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大荒画报》的诞生及画册
第二章 北大荒摄影艺术成就
第一节 《北大荒画报》的诞生及画册
第一节 《北大荒画报》的诞生及画册
《北大荒画版》的诞生及后来产生的画册、画页,对于弘扬北大荒精神,反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英雄业绩,和培养、团结一大批垦区摄影工作者,提高北大荒摄影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一、《北大荒画报》的诞生
1959年3 月,铁道兵农垦局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垦区出版了第一本画报——《北大荒画报》创刊号。8 开,44页,全部用道林纸在北京精印,其中彩页12个。由黑龙江铁道兵农垦局政治部编,中国农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北大荒画报》的主要摄影编辑是:郭沫水、吴守业、董云波等。他们为《画报》的编辑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北大荒画报》除了刊登毛主席像、王震题词、垦区农场分布图以及连环画《英雄店》和2页版画外,全部是摄影作品,共212幅,其中彩色作品34 幅,黑白作品178幅。封面为郭沫水彩色摄影作品《开荒》。其他作者是:吴守业、董云波、周居方、肖枫、石生康、赖洪锦、凌云等。由于第二年自然灾害影响,该画报仅出一期就停刊了。
《北大荒画报》以浓郁的色调和宏伟的气魄,多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历史镜头:向荒原进军,麦海中的“舰队”,林木苍郁丛中的青年突击队,以及当年北大荒创建的第一条动脉——密虎铁路,第一座人工湖——云山水库,第一所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等。虽然,大多是新闻摄影作品,但其中不乏佳作和力作,如《开荒》中展现的浩瀚的处女地刚被开垦所掀起的层层黑浪(它几乎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以及天地交接处那四台正在作业的机车(它们一字形排开,由近至远),显示了拓荒者们向地球开战的英雄气概。这个作品被用作《北大荒画报》的封面,它的巧妙构图和艺术视角反映了作者郭沫水长期摄影生涯的艺术积淀。其他如《王震动员官兵向荒原徒步进军》(成千上万转业官兵们和各种不同形态的背影占整整四分之三画面,它与正在广场主席台上讲话的王震将军的身影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徒步进军》(画面上摄取的蓝天、白雪和背着行装的官兵们浑然一体,尤其是作者善于捕捉转业官兵们藐视困难、脸露笑容的瞬间),《麦香千里》(高大麦穗的特写与迎面来的联合收割机相映成趣),《夜收》(北大荒麦收的夜景:晚霞,机车群的点点灯火,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林海中的青年突击队》、《修闲的北京鸭》、《通车典礼》、《将军抬土》、《鱼鳞闪光》、《北大荒的人工湖》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力作,显示了上世纪50年代末北大荒摄影艺术的新水平。
与此同时,合江农垦局政治部曾编印出版了《北大仓画页》,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宣传处郎国胤。此外,铁道兵农垦局当时曾筹备编印出版《云山水库画册》。事情的起因是:1958年春,3 000 多名转业官兵刚下火车就奔赴完达山麓的云山水库工地,为建造北大荒第一座人工湖而奋力劳动。当时,王震将军来到水库工地,看望了转业官兵们,并亲自驾驶推土机和抬土。将军考虑到这座水库的建造对未来建设的重要性, 曾召见当时下放劳动的原《人民画报》 社副总编丁聪,嘱其不要放弃擅长的专业,让他负责主编一本《云山水库画册》。据丁聪回忆,王震召见后,他就从云山畜牧场的“右派队”调到云山水库工地,负责《云山水库画册》的编选工作,同时调去的有原《人民画报》记者吕向全(当年,他与丁聪同时下放“右派队”),负责《云山水库画册》的摄影工作。同年11月水库竣工,《云山水库画册》也编选完毕。丁聪和吕向全调铁道兵农垦局宣传处工作,他们将《云山水库画册》原稿交有关领导部门后不再过问。由于农垦局政治部正筹备出版《北大荒画报》,故未出版《云山水库画册》,只选用了其中的有关照片。遗憾的是因年代已久,《云山水库画册》的原稿已无法找到。
二、反映“知青”题材的画册
1968年起,大批京、津、沪、杭、哈等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参加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行列。他们在老军垦战士的带领下,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在国营农场群的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生活的激流必定为北大荒摄影艺术展示无限广阔的天地,也为“知青”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于是,反映兵团时期“知青”题材的三部画册应运而生,集中体现了北大荒摄影艺术进入曲折前进时期的成果。
(一)《我爱边疆》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摄影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2 年出版。《画册》共分6 个栏目:《走革命路》、《立志务农》、《茁壮成长》、《守卫边疆》、《业余生活》、《阔步前进》。共刊登作品80幅。作者是:郭沫水、吕向全、许长山、赖洪锦、邓龙、栗连、杨松庭、张福宽、张明文、王景志、刘绍强、 冯焕山、李炳荣、张晓均、张宗平、容国一、徐连荣、梁中华、高国荣等。
这80幅作品有:《拿大钐刀的“知青”们》、《天安门前宣誓》、《这里就是我的家》、《渴饮边疆雪》、《挥镐创新业》、《唤醒荒原》、《护苗》、《新麦登场》、《牧鹿战士》、《冰上捕鱼》、《密林深处》、《同胎三姊妹》、《雪地巡逻》、《咱的〈白毛女〉》、《假日》、《傍晚》、《大地似锦》等。
(二)《知识青年在北大荒》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业余摄影作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73年11月出版。共刊登作品143幅,作者是:郭沫水、吕向全、栗连、邓龙、许长山、赖洪锦、王大伟、刘绍强、冯焕山、沈建兵、张启、张明文、张晓均、张福宽、杨松庭、胡晓泉、容国一、姜永清、徐连荣、高国荣、傅积荣、梁中华等。
作品有:《欢迎新战友》、《老红军张文忠》、《向荒原进军》、《勘测》、《在这里建设一个新点》、《荒原第一犁》、《新手》、《女拖拉机手》、《让高山低头》、《新水库》、《新苗茁壮》、《飞机施肥》、《千古荒原披新装》、《抢在雷雨之前》、《不夜的麦场》、《玉米之林》、《细心观测》、《收获人参》、《新矿工》、《战友归来之前》、《团日》等。
(三)《大有作为的新一代》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业余摄影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共刊登作品110幅,作者是:郭沫水、吕向全、孔祥生、许长山、吴守业、李丛杰、栗连、赖洪锦、丁珊、卢东轩、刘绍强、刘兴华、吴乃华、沈建兵、侯玉华、周确、杨松庭、冯焕山、冯克伟、胡晓泉、张福宽、张竟天、徐连荣、黄成江、傅积荣、邵家玲等。
作品有:《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一对亲兄弟》、《挖沟造渠》、《抗旱》、《冬忙》、《冰雪开渠》、《这里也是大学》、《及时雨》、《丰收的喜悦》、《广积粮》、《秋翻》、《开车归来》、《荒原新主人》、《欢送战友上大学》、《驯养小鹿》、《骏马奔腾》、《又长了》、《雁窝岛上》、《休息日》、《值日员》、《兵团女篮》、《女放映员》等。
这3本《画册》的333幅作品,多侧面、多角度地摄取了北大荒不同的“知青”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广阔无垠的荒原,苍茫雄浑的林海,独具特色的冰雪世界,以及“知青”到处吹响的战斗号角,这一北大荒当时特有的时代风情,在《画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人们看到了时代的折光,自然风光的壮美,以及“知青”们与大自然搏斗的豪迈气概。同时,也体现了新老两代摄影工作者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发现富有美学意义的事物和“知青”们的风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和充满诗情画意和审美力度的瞬间,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新时期北大荒摄影画册、画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了北大荒摄影艺术的春天。垦区摄影队伍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相结合的一支劲旅,新闻摄影由黑土向彩色过渡,并开拓艺术摄影的新领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作品,集中展现了北大荒人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宏伟场面,以及用汗水换来的丰收成果。气势恢宏,色彩绚丽,美学视角和构图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年代的北大荒人的精神面貌,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一)《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画页1978年编印。16开。共刊登彩照5 幅。这是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提供的摄影宣传品。封面的《荒原新村》和封底的《又是一个丰收年》,以及内页的《飞机施肥》均是佳作。画面上虽没有摄取人物形象,但,展现的农业现代化场景,向人们显示了过去杳无人烟的沼泽和荒原,经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变成了现代化农业的商品基地。
(二)《千里沃野唱新歌》
197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星期画页。全版发表北大荒摄影作品共11 幅彩照。作者吕向全、许长山、裘履极、贲兰武、黄成江、孔祥生等。正如《人民日报》编者按语所说:作品反映了北大荒人“为高速度地把农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而努力”。其中《中耕机械化》(吕向全摄)、《喷灌》(许长山摄)、《扬场》(裘履极摄),无论从构图和色彩运用上都显示了新的水平。
(三)《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垦区》
画册1981年出版。共刊登作品133幅,其中彩照99幅,黑白照34幅。作者是吕向全、郭沫水、邓龙、孔祥生、王尊信、赖洪锦、李丛杰、许长山、崔银科、栗连、石志民、李波、刘云龙、吴乃华、吴春义、杨松庭、杨维思、胡晓泉、侯玉华、黄成江、裘履极、张福宽、张晓均等。《画册》共分25个栏目:《春到黑龙江》、《三江风光》、《完达山麓》、《向荒原进军》、《大平的故乡》、《金色的山岭》、《三江新貌》、《劳动之余》、《北大荒的早晨》等。作品有:《春到黑龙江》、《冰凌花开》、《关山阵阵苍》、《白桦林深处》、《雪裹松林》、《大地圆舞曲》、《大地织锦》、《金色的波浪》、《北京鸭到了北大荒》、《钢厂之夜》、《林间小憩》、《麦场演出》等。这些作品追求多彩的色调、大胆的构图和新奇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四)《中国一瞥——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画册由人民画报社于1984年3 月编辑出版,并翻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共刊登彩照25 幅。其中,《荒原换了新貌》、《积雪保墒》、 《巨龙驶进三江腹地》、《收获》、《欢度传统的节日》等,均是以清晰、明亮、鲜明的色调,雄伟、博大的气魄,以及大胆的构图取胜,特别在摄取机械化的力度和大自然的对比,达到了和谐和统一。
(五)《北大荒画报》
北大荒文艺社于1984年编印。主要编辑人员是栗连、吕向全。《画报》前言说:它的出版是为了“谱写垦区历史的新篇……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贺垦区进入发展建设的新阶段。‘北大荒’这个名词,已不是荒漠偏僻,遍地沼泽,猛兽肆虐,风雪严寒,充满恐怖的旧概念,她已成为神奇多彩、农工商结合、繁荣兴旺的农业新区,正经历着‘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的巨变。在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已展示了一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垦区宏丽画卷”。当时,《画报》的出版,原意是对1959年《北大荒画报》(因经济困难只出了创刊号就停刊)的复刊,然而,也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只出了复刊号就中止了。
《画报》复刊号,共刊登摄影作品143幅,其中彩照75幅,黑白照68幅。作者有吕向全、栗连、孔祥生、许长山、王尊信、钟仁、刘亚军、邹太明、赵连干、陈洪君、张正贤、裘履极、孙亚军、尚登志、杨松庭、姚龙江、张艾林、李阳平、周贵全等。共分10 个栏目: 《邓小平同志视察垦区》、《天鹅项下的明珠》、《建设中的洪河农场》、《碧水轻舟捕鱼忙》、《三江白猪》、《黑土地的艺术》、《银星升起的地方》、《在改革的激流中前进》、《小红花艺校》、《太湖疗养》等。《画报》复刊号还专门开辟了《摄影作品选登》专栏。共刊发优秀作品11幅:《一片丹心》(李相俊摄)、《女猎手》(吴高琪摄)、《小河诗情》(李丛杰摄)、《织女新绣》(杨松庭摄)、《北方八月》(许长山摄)、《顶天立地》(孔祥生摄)、《迎春》(王尊信摄)、《罐舞》(吴乃华摄)、《朝气蓬勃》(王尊信摄)、《碧玉路上》(刘占臣摄)。这些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佳作,体现了80年代老中青三代摄影工作者的水平。
此外,用作《画报》封面和封底的《新粮入仓》(刘亚军摄)和《节日之夜》(孙亚军摄),也是不可多得的力作。
(六)《北大荒画史》(1947—1987年)
总局《北大荒画史》编委会编印,于1989年3 月出版。主编邓灿、郑加真。老摄影家吕向全担任副主编。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反映北大荒开发和建设历史的大型画册。经过6 年来的摄影图片资料的收集,共搜集照片万余张,从中精选了500 余幅,构成了这本巨型画卷,体现了全体摄影工作者和编辑人员的汗水和心血。《画史》试图突破一般画面单纯反映风貌和成果的框框,着力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映;也不回避历史上的失误,真实地展现农垦事业经历的胜利和曲折。应该说,如此长跨度、多侧面地反映北大荒40年的历史轨迹和艺术形象,是一件高难度的浩大工程。但,《画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画史》共分48个专栏,如《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第一批国营农场的创建》、《农建二师移垦北大荒》、《青年志愿垦荒队》、《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一支特殊的垦荒队伍——“右派队”》、《王震与北大荒》、《45万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党和国家的关怀》等等,共刊登黑白照片500余幅。摄影作者吕向全、郭沫水、王尊信、邓龙、许长山、李丛杰、吴守业、周居方、崔银科、傅强、汤富、刘亚军、孙亚军等53人。
《画史》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照片,如《徒步进军》、《独臂荣军在放牧》、《友谊农场升旗仪式》、《胡耀邦勉励青年垦荒队员》、《王震点燃第一把荒火》、《老师长余友清挑土》、《人拉犁》、《王震在动员大会上》、《雁窝岛上的两个小北大荒人》、《云山水库的“右派”》、《从山东来的孪生姊妹》、《总局机关“炮打司令部”大会》、《朱德、董必武视察八五○农场》等等,真实而形象地记载了40年来北大荒的历史轨迹。
(七)《黑龙江垦区简介》
画册由总局于1986年7月编辑出版。这本画册,是为了配合复转军人开发建设北大荒30 周年而编印的。主编费加。共刊登摄影作品79幅,其中彩照27 幅,黑白照52 幅。较好的作品有《麦海舰队》、《千里荒原》、《完达山林区》、《耕耘》、《蒸蒸日上》等,反映北大荒的历史沿革,农业现代化和多彩多姿的生活。
(八)《北大荒》
画册于1995年10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邓灿,副主编程兆丰、高德谦。摄影编辑吕向全、汤富,文字编辑丁继松、梅殿龙、丛培恩、赵国春。这是垦区创建以来第一本大型画册,大16开本。共刊登摄影作品286幅。摄影作者有吕向全、汤富、孔祥生、邓龙、王同日、王宝林、王尊信、叶善贤、许长山、李丛杰、李永琪、金贵林、崔银科等78人。
正如《画册》前言所说:“这本画册以真实的图像,记录了20世纪下半个世纪以来这片黑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北大荒人与大自然搏斗取得的辉煌业绩。”《画册》集中了北大荒老中青三代摄影工作者的佳作。或讴歌北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如《锦绣三江》、《完达红叶》、《林海苍茫》、《乌苏烟雨》;或展示现代化农业的雄伟图景,如《洪河战歌》、《金色的旋律》、《航化施肥》、《麦收交响曲》;或赞美北大荒人的豪情壮志,如《荒原新居》、《女伐木工》、《除夕之夜》、《为祖国站岗》;或形象地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垦区的亲切关怀,如《邓小平视察垦区》、《王震在云山水库工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