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北大荒剪纸

第二节 北大荒剪纸



                 第二节 北大荒剪纸
  剪纸,这一民间手工艺术,垦区早在建场初期,尤其是在海伦、北安、绥化等黑龙江剪纸艺术盛行县境的农场,逢年过节或遇吉日良辰,家家户户便将剪纸作品贴在门窗或彩灯上。这是一种地方民俗。农场与地方的区别仅仅在于农场居民在创作《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之类传统剪纸之外,把拖拉机等有农场特征的东西也剪出来。
  垦区剪纸作为艺术品在报刊上发表,是1958年以后垦区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和刊物才开始的。这个时期的《农垦报》、《合江农垦》、 《北大荒》、 《北大仓文艺》以及垦区出版的其他报刊,都发表一些剪纸作品。主要作者有二牛、吕凤鸣、小平、崔怀德、郭士杰、晨风、陈增弼等。内容大多是传统的,如《猪满圈》、《鱼满塘》、《丰收有余》等。
  在垦区的剪纸界,朱连生和王丽莹是夫妻,被誉为剪纸艺术的“并蒂莲”。他们是1968年到海伦农场的“知青”。海伦是黑龙江省的剪纸之乡。从参观海伦剪纸展览开始,经剪纸艺术家傅作仁传教,朱连生走上了剪纸创作之路,1972年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第一幅作品《心红果丰》。他和妻子王丽莹,按照剪纸艺术的规律,大胆发挥线和面的现代表现形式,强调大的块面黑白对比,创作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剪纸作品,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感。十几年来,朱连生发表美术和剪纸作品600 余幅,其中有的参加过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并获奖。王丽莹创作近300 幅剪纸作品,先后发表在《工人日报》、《体育报》、《学前教育》等30多种报刊上。1986年她的剪纸《注重幼儿教育》获省“生命之路”科普美术摄影作品展览银牌奖。同年,夫妻双双加入黑龙江省剪纸协会。现在,朱连生和王丽莹在浩良河化肥厂学校任教。1991年夫妻同时被总局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化肥厂赠给他们一面写有“美的开拓者,爱的楷模”字样的锦旗。
  发表剪纸作品较早比较多的,是宝泉岭农机校的二牛。他的作品大多发表在《北大仓文艺》四封上。作品主题除了《丰收》、《鱼满塘》这类传统内容之外,还反映出农场的一些特点,如《送肥》、《颗粒不丢》等。这些作品线条简洁明快,剪刻细致流畅,主题集中突出,写实而不拘谨,夸张又不变形,把民间传统和艺术创作统一起来,有其独特的作品个性。
  新时期的作者主要有黄再林、曾献忠、张和、高春英、依晓娟、付春梅、周荣年、杨宝莲、许淑琴、杨勇等人。新时期的剪纸反映出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传统的主题也有发展,如《春》、《鸡》、《鱼跃》等,更多的则是全新的命题,如《小伙伴》、《荒原情》、《儿子与花》、《少女的梦》等等,在题材上有由描绘生产转向关注人物的趋势,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文学涵义。
  1992年7 月,“北大荒剪纸学会”在八五一○农场开会成立, 同时在该场举办黑龙江垦区首届剪纸艺术展览。当月,中国“民艺”在北京举行1992年全国剪纸展览会,垦区作者周荣年、杨宝边、许淑琴、杨勇等人的6幅作品入选参展。虎林西岗农垦师范学校教师周荣年,出席全国剪纸年会。杨宝莲的参展剪纸《少女的梦》获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