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新时期前后的北大荒话剧

第三节 新时期前后的北大荒话剧



             第三节 新时期前后的北大荒话剧
  1976年,粉碎“四人帮”,兵团撤销,组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1978年12月5日,重新组建北大荒文工团,团部下设话剧队和音乐曲艺队。垦区话剧又走上一个新的高潮。
               一、“文革”时期的话剧
  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等政治路线和文艺路线的影响,致使这一时期的话剧出现概念化、公式化倾向。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原东总文工团被认为是“文艺反动黑线”的产物,予以解散,全部演员分散到各场劳动,其中大部分人逐渐成为基层文艺活动的骨干。二,数十万京、津、沪、哈、杭等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分配到生产建设兵团各团队,其中不少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有些还是戏剧学校(或音乐、舞蹈学校)的学员,有的还出身于演员世家,有一定功底,组织起来,略加指导即可上台。三,在极“左”路线下,一切服从于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惜工本,不顾生产需要,加上军人管理高度集中、统一,也便于组织。
  当时,在样板戏一统天下,但也创作并演出了一些配合政治任务的其他剧种。如有四师范国栋创作的话剧《团结胜利向前进》,喜剧《吃鱼》,活报剧《节日像》、《展览会》,独幕剧《志愿》、《当号角响起来的时候》,有三师陈爱民、史方创作并赴省演出的独幕剧《风云哨卡》,有胡延和创作的话剧《前哨》、《农垦在前进》,有六师李龙云创作的《闪光的基石》,有十九团创作并演出的《鹿苑新歌》,有二十团演出由么树森编剧的《陈越玖》、《挡车》,还有引龙河农场创作并演出反映“知青”建设边疆事迹的《坚定不移》,和三师演出由顾震夷创作的独幕剧《劲往哪儿使》,顾震夷、史方创作的《决裂》,范国栋创作的《志愿》,及五师由马刚、常家铨、杨荣秋创作并赴省演出四幕大型话剧《旌旗奋》等等。
  这类配合形势,图解政策,或粉饰生活,把人物变成当时精神传话筒的话剧,大都昙花一现。
             二、话剧又一次繁荣的历史背景
  1978年12月5日,农场总局决定,重新组建北大荒文工团,团部下设话剧队和音乐曲艺队。调回下放至各场的原东总话剧团老演员为骨干,并在全局选拔、招考演员。1979年1月8日,正式公演话剧《于无声处》,年底又演出了范国栋创作的独幕话剧《在会车的小站上》,使垦区的话剧事业又迎来了春天。
  接着,北大荒文工团先后演出了多幕剧《泪血樱花》、《谁是强者》、《归宿》、《她》、《十六条枪》、《谁是被控告的人》、《阿混新传》、《少帅蒙难》,以及试演了现代多幕剧《寻找男子汉》、《真情假意》、独幕剧《约会》、《猎狼》等。其中《泪血樱花》、《阿混新传》演出均在百场以上,《少帅蒙难》还被拍制成录像片,转发各场。
  这一时期,各农场的业余话剧团演出活动也十分活跃。如宝泉岭农场排演的大型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二九○农场宣传队排演的《枫叶红了的时候》和幻想剧《元元奇遇记》,八五○农场演出的《救救她》、《深夜静悄悄》,八五六农场排演的《于无声处》、《救救她》,八五二农场演出的《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为了幸福干杯》等大型话剧。
  1981年,范国栋创作的多幕话剧《春归雁》,由省《北方剧讯》刊登,总局文工团拟定排演,后因故停排。1982 年总局举办的第三届文艺汇演上, 牡丹江分局刘万超创作的独幕话剧《达紫花香又开了的时候》和北安分局的话剧《支书让房》,均评为优秀节目。1982年,由范国栋、邓宝晋、周同、朱承鑑等突击创作排演的《搏浪三江》大型话剧,仅演出一场即中止。1986年曾由范国栋创作、集体改编话报剧《照像》。1987年总局参加省产业职工调演,其中邓宝晋编写的小品剧《街道巷尾》获创作一等奖,胡志拥创作的哑剧《树的遭遇》获二等奖,演员王阿丽、王国肖获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安局演出的短剧《伤灵》,牡丹江局的报导小剧《王副主席您好》,红兴隆局的小品剧《生日》,均在总局汇演或调演中,获得好评和奖励。1994年12 月, 由黄豆编剧、顾震夷导演、胡志拥、黄豆表演的小品《生日》,获全国“群星杯”铜奖。黄豆编剧的小品《失约》,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演员闪增红等表演,3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全国“重钢杯”铜奖。
  随着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电视大量涌入家庭,时代节奏感加快,垦区的话剧事业和全国话剧形势一样,再次落入低谷。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未能出现反映垦区生活的优秀话剧。
             三、匡野的小品《大山的儿子》
  匡野(1956—),哈尔滨生人,1975年参加工作。现任总局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北大荒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演出家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北大荒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导演了垦区春节文艺晚会和其他大型晚会《放歌北大荒》、《世纪辉煌》、《龙腾北大荒》等30余台,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二、四、七、八频道播放。共获国家级奖8 项、省级26项,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
  参与创作、导演了以反映垦区开发建设40年辉煌历史的歌舞史诗的专题文艺节目《大荒风采》,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巡回演出50多场,担任副团长兼秘书长。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了国家副主席王震接见,并在中南海做了专场演出;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七套邀请为《金鸡报晓》春节晚会语言类导演;2003年担任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春节文艺晚会《迎着太阳走》总导演,此次晚会邀请了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赵炎、于海伦等,在省电视台一、三套播放;2006年辅导的小品《牵挂你的人》、《晚情》均在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中获金奖。
  2001年,他编导的小品《大山的儿子》,被中央电视台《劳动者之歌》五一晚会选用,并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为庆祝党的“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进京演出,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进京演出剧目。这个小品先后得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刘宗佑、省龙江剧院孙铁石老师的辅导。
  小品《大山的儿子》剧中原型是根据黑龙江垦区宁安农场林业工人孙俊福的事迹创作的,他坚持17年在深山老林植树造林,总计植树 1 000多万亩50多万株,把老爷岭、张广才岭几十座秃山都栽满了绿树。为了植树在深山老林里一住就是17 年,年仅5岁的孩子在山上被毒蛇咬伤,因无法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离开了他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也没有动摇他植树造林的决心。孙俊福是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被授予全国“十杰”工人,全国“十杰”青年,全国十大植树标兵,当选为十五大代表。孙俊福是北大荒优秀的儿女,是北大荒人典型的杰出代表。小品《大山的儿子》反映了他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品先后荣获全国职工小品大赛金奖,黑龙江省第八届“群星奖”金奖、优秀组织奖,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优秀组织奖,黑龙江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小品《大山的儿子》主创人员:编剧:匡野、胡志拥。导演:匡野、王学军。表演:胡志拥、葛建芬、骆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