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北大荒人》与垦区话剧的第一次繁荣

第二节 《北大荒人》与垦区话剧的第一次繁荣



           第二节 《北大荒人》与垦区话剧的第一次繁荣
  《北大荒人》是垦区创建以来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多幕话剧,曾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轰动北京,以后经北影改编成电影,更是流传全国。它在表现我国开发北大荒的创业史上是一块高耸的里程碑,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优秀作品,体现了北大荒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北大荒人”的称号从此诞生。
             一、范国栋与话剧《北大荒人》
  范国栋(1935—1994),笔名晓范,北京市人。1950年参军,毕业于华北军政干部学校,任部队速成中学文化教员。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历任八五三农场文工队、铁道兵农垦局文工团、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编剧,北大荒文工团副团长,牡丹江垦区工会副主席,牡丹江管理局史志办主任,北大荒文工团团长、党支部书记,黑龙江农垦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戏剧家协会理事,北大荒戏剧家协会主席,北大荒文联副主席。1959年范国栋开始话剧创作,他是北大荒第一台大型话剧《北大荒人》、第一部电影《北大荒人》、第一部电视剧《黑土上下》的主要编剧,也是北大荒第一台专题文艺晚会《大荒风采》的总编导。他的作品还有:独幕话剧《夜闯完达山》、《调车》、《愿望》、《当号角吹响的时候》;大型话剧《永远前进》、《自有后来人》、《智取威虎山》、《春归雁》;小话剧《团结胜利向前进》; 活报剧《展览会》、 《一颗豆粒》、《四人故事》。社教组戏《警惕》、《归队》等。
  话剧《北大荒人》原名叫《雁窝岛》。1959年初,牡丹江农垦局举办首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正在垦区指导工作的农垦部宣传处副处长皮以德看了局文工团范国栋创作并由袁玫、康民等演出的独幕话剧《愿望》,非常高兴,向该剧组的全体人员说:“十万转业官兵进北大荒,在古今中外都算是个创举,全国人民甚至外国人都注视着我们,那么多当兵的到北大荒搞啥子名堂?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打出粮食来?一年多了,光用事实回答不够,还要用一出戏来回答。在舞台上向全国人民汇报!希望你们写个大戏,这是个大题目。题目我出,文章靠大家做。”这是《北大荒人》最早的原动力和创作指导思想。
  当时的话剧队长肖潇领着全队到剧作者晓范(范国栋)的原单位“雁窝岛”一边体验生活,一边集体创作。先由晓范执笔拿出提纲,有多年演出经验的导演、演员们即进入角色,一边说台词,一边提出如何安排情节,如何有“戏”等,晓范执笔记录下来,大伙又争着进入新的高潮。半个多月,集体编出一个五幕话剧《雁窝岛》的雏型,便请来当时错划右派的两位戏剧名人李景波和吴祖光,他们在人物关系、戏剧结构、人物心理、个性刻画及舞台情景设计上,都提出了很内行的修改意见。
  1960年初,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奉命到湛江为全国农垦会议演出,并在正式公演前预演了《雁窝岛》,由王震部长审查。王震提出最后一幕戏剧高潮不同的处理意见,并要求艺术上再加工修改。4月23 日,在北京政协礼堂汇报演出,沈钧儒、张治中、伍修权、周杨、傅钟、陈其通等首长观看并一齐合影留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剧组的彩车在天安门广场游行时受到群众的注目。5月25 日,《雁窝岛》改名为《北大荒人》,在首都青年艺术剧场正式公演,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应。
  五幕话剧《北大荒人》取材于转业官兵开发雁窝岛的动人事迹。剧本表现某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高建民率领广大转业军人进军雁窝岛,开荒种地,遇到了在低湿地不能进行机械化作业的重大障碍。在众多困难面前,他们一方面克服以副场长纪庆山为代表的保守退却思想的干扰,另一方面,对机车作业进行试验,几经失败,毫不气馁,终于闯出了一条在低湿地进行机械化作业的新路。雁窝岛被北大荒人的顽强精神所征服,一幅亮丽的时代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剧于1960年5 月由牡丹江农垦局话剧团在北京公演,反响强烈,田汉等我国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观众一致看好。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哈尔滨话剧院等也争相排练出演。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北大荒人》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发行全国。
           二、话剧《北大荒人》的影响及艺术成就
  1960年5月25日,由王震将军命名的话剧《北大荒人》在首都正式公演,立即引起轰动。演出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同志在协会秘书长李超陪同下,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并与演员们合影留念。随后,李超同志招呼范国栋和团长,说田老很高兴,要谈谈这个戏,叫他们跟田老去听意见。说着就上了田老的汽车,来到西单曲园饭庄,跟着田老夫妇往里走,原来是田老请他们吃饭。田老一边吃饭一边谈意见。田老还询问北大荒的生活情况和文艺活动开展情况。解放军总政治部肖华主任还为话剧团专门举行了一次招待宴会,名义是欢迎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代表回京为部队作汇报演出。李超、著名导演崔嵬、《剧本》月刊主编凤子也热情地写文章评价了《北大荒人》,著名女画家郁凤为剧中主要人物速写像发表在晚报上,剧协邀请知名人士座谈该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吴雪和总导演金山,组织全院两次观摩了这个剧,并决定排练上演。以后的公演中,青艺全体演员分工谁演哪个角色,就到现场观摩,每场都到。牡丹江局文工团走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随之公演。紧接着,哈尔滨话剧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甘肃省话剧团,先后在全国各地上演了这个戏。
  随后,王震指示: “要拍成电影,一部电影全国都能看到!”随即, 北京电影制片厂把《北大荒人》列入拍摄计划,导演为崔嵬和陈怀皑。1963年春节,影片《北大荒人》在京举行首映式。同时,千里之外的祖国边陲虎林县,北大荒人怀着按捺不住的心情,坐在剧院里观看这部电影。据说,拷贝是北京特意送来的。从此,黑土地的人们有了一个风靡全国的称号——“北大荒人”,这个称号延续至今。直到上世纪90年代,那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们仍以拥有“北大荒人”荣誉称号而自豪。从此,范国栋与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黑土地——北大荒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他把视线投在黑土地,把根扎在北大荒。他的剧本创作创下了北大荒文艺上三个第一:第一部大型话剧《北大荒人》、第一部电影《北大荒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黑土上下》(与郑加真合著)。还创作了《夜闯完达山》、《春归雁》等近20部话剧。
  纵观范国栋的话剧创作,它有艺术成就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健康向上的阳刚之美。在范国栋的戏剧创作中,这种阳刚美,既体现在作者所描写的戏剧情节之中,也渗透在作者所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身上。独幕话剧《愿望》中四川来的女学生小袁一心想实现当拖拉机手的夙愿,在《包车组长》中包车组长赵兰时刻琢磨加大机车马力的办法,五幕话剧《北大荒人》中一代新北大荒人征战雁窝岛的壮举,六幕话剧《春归雁》中凌小雁放弃城市优裕生活回到北大荒,立志要在艰苦的地方创业。这些拨动人心的戏剧情节,都是从纷纭复杂的农垦战线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们体现了一种向往艰苦、迎接挑战、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像小袁择业的执拗,赵兰改造旧机车的决心,江志红潜水挂钩的忘我,都体现了北大荒老一辈创业者对年轻人的影响。二是从对比中表现崇高。范国栋特别喜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剧中人物,使主要人物显得更具光彩。《愿望》 中一对四川来的女学生, 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沉稳内向。通过对比,越发显示出了那个要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练的女学生小袁的弹劲。《北大荒人》中有着数对人物的对比,领导干部高建民一派开拓进取的精神,而纪庆山面对困难,则裹足不前,老车不改当年坦克兵的脾气,而江志红则固守水兵的执著,试加宽木链试验失败多次而不悔。《春归雁》中两种价值观、人生观泾渭分明,一种人,像方铁钢、丁琪、凌雁、凌小雁那样,要在大荒世界中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另一种人,像“小小爬虫”高德那样,想在损人利己中攫取自己的一点蝇头私利。作家通过这种剧中人物的强烈对比,把我们引入到崇高美的境界,去发现闪烁于剧中人物灵魂深处的美德。三是再现诱人的生态美。千里荒原,渺无人迹的北大荒,是蛮荒遍地、生命的禁区,还是闪烁着生命的美丽、点缀着别样的风情?这是北大荒戏剧审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范国栋以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北大荒世界是神奇而美丽的,并把它表现在剧作的环境描写之中。在作家的笔下,北大荒的春天姗姗来迟,“雪原初化,远远地可以望到一些水汪汪的草滩”;北大荒的初夏, “田边黄花和白色的野芍药花盛开”; 北大荒的残冬,“晚霞在蓝天银地之间抹上几笔玫瑰红”。黝黑的原野,水汪汪的沼泽地带,在月光下泛着亮色的河流,高耸、秀丽的白桦林,它们似斑斓的色块,在范国栋的剧作里,交织成一脉蕴含着生命律动的大荒风情,迸发着新老北大荒人为之骄傲的自然美。
  应该指出,由于当时“左”的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北大荒人》在思想内容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正确的创作、导演、表演意图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些专家的中肯独到意见,尚不能接受,尤其在人物刻画和艺术处理上,按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所谓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理论为指导思想来构思整个作品,就出现了某些违背艺术生产规律、图解方针政策和某种政治观念的痕迹。这样,就使领导干部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两条不同路线和某种政治观念的形象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