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早期的北大荒文工团
第五节 早期的北大荒文工团
第五节 早期的北大荒文工团
北大荒文工团成立于1959年1月15日,前身是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于密山北大营组建。当时的团长马杰,1929生人,1943年在鲁南参加抗日游击队,历任师文工团员、宣传科长,1958年随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任八五七农场宣传部长,并着手组建文工队。文工队自编自演的音乐舞蹈《春归雁》深受好评,后来由农垦局文工团进省演出,得到省委书记欧阳钦的赞扬。马杰在农场工作不到一年,就上调到牡丹江农垦局任刚组建不久的文工团团长,还兼任虎林县文化局副局长。
王震将军非常看重北大荒这支文艺队伍,指示农垦局党委要把文工团队伍办成内蒙“乌兰牧骑”式的,轻便易行,既可分散去各农场活跃在田间,又可集中力量演点大节目,对外宣传“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伟大事件。
文工团的班底是从八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三农场文工队员中选拔来的,他(她)们来自总政、空政、海政、公安军、东海舰队、六十六军、二十三军、二十四军文工团,还有一批从北京、上海下放来的“右派”,其中有好多是颇有名气的演员、编剧、作曲家和演奏家。如吴祖光(著名戏剧家)、 王正(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编剧)、 李景波(北影名演员)、罗干(北影乐团首席小号)、刘世彩(总政舞美设计师,曾参与《万水千山》舞美设计)、王大可(北影服装设计师)、何斌(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牛珉(北影乐团首席贝斯)、孙泽君(中央实验话剧院舞美设计师)、周仲南(上海合唱团指挥)、张家驹(上海板胡演奏家)、农中南(上海戏剧学院导演)、廖叔同(上海音乐学院资料室主任)、钱正均(上海音乐学院演奏家)、彭湃(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
当时文工团下设话剧队、歌剧队、舞蹈队、混合乐队、舞台美术队,还有创编组。全团100多人,刚从密山搬到虎林县, 没有正式宿舍, 大部分团员住在破旧的虎林剧场,晚上将两条长椅一对铺上行李睡觉,白天打起行李搬开长椅就排练。节目同时排练挤不下,舞蹈队干脆到街上去跳,条件十分艰苦。这又给身为团长兼书记的马杰增加了很大压力。他多方奔波,加以改善。在马杰、张荣和各队队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作风,下场下队连轴转,田间晒场都演出,插空采访好人好事,编创小节目宣传鼓动,有时卸了妆还得参加劳动,继承了部队文工队员的战斗作风。就在这样“边演出、边劳动、边创作”的情况下,编创演员们从沸腾的垦荒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自编自创的节目越来越多,色彩纷呈。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很快形成合力,在荒原上造就了一支年轻活跃、生气蓬勃、团队精神好的北大荒文化劲旅。
这年5月,文工团组成了原八五七、八五六农场文工队员70人的南下演出队,到湛江、海南、江西等兄弟垦区慰问演出。行程2万里,走遍粤西、海南、雷州半岛和江西井岗山、大茅山等地,受到了兄弟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在海南岛榆林港演出时,正在那里视察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也观看了演出,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南下队返回途经上海,又进行了慰问演出。节目有合唱《向地球开战》《永不放下枪》《完达山上建功勋》《北大荒在前进》;歌舞《唱密山垦区》《板车号子》《大萝卜丰收》;民歌演唱《夸生产》《听新房》《绿叶才能配红花》;女声合唱《北大荒姑娘》《兴凯湖渔歌》《夜歌》《十个钢姑娘》……
就在南下演出队远征的同时,留在虎林的文工团员们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创和排练新节目。艺术指导秦西弦(原总政文工团作曲家)带领大家排练由他作曲的大合唱《北大荒组歌》;话剧队深入到编剧范国栋(笔名晓范)原来开荒建点的“雁窝岛”(八五三农场四分场),一边深入生活,一边集体创作了一部大型话剧《雁窝岛》(后改名《北大荒人》)。
1960年1月,农垦部在湛江召开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会前王震指示:文工团要准备好节目,向全国农垦战线代表进行汇报演出;他特别指出:把那个大话剧带来,他要亲自过目!
马杰和张荣更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大合唱和大话剧外,他们又组织编排反映北大荒剿匪战斗的独幕话剧《夜闯完达山》,山东快书《打熊》,舞蹈《春到荒原》等。正是隆冬腊月,一切准备就绪,马杰就率领全团人马奔赴广东湛江,为会议演出,继而兵分两路,为湛江和海南垦区所属农场进行了第二次慰问。
五幕话剧《雁窝岛》在会议上演出得到好评,王震将军亲自审定,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工的意见,更名为《北大荒人》,赴北京政协礼堂汇报演出。这样,文工团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多幕话剧,从垦区走向全国,又从舞台走上了银幕,轰动了文艺界,深受国人瞩目,也体现了北大荒文学艺术的一个高峰。
这时,垦区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经济面临困难。农垦部决定对所属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进行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由于体制改变,机构精简,农垦局所属文艺团体(包括北大荒文艺、北大荒版画、北大荒电影摄制组、京剧团、文工团等)都面临精简的局面。1962年,省委决定将垦区有成就的作家、画家、演员、摄影家等都调往省文化系统。当时,北大荒文工团一分为二,话剧团继续留在垦区,歌舞团全部调省城,马杰调到哈尔滨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