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艺术学校

第二节 主要艺术学校



               第二节 主要艺术学校
  “出人才、出作品”,重视在少年儿童中培养文艺幼苗,建立自己的文艺队伍,使垦区文艺事业后继有人,是垦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逐步发展并形成具有农垦特色的北大荒文化的指导方针。在垦区半个多世纪发展建设历程中,各地相继创办过少年儿童业余艺校,为垦区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
                一、虎林艺术学校
  1960年3月1日,牡丹江农垦局在虎林县成立艺术学校,下设话剧班、舞蹈班和声乐班。校长由宣传处副处长郑亢行兼任。话剧班由李景波、彭湃、于绍康等担任教师,舞蹈班由冯玫等教学,声乐班由苏军、王贵等教学。学员来自三个方面:各文工团选送的培训人员;从虎林县中学招考的一批文艺新苗;局文工团原来的一批学员。学校条件十分简陋,在阁楼上课,庭院内练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机关精简,艺术学校于当年10 月29日解散,历时8个月。学员大部分返回原单位,个别优秀者考入局文工团,如林淑香、石本昌等,均成为优秀演员。艺校生命虽短,但影响颇大。
               二、兴凯湖农场少年京剧艺校
  1961年,兴凯湖农场文教队举办少年京剧艺校(又名培训班),招收8岁至13岁的小学员30名。文教队领导兼任校长。教师为京剧名导演李玉泰,名演员夏花媛、张长荣等。当时经费困难,夏花媛等不仅无偿教学,还把自己的行头拿出来,让小学员们演出。他们排练演出折子戏《拾玉镯》、《柜中缘》等,颇受欢迎。艺校于1962年底解散,历时1 年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凯湖重建京剧团,当年的少年学员,均为团中的主要演员。
               三、八五三农场小红花艺术学校
  八五三农场小红花艺术学校是在八五三农场工会和教委共同领导下的少年儿童艺术学校,主要是丰富活跃农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培养一批农场的文艺骨干,为农场的建设服务。
  1960年,由1958年转业来场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何彬(现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等发起组织了小星星艺术学校,为垦区及农场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
  1982年由文化馆任毅、赵湘杰和李健三人发起,重新组织了小红花艺术学校,招收 110名学生,分别在声乐、器乐、舞蹈、美术4个班进行学习。1985年8月由小红花艺术学校38名学员组成了北大荒雁窝岛儿童艺术团,赴北京向农牧渔业部农垦局、共青团中央少儿部、北京市团委、中国农林工会汇报演出。
  艺校都以文化工作人员为主,平日聘请业余文艺骨干兼任教师。有时也请北大荒文工团及北京、全国各省市专业文艺工作者赴农场任教。艺校校长为任毅,教务主任为赵湘杰。第三届艺校的专业教师是任毅、赵湘杰、李健、董波、张学诗、杨娟、蔺兰。
  小红花艺术学校的主要成果为农场、垦区培养了一批文艺事业和音乐教育人才,并在垦区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北大荒垦区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八五三农场小红花艺校的影响,北大荒垦区很多农场先后派人到八五三农场学习,了解办学情况,相继成立了小杜鹃、小山花等艺校,使垦区少年儿童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小红花艺校的发展,扩大了国营农垦企业在垦区及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艺校成立以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刊56次报道了艺校办学和演出情况。全国政协常委、著名音乐家张权亲自为艺校写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国家副主席王震和中央文化部等各部门,多次过问和支持艺校的发展。1985年8月小红花艺校赴京演出,王震副主席3次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并邀请孩子们到家中作客,演出结束后,王震副主席亲自用2架飞机送孩子们返回北大荒。原省委书记李力安题词:“农场沃土、艺术蓓蕾”,中国作协代表团称誉:“舞动三江水,曲惊完达山。”
  此外,查哈阳、赵光、二九○、八五二、八五○等农场均举办过临时性戏剧等表演培训班,但时期较短。八五八、八五一一农场也办了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