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垦区早期的曲艺活动

第二章 曲艺

第一节 垦区早期的曲艺活动



              第一节 垦区早期的曲艺活动
  据各农场史志记载,1948 年通北农场以及稍后的红星农场、 二龙山农场和红色边疆农场“从建场初期,农场就有文学爱好者搞业余创作……有的作品如曲艺、歌舞等供农场文艺宣传队演出”。“在年节假日中,生产队也组织文艺晚会,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歌舞等短小的文艺节目。”八一五机械农场业余文工团“1951年三八节时,演出了魔术、曲艺等。1952年以机关科室和作业区为单位,组织了庆十一文艺演出,节目有舞蹈、合唱、曲艺、清唱、小话剧等”。八五七农场建场初期“逢年过节男女青年、干部、职工和武警队战士分别编排一些曲艺、二人转等小型节目,人们齐聚一堂举行联欢会”。1953年,梧桐河农场业余文工队演出戏剧和曲艺节目,除在场内演出还到桦川、鹤岗、汤原县振兴乡、笔架山农场演出。1955年,兴凯湖农场成立文教队,设有歌舞和曲艺组,曾自编自演《说唱导流堤》等曲艺节目。1957年,省农垦系统举行文艺汇演,宝泉岭农场业余文工队自编自演的相声《灵巧》获优秀节目奖。
              一、与垦区同步发展的艺术形式
  曲艺,包括相声、单弦、大鼓、双簧、评书、柳琴、快板书、山东快书等等这一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由于它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又便于反映好人好事,从垦区创业之日起,便出现在农场的文化生活中。1958年,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以及接踵而来的大批支边青年和山东移民,使垦区开发建设掀起新的高潮,也给垦区带来不少曲艺表演和创作人才,使垦区曲艺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在曲艺创作和表演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58年,《北大荒》文艺杂志创刊号,发表郑李创作的山东快书《先进车》,张继发的单弦《擦油泥》,范国栋的相声《追不上》。1959 年, 《北大荒》文艺杂志发表高超、陆江的快板书《徐二郎打熊》,沈诗钰的相声《冰花》,张继发的单弦《金大炮》,崔开元的山东快书《铁骆驼》、快板书《人约黄昏后》,马林的山东快书《哥俩》、群口相声《英雄大战南草甸》,李凤翔的山东快书《哪里来的老大爷》。1960年,《北大荒》文艺杂志发表陈绍清的相声《虎头好》,吴高超的数来宝《一年跃进满堂红》;《北大仓文艺》杂志发表魏庆松的相声《请到合江做客来》,史磊、青松的山东快书《小刚与桂香》,吴平的山东快书《抢场》。1962年,《北大仓文艺》发表袁江人的唱词《老英雄白玉山》,武一匡的唱词《书记下伙房》。1963年,黑龙江省广播电台播放八五二农场文工队创作和演出的群体快板《小烘炉》。1964年,《北京日报》和《黑龙江演唱》先后发表邓宝晋创作的对口词《我们在北大荒锻炼成长》,《黑龙江演唱》第12期发表邓宝晋的相声《赶张都香》。
  上述这些发表的曲艺作品, 大都在不同场合演出过, 有的还参加过汇演并获奖。例如:《徐二郎打熊》由八五八农场吴高超表演,参加了全国总工会举办的职工业余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虎头好》参加了牡丹江农垦局首届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一年跃进满堂红》参加了牡丹江地区职工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小烘炉》参加了黑龙江省职工业余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我们在北大荒锻炼成长》参加了全省业余文艺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赶张都香》参加了1964年全省职工文艺汇演。还有许多没有发表的曲艺作品,参加了汇演或重大的演出活动,获奖或受到观众的好评。1959年初,铁道兵农垦局文工团一成立,便南下广东、海南、江西垦区访问演出,带去的是一组歌舞、曲艺节目。同年年底,这个文工团第二次去广东和海南垦区演出,带去的节目除话剧外,还有李凤翔创作的山东快书《打熊》,范国栋创作的相声《唱相声》等曲艺节目。这年夏天,合江农垦局文工团成立后的首次公演,史磊创作并表演了单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魏庆松创作、史磊和魏庆松合说了相声《请到合江做客来》。
  此外,农场文工队和广大业余演员,也表演了许多优秀的曲艺节目。勤得利农场文工队创作演出的快板剧《把干劲鼓起来》,受到群众欢迎。八五二农场文工队创作演出的单弦《铁腰姑娘孟庆芬》、联口唱《咱农场是个好地方》,在铁道兵农垦局首届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1963年起始,东北农垦总局举办讲故事汇演,从此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故事会,直到1965年“文革”前止。万宝农场(即今江川农场)业余演员表演的革命故事《烈火金刚》、《芦苇火种》、《雷锋的童年》受到欢迎和好评。荣军农场业余文工队自编自演的快板《打狼》、快板剧《拣粮》,在九三农垦局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1966年3 月,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工委,聘请佳木斯市民间艺术说唱队的艺人任教,在西岗机务训练班驻地,接连举办两期曲艺训练班,主要教授评书、快板、相声的表演和创作,参加训练班的学员达200 人。饶河农场业余文工队,由李绍棠、胡延和组织创作和导演的大型综合曲艺节目《学习徐应敏》,1966年冬参加东北农垦总局文艺汇演,受到欢迎和好评,又应邀到佳木斯市总工会、佳木斯电机厂、肉联厂等单位演出,接着又有一些单位邀请,后因“文革”动乱结束。
              二、垦区早期曲艺活动的特点
  纵观垦区早期的曲艺活动,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快速反映垦区的现实生活。本来,曲艺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每种样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如相声的《梦中婚》,大鼓的《刘备招亲》,山东快书的《武松打虎》等等,而垦区的曲艺演员很少表演这些。他们大都借用曲艺这种形式,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如《请到合江做客来》是赞美垦区的。《哪里来的老大爷》是描绘云山水库工地劳动的。《人约黄昏后》讲的是垦区青年男女找对象的故事,等等。反映现实生活之快,可以说是紧跟不舍。由于是描写和表演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一般比较真实、生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二是表现英雄模范人物。传统的曲艺节目,有些内容不健康甚至是黄色的东西,同时又善于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武松、岳飞、花木兰等等。垦区曲艺工作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这个时期创作和表演了许多讲述垦区现实生活中英雄模范事迹的作品,其人物或纪实或虚构都是活生生的形象。如山东快书《徐二郎打熊》讲述一个上山伐木打黑熊的故事,刻画了转业军人枪手大老徐的英雄形象。单弦《金大炮》通过女列车员小姚与原志愿军战士金大炮在北大荒重逢的故事,讲述了金大炮战场是英雄,劳动是好汉的模范事迹。《赶张都香》、《学习徐应敏》、《老英雄白玉山》等,更是直接颂扬英雄模范人物的节目。三是有些作品存在着浮夸和不真实。这是指“大跃进”时期影响下产生的某些作品。如说大跃进“一天等于二十年”,英雄们来到北大荒“二年机械化、三年电气化,转眼间要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修水利每人“一天挖土几十方”等等。这显然是受当时浮夸风和大跃进思潮的影响。创作紧跟形势,为具体的政治服务,受这种影响是难免的。这就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三、垦区其他主要曲艺作者与演员
  这个时期曲艺的主要作者和演员,有范国栋、史磊、吴高超、张继发、崔开元、魏庆松、李凤翔、邓宝晋、马林、金加漠、方贤俊等。他们多数是转业军人,后来陆续离开垦区,有的成为专业曲艺工作者,只有少数人至今仍留在垦区。
  范国栋(1935—1993),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话剧方面,曲艺作品主要有相声《追不上》、《唱相声》、《哪儿的人》(被收入《黑龙江曲艺作品选》),群众快板书《为保祖国加紧练》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剧协理事。
  史磊(1929—1990),天津市人。1949 年参加解放军,任济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4月转业到七星农场劳动,1959年调合江农垦局文工团任演员,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演员。“文革”期间下放荣军农场。1979年调总局北大荒文工团任队长,后调总局工会文体部工作。他是演员,兼搞创作,主要曲艺作品有: 单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相声《走门串户》,单弦《一筐青椒》、 山东快书《小刚与桂香》(与魏庆松合作),相声 《一花引来万花开》等。《一筐青椒》和《走门串户》先后由《黑龙江艺术》和《黑龙江演唱》发表。1984年被选为北大荒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邓宝晋(1931—),笔名叔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58年来垦区,曾长期在八五三农场文工队工作。1980年调至总局北大荒文工团,任演员、创作员、业务办公室主任等职。二级编剧。在曲艺上既能创作又能表演,主要作品有:对口词《抢床位》、《一盒火柴》、《我们在北大荒锻炼成长》,相声《赶张都香》、《林海红旗》,西河大鼓《兴隆馆》,书帽《岳飞显圣》、《断肠人在天涯》(与李厚甫合作),相声《好一阵》、《文明大院》、《顶风上》等。这些作品大都先后发表在《黑龙江演唱》、《黑龙江文艺》、《北方曲艺》等刊物上。黑龙江省曲艺协会会员,北大荒文联委员,1991年6月被选为北大荒曲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