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20世纪90年代以后)
第三节 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20世纪90年代以后)
第三节 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
(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大荒版画进入了风格多样的创作时期。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介入,给年轻的版画家们带来了多方位的思考,自然与社会中深层的人文关怀成为创作的基点,对新的表现手法的借鉴及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使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
一、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
1978年前后,随着城市知识青年的返城,“知青”版画作者大多数也都走了。以“知青”为主体的版画创作队伍就这样解体了。这是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队伍的第二次解体。当时,兵团已经撤销,省农场总局领导要求北大荒版画不能中断,要重建队伍,继续办创作班。总局宣传部按照这个要求,落实由郝伯义和李亿平负责,重建垦区的版画创作队伍。
鉴于垦区的北大荒版画作者,最早是一批转业军人,第二代知识青年为主,这两茬人都是外来的,而又大多数走了;如今要建立第三代作者队伍,显然只能培养土生土长的本地青年了。总局宣传部为此专门下发过信函。垦区素有“版画之乡”的美称,听说总局美术创作班招生,有些家长便把孩子送来,甚至有些小青年自己找上门来。
为了考核这些报名者,郝伯义和李亿平、杨凯生走了大半个垦区,亲自对报名者一个一个进行面试,随后将选中者集中上来,举办版画创作学习班。学习班从1979年办班1月开始到5月结束,先后有40余名学员参加,创作版画作品50多幅。此后,这个版画学习班又一年接一年办下去。
这些学员很年轻,多数在2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6岁,大都是1958年转业官兵的儿女。他们喜爱版画,但没有受过训练,从来没有拿过刻刀。辅导老师从引导入手,指导他们画速写,看前人的好作品,不断地构思草图,随时组织草图观摩会,一幅一幅地进行分析推敲,亲自帮助他们修改,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用刀,如何套色和拓印,这样,发过一两张习作之后,他们就有了创作的热情和信心。
这些作者在取材上与前辈们有所不同,他们描绘的大多不是荒原、野兽、马架子的拓荒生活,而是恬静的村庄,屋顶林立的电视天线,甚至小鸭、小鸡、猪舍之类的东西,颇有些田园诗的味道。有人说是背离了北大荒版画的传统。郝伯义说:“他们没有体验过1958年的拓荒者们的艰辛,在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已经打倒了‘四人帮’,他们看到的是民心安定,生活富裕的北大荒,他们喜爱的是这里的土地、农舍、猪、鸡、羊、狗……北大荒版画创作题材的扩展,反映了这一代人对生活的新感受,他们以小见大,从他们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反映了新时代农场的深刻变化。”因此,辅导老师们敢于引导新一代作者面向今天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选取题材。这不是背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新发展。
同时,出于反映新题材的需要,在版画形式上也开始多样化。上世纪80年代初郝伯义学习江苏水印版画,研究民间木版年画,借鉴日本的现代版画,试验性地创作了六七幅水印木刻小品,供大家观摩研究。1981年底,他在草图观摩会上提出了搞水印的想法,引导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传统的单一油印方法中解脱出来。由此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北大荒版画逐渐形成了以水印为主,油印、套色、黑白、丝网以及使用滤油纸拓印等多种形式共存发展的新局面。在探索新形式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淡化时代、表现自我、非理性主义等思潮。有的作者未经清醒的思考,就按照西方抽象派的样式涂抹起来,甚至在画面上贴树叶、贴鹅毛。对这些文艺思想影响的表现,辅导老师们都耐心说服,加以纠正,凡内容或形式有不良倾向的草图,都不允许上版刻制。
此时,垦区的文学刊物《北大荒文学》杂志已经复刊。这本刊物每期都在四封发表版画新作,有时还加发版画作品插页。它成了版画创作班学员发表作品的园地。每当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新学员的处女作,通过这个园地同广大读者见面,都使他们受到鼓舞,进一步坚定创作的信心。从新时期开始到1992年,版画创作班总共举办12期,培训学员444人次,创作套色版画和黑白版画818幅。在办班过程中,逐渐涌现出80人左右的创作骨干,成为垦区版画创作群体的成员,美术评论界通常把他们称为北大荒版画的第三代作者。
在兵团时期举办的创作班中,就有一些本地青年参加,作品比较突出的有陈玉平、张喜良、刘宝等人。“知青”作者返城以后,在重建创作队伍时,他们是承前启后的骨干,辅导老师的得力助手,为第三代创作群体的形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四次进京展览的北大荒版画
1982年9月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览》。这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北大荒版画首次进京展出,共展出34 名作者的94 幅作品,以水印套色木刻为主,一改过去单一油印的局面,作者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次展览以崭新的面貌、清新悦目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赢得了首都广大观众的赞誉。《文艺报》发表文章说:这个展览“引起了美术界和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参观的人多,参加座谈会的人也多,专家点头,群众称赞,改变了前一段时间有几次版画展览门庭冷落的局面。”华君武、彦涵、王琦、刘迅等30多位美术界著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看了展览说:“这些以青年为主的作者,立志边疆,继承老北大荒版画的革命传统,敢于探索、借鉴和吸收,为表现北大荒80年代新面貌而创新,十分可贵。”在北京展出后又应邀去四川、内蒙、天津、山东、杭州、山西、湖南、广西等省市巡回展览。在太原展览时,著名老版画家力群在留言簿上写道:“目前有些版画,从形式上说,新则新矣,但内容空虚;有的很有生活感受,但形式陈旧,缺乏创新。而北大荒的新手们的版画,却既有生活内容又有新的形式,令人喜爱,感到耐看。”随后,中国美术馆从展出的94幅作品中收藏了23幅,该馆研究部负责人说:“一次画展收藏这么多,是前所未有的,是打破记录的。”在国内展出后又东渡日本,在东京、神户、 广岛、 福山等地展览。日本艺术交流中心报道说:“开幕后连日来,各界人士踊跃参观。许多观众认为‘北大荒风情版画扎根于生活,描绘了中国北部边疆的新生活、新时代、新气象和新面貌,作品中洋溢着中国人民的青年一代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次是由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农牧渔业部、中国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农场总局6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乌苏里行——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览》。这次展览于1988年1月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垦区35名作者的98幅作品,内容如展览的《前言》所说:“这次展出的近百幅版画新作,是我们从乌苏里江采撷的一束浪花。”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刘江,中国美协领导和著名画家华君武、李桦、王琦、彦涵、古元、丁聪、伍必端、梁栋等参观了展览。首都美术界、新闻界、出版界及广大观众近万人前来参观。有20多家报刊杂志社到展厅选稿。《人民日报》及海外版刊登了画刊专页。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也作了报导。对外文委选出5名作者的10 幅作品赴波兰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郝伯义的《霜俏》,李亿平的《林区检查站》,周胜华的 《三月乌苏里》, 邵明江的《远天》,贺金安的《塞上淄驳》5 幅作品,该馆画廊还将这些作品推荐到美国展出。经中国版画家协会、农牧渔业部、中国美术馆评选,有20名作者的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展览于1月17 日闭幕后,又应邀去天津、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巡回展览。展出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召开了座谈会,到会专家学者对此次展览给予很高的评价:一是在运用色彩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的北大荒版画虽然多彩,但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跟油画、水粉画太接近,缺少版画色彩自身的特点。这次展出的作品在版画自身语言上有了新的创造,绝大部分作品的色彩都是版画自身的颜色,已经同油画、水彩画拉开了距离。二是这些作品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如实描写的痕迹。过去太像生活本身,客观性的东西太多。这次有了很大的改变,作者主观因素加强了,想象的成分增多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有了更多的发挥,艺术性更强了。三是新人辈出,很少有包袱和条条框框。他们锐气更足,创造性更强,画面给人的感觉更新鲜。这些新作者的不断涌现,是版画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标志,也预示着版画艺术的美好前景。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王琦说:“这个展览会主要吸引我的还不是乌苏里江两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些作者在这次乌苏里江之行的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感受和运用的艺术手段,是把这些作为艺术品表现出来了。”
第三次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的《北大荒黑白版画展》,1991年11月5 日开展至11月10日结束。主办单位由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和北大荒美术家协会组成。展出54名作者的近80幅黑白木刻版画。王琦、李桦、古元、彦涵、马克、梁栋、 宋源文、 谭权书等首都美术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说:“这几年,有些人满足于花哨的表面的一点趣味性,所以我跟郝伯义说,希望你们搞点黑白木刻,想不到只一年多的时间,就拿出了这么多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构成多变、表现手法多样,并且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来,看后真高兴,真是一言难尽!”黑白木刻是版画之源。为了搞黑白版画,郝伯义等几位老画家,于1990年初便以创代训,组织40多名作者习作黑白版画112幅, 为从根本上提高创作群体的艺术素质积累经验, 这在北大荒版画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当年7月,在省美术馆举办了《北大荒黑白版画展》,当月《黑龙江日报》刊发此次展出的作品9幅,同时发表晁楣的评介文章《新的收获》。这年12月,台湾《雄狮美术》画刊第238 期,发表垦区作者12幅黑白版画,同时发表邵大箴的文章《从缤纷走向平淡》和郝伯义的文章《绽放沃野上的“黑白”艺术》。1991年初,北大荒美协举办创作班,又创作出一批黑白木刻版画。此次在北京中央美院展出的黑白版画,是在上述创作和展览的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美院版画系组织学生参观多次。返城的兵团时期“知青”作者赵晓沫,邀集许多返城“知青”一起来参观。邓小平的女儿画家邓林说: “我被这黑白世界吸引住了!我很小就喜欢黑白木刻, 因为套色总要掩饰作者手段上的不足,黑白却更纯正和精确。”著名老版画家彦涵在留言簿上写了八个字:“齐心奉献,求实不虚。”中央美院教授李树声说:“在我国版画创作群体中,只有北大荒版画从开始到现在,始终坚持延安精神,坚持我国版画的优良传统,坚持深入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又敢于探索和积极创新。”一向以套色木刻为主要特征的北大荒版画,这次举办一个以黑白木刻为专项的展览,在北京乃至国内外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次是2004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国家农业部农垦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北大荒版画院联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华大粮仓——北大荒摄影·版画》展。画展展出了26位北大荒老中青三代版画家创作的60幅精品力作,其中有晁楣的《第一道脚印》、《松谷》,张作良的《排障》,郝伯义的《乡情》,周胜华的《秋水》,杨凯生的《层林尽染》,李亿平的《风回翠谷》,廖有楷的《节日之夜》,于承佑的《萦》,张洪驯的《金风拂地》,郑子江的《余韵》,张泽新的《霜晨》和陈龙的《红色生命·捍卫者》,郭庆文的《落日》等在全国美展中荣获金银铜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北大荒版画近50年的光辉历程,观众踊跃,仅3天时间就有近2万人观看了展览。
三、张洪驯及第三代版画家的独创性
张洪驯(1957—),黑龙江省肇东市生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大荒版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1974年开始学习绘画并从事业余美术创作,先后做过建筑工人、农业工人,学过兽医,当过美术教师、俱乐部美工,放过电影。1981年由绥滨农场工会俱乐部调入农垦报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出版科长、摄影部主任,这期间,他利用农垦报这个园地为宣传北大荒版画发表作品、培养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开始从事版画创作。与人合作了套色版画《早航》参加了黑龙江省版画协会第一届作品展,并被黑龙江省美术馆收藏,之后他自己创作的黑白版画、树脂系列版画《黑土之春》及套色木刻《夏日匆匆》等,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美术》、《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刊物上,曾荣获东北三省报界美展两项二等奖,《采秋》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大展,并荣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版画作品展银奖,《岚》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大展获省第八届美展二等奖、丁绍光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张洪驯1987年毕业于北京民族大学美术系。1990年,他创作的藏书票《十二生肖》获全国第三届藏书票大展银奖,并于1992年获黑龙江省优秀副刊编辑大奖,1994年版画《岚》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1997年当选为黑龙江省版画会副秘书长,被黑龙江省版画院特聘为画家,获农垦总局颁发的北大荒文艺特殊贡献奖。作品《釆秋》入选中国艺术大展。1998年作品《金风拂地》入选全国第十四届版画大展并获得最高奖金奖。1999年,在垦区老一辈版画家相继退休后,张洪驯被调到当时的农垦总局美术创作室任主任,组建北大荒版画院并出任院长,从此担起第三代北大荒版画的创作及组织工作。 随后, 他组织策划了《北大荒青年版画家8 人作品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展出,1999年11月张洪驯获得了“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称号,并获中国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大奖。2000年,张洪驯应邀赴美国密执安州大峡谷大学、美国西岸版画会讲学,并在考德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水墨画及版画展览。作品《梦回青川》入选《1900—2000年中国百年版画大型回顾展》。2001年,他又组织策划了《北大荒青年版画家作品展》,在云南省美术馆展出。同年参与组织了《黑龙江省建党80周年大型美术回顾展》,并有6幅作品入选,其中《金风拂地》、 《馨绿北大荒》分别获成就奖、特别奖两项大奖。并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艺术家称号,获政府特殊津贴。鉴于张洪驯在组织北大荒版画活动及个人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省美术家协会增补他为第三届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晋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2002年他创作的绝版套色木刻《山中有雨》获全国第十六届版画大展银奖。为美国西岸版画会创作绝版木刻《蓝夜》、版画《漂移》、《疯长的叶子》分别入选第五届日本高知国际版画大展和日本·中国国际版画大展,并参与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的总体展示设计,创作大型锻铜壁画《先行者》。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通讯社等媒体的专访。2003年,他创作的绝版木刻《山有灵音》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金彩奖作品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金风拂地》入选由欧洲木版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当代木刻版画展》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同年,连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组织策划了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大荒版画精品集(1958—2002)》,任执行副主编,撰写《新起点新希望》一文,发表《紫气东来》等8幅绝版画作品。2004年,版画《出行的男人》、《馨梅》参加了《台湾国际迷你版画邀请展》,作品被台湾师范大学美术馆收藏。同年组织北大荒版画参加了《全国第十届美展》,垦区有4名作者的作品入选,并有1人获得铜牌奖。还组织参加了全省第十届群星奖评比工作,垦区共入选作品18幅,获金奖9枚,银奖7枚,铜奖2枚,并有6名教师获辅导金奖。同年10月开始筹备《中华大粮仓北大荒摄影版画大展》,经过1 个多月的筹备布展,于当年11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出老中青画家60幅版画作品。同年组织参加了《塘沽第一届全国版画邀请展》。2005年组织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在英国举办的《黑土颂——黑龙江版画巡回展》、《中韩版画交流展》,并赴韩国仁川汉城等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参加了省文化厅在哈洽会举办的文化产品博览会。同年参加《全国第十七届版画大展》,他本人创作的绝版木刻作品《山水之间》(之二)获铜奖。
北大荒版画作为中国版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北大荒版画的传人们在继承北大荒版画辉煌的同时,也将北大荒版画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倡导年轻作者对外来文化采取积极汲取态度,并结合北大荒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想象构成等现代设计语言及表现方法运用到版画创作中。同时将传统北大荒版画的具象描绘,向更广阔的意象性、主观审美的表现当中拓展,主张版画创作向版画本体语言的回归,使北大荒版画进入了更为个性化和更深层次的新的艺术创作阶段。自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时间里,北大荒青年版画家们共获国家级金、银、铜奖14项,国际大奖4项,有4人获鲁迅版画大奖以及多人获省部级金银铜奖,显示出了第三代北大荒版画家的实力。
通过艰苦的艺术实践,勤奋的创作与探索,一批青年版画家开始在中国版画界显露出来。他们的创作直接脱胎于北大荒风情版画样式。创作母体仍然是北大荒的山水草木,但这山水草木花鸟人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来自自然,却已打上鲜明“姓氏”烙印的版画图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及艺术语言,是北大荒版画多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北大荒第三代版画家们除了关心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不尽美感之外,更多的是将自己深层思考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表达的首位。他们从各自的审美理念出发,企图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及艺术语言来展示主观审美在客观形态上的寄托。人类、自然成为他们关注的大课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建立在当今对创作形式的追风赶场上,有感而发,有感而作,已成为新的创作规范。如吴静秋的系列风景作品《百花沟》,将女性特有的关爱凝聚在她朴素别致的野生植物的造型上。幽静清丽又带有十足的野性,并用灵活浪漫的手法将其安置在色彩艳丽而原始的北方原野上,毫不修饰地展示着画家本人寄予自然形态中独特的审美取向。静观她的作品,你会听到来自洪荒的轻声吟唱。郑子江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版画展、全国美展铜奖,如《余韵》、《花幻》等作品,作者用细致的散点任意拨散,反复叠盖,加杂着中国画式清静流畅的线条,主观地将图像感化集中,鲜艳的色点重叠出变化多端的灰色层面,创造出了亦真亦幻富有主观引导性的审美情境。张泽新则运用了一整套灰色系列色彩,如《冷秋》(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在刻制过程中将造型轮廓线打碎,套以点、线、面使形象与肌理交相呼应浑然一体,使可视形象在远近视觉中起到了各自不同的微妙变化,像雾、像雨又像风,气韵生动而别致。刘春杰的作品如《风儿轻舞》、《相伴永远》(获日本第五届高知国际版画展佳作奖)等,把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怀旧情绪用精细的刀法加以刻制,造型随意,将天然童趣心象昭示给人们,创造出一幅幅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原始图画。陈龙的画作变化更为激烈,如《遗落荒原上的魂》(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银奖),他抛弃了自己原有的艳丽的少数民族的风情图式,将深沉的色调引入画面,同时在木版技法刻印上加以创新,拓展了传统木版的表现范围。而在创作主题上更加关注生命的律动,对生与死、得与失的永恒主题加以提示,使人产生联想。
从整体上看,北大荒第三代的版画家们是新时期的从艺者,他们处于世纪之交的多变与动荡的文化冲击之下,思想的解放必然给他们带来眼界上的开阔。因而比起老一代的北大荒版画家有着因时代前行而带来的文化优势。在近年来的全国各类重大展览中,北大荒第三代版画家们拿金夺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似乎证明着他们探索方向的正确性。尽管在创作中他们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他们的意象性语言,抽象化的艺术手法以及作品个性化的彰显都给北大荒版面创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色彩,尤其是他们对版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与拓展,已经将新世纪的北大荒版画创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无疑,北大荒第三代版画家是新的历史时期将北大荒版画创作推向前进的中坚,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未来和希望。
四、其他主要版画作者及其艺术成就
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创作已经步入了崭新的个性化创作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一批个性化,主张版画创作向版画本体语言回归的版画家。如邵明江、张洪驯、郑子江、陈龙、刘春杰、张泽新、吴静秋、杨渝光、姚冰等人。
邵明江(1956—),山东省文登市人。1958年随父母来垦区,1974年10月于八五六农场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干过农工,修过水利,做过小工。他受下乡“知青”作者影响喜爱美术,考入齐齐哈尔师范学校美术专业。1979年毕业后曾任齐齐哈尔华安厂子弟学校、八五六农场场直学校、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美术教师。任教期间曾获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劳动模范,后调总局文联美术创作室任创作员。1974年曾参加虎林县举办的美术创作班,1976年参加总局举办的美术创作班,后因去齐齐哈尔上学中断,调回垦区工作后又参加总局美术创作班,自此年年参加从未间断过。1983年以后他创作的版画主要作品有套色木刻《雪姣》、《鄂家暖》、《晨鸣》、《漫漫江际》、《狩猎人的小屋》、《五色水》、 《楼》、 《莽原》等。代表作《远天》获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展创作奖,1986年获《版画世界》奖和鲁迅纪念奖章。1988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文艺创作群体骨干一等奖。《鄂家暖》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雪姣》入选全国第九届版画展,《莽原》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晨鸣》和《五色水》参加北京—台北当代版画展,《雪月》、《蝶梦》和《萌》参加日本国札幌第二届国际版画展,《秋云》、《秋声》和《绿屋》参加荷兰第一届国际当代版画展。这些作品还到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苏联、新加坡、奥地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展。有些作品曾在《美术》、 《版画世界》、 《版画艺术》、《人民日报》、《北京周报》、《中国美术报》和《中国青年报》上多次发表。被收入《北大荒版画30周年选集》、《北大荒版画新作选》、《黑龙江版画》、《中国水印版画选》等画册。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系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艺委员,现任广东省汕尾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美术教研室主任。
郑子江(1965—),黑龙江省荣军农场生人,1983年毕业于荣军农场中学并参加工作,1986年到农垦总局参加学习版画创作,1990年调入总局农垦工人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94年调入北大荒文学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98年调入农垦总局美术创作室任版画专业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大荒版画院专业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创作版画作品 《余韵》、《双丰》、《秋的狂想》、《天遂人意》、《北大荒新标志》、《瞩目·黑土》等百余幅。
作品由当代北大荒版画的艺术性创作,回归自然的浪漫诗情与传统文化结合于现代意识共三个系列所组成,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版画大展并获奖,作品曾赴日本、美国、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俄罗斯、巴西、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曾荣获全国首届青年版画大展创作奖, 第十二、 十三、十五、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铜奖, 日本札幌第四届国际现代版画双年展SPONSORS PRIZE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1999 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并授予“鲁迅版画奖”。1998年,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郑子江版画集》。2005年出版了《郑子江版画新作》,作品主要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版画》、《版画艺术》、《版画世界》、《江苏画刊》、《雄狮美术》(台湾)、《美术界》、《东方版画》、《中国新兴版画60年选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集》、 《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 《黑龙江省美术回顾展作品集》、《北大荒版画精品集》等书刊,作品被日本安田信托银行、英国木版基金会、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四川神州博物院、青岛市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贵阳市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北大荒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陈龙(1971—),黑龙江省人。中央美术学院传统版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北大荒美术家协会理事、 黑龙江省版画院画家。作品有:《秋的延续》之一、《秋的延续》之二、《秋的苏醒》、《蚀·幻入秋的空间》、《遗落荒原上的魂》、《红色生命·捍卫者》等。
刘春杰(1965—),曾任农垦日报社美术编辑等职,黑龙江省农垦师范学校毕业,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版画院特聘画家。作品曾参加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和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等。并有作品赴美、日、墨西哥、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有作品被韩国、日本、西班牙、 葡萄牙、 比利时、丹麦、荷兰友人收藏。曾在京举办过《刘春杰北大荒风情版画展》。《中国农村通讯》杂志发彩色专版介绍了展出部分作品。作品曾在《美术》、《江苏画刊》、《版画世界》、《诗刊》、《中国新闻出版报》、《大众美术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藏画作品选》等报刊画集发表。《寒露》被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与日本合作出版的《黑龙江版画作品集》选为封面,并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版画》、《藏书票》画集和香港的《东方新地》画报上刊登作品。有8 幅作品被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印制成挂历、台历出版发行。刘春杰的作品曾获“乌苏里江行版画展”优秀奖、第六届全国藏书票铜牌奖、黑龙江省群星美展金奖、黑龙江省《建设家乡、振兴龙江》主题文艺系列活动美术大展金奖,黑龙江省第八届美展二等奖、东北三省报界美展二等奖等。《江苏画刊》、《黑龙江日报》曾专版发表其作品并配发郝伯义撰写《气清质灵、浑莽恢宏》的介绍文章。《’93中国美术家》画库、《中国藏书票作品选》画集、《新闻传播》杂志,韩国出版《中国水印版画》画集,亦辟专版介绍其作品和艺术简历。现任江苏省《江苏画刊》编辑。代表作品有《风儿轻舞》、《我那温暖的故乡》、《故圆金梦》、《华落一地秋》、《相伴永远》。
张泽新(1961—),黑龙江省人。现为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美术高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版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少儿版画学会副秘书长、北大荒少儿版画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三代北大荒版画学派主要画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霜晨》、《胡园》、《冷秋》。多次在《美术界》、《美术大观》、《江苏画刊》、《东方版画》、《七彩画报》等刊物上发表版画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著名画家郝伯义的指导下开始业余版画创作,作品大多表现北大荒风土人情,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气运生动而别致,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
从事美术教学及版画创作20多年,作品入选黑龙江省第九届群星美展获银奖、黑龙江省迎香港回归美展获优秀奖,参加了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并在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中获铜奖,还有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作品展、中韩版画展、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等。作品赴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和地区展出。部分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青岛美术馆、神州博物馆等国内外收藏机构收藏。
郭庆文(1973—),黑龙江省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大荒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作品有《落日》、《风停了》。曾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和第十四届全新人新作展,作品《落日》曾获全国第八届群星美展银奖和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等。
杨渝光(1970—),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生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荣获黑龙江省庆祝香港回归美展三等奖,“三精杯”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版画展银奖,黑龙江省第九届美展佳作奖,黑龙江省第九届、十届群星奖铜奖,参加入选全国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版画展览,北大荒版画40年1988—1998黑龙江版画创作优秀作品回顾展,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黑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及黑龙江省美术回顾展、“东北风”东北三省版画展、黑龙江·香港版画交流展、英国·爱尔兰巡回展,作品被广东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贵州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安徽美术馆等收藏,在《江苏画刊》、《美术界》、《黑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被选入《北大荒版画精品集》,《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版画展览作品集》及《黑龙江省美术回顾展等大型画册》。
姚冰(1956—),黑龙江省生人,毕业于黑龙江省农垦师范学校,1990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作品多次省部级奖项,北大荒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农垦师范学校美术教研室主任。
姚志田(1974—),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生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大荒少儿版画教育委员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现就职于省农垦佳木斯学校,美术教师。自幼喜欢绘画,热爱艺术。作品曾作为第一届垦区少儿版画代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日本友人收藏。代表作品有《小屯纪事》、《夏之幻》、《瞬间》、《旅程》、《演义春秋》、《眺望家园》等。并在国内外画展活动中受到好评。有作品被青岛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省文联、哈药六厂版画博物馆等国内省市和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收藏。
王晓林(1963—),黑龙江省生人。1980年高中毕业于省农场总局子弟学校,1982年9月任子弟校美术教师,1985年9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1989年7月毕业后曾任杭州《英语画刊》美术编辑,现任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分院装璜教研室讲师。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晓林曾从师于郝伯义,在总局美创室学习绘画基础知识和版画创作。这时的作品有油印木刻《松花江的早晨》、水印木刻《鄂家春》入选在北京美术馆举办的《北大荒风情版画展》。水印木刻《新春》参加了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览获优秀作品奖,《材》参加了全国农垦第一届美展。《迎正月》、《边寨小集》参加了黑龙江省第六届美展。同年10月《迎正月》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及其以后,作品有13幅木刻组画《上海轶事》、4 幅水印木刻组画《咖啡屋》、油印木刻《六和塔》、水印木刻《秋的细语》、油彩拓印《第一场雪和野鸽子》等共计20幅。其中《上海轶事》被台湾著名作家陈平(三毛)女士收藏。入选全国第一届青年版画大展。《六和塔》由第33期《版画艺术》发表。1991年创作石版画《他刚刚看到黎明——纪念长征路上红小鬼》,入选’92浙江省学校“三育人”画展获二等奖,被四川省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1995年3 月编著少年美术丛书《学素描》,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