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北大荒其他戏剧

第四节 北大荒其他戏剧



              第四节 北大荒其他戏剧
  在北大荒戏剧百花园中,除了话剧外,还有歌剧、舞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
             一、反映边疆生活的小歌剧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除话剧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外,还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化的乐队,甚至是管弦乐队。因此垦区创作并演出歌剧,相对较少。所演出的歌剧多是移植剧目,如1948年通北农场在年末的庆功会上演出的小歌剧《杨勇立功》,1949年到1953年,查哈阳农场演出的大型歌剧《刘胡兰》,九三荣军农场先后演出的歌剧《中秋之夜》和《地雷战》,宝泉岭农场演出的歌剧《星星之火》。
  60年代初期,合江农垦局文工团排演了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由李莱华、赵玉均等主演,在各场巡回演出,颇受欢迎,共演出100 多场。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文工团引进世界名歌剧《货郎与小姐》,货郎由余宝熙扮演,小姐由李莱华扮演,演出座无虚席。齐齐哈尔市专程邀请在全市党代会上演出,受到好评。在齐市公演一个多月,又在海伦县演出4场,共演出近60场。合江农垦局文工团还演出了歌剧《三月三》。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演出歌剧《赫哲三百人》。
  这一时期,克山农场排演了大型歌剧《江姐》,八五四、八五八农场业余文工团排演大型歌剧《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八五九农场以南京前线歌舞团转业演员为主,八五六农场以六十六军转业演员为主演出大型歌剧《红霞》,八五六农场排演了《洪湖赤卫队》和《三月三》,八五二农场排演歌剧《三月三》、《赤叶河》,友谊农场演出歌剧《三世仇》。1964年,著名文学家丁玲和陈明夫妇,在下放劳动中,仍然积极协助宝泉岭业余演出队,排练演出民族大型歌剧《刘三姐》,颇受欢迎。
  垦区创作歌剧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如1960年,合江农垦局文工团编导王越编写的反映农垦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爱情的小歌剧《喜临门》,及同年绥缤农场王善明编写了反映农场火热斗争生活的五场歌剧《白果树下》,到1967年,红色边疆农场创作并演出了反映转业军官艰苦创业事迹的五场歌剧《年三十》和八五二农场演出杨纯嘏创作的小歌剧《鱼水情》、《献青松》等。
  “文革时期”,歌舞剧也销声匿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总局汇演中,才演出如《八月中秋》等一批反映垦区生活的小歌剧。
             二、散发黑土气息的现代舞剧
  1959年,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组成了70人南下演出队,至湛江、海南、江西等垦区及上海市慰问演出。主要节目以自己创作的歌舞小剧为主,其中有小舞剧《台湾警察和妻子》,受到普遍欢迎。60年代,合江局文工团演出由何超编剧、王颖作曲、于惠生主演的小舞剧《长青树》。1971年,兵团四师宣传队创作演出了小舞剧《军民鱼水情》。
  兵团时期,有些农场克服重重困难,排演了现代芭蕾舞剧。最早是二师八团(二九○农场)一分场排演了舞剧片段《白毛女》。1970年一师文工团在全兵团范围抽调文艺骨干组成舞蹈团,排演大型舞剧《白毛女》。
  这一时期,值得一书的是三师十九团(五九七农场)舞剧的成就。团政委惠民拥是1938年入伍的老干部,对延安时期的歌剧《白毛女》颇有感情,积极支持组织兵团战士排演芭蕾舞剧全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的主要场次,并通过师部调来原东北农垦总局文工团小提琴手刘子奇,舞台设计专家刘世彩,大胆起用东总话剧团老演员毕松友为编导,随后又委任他为演出队长,负责全面组织领导。主要演员由“知青”徐玲扮演白毛女(后两场由周志坚扮演),大春由“知青”岑会中扮演。 整个剧组安排由上海“知青”毛佩令 (后调上海歌舞剧院)负责,北京女青年祝雨的伴唱声情并茂,恰似当年的王昆,各方面配合默契,不亚于专业剧团。几位演员,早晚坚持练功,脚趾磨破,血肉模糊。剧组在沈阳军区演出后,大为轰动,东北三省各省军区、驻军、省市机关争先邀请。回兵团后,又到部分团队演出,共演出200余场。1974年,他们又排练了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中《常青指路》等主要场次。由印尼归国华侨青年林志坚为主编剧,刘子奇作曲,上海音乐学院下放教师史济民配器,原东总文工团张大莹服装设计。排练舞剧《白云深处有豺狼》,主要演员周志坚、楼新鹤、岑会中。连同小戏剧舞蹈等约两小时一台节目,参加全省知识青年文艺汇演。其中《白云深处有豺狼》,使全场震动,报刊纷纷评介。省歌舞团一些专家,演员前来慰问,并专门进行座谈、辅导。直至1981年省成立舞美学会,省城专家仍念念不忘此剧,并特为此剧的服装设计张大莹授学会奖。
  1994年,省第一届“群星杯”大赛中,吴波编舞、王子千作曲、牟建波、王清海表演的小品《赌祸》获二等奖。
             三、深受农场职工欢迎的京戏
  据农场史记载,早在1948年年末通北农场的庆功会就演出过京剧折子戏,到50年代初期,九三荣军农场和查哈阳、宝泉岭、梧桐河等农场组成业余京剧团,演出传统戏曲《打鱼杀家》、《穆桂英挂帅》、《将相和》等。1955 年后, 兴凯湖农场京剧队中有一部分是北京、天津来的著名演员,如梅兰芳剧组的说戏(即导演)李玉泰,北京京剧四团的张长荣、连俊青,还有天津京剧团的青衣夏花媛。他们演出的《南北和》、《状元媒》、《蝴蝶杯》、《凤还巢》、《望江亭》、《包公》剧系列等等,受到农场职工和附近市县的欢迎。他们不单献出自己的服装、乐器,还组成京剧少年艺校,一年多时间培养出30名少年艺术人才。
  1959年底,牡丹江农垦局成立京剧团,成员来自三个方面:密山农场京剧团;八五○农场文工团中自公安军京剧队转业的演员;从关内招聘来的一部分演员,全团60人。团长李英杰,副团长黄莲玉(女),周瑛鹏,书记曲申。1960年,京剧团青年演员范玉媛,经由农垦部张仲翰副部长介绍,进京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为师。京剧团阵容整齐,经常到各地演出传统剧《玉堂春》、《失空斩》、《大闹天空》及现代剧《三世仇》等。副团长周瑛鹏原为上海京剧团名武生,他主演的《挑滑车》颇具功底,脍炙人口。1963年,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原牡丹江农垦局京剧团除领导成员外,全部支援甘肃省酒泉市农建十一师。
  这一时期,各个农场业余文工团队,业余剧团均排演一些传统戏剧和一些京剧折子戏,有些分场或生产队都有小型演出。
  “文革时期”:八个样板京剧一统天下,各单位也只有在当时允许的条件下,开展一些戏剧活动。当时兵团大部分团队都排演了京剧样板戏。仅四师统计就有三十四团(八五八农场)排演了《沙家浜》;三十五团(庆丰农场)排演了《智取威虎山》;三十六团(八五○农场)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及一些折子戏,扮演李铁梅的翁思东(上海青年),扮演李奶奶的丛英(哈尔滨青年),唱做俱佳,达到专业水平;三十七团(八五六农场)排演了《海港》;三十八团(农垦部实验场)排演了《沙家浜》;四十团(八五一一农场)排演了样板戏、折子戏;四十一团(八五五农场)排演了《智取威虎山》,以及其他样板戏折子戏;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排演了《智取威虎山》和《奇袭白虎团》,并受邀至密山、鸡西等市县演出;四十三团为原兴凯湖农场,有原来少年京剧艺校的学员参加演出,使排演的《智取威虎山》等剧分外出色;四十四团(八五一○农场)文艺宣传队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
  其余5个师各团大致如此。当时, 好多连队(生产队)农闲组成的业余宣传队,也有不少排演一些样板剧折子戏,还有一部分排练演出全本现代京剧。如二师十六团(新华农场)所属100 多名职工的十六连,就演出了大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并受到附近连队职工家庭的欢迎。
  进入新时期后,各农场也演出一些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如九三、嫩江、北安等局所属农场就演出过《凤还巢》、《佘赛花》、《金玉奴》、《沙家浜》等。八五○农场排练京剧《金玉奴》,嫩江农场京剧团经常演出专场京剧。兴凯湖农场重新组建京剧队,演职人员约45人,曾陆续演出《秦香莲》、《野猪林》、《春草闯堂》等大型剧目25个,折子戏38个。剧中穿插一些曲艺、歌舞。除在本场演出外还应邀在管局、八一农大和附近农场、县、厂、矿演出,颇受欢迎,1984年宣告解散。
               四、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
  20世纪40年代末期,首批开荒组建的农场,在庆功会和汇演中,演出吕剧、豫剧、花鼓戏、越剧、黄梅戏等各种地方戏曲。如1951 年九三荣军农场排演了评剧《女教师》等。50 年代中期,八五○农场组建豫剧团,排练大型豫剧《审诰命》、 《白蛇传》, 以及《木兰从军》、《桃花庵》等折子戏,不仅在农场巡回演出,而且屡受邀请至虎林一带演出,颇受欢迎。二九○农场成立业余吕剧团,演出大型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宝保借当》、《姐妹易嫁》、《龙凤缘》和小折子戏《柜中缘》、《喝面叶》、《锔大缸》等。1960年底,为合江农垦局群英会演出吕剧《文约记》,并在电机厂俱乐部公演3 天。1959年10月,查哈阳农场成立了由60人组成的专业评剧团,演出大型评剧《花为媒》、《茶瓶计》、《小姑贤》、《刘胡兰》等。同时,合江局文工团也演出了小吕剧《喝面叶》,黄梅戏《天仙配》等折子戏。
  据农场史记载,50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江滨农场曾演出豫剧《樊梨花》、《穆柯寨》、《红娘》,吕剧《小姑贤》、《王宝保借当》、《李二嫂改嫁》等,九分场组成评剧团作营业性演出。伏尔基河农场演出评剧《夺印》,宁安农场演出评剧《刘胡兰》、昆曲《挑女婿》,荣军农场编演评剧《葵花向阳》,引龙河农场由李庆、潘仲华创作评剧《重新补课》,在农场和嫩江地区演出,二九○农场在社会主义教育期间还专门排演了吕剧《夺印》、《血碑》,八五二农场演出豫剧《断桥》,并创作演出小评剧《全家积肥》。
  “文革”期间,除了八个样板京剧外,其他剧目、戏曲基本停演。也有极少数剧目、剧种“左”的色彩不明显,比较真实地反映垦区生活,如范国栋编的喜剧《吃鱼》,郭力创作的单弦剧《心连心》(获沈阳军区业余演出一等奖,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的演唱集中刊登)。
  到20世纪70年代末,二九○农场业余吕剧团恢复,异常活跃。1979年排演了大型吕剧《胭脂》,随后,又陆续演出《双借亲》、《海瑞驯虎》及宣传计划生育的《合家欢》。该剧团排演的现代吕剧《爱情的审判》获总局“优秀演出奖”、“导演奖”。不少农场还排演了沪剧、秦腔、汉剧、东北戏曲等地方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