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其代表人物吴占柱等。文章有总有分,层次分明,可读性强。
  通过创作、编辑和出版有关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的故事、散文、游记等,使赵国春与少数民族有了不解之缘。1997年,他作为北大荒文艺访问团的一员,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回来后,就写了10多篇散文和游记,其中一篇名为《我的维族朋友热依木》,表达了他对维吾尔族司机的美好印象。该文章已收入他的《荒原随笔》一书中。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约赵国春写一本有关北大荒名人的书, 他在搜集大量素材时, 也没有忽略少数民族。经筛选,他写了《“柯尔克孜之鹰”吴占柱》一文,编入他的《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专集中。
  《北大荒风物传说》是赵国春创作的第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也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1994年8月,经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列入《黑龙江农垦党史·农垦志资料丛书》14卷出版。该书收入了赵国春近年来搜集整理的流传在北大荒的民间故事105篇。如《象皮山传奇》、《扣锅泡的来历》、《勤得利的由来》、《小清河与梅花鹿》等。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北大荒文联副主席王广贺同志,为该书写了序言,对赵国春的勤奋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10多万字的传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是具有北大荒特色的,它的出版,对于研究我们北大荒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是很有价值的。赵国春同志是一个有心人、热心人。收入书中的100 多篇传说,都是他挤出业余时间,苦心搜集和整理的。这几年,他进城后连续搬了3次家,动荡不安的生活,简陋的写作条件,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都没有动摇他的写作。对于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源于他对北大荒这块黑土地的热爱。”
  2005年,赵国春作为5位直接参加编撰工作的编委,参与撰写《北大荒少数民族》一书,负责文学部分。该书2006年4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
              六、其他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
  北大荒少数民族的悠久与神奇,也引起垦区其他汉族作家、艺术家及文艺爱好者的兴趣,根据掌握的资料,享誉全省的垦区著名作家郑加真曾以牡丹江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多民族组成)的故事为题材,与肖沉合作,写过12 万字的报告文学《战斗在北大荒》,1961 年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老作家林青在对北大荒产生深厚感情后,以书信形式,写出了散文集《冰凌花》,展示了北大荒的昨天和今天,于1962年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老作家姚中瑨、王吉厚在牡丹江农垦局工作期间,通过与赫哲族人接触,写了《渔歌》、《送赫哲“先生尼”》、《领路的赫哲青年》等诗篇, 在《北大荒文艺》上发表; 散文家林哨在垦区生活24年,写下了《北大荒猎鹿》、《在赫哲渔村》、《挠力河》、《尤拉伯伯会打猎》等反映边疆民族风情散文,在《农垦报》及《北大荒文艺》上发表;已故阿城师专副校长、教授常青在“文革”遭受严重迫害时,创作了反映我边关军民抗击沙俄的30万字小说《三色水》,1980年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出自垦区的黑龙江省著名作家王左泓,以勤得利农场的民族风情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晚秋的网滩》,于1985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此外,还有垦区知名作家程仁韶创作的散文《额图断想》、《葡萄串串寄深情》、《杏呀,杏》;《北大荒文学》主编、诗人张玉林创作的诗歌《乌拉本德的奔马》;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孟达创作的散文《索伦岗上的传说》;省内知名作家袁凤鸣创作的散文《“圈儿泡”风景》、《揭开“牧界坊”之谜》;垦区知名作家、齐齐哈尔农垦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傅强采写的人物传记《展翅的雄鹰》;垦区著名女诗人、《农垦日报》记者王军创作的诗歌《街津口》;省作家协会会员毛飞采写的传记《柯尔克孜之鹰》及鸭绿河农场史志办主任郭德文创作的散文《祭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