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大荒国画
第二章 国画及其他绘画艺术
第一节 北大荒国画
第一节 北大荒国画
在北大荒版画发展的50多年中,垦区的国画、油画、连环画、宣传画等绘画艺术,也不断有作品问世,虽然就其成就而言不能与版画相比,但是也不乏名人佳作,给垦区美术园地装扮出百花盛开的繁荣。
国画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和雅兴在垦区早已有之,1954年曾参加军垦工作的韩承霖,1986年在省美术馆举办的《韩承霖遗作展》的100多幅作品,除47 幅版画其余大多是国画。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中的美术工作者和错划“右派”的一些画家相继来到垦区,国画的创作和发表才在垦区美术艺苑留下足迹。1959年《北大荒文艺》月刊7号封二发表沈诗钰的国画《运木》,是最早发表在报刊上垦区作者描绘自己生活的国画作品。
1960年冬天,原牡丹江农垦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202件,其中除132件版画作品,其余70件中,国画占三分之一,组画《为大豆而战》由5 幅绘画组成,这5幅画都是国画。1963年7月,在佳木斯市举办的“东北农垦总局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0余幅,其中有国画20多幅。1964年8月,在佳木斯市举办的“第二届东北农垦总局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各种美术作品100余件,其中国画近30幅。
“文革”期间,兵团政治部于1970年冬举办美术创作班,学员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由孔祥生主持,画了一批以真人真事为主题的国画和油画。1971年,美术创作班由郝伯义接手主持,从此每年举办1期,到1978年总共举办8 期,形成一支90 余人的美术创作队伍,除老作者廖有楷、杨凯生、李亿平、孔祥生、方元,其余大多是下乡知识青年。作品除版画、油画、年画、宣传画,总共创作国画70余幅,曾在兵团内部举办过展览,并于1972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美术作品选集》。
主要作品有赵国经的《爸爸送我去边疆》、《牧羊战士》、《送饭》,杨学成的《栋梁》、《龙口夺粮》、《放映之前》、方方的 《边疆水》, 侯国良的《她们在边疆成长》、王美芳的《重逢》。省属农场下乡“知青”的作品有:潘衡生的《土沃苗壮》、《又是丰收》,姜亚洲的《毕业归来》,倪学让的《妈妈也来安家》等。这些国画作品的共同特点:一是写实,画的全是兵团和农场的现实生活情景;二是画人物,画“知青”自己,以及陪衬他们的贫下中农和现役军人,一改国画通常都是画些山川风景和瓜菜动物之类;三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带有“文革”时期某些思潮的印记。
在这些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杨学成的《龙口夺粮》。这是一幅2265×697 厘米的大型画卷。作者在这幅画的题记上注明:记1971年夏季的抗灾夺粮斗争。画面是:大雨如注,狂风怒吼,洪水横流,数不尽的青年人在没膝深的洪水中,抢捞正在被水冲走的田里已经打成捆的小麦。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惊心动魄的搏斗,作者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渲染,对近景十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下乡“知青”在边疆战天斗地的英勇风貌。这幅国画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从人到景有着强烈的动感:雨在下,风在吼,洪水在奔流,麦捆在漂动,人们在抢收,从众多同类人物的不同造型上,可以看出作者坚实的素描功底和比较娴熟的水墨技巧。
1978年以来,每年举办的美术创作班,改为单一的版画创作班,国画创作由此失去辅导,逐渐冷落,变成一种散在的个人活动。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王毓平的《晨》、《秋风》,邢文超的《野村》、《镜泊风情》,杨中群的《花前呓语》等。1987年1月,总局文化中心在机关大会议室举办“北大荒现代美术作品展览”,在展出的102件作品中有十几幅国画,比较好的是《人奋月更明》。
中国画在垦区的主要作者应首推尹瘦石。
尹瘦石(1919—1998),江苏宜兴人。青年时期在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学习国画和书法。1938年在武昌艺专肄业。曾在桂林、重庆等地举行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曾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研究员,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内蒙古自治区画报社长,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内蒙古分会主席,自治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北京中国画院副秘书长,是我国的著名书画家。抗战时期,曾同柳亚子先生开过诗画展,毛泽东主席曾专门为他们题过“柳诗尹画”的词。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4月下放到八五○农场,后调北大荒画报社从事美术创作。1960年返回北京。历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代表作品有中国画《屈原》、《毛泽东画像》、《暴风雪》等。《劳模会上》获全国新年画二等奖。
1961年5月,尹瘦石被聘到哈尔滨艺术学院教书。后来, 尹瘦石调回北京画院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尹瘦石摘掉了右派帽子,恢复了党籍,出任北京画院副院长。这一年,他正好六十岁。
1994年3月末,尹瘦石携夫人从北京回乡,与家乡的领导商议他的书画与藏品等捐赠事宜。他决定把自己各时期的代表作70 套,共96幅以及由他精心收藏的书画文物珍品240多件(套)一并捐赠给家乡,并于3月31日于市委礼堂举行了捐赠仪式。当年的4月18日,尹瘦石艺术馆在他的家乡周铁镇正式开馆。这座占地1 万多平方米,充分体现江南园林风格的艺术馆内,建有碑廊,镌刻毛泽东、郭沫若、茅盾、徐悲鸿、丰子恺等对尹瘦石先生的艺术评论和手迹。
杨凯生,近些年来在创作版画的同时,也画了不少国画作品。他早年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时,学的就是国画。1991年初,《北大荒》文学杂志在总第63期封二,以“杨凯生国画作品选”为题,刊登了3幅作品:《秋色逐江流》、《温暖的太阳》、《冰凌花》, 画的全是景物。杨凯生的这3幅中国画,色彩丰富、艳丽,水墨技巧娴熟,意境幽深而致远, 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另一些国画作品,曾在日本参展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