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大荒戏剧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戏剧
第一节 北大荒戏剧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北大荒戏剧的兴起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1948年首批公营农场的通北农场成立了北大荒第一个农场业余文工团(队),年末在庆功大会上演出了《杨勇立功》、《兄妹开荒》、《放下你的鞭子》等一批小剧目。不久,宁安农场也成立了业余文工队,在场内和宁安县演出了《钢铁战士》、《钢筋铁骨》,以及配合抗美援朝和“三反”运动而演出的《糖衣炮弹》和《让战魔发抖吧》等话剧。
20世纪50年代初,查哈阳农场、九三荣军农场,还有伏尔基河荣军农场、宝泉岭农场,先后成立了文工团,演出了一批话剧、歌剧、京剧、评剧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宝泉岭农场赴牡丹江市演出的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斗争生活的歌剧《星星之火》,当时观众席上有一位抗联老战士,深受感动,登上舞台表示感谢,并现身说法,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台上台下产生共鸣,激动的场面令人难忘。
这一时期,一些农场的文工团(队)纷纷到省里参加演出。如1953年红星农场业余文工团,参加省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部分节目获得了奖励。通北农场的演出队,也参加了垦区系统业余文艺演出,获得了总分第二名。伏尔基河荣军农场业余演出队也曾应邀赴省城参加汇报演出。在众多的剧目中,深受群众欢迎的节目有大型歌剧《地雷战》、《刘胡兰》和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在战斗里成长》、《铁流》、《考验》等。
据统计:1955年全省55个农场、166个基层单位,有业余剧团(队)21个,演员670人,业余戏剧小组97个,演员705人。1956年查哈阳农场成立了60人的专业评剧团,演出了《小姑贤》、《茶瓶计》等剧目。
1956年,来自山东省梁山、文登、掖县等2 376 名青年垦荒队员,在江滨荒原新建了12座新村,其中有一座新村叫“二十五庄”。青年们为了欢度来北大荒的第一个元旦和春节,赶排了京戏。在马架子里他们插空排练,不到2个月就排出了《打渔杀家》、《空城计》等几出戏,队长乔日寿、妇女主任毕兰也抢演了角色。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演员们就自己动手做戏装道具,用纸壳做乌纱帽,用马尾做髯口,用水鞋粘上白边代替朝靴,用床单被面做服装。就连化装品也是用印油、墨汁代替的。大年三十晚上,全庄唯一的一栋草房里坐满了人,大汽灯把屋里照得雪亮,随着锣鼓的响声,演员们出场一亮相,立即就博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春节过后,“剧团”花了8角钱买回几盒胭脂粉,人员坐着马车到肇兴、莲花和凤翔等镇慰问演出,共演了1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当老乡们听说只花了8 角钱就演了戏,称赞这是垦区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北大荒话剧的诞生及其成就
1959年6月1日,合江农垦局组建文工团,该团成员以三十九军文工团转业官兵为主,吸收六十四军等转业文艺骨干(原友谊农场文工团)组建而成。后在合江垦区范围内,又招收济南军区文工团等全军转业文艺人才及上海人艺下放的讲师胡伟民、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汪立三、美术师安平等。卜荣先任团长,范奎生、王岐山任副团长,王越(1962年初任团长)任编导,王颖任指挥。合江农垦局文工团成立后,排演了《降龙伏虎》、《野火春风斗古城》、《群猴》等大型话剧。 随后, 又演出了王越创作的话剧《吉庆有余》和该团编剧廖云创作的大型话剧《在父亲战斗过的地方》。1961年合江农垦局大俱乐部建成,首场演出了由胡伟民导演、张培华主演的大型革命历史剧《红缨歌》。1961年底,合江地区统一调整文艺团体,双鸭山、鹤岗两市文工团被撤销,话剧人才调到佳木斯市,歌舞人才调合江农垦局文工团。同时,佳木斯市组建话剧团,撤销歌舞团,部分人员充实到了合江农垦局文工团,而合江农垦局文工团解散话剧团,人员充实到佳市话剧团。之后,合江农垦局文工团,主要以演出歌舞剧等节目为主。
这时,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在排演电影《北大荒人》的同时,还演出了《雷雨》、《为了61个阶级弟兄》等大型话剧,及范国栋创作的《夜闯完达山》、《愿望》、《调车》等小话剧。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不仅排演《北大荒人》阵容强大, 排演其他剧目也是全力以赴。 如排演的小话剧《夜闯完达山》,就由当时著名电影演员李景波担任导演,并在剧中兼演土匪“打不死”,剧中的雷参谋与夜猫子分别由上海人艺下放的演员彭湃、农中南扮演,女土匪头子由著名演员白雪扮演。演出后,颇为轰动。作者范国栋曾说:“我写的这些话剧中,比较喜欢《夜闯完达山》这个小戏,因为它有戏‘味’”。《夜闯完达山》写的是解放军侦察排雷参谋,在完达山猎人王玉林的配合下,以偷梁换柱和调虎离山之计,一举全歼完达山匪徒的故事。该剧在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故事和曲折惊险的情节中,塑造了雷参谋这一智勇双全、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七姑奶奶等土匪的形象也被勾勒得鲜活生动。该剧成为北大荒话剧的保留剧目。
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在演出名剧《雷雨》时,彭湃饰演周朴园,李景波饰演鲁贵(后由郭锐饰),人艺名演员文燕演17岁的小丫头四凤,有趣的是当时文燕年逾不惑,而扮演女主人繁漪的李惠敏恰恰刚满17岁。大少爷由八五六农场文工队调来的天津“知青”崔可法扮演。由于演员阵容整齐,演出效果在虎林一带轰动一时,各处纷纷邀请,此剧共演出67场。
此时期,各农场业余文艺工作者,也非常活跃。八五八农场演出了史方创作的诗剧《炮车行》、《唱花鼓的姑娘》。伏尔基河农场演出郭力创作的四幕话剧《十年颂》,绥滨农场演出李世颖编写的七幕话剧《三江烽火》,八五二农场演出杨纯嘏创作的四场话剧《稻香千里》。同时,梧桐河、八五○、八五四、八五六、八五五、八五二、友谊、克山、八五一、伏尔基河农场先后在农场内外演出《西望长安》、《红岩》、《杜鹃山》、《苹果树下》、《海防线上》、《八一风暴》、《群猴》、《红军沟》、 《审椅子》、 《战林海》、《葡萄架上》等话剧和《挖运河》、《一年四季为豆忙》等快板剧。其他农场演出的小话剧有王苹创作的《跃进中的插曲》,孙鹏创作的小话剧《林海战斗》,张继发创作的小话剧《没有完成的任务》,周青创作的小话剧《三角架南北》,李迁瑞创作的小话剧《爱管闲事的姑娘》等。
1963年合江、牡丹江两个农垦局合并为东北农垦总局,合江农垦局文工团被解散,保留牡丹江局话剧团为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简称“东总话剧团”,除部分人员并入话剧团和总局各科室外,大部分演职员调往全国全军各专业文艺团体。随后东总话剧团改编演出了话剧《自有后来人》、《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豹子湾战斗》、《霓虹灯下的哨兵》、《哥俩好》、《麦贤德》、《张思德》、《南方来信》、《赤道战鼓》、《在列车上》等,其中改编演出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受到全国戏剧界权威人士的大为称赞,评论说:“前线话剧团的戏有兵无灯,哈尔滨话剧的戏有灯无兵,东总话剧团的戏有兵有灯。”
在全国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开始后, 东总话剧团又演出了范国栋、 史方创作的《警惕》、《归队》、《团结》等一组配合社教运动的小话剧,收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有这样一段小插曲,剧组在友谊农场四分场演出后,当晚即有贪污分子投案自首。此后,剧团又排演了由范国栋创作的四幕大型话剧《永远向前进》,该剧由彭湃导演,金康民、郝恕等主演。合江地委侯利书记、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陈舜玉观看剧后,表示满意,随即组织佳木斯、鹤岗等市文艺工作者前来观摩。哈尔滨话剧团也派代表来观摩。
1963年10月,东北农垦总局接收了首批从北京来的知识青年,到1966年,又陆续来了一部分。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不仅为垦荒大军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他们在各农场排演了《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兵临城下》等大型话剧,八五四农场、七星农场还自编自演了《排水》、《独生女》、《忆苦》、《最后十分钟》等小话剧。1966年12月,东北农垦总局举办了最后一次全局汇演。这次汇演,在合江地委党校举办,规模盛大,各农场都积极组队参加。当时勤得利农场刚转业的《红九班》全体演出人员步行千里赶来参演。汇演期间,由于受“造反派”的干扰与阻挠,认为此次汇演是转移当前文化大革命的大方向,两派发生分歧,进而辩论,以致冲散了汇演。从此,整个垦区的文艺活动急转直下,话剧事业随之跌入了低谷。
二、异军突起的兴凯湖话剧队
1955年,北京公安局五处(又称直属劳改管理处)领导的兴凯湖农场,成立了一支文教队,下设话剧、京剧、说唱歌舞三个组。经常在场内配合政治运动和生产任务,编演一些小型剧目。1957年以后,在全国反右运动的背景下,从北京下放来了一批著名文学艺术家及新闻工作者,使原有的文教队实力增强,编制扩大。文教队总的由场党委成员刘步堂负责。下设三个队,队长都由当时农场管教人员担任。
文艺演出队:话剧分队主要演职人员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导演巴洪,编剧汪明,名演员宋延、周名楼,女歌唱家韩歌,文化部演出处处长名导演谷风,还有北京大学的编剧戴铁成,文学系的高材生林佳等。另外还有京剧分队和说唱歌舞分队。
板报队:主要人员有原《江西日报》编辑凌国星,原《大公报》记者许行坚,以及总工会刊物编辑孙简,起义的国民党华北新闻处处长侯炳尧等。
副业队:主要从事刻章、雕刻、画蛋、捍江米人、刻制艺术烟斗、工艺印刷等美术工艺品。
1958年文教队演出了大型话剧《武则天》,导演谷风,主演周名楼、林佳、宋延等,舞美设计、灯光化妆等全是青年艺术剧院的行家里手,演出水平之高,使全场上下为之震动。随后又排练演出了大型话剧《无名英雄》和《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还与场部干部合作演出了《骆驼祥子》等名剧,由原《大公报》记者许行坚扮演祥子,机关会计沙名花演虎妞。这些剧目在密山、虎林、牡丹江一带慰问和卖票公演,场场座无虚席,走廊都挤满了人。因演出成功,使兴凯湖农场声誉大振。当时兴凯湖文艺演出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是:其一,定时不断地演出,首先使全场职工情绪活跃,精神振作,促进生产,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促进了劳教人员思想改造。如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骆驼祥子》后,在开荒创业和自然灾害期间,全场职工以旧社会的罪恶对比目前暂时困难,学习好八连,团结奋斗共渡难关。在全场演出自己创作的讽刺剧《长消极》,剧中批判讽刺了消极对抗、反改造的倾向,使一些消极的劳教人员有所悔悟,加强了自我反省的教育。其二,活跃了周围市县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地方文艺活动的发展,也使兴凯湖农场增强了对外宣传与沟通的力度,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得到了地方的支援和关怀。其三,节支创收,除文教队全部经费自理外,还能上交农场一部分利润。
1964年,兴凯湖农场文教队奉命解散,但名无实存,仍活动了一段时间,为农场培养了一批青年文艺人才。
三、早期的舞台布景与服装道具
八五三农场史,有一段描述:“1956年春节前后,……由工会组织排演了一些古装戏片段《四郎探母》、《打鱼杀家》、《苏三起解》等。他们用红布、被单做袍,用铁丝、乒乓球做冠翅,在艰苦的生活中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58年3 月……组成业余演出队,排练了一组节目下队巡回演出。新建的五分场(即现在的红旗岭农场)没有盐吃。演出队去演出时,每人背20多斤盐进去。没有袋子装,就把单裤口扎起来,架在脖子上,艰苦跋涉10多个小时,在路上碰到修路的人就给他们演一段。到分场后,深入基建工地、伙房、马架子进行演出。有时马架子里只有一两个病号,演出队也给演出,表示慰问。……1959年冬,在林区演出时,吹小号的同志,号嘴冻在嘴唇上,吹完号竟粘下一块肉皮来……步行去雁窝岛演出时,60里路中,走了20里齐腰深的水路……女同志累得多次跪在地……”
这段记载,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整个垦区业余演出队的状况。除正常演出外业余宣传队大部分都有生产任务,或者包干一块地的生产,或者兼营副业生产,白天照常出工,晚上加班排练。没钱买服装、道具、布景,就在夜灯下制作。用硬纸壳糊成新疆小帽跳新疆舞;用纸浆、胶水、桐油,做出各式各样大头娃娃;再用土布裁成大袍,粘上彩纸。演戏曲,用破苫布画布景,利用树枝柳条搭道具,排演出一出出好戏,抒发出一阵阵豪情壮志。就连闻名遐迩的《北大荒人》及一些大型剧目,也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而成。
1959年冬天,话剧《北大荒人》正式演出。主要舞台设计、布景制作,落在孙泽君、刘世彩等人的身上。他们不仅考虑到布景和道具要烘托剧情、人物,而且还考虑到剧团在人、财、物、场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于是,他们费尽脑汁,千方百计在风雪空场上工作,戴棉手套捏不住钉子,脱下手套,钉子就冻在肉上。画布景更难,开水调色几分钟就冻结在调色盆内,冻成一冰块,再兑水化开又稀了。蘸上色的排笔,一会儿便冻成了毛铲子,颜色涂在布上,又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分辨不出红黄蓝绿黑。后来丁继昌和贾忠一,就在冻土上刨坑,再拣些砖头,砌成10多个小灶,把调色盆放在小灶上,趁热调和好颜色,就在这烟薰火燎中作画。有些道具来不及做,也买不到,就背上柳筐,扛上二齿勾,在虎林大街小巷垃圾中找。终于赶在年底前,制作出一套完整又别具一格的布景道具,带着十万转战北疆战友的情意,向首都和全国人民作汇报演出。
在文工团排演的大型名剧《雷雨》受欢迎后,各地纷纷来邀请,而运输、场地都受到限制,孙泽君在创作舞台设计上,因陋就简,富有创造性地用麻袋布、旧布景制作成了一堂软景,卷起来,灯光、布景加上全体演职员,一台“解放车”就能拉走,下车一装就是一堂富丽堂皇的周仆园大公馆。
北大荒戏剧艺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起步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