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北大荒戏剧代表人物
第六节 北大荒戏剧代表人物
第六节 北大荒戏剧代表人物
王越(1924—),又名祖鸿,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自幼喜好文艺、戏剧,于1946年4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工团, 初做演员工作, 曾演过《血债》中的国民党特派员,《气壮山河》中的芦队长,《群猴》中的马务矢等。1947年秋,三十九军文工团随部队转战南北,从松花江直到镇南关。 在这期间,王越主要搞编导工作, 导演话剧《胜利渡长江》、《锁住的箱子》等,并创作大量的歌曲和戏剧。发表的有歌剧《夜探阎王殿》(吕基曾作曲,1947年7月东北书店出版),话剧《原来如此》(1949年广西华风书店出版),话剧《为了祖国》(与田川等合作,1950年广州军区《文艺战士》发表,1951年中学语文收集为课文),该剧曾获得广州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发表的歌曲有《南下小唱》(吕若曾作曲,曾收集在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解放战争歌曲集》第4 集),《江边对唱》(吕若曾曲,发表在广州军区《文艺战士》歌曲集),《追上它消灭它》(吕若曾曲,发表在《立功文艺报》)。1950年冬,随部队入朝。1952年4月任军文工团团长,1953年7月回国。发表的作品有曲艺、相声《学英语》(在《辽宁文艺》发表)。数来宝《战士之家》(与伯仁、李大我合作,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并录制成唱片)。说唱《电话员徐寅兴》(孙士铎作曲,在《辽宁歌声》发表),该节目曾在志愿军高干会上演出,彭德怀司令员看后,接见演员作者,并给予很大鼓励。1954年冬,创作话剧《迎亲人》(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6 月任合江农垦局文工团编导。1962年任团长,随后任东总话剧团第一副团长兼书记。1972年转佳木斯市话剧团、京剧团、艺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在此期间创作小型剧目,如:小歌剧《喜临门》,话剧《吉庆有余》等。1984年以后,主要编写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并于1989年12月20日得到省文化厅表彰,被评为全省文化史志先进工作者。
周同(1933—1998),1949年6月参军,调三野九兵团京剧团。1950年抗美援朝,以文艺为武器活跃在战斗前沿和后勤阵地。荣获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一次。1958年转业北大荒,在八五○农场三队劳动。1959年参加《北大荒人》创作,集体赴雁窝岛体验生活并担任主要角色之一黄老清。担任的角色有:《夜闯完达山》雷天明,《霓虹灯下的哨兵》洪满堂,《千万不要忘记》丁海宽,《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农奴戟》张铁匠,《于无声处》何为,《泪血樱花》佐腾吉文,《被控告的人》曾坤,《十六条枪》曾四,《猎狼》苏玉堂,《谁是强者》袁志成,《搏浪三江》赵书记,《归宿》三军司令等等。1983年后导演过《真情假意》、《名优之死》、《阿混新传》、《魔方》。小品《树的遭遇》、《夫妻之间》、《生活的音符》曾多次演出并在省小品大赛中获优秀奖。另外在电视剧《傻子屯的故事》、《黑土上下》、《浴水情深》中演书记和场长。
刘世彩(1932—),生于四川省大竹县。1950年参军,后任总政文工团舞台设计。1958年转业北大荒,任北大荒文工团舞台设计。1992年退休。1954年与人合作设计的话剧《万水千山》获全国设计一等奖。1961年由他担任舞台美术设计的话剧《北大荒人》、《夜闯完达山》获省优秀设计奖。与人合著《苏联舞台美术技术》一书由中国剧协出版发行。
曾任中国话剧舞台美术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剧协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名列中国戏剧名人册,并载入大竹县志。
崔可法(1938—),天津市人,国家一级演员。1955年从天津南开中学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1957年反右运动中蒙冤中止学习。1959年初自愿来到北大荒。历任八五六农场文工队、牡丹江农垦局话剧团、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演员; 北大荒文工团办公室主任、 副团长;黑龙江农垦工会办公室主任;北大荒文工团团长、黑龙江农垦电视艺术中心主任、曾任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佳木斯市委委员、民进前进区工委主任。他是垦区至今仍活跃在银幕和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老演员,至今参加拍摄的影视剧近千部。
曾在话剧《雷雨》饰周萍,《千万不要忘记》饰丁少纯,《少帅蒙难》饰张学良,《夜闯完达山》饰雷参谋,《阿混新传》饰阿混,《泪血樱花》饰秦滔、吴国光,《于无声处》饰欧阳平等。电影《大决战》、《大转折》饰国民党总统府军务局局长俞济时,《大禹的传人》饰工程局党委书记孙凯华,《今晨雨加雪》饰男主角牛大礼。电视剧《犯罪升级》中饰公安局长宋振刚,《开国领袖毛泽东》、《和平卫士》中饰毛人凤,《四保临江》中饰杜聿明,10集电视连续剧《艰难的抉择》饰地委书记秦奇观,《大潮吟》饰市长谷鸣深,《遥远的驿站》饰男主角拉布哈,《浴水情深》饰男主角徐涛,《春潮》饰校长莫枫林。曾担任专题文艺晚会《大荒风采》主持人,获第三届天鹅艺术节主持人一等奖。1992年,在农业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晚会《绿色的延伸》中担任主持人并获表演一等奖。主演的电视剧《遥远的驿站》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俞礼英(1935—),女,上海人,1951年参军。初任军区医院播音员,喜爱文艺。1955年在济南军区全军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后调入军区前卫文工团,从此接受专业训练,并走上专业文艺道路。1958年转业北大荒。同年冬被选入新成立的佳木斯市文工团。参加与排演了大量话剧、歌剧,如《雷雨》、《孔雀胆》、《刘三姐》、 《星星之火》、 《最后一幕》、《东进序曲》、《烈火红心》、《年青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担任配角和主角,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1963年,在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当演员。从此,始终是垦区话剧队伍中的基本成员。在历年所排练上演的各个剧目中担任女主角,如《千万不要忘记》中的姚玉娟,《于无声处》中的何芸,《泪血樱花》中的樱枝,《阿混新传》中的老奶奶等,创造了一系列鲜明丰满的舞台艺术形象。
朱承鑑(1926—2002),1949年8 月在北京考入一野战斗剧社戏剧队,先后在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演出队工作。曾演出秧歌剧《反浪漫》、《妯娌争光》,话剧《保卫家乡》、《一次攻击》等。1953年夏并入总政话剧团参加《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十六条枪》、《地下长城》等剧的演出。1958年5月转业到八五○农场劳动,10月调总场宣传队。1959 年调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话剧队,曾导演《愿望》、《打掉脏气》、《旅客之家》、《十六条枪》等。参加话剧《北大荒人》的创作演出,并参加拍摄电影《北大荒人》。随后又参加话剧《自有后来人》、《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演出。1963年调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担任演员。1979年调入北大荒文工团,曾导演《于无声处》、《约会》、《她》、《看她像谁》、《谁是强者》等剧。
农中南(1917—),上海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7年由上海军管文艺处副处长于伶同志推荐调入上海人艺。参加了慰问抗美援朝归来的志愿军战士的演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9月,来到北大荒铁道兵文工团,后来下放到八五○农场园艺队劳动。1976 年调入北大荒文工团任导演兼演员,1979年在文工团恢复组建后参加大型话剧《于无声处》的排演,饰演何是非。1983年8月离休后因工作需要又留团工作3年,在《少帅蒙难》剧中扮演蒋介石。1986年8月回到上海市。
金康民(1933—),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在铁道兵农垦局文工团、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担任主要演员。 在歌剧《赫哲三百人》中饰尤阿哈, 在大型话剧《北大荒人》中饰高书记,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丁勇,在《自有后来人》中饰鸠山……他塑造的许多人物都在垦区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五师,后调任杭州市话剧团团长。
文燕(1919—),女,1937年,“七七事变”随平津流亡学生南下抗日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放下你的鞭子》中饰香姐。在桂林国防艺术社时演出《胎妇》饰胎妇,在《国家至上》饰二妞,《家》饰沈氏,《双喜临门》饰媒婆。当时因环境所迫,党安排她在香港九龙中华影片公司参加拍摄《朱门怨》饰三少奶。在永华电影公司拍摄《春雷》饰农村小姑娘,共拍了10部影片,得到好评。1950 年6 月调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海滨激战》饰李美芳、《鬼符》饰朱女、《骆驼祥子》饰小马、《蔡文姬》中领舞等15个剧目。1959年下放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曾参加演出《捉鬼的故事》饰牧童、《冰凌花》饰榆木疙瘩、《雷雨》中饰四凤、《于无声处》中饰张秀英、《霓虹灯下的哨兵》饰林媛媛、《千万不要忘记》中饰姚母。1979年重返北京人艺参加演出《王昭君》饰宫女、卫侍,《祸起萧墙》饰主任、《野人》饰中年妇女、老太婆。离休之后,曾参加长影拍摄的《拂晓前的葬礼》、《月牙儿》、《春桃》、《远山》及电视剧《敌后武工队》、《周总理佚事》、《花轿泪》、《运河情》、《编辑部的故事》等。
孙泽君(1923—),1941年在新中国剧社开始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第三部,毕业后留在该校文工三团工作,设计了话剧《思想问题》。文工团改编为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演出了秧歌剧《夫妻识字》、《一场虚惊》、《好军属》等小型秧歌剧。后又排演了《种棉花》,以抗美援朝为内容的大型歌剧《打击侵略者》,歌剧《刘胡兰》,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迎春花开》等剧目。1957年下放北大荒,在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及兵团时期,设计了话剧、歌剧、舞剧等大量剧目。如《北大荒人》、《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哥俩好》、《雷雨》等。设计的歌剧有《赫哲三百人》,舞剧有《春归雁》。“文革”中参与了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年轻一代》的演出。1979年,右派问题得到“改正”,调回中央实验话剧院。此后设计了《灰色王国的黎明》、《土地的儿子》。离休后,在电影、电视剧的美工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李龙云(1948—),北京人。1979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后又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研究生。初中毕业后到北大荒,后历任兵团工人,北京人民艺术剧编导。1972年调到六师政治部创作组。先后创作独幕话剧《种子》,多幕剧《根深苗壮》等,同年在《中国文学》(英文版)上发表组诗《风雨楼的歌》。1974年冬天,他的一个独幕话剧《闪光的基石》参加了兵团文艺汇演。就是这样一个戏,就是这样一个在形象上力求写出几个活人,在情绪上不过是宣泄了某种不平的小戏,居然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简报上批判说:“作者借中间人物之口放了大量的毒,有意无意地游离于‘三突出’创作原则之外……”1978年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学习,学习期间,他写了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二等奖。《小井胡同》被译成日文与俄文,并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香港话剧团先后公演。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职编剧,兼任中国剧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半月谈》第12期《中国人物》专栏介绍当代九大编剧中,李龙云榜上有名。
王国兴(1946—),北大荒戏剧家协会会员,富锦县人。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第三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分配到建三江分局大兴农场,曾任大兴农场宣传队队长;六师宣传队演员队长;1979年考入北大荒文工团,先后担任话剧队演员、副队长。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1987年调入农垦总局工会文体部民管部长。1991年调入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任文化科长、文管办主任。主演过大型话剧《艳阳天》中的肖长春、《她》剧中的沈子良、《被控告的人》剧中的海关关长;参加演出的剧目有《泪血樱花》《少帅传奇》《猎狼》 《阿混正传》《搏浪三江》《十六条枪》《会车的小站上》和电视连续剧《黑土上下》(中央电视台播出)等;小品《生日》在中央台播出,《街头巷口》获省一等奖在省台播出,《病房里的歌声》随“大荒风采”进京演出;多次参加总局春节晚会演出;主持过晚会、汇演、大型演出活动几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