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20世纪70—8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
第二节 20世纪70—8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
第二节 20世纪70—8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
20世纪70-8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是从豪放的原始美感向装饰性、人工美的审美取向的转移。千里沃野,万顷良田,作品中充满着对垦荒者劳动成就的赞颂及难以掩饰的丰收喜悦。装饰性的手法及北大荒地域风情因素的渗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风格。
一、“文革”时期的北大荒版画
1962年,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的骨干晁楣、张作良、张祯麒、杜鸿年、张路、刘洛生等人先后调离垦区。1963年,合江农垦局和牡丹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总局机关迁移到佳木斯市。随着这次机构变动,原牡丹江农垦局北大荒画报社和农垦报社被撤销,郝伯义、李亿平、徐楞等人由虎林县调到佳木斯市,被安排在总局宣传部文艺组、东北农垦报社和总局机关俱乐部等单位搞美术工作。
他们和原来就在佳木斯的杨凯生、廖有楷等人一起,形成新的垦区版画创作群体,后来又正式成立美术创作室,在总局政治部宣传部门领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美术创作。1963年7月,总局在佳木斯市举办了 《东北农垦总局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国画、油画等100 余幅, 其中版画40余幅。1964年8月,又在佳木斯市举办《第二届东北农垦总局美术作品展览》, 展出各种作品100多件,其中版画作品30幅。同年12 月,郝伯义、吴哲辉、李亿平、徐楞、廖有楷、杨凯生的版画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
正当垦区版画创作重整旗鼓,努力攀登,沿着已经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走向新的繁荣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使政治陷入危机,经济濒临崩溃,文化艺术受到严重摧残,北大荒版画自然也未能幸免。1968年,东北农垦总局被撤销,成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东总”机关人员大多数被下放基层。在机关的几位版画创作骨干也随之下放:郝伯义去三师(红兴隆管局),李亿平去十八团(友谊农场),杨凯生去八团(二九○农场),廖有楷去三十二团(北兴农场),徐楞去独立一团(嘉荫农场)。由此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解体了。
1970年冬,兵团政治部举办了一次美术创作学习班。当时,在思想文化界流行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话:“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占领,资产阶级必去占领,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这是兵团举办美术创作班的理论依据。这次学习班有20多名学员,全是下乡知识青年,老作者只有杨凯生和孔祥生参加。办班期间对北大荒版画进行了批判,说它过多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是资产阶级闲情逸致,渲染了没落阶级的颓废情调,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艺术典型。同时要求描绘工农兵,要做到“三突出”,主题先行,文艺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
这次美术创作学习班,所批判的和所倡导的,显然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一种表现。应该说描绘风景是北大荒版画的一个特点。大自然历来是人们的审美对象。山水画或风景画,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是人类艺术的宝贵遗产。老作者杨凯生,得知这次学习班要批判北大荒版画,便借故请假退出了学习班。这次办班,由于老作者们的抵制,原订传授版画创作技艺的计划未能实现,其他绘画的创作成绩,亦因各种原因收效甚微。
自1971年到1976年,兵团政治部每年办一次美术创作班,采取分散创作,集中提高的办法。由于受北大荒版画的影响,搞版画的作者越来越多,加上几位辅导老师是搞版画的,创作班便逐渐向版画倾斜,最后变成了单一的版画创作班。
创作班发扬北大荒版画初创时期的传统,一间大屋子,几张大桌子,由于版画创作的特点,整个画室像一间手工作坊。 几十个人挤在里面, 夜里有人要睡觉,就睡在靠墙的板铺上,睡在几张桌子上,睡在堆放的胶合板上。一日三餐,有的去招待所大食堂,有的在画室里自己做饭,有的买点干粮边作画边吃。其艰苦奋斗的情形,与五、六十年代初创时期是极其相似的。
办班期间,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尽可能使学员得到更多的知识。1973年他们请来人民美术出版社沈鹏、安静、李平凡等几位专家学者,给创作班讲课,教授版画刻印技法。此后几年,他们组织青年作者出去参观《首届东北三省版画展》、《庆祝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庆祝粉碎“四人帮”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 还以兵团宣传处名义,组织100多幅版画作品,深入农场、生产队,巡回展出10多次,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让版画原作同垦区职工群众直接见面,既丰富了农场的文化生活,又扩大了版画的影响。
坚持业余创作是北大荒版画的传统。每期创作班结束时,郝伯义以及有的老作者都帮助学员构思一张草图,给他们带上木板、刻刀、纸张、颜料等等,使他们回去之后能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搞创作。并同他们保持通信联系,向他们传递创作信息,随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业余创作的优势,不仅在于有广泛的群众性,而且在于作者不脱离生活。初登画坛的“知青”作者,在十年动乱的环境里,极“左”思潮泛滥之时,能创作出大批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版画,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来自基层的业余作者。上海“知青”陈宜明和北京“知青”史果创作的版画《老班长》是个突出的例子。陈宜明和史果下乡刚到农场时,他们不会使锄头,老职工手把手地教;不会开拖拉机,老驾驶员耐心地传帮带;冬天参加修水利,棉衣和棉鞋最容易潮湿和损坏,老职工趁他们晚上睡觉时,在灯下帮他们烘干补好。他们离开父母,告别城市,来到北大荒,在农场得到了老职工的关怀,使他们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老班长》画的就是老职工在灯下补鞋的情景,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诗情画意中蕴含着深刻的主题,若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创作出来的。
兵团时期把办班和业余创作结合起来,收到了丰硕的成果。从1971年到1976年,总共举办6期美术创作班,共计创作版画200多幅,油画50多幅,国画60多幅。这些作品除了参加展览和在报刊上发表,还出版了《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青年版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广阔天地绘新图》兵团业余版画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扎根边疆版画选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等10多种画册、选集和挂历。还有陈玉平的《耢雪催春》等一大批版画参加了出国展览。上海美术学院附中教师王德源,是当年兵团美术业余作者,他回忆说:“北大荒的版画之所以能够有着广泛的影响,不是偶然的。它不仅有着优秀的开拓者,还有着充满热情的承上启下的一代优秀的组织者。所以每一批新到的作者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激励。”
二、北大荒版画的传承者——郝伯义
郝伯义(1938—),山东省牟平县人。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学员、长春防空军学校任美术员,1958年随同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在北大荒版画开拓者晁楣、张作良等人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从事版画创作。现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副院长、北大荒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
上世纪60 年代初,张作良、晁楣、张祯麒等一批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们相继调离垦区。兵团要找一位美术创作班的主持人兼辅导者,在仍留在垦区的几位画家当中挑选了郝伯义,让他留下来苦心经营北大荒版画群体创作这一方事业。为了将分散在全省众多农场中的美术爱好者集中起来,开办美术班,郝伯义颇费了一番工夫。现侨居澳大利亚的画家王兰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当时因为她的父母被错划为右派,所以她到兵团司令部参加创作班受阻。郝伯义写了许多求援信,费了许多口舌,设法把她调离原单位,调动手续足足办了10个月。”当时,得到类似帮助的,又何止王兰一个人。参加创作班的学员绝大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他们在“文革”中,受红卫兵造反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上大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图解政治口号,把绘画当作单纯的宣传手段,无视艺术真实和美学追求,领导者稍有“越轨”便起来造反。郝伯义面对这些公式化、概念化、图解式的所谓创作,感到棘手。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引导他们描绘真实的生活,会被指责为“复旧”;要求他们按创作规律行事,又怕被视为“黑线回潮”,创作班被贴大字报的事时有发生。郝伯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决定发扬北大荒版画的优良传统,从引导他们画自己熟悉的垦区生活入手,逐步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创作方法。杨凯生、廖有楷、方元等几位老作者,后来还有李亿平,也积极协助郝伯义作这方面的辅导工作。他们在学员中开展互教互学活动, 组织较强的作者帮助较差的同学。 有时还把学员们带到农场生产队,把草图挂在食堂或俱乐部,请“贫下中农”评头论足,借用基层观众的影响力坚持正确的东西。针对学员基本功不够用的情况,他们发给每人一个速写本,白天随时写生,晚上集体画素描,就连看电影的时候也带上速写本,见有好的画面或镜头立刻记下来,或事后追忆画下来。
就这样,郝伯义坚持每年办一次班,每次3至5个月,接连办了7年,直到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总共培训274人次,这批学员先后创作美术作品473 件,参加过2 次全国美展,1次全军美展,2次全省美展,在国外展览240幅。编辑出版了《青年版画作品选》、《广阔天地绘新图》、《画辑》等8 种画册。有近百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这些人就是北大荒版画的第二代作者。这些作者返城后,共有70多人分别成为专业画家、美术学院教师、美术编辑,有的还当上了美术高等院校的研究生。
当这些“知青”作者陆续返城之后,往日热闹的美术创作室突然变得冷冷清清。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面临着作者不足的困境,有不少人说:“北大荒版画这回可完了!”郝伯义独坐空室,经历一段寂寞和惆怅之后,决心重建版画创作队伍。有人担心农场的孩子笨,缺乏必要的素质和灵气,怕培养不起来。郝伯义却看到他们生在北大荒,熟悉并热爱北大荒的长处。
于是,郝伯义带着严重的肝炎病,每日不断地吃药顶着,从松花江两岸到黑龙江边,从完达山麓到大兴安岭脚下,走了几十个农场、生产队和企事业单位,开始了寻觅新学员的长途跋涉。经过将近半年的奔波,美创室又有了往日的欢笑声。
“分散生活,集中创作”,是郝伯义根据垦区实际情况和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出作品,出人才”的有效方法。在集中办班期间,郝伯义和杨凯生、李亿平等几位老画家把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全都倾注在这些学员身上。郝伯义手把手地教,从取材立意,修改草图,到刻制木板,直到套色印画,还要随时启迪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就这样经过4年多的辛勤耕耘,共培训了137人次,创作版画270幅。他们就是北大荒版画的第三代作者。
从1979年至1991年办班13次,培训学员480多人次,创作完成版画作品600余件,并推出水印套色北大荒风情版画,使垦区版画创作又一次得到延续和发展。此间,他筹办了3 次垦区版画进京展览,在全国13个城市巡回展出,2次东渡日本国举办《北大荒风情版画展》。 有近百幅垦区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版展,获银牌奖1枚,铜牌奖2枚,优秀奖和佳作奖20多件,国家、省级、美术院校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300余件。有200多幅作品到20多个国家展出。总局印发了《北大荒版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北大荒风情版画选》、香港心源画廊出版了《北大荒版画新作选》,日本及台湾也分别出版了北大荒版画活页画辑。北大荒版画群体荣获省优秀创作群体,垦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版画艺术之乡”称号。为了表彰郝伯义为北大荒版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文化部授予了郝伯义优秀创作群体带头人一等奖,并荣获国家为有突出贡献的学者设立的政府特殊津贴。
郝伯义在组织和辅导青年作者创作的同时,自己也创作了近百幅的美术作品,成为我国多产的著名版画家。早期不算,仅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创作了几十幅作品,像《阳光下》、《荒原晨钟》、《天高任鸟飞》、《初雪》、《鹤恋三江》、《幽谷》、《冬容》、《春雨》、《进山》、《开江了》、《山珍》、 《天涯湾》、《乡情》、 《冰江水》、《惊蜇》、《霜染十月》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套色木刻《乡情》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铜牌奖。《翔》获全国第九届版画展优秀作品奖。《故乡夜》获苏州首届水印木刻展一等奖。他的彩墨画分获日本金牌、金杯、银牌奖。香港两次举办了《郝伯义版画展览》,法国巴黎举办了《郝伯义版画彩墨画展》,深圳和苏州也举办了他个人的版画展。他的作品还到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本人也多次应邀出国讲学。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总共收藏他的作品50多件。人民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他的画集——《郝伯义版画选》。
郝伯义从事版画创作以来,在版画品种上曾进行过多种尝试,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搞过石版画、黑白木刻、油印版,新时期以后又转向水印版画。他的版画风格和情调也有所变化。早期版画以质朴取胜,后期版画则以淡雅见长。他的后期版画创作,把北大荒的自然风光描绘得清新秀丽、悠然恬静,无论是怀恋故乡的《乡情》,还是捕鱼的《天涯湾》;无论是野花遍地的《春雨》,还是野熊出现的《醒冬》,都已见不到征服荒原时期的那种雄伟、峥嵘的磅礴气势了。这种转变说明人与大自然相对立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已有所变化,从而使画家的创作获取了新的审美属性,使作品诗意化了。
小中见大、短中见长,独取一隅,表现全貌,这是郝伯义后期创作的又一特色。他的后期作品,构图并不宏伟,气势也不磅礴,但韵味隽永,别具一格。有些版画选取的场景很小,近似特写镜头,如《山珍》的画面空间几乎被几株粗大树干占满,虽然是几株树,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原始森林的一角。这种表现方法是将简括的景物与更大的概括性统一起来,用狭小镜头表现丰富内容,从而达到了取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
郝伯义的版画还富有抒情性。他长期生活在北大荒,目睹了北大荒的历史变迁,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这一翻天覆地的巨变,怎能不使他激动呢?但他不缅怀过去,依恋往昔,而是向往未来、创造明天。他将自己的振奋和喜悦之情熔铸于创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大都染上了一层抒情色彩。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郝伯义的版画创作也有自己的特色。在他的水印版画创作中,既借鉴了民间剪纸、水墨画的技法,又运用了装饰画,以及日本水印版画的某些表现手法,但在基调上却始终保持着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这就使他的版画创作,既有统一的格调,而又富有变化。
郝伯义把北大荒版画事业引向辉煌的同时,还创作出许多独具一格的版画作品。走进郝伯义的画,你便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画清新隽秀,典雅温和,既透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内在清纯气质,又充满着一种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温馨亲切。他的画中多仙鹤,或振翅飞翔,或顾盼流连。更有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悄然开放;有鹭鸶于一潭秋水中引颈欲飞……对于久居闹市的人来说,看他的画,犹如看到一方澄澈的天空,不难感受到一种发自本心的和谐,一种音韵自足的融洽。他的画荣获日本美术交流协会颁发的银奖,作品在香港展出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前去为其剪彩,《香港商报》、《城市周刊》等都作了报道。《晚报》称郝伯义为“画伯”,认为他的作品“以简洁的画面和鲜明的色彩构成颇具现代感的佳作,成功地传递出北大荒宁静和谐的自然气象”。
如今,北大荒版画已成为中国版画界最有影响的画派之一,作为当年在北大荒第一代版画开拓者中年龄最小的郝伯义已进入花甲之年,但是,他并没有在享清福,他探索的脚步还没停,正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三、承前启后的“知青”版画
“文革”时期,以知识青年为主的兵团版画创作群体,其作品把生活与北大荒建设及自然景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刻画了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形象,表现了“知青”在北国边陲这一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抒发了热爱北大荒的情感,涌现出一批“知青”画家,如版画家陈宜明(上海)、赵晓沫(北京)、周胜华(哈尔滨)以及擅长油画的沈加蔚(上海)、李斌(上海)、刘宇廉(上海)等。形成了一支以来自京、津、沪等大城市“知青”为主体的美术创作队伍,这是当时垦区美术活动的又一特点。在其自身条件及作品风格上,与北大荒版画创立时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创立时期的作者和兵团时期的作者,大都在垦区,是农场的职工,多数是业余作者,所谓“立足垦区反映垦区”,描绘他们自己的生活。在这点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创立时期的版画作者几乎全是转业军人,而兵团时期的版画作者,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另外有郝伯义、李亿平、杨凯生、廖有楷等创立时期的老作者,还有农场职工作者张朝阳、陈玉平、张喜良、刘宝等等。兵团时期的版画创作群体,是以“知青”作者为主与创立时期老作者、农场职工青年作者三结合构成的; 其二, 兵团时期的版画作品在取材上,大都选自垦区现实生活,反映的相当广泛,如开荒、种地、测量、植树、牧鹿、架线、盖房、收获等等无所不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与创立时期的作品是相同的,可以说是早期北大荒版画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的差异,主要是选材的视角不同而已。创立时期版画所描绘的北大荒,是在转业军人们的眼睛里出现的, 而兵团时期版画中的北大荒, 则是知识青年所看到的边陲世界。那时的拖拉机手是坦克驾驶员的形象,现在的拖拉机驾驶员是下乡知识青年,那时的荒地勘查队员,是身穿绿色皮大衣的转业军人,现在的勘查队员是扎着红头巾的年轻姑娘;那时的北大荒农场是转业军人们征战的业绩,现在的北大荒农场是“知青”接受再教育的广阔天地。一句话, 那时版画所反映的是转业军人们垦荒建场的沸腾生活, 兵团版画所描绘的则是知识青年下乡生活的经历。由此带来作品意蕴的深刻变化。前者着重写实,情意凝重,具有撼人的力量。后者清新活泼,多一些浪漫色彩,观之有赏心悦目之感受;其三,北大荒版画从总体印象上说,是以抒情性油印风景版画为主体的。在构图上,常常着眼于场面的宏大,而把人物置于次要地位,即人们所说的“大风景加小人物”。“知青”作者在继承北大荒版画以大场面见长的同时,总想使画面上有人物活动,以表现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赵晓沫创作《金色的海滩》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这幅版画描绘的是麦收时节晒场上的繁忙景象。这在以往大多反映农业丰收的主题,构图着眼于场面的宏大,人物是陪衬的,即大风景加小人物。赵晓沫原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学生,画人物的基本功比较好,她在构图时把宏大的晒场作为中景,近景是拉拖板翻晒粮食的四个人物,对这几个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远景是晒场另一边忙碌的人群和无边的田野。这样处理,既保持了北大荒版画的风格,又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此种情形在兵团时期版画作品中占有相当比例,如杨家斌的《春之歌》、袁耕的《报进度》、戴雷雨的《备课》、王立人的《接过来传下去》以及前面提到的陈宜明、史果的《老班长》等等。应当说,这是对创立时期北大荒版画一个可喜的发展;另外,兵团时期的版画创作,正处于十年动乱期间,受极“左”思潮和“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影响,无须讳言也产生一些配合具体政治运动的东西,如批林批孔、抓阶级斗争、农业学大寨等等,有一些已被收到正式出版的画册里去,如《会后》、《抓大事》、《当年红卫兵》等。这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难以避免的。时间的检验,如同大浪淘沙,把宣传品淘掉,将艺术品留下来。这些被留下来的,便是这个时期的主流,这个时期的代表。
总之,知识青年的版画创作,在北大荒版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大荒版画发展历程50余年,作者分为三代人,复转军人晁楣、张作良等为第一代,兵团“知青”作者为第二代,这第二代人的优秀作品及其承前启后作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承前,继承创立时期北大荒版画的传统,是有那时的老作者郝伯义等人传授的。他们启后,开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大荒版画的新崛起,兵团时期留下的老作者成了新时期创作群体的骨干,并协助郝伯义等人辅导新学员。三代人互相交叉,并不是分得一清二楚,而第二代人则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第二代版画家的艺术成就
在54万城市下乡到北大荒的“知青”中,除了成长起一批领导干部外,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画家。其中有代表性的版画作者,有赵晓沫、陈宜明、周胜华、王兰、于承佑等人。
陈宜明(1950—),上海生人,原籍江苏无锡。1968年由上海下乡来垦区,在兵团十九团(五九七农场)工程连当工人,后调该团值班三连当武装民兵,曾到中苏发生战事的珍宝岛前线执行任务一年,1976年调离垦区时是五九七农场文艺宣传队的美工。他自1970年开始,每年都参加兵团举办的美术创作班。起初,他习作油画和连环画,后来逐渐对北大荒版画产生兴趣,并创作了不少版画作品。他创作的套色木刻《归歌》、 《这里也是大学》、 《老班长》(与史果合作),生活气息浓厚,内涵丰富,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期“知青”版画的优秀作品。曾分别被《人民画报》、 《人民中国》、 《中国文学》、《中国建设》等刊物发表, 参加全国版画展览和全军美术展览, 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青年版画选》等几本画册,受到广大观众和美术界的赞赏。1976年调哈尔滨画院任专业画家。1982年至198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预备研究生班,1987年起在该系任教至今。现为副教授。这期间他创作不少油画和连环画,曾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银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连环画评比金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全国首届油画精品大赛银奖。不少作品赴国外展览,并被收藏。
周胜华(1949—2000),黑龙江省双城县人。1968年中学毕业到兵团一师独立二营(黑河马场),后调兵团一团(锦河农场)工业二连,1974年调浩良河化肥厂任工会干事,1987年调到省美术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进黑龙江省版画系进修,获学士学位,二级美术师。从1974年至1986年8 次参加兵团和总局版画创作班,主要作品有套色木刻《暖冬》、《小庄》、《完达山下夜不静》、《大雪封山时》、《三月乌苏里》、《雪乡吟》、《夕歌》等。其中《小庄》获首届全国农垦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三月乌苏里》获“乌苏里江行”北大荒风情版画展优秀奖,黑龙江省第二届文艺创作大奖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年获《版画世界》杂志颁发的鲁迅奖章。调离垦区后,他创作的《霜降》、《秋水》、《静寂的北方》等版画,曾获全国美展和版展金、银牌奖,省美展一等奖。在莫斯科国际雪雕比赛中他创作的《家庭》获二等奖。1991年被聘为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评委。1993年,他被国务院审定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1994年,周胜华的版画作品《叠玉·北方》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同年在日本东京三越百货店举办了《周胜华版画作品展》。1996年他的版画《霜重冷川》,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牌奖。周胜华的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及国际版画展,并在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苏联、台湾、香港以及非洲的国家和地区展出,有39件作品被省以上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其中4 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本人也曾东渡日本,西赴莫斯科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美协理事。历任黑龙江省版画院副院长、秘书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朝阳(1945—),湖北省武汉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同年来八五三农场,是“文革”前下乡的老“知青”。在农场生产队,当过农工、饲养员、地号员、广播站编辑等,长达20多年之久。1971年以后,他多次参加兵团和总局美术创作班,创作出许多版画作品,代表作有1982年的《歌与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3年的《晨妆》获全国首届农垦美展优秀奖,1984年的《无垠》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被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收藏,1992年收入《中国新兴版画60年作品选集》,1986年的《泽畔》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由于他创作成绩卓著,1986年获《版画世界》编辑部颁发的版画世界奖。他在创作上主张摆脱哲学意向,不走文学道路,注重将西方传统美与现代自由精神相结合,其作品无论内涵如何,均以鲜明的美为其第一特征。中国美协副主席王琦说:“张朝阳的一系列作品,我认为是版画表现‘知青’题材最有成绩的画家,他的艺术风格在北大荒版画家群中是个性色彩最鲜明的一个,和其他任何一个画家的作品都有明显的区别,单凭这点就有独立存在的价值。”1987年,张朝阳调黑龙江省美协任专职创作员,曾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铜版画专业,现今主要从事铜版画创作。木版画《梦之舟》和铜版画《晚窗》,分别获《银海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被中国收藏家画库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国外参展,1993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国有关艺术机构联合授予他“世界艺术名人”称号,其传略将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名人》辞典。现为黑龙江省版画院副院长。
张喜良(1939—),吉林省扶余县生人。1952年小学毕业,后去吉林省长春师范就读,1958年毕业后任舒兰县一中美术教师, 并加入吉林市美术工作者协会。1961 年调友谊农场一中任美术教师,1967年调该场展览馆(后改文化站)任美术员,1981年调总局机关子弟校任美术教师。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71年在友谊农场举办美术创作班开始版画创作活动,1972年以后10多次参加兵团和总局美术创作班,总共创作版画作品70多幅。代表作有《新书下连》、《又是一个丰收年》、 《冬夜》、 《渔火》、《农家》、《哨卡》、《幼林》、《忙秋》、《耘绿》、《雪沫兴安》等。他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大多为套色木刻,前期作品比较写实,后来逐渐转向写意,追求一种简要、朦胧而又淡雅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曾8 次参加全国美展,30多幅被选送到日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罗马尼亚、喀麦隆、塞内加尔等国展出,40余幅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次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渔火》和《早雁拂金河》被辑入《中国版画家新作选》,《幼林》被辑入《中国版画》(1981—1983)。3 次获省美展优秀作品奖。1986年获《版画世界》奖。《忙秋》获1988年省文艺创作大奖二等奖。同年获省优秀文艺创作群体骨干一等奖。1991年获总局首届文艺创作奖一等奖。自1987年起,担任垦区少儿版画创作的组织辅导工作,曾先后在佳木斯、北京、哈尔滨和日本国青森市举办《北大荒少年儿童版画展览》,并出访日本青森。编辑、著作《北大荒少年儿童版画选集》、《教儿童学版画》2 本读物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协会员,黑龙江版画院院外画家,北大荒美协副主席,北大荒少儿版画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王兰(1953—),女,北京人,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69年8 月于“北航”附中初中毕业后,下乡到兵团一师五团(五大连池农场)七连务农。1977年10月调八一农垦大学宣传部当放映员,当年年底上学离开垦区。王兰在垦区期间,自1975年起参加兵团美术创作班,并开始发表美术作品。她的作品均为版画,其代表作有套色木刻《迎春》,《董老视察北大荒》,《边疆鸿雁》等。她喜爱民间艺术,作品比较写实,追求单纯、简练与天真的情趣,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她的后来。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艺术实践开始于北大荒,气质中永远有着一种黑土地般的质朴与清新”。1977年底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起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仍留该校任教。这个时期,她的代表作有套色木刻《上学》,获全国美展三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套色木刻《杂货店》,分获“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三等奖、辽宁省政府奖,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村道》参加全国版画展,全国现代版画展,被上海美术馆收藏。有的作品曾赴德国、台湾展出。此间,她不仅创作木刻、铜版、丝网版画,还创作陶艺、木雕、丙烯色彩画、儿童读物绘画,其大型壁画《今天的太阳》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银奖。中国美协和中国版协会员。1991年底去澳大利亚,现为旅澳画家,1993年6 月在悉尼举办个人画展,获得观众好评及《悉尼晨报》的介绍。
于承佑(1953—),山东省即墨县人。函授大学毕业。1969年8 月自鸡西市下乡到四十七团(大西江农场)历任农工、渔工、教师。1977年10月调九三农管局面粉加工厂任出纳员、工会干事。1980年3月调局工会俱乐部任美工,1986年12月调局工会宣传部当干事,次年9月离开垦区。在垦区期间,自1983年起,曾多次参加总局版画创作班,先后创作套色木刻《丰收的喜悦》、《话致富》、《红庄》、《小屯之夜》、《圆月》、《轻风》等作品。其中《小屯之夜》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馆美术创作辅导员,鸡西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版画研究会会长。现任黑龙江省版画院专业画家。在鸡西,他先后创作20余幅版画作品,参加组建鸡西版画创作群体,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鸡西版画展览》。他的作品有12件参加了这次展览,《山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览,《茗》赴日本国展出,获日本“中国版画奖励基金会”1992年金奖。
刘宝(1943—),字旭光,笔名中乐山林夫,山东省莱阳县人。1961年到八五三农场,历任收割机手,电影放映员,工会干事等职。1985年调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附属中学任美术教师。他自幼喜爱美术,1976年开始参加总局版画创作班,从此每年参加直到1988年。他在创作中,尊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始终追求属于自己的、有强烈个性的艺术语言,一种有装饰趣味的形式美感,并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发展创新。创作70多幅作品,多次参加全省和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其中《山牡丹》、《迪斯科》、 《山果落了》等一些作品在日本、 美国、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展出,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代表作套色木刻《霜香》获省第七届美展一等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被中国美术馆和法国巴黎博物馆收藏,收入《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画册,并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1992年被载入《美术辞林》。1988年获省优秀文艺创作群体骨干一等奖。现为二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会员,中国版协会员,省美协会员,省版画院院外画家,北大荒美协副主席,1992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画廊特邀画家。1990年被列入《中国美术家数据库》。
陈玉平(1947—),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68年毕业于黑龙江水利工程学校,分配到兵团三十四团(八五八农场)司令部任见习参谋、参谋,后任八五八农场水利技术员、工会文化干事等职。198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1年。1986 年调农垦科学院《北大荒农业》杂志任美术编辑,1987年调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任专职创作员。他在农场干了12年水利工作,长期在野外作业,出没在荒原之上,对北大荒有着特殊的感受和领悟。1974年起参加兵团美术创作班,开始了他的版画创作生涯,处女作《耢雪催春》一举成功,当年参加庆祝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被辑入该展出版的《美术作品选集》。后又出国去日本、法国等地展出,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用。此后,他又创作了《大豆姑娘》、《霜晨》、《金峡谷》、《惊春》、《乌苏渔女》等作品。到1983年,他的作品曾7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 套色木刻《春姑》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分别被辑入中国新文艺大系 《美术作品集》、《中国美术馆藏品选》。1983年仅在报刊杂志上他就刊登了版画15次。日本、法国、南斯拉夫、比利时、塞内加尔等国先后展出或刊登他的版画30余幅次。他离开垦区以后又创作了不少版画新作。他的作品构图宏大,色彩浓重,内涵比较丰富,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早期北大荒版画的传统。他在《为家乡山河传神》一文中说:“‘大’确实是北大荒的形象。因此,我想只有在作品中尽力表现这种大的气势,才算是表现了北大荒的‘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省美协会员。北大荒美术家协会理事。
从1971年到1976年,兵团政治部举办6期美术创作班,培训学员200余人次,培养出有一定独立创作能力的青年作者80多人。这些人在1978年前后“知青”大返城中,绝大多数离开了垦区。他们返城以后,据不完全统计,有23人成为专业画家,有13人担任美术学院教师,7 人考上了研究生,有11人当了美术编辑,16人从事美术工作,有13人出国深造或从业。现今,在全国美术界,到处都有参加过兵团美术创作班的人。在“知青”返城期间,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有些老作者也离开了垦区,如廖有楷、方元、贺全安、徐楞、孔祥生等。有的返回故里,有的调往别的行业,有的因病去世。他们都是北大荒版画开创时期的老作者,对北大荒版画的创立,辅导青年一代作者,繁荣垦区的美术创作,作出过宝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