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垦区摄影展览和个人影展
第二节 垦区摄影展览和个人影展
第二节 垦区摄影展览和个人影展
北大荒摄影艺术作品参加了国家和省举办的历届摄影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入选作品数量多,质量也高,有的荣获奖证;此外,垦区还自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摄影展,包括与美术、书法的联展,以及晋京展等。
一、垦区举办的历届摄影展览
(一)黑龙江省摄影艺术展览
这是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30周年而举办的。从全省摄影创作的2000余幅作品中选出246 幅进行展出。其中北大荒摄影入选的作品有《老连长讲传统》(郭沫水、徐连荣摄)、《极端负责》(张福宽摄)、《向荒原进军》(许长山、邓龙摄)、《机械化中耕》(郭沫水摄)、《人勤鹿壮》(郭沫水摄)、《荒原第一犁》(吕向全摄)、《北大荒的新一代》(郭沫水摄)、《水田灭草》(刘绍强摄)、《分析良种》(李占元摄)、《气势磅礴的送粮车队》(郭沫水摄)、《志在边疆》(吕向全摄)等30余幅。
(二)黑龙江省第十届摄影艺术展览
1978年举办。垦区作品选入的有:《麦收》(侯玉华摄)等。
(三)全国农垦第一届摄影作品展览
由农垦部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980 年在北京举办。垦区入选的作品中获得3 个一等奖:《小河情趣》(吕向全摄)、《北方八月》(孔祥生摄)、 《破雪垦荒》(黄成江摄);2个二等奖:《晒场》(栗连摄)、《白桦深处》(裘履极摄);5 个三等奖:《工余》(孔祥生摄)等。
(四)东北三省摄影艺术展览
1980 年举办。垦区作品获奖的有:《千里雪原》(黄成江摄)获一等奖,《家业兴旺》(许长山)摄和《颗粒与线索》(裘履极摄),同获三等奖。
(五)广东、黑龙江、北京三省市摄影艺术展览会
1982年1月举办。垦区作品《春到黑龙江》(吕向全摄)等入选展出。
(六)黑龙江省第十二届摄影艺术展览
1982年秋举办。垦区作品《铁蹄破雪唤春归》(侯玉华摄)等入选、展出,张福宽的《雪原春晓》获铜牌奖。
(七)全国农垦第二届摄影作品展览
由农牧渔业部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983年在北京举办。共展出各大垦区摄影作品190 幅,其中北大荒摄影作品48幅。获奖作品有:张明文的《金色年华》(一等奖)、叶善贤的《除夕之夜》(二等奖)、王济生的《上学去》、王尊信的《雪海送肥》、汤富的《抢在雨前》、杜宝成的《风雪不误》、侯玉华的《时光》和栗连的《洁》同获三等奖。占彩色作品获奖数的近半数。
张明文的《金色年华》是一幅从命名到画面取舍都力求简约纯朴、极力突破丰收喜悦的色彩,还大农业于本貌的上乘摄影佳品。一望无际的金色麦业组成的海洋,4 名刚翻晒完麦场正在憩息的年轻工人,或坐或卧,有的喝水,有的笑语,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画面洋溢着摄人魂魄的农业的气势。静中有动,趣味盎然。叶善贤的《除夕之夜》展现的是林场的夜景,它使人想起同类题材而不雷同的特色。在北大荒山村之夜的面前,作者表现出颇为深厚的艺术功力。画面以幽黑、深蓝色为主体色调,突出了点点桔红色的灯火,夜景和节日灯笼的强烈反差,强化了除夕喜庆的气氛。 作者在这里靠用光的神来之笔——点点金黄暖色, 为深邃僻远的北大荒之夜平添了几分温馨。王尊信的《雪海送肥》中,几辆送肥的马车在茫茫的雪海中停泊,使原来辽阔的雪原显得更加宁静。送肥人与马车,以及与雪原的开阔形成的超常的大比例,使介入雪原、天地之间的送肥人消隐于大自然之间,升华了寒冬腊月自然景观原有的意境。杜宝成的《风雪不误》,拍摄于雪天行车路上。画面突出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以及3 个顶着风雪行车人。左方是一台正在抢修的机车,右上方是一抹隐去的林带。作为陪衬,它们烘托了行车人在艰难中的拼搏。如此一正一反,一实一虚,使作品营造出风雪天中一个超凡脱俗的影像世界。栗连的《洁》的画面犹如一幅一尘不染的清新画卷。 逆光中浮现在水上的巨石, 石上一坐一立的两个姑娘呈剪影状。一个正在洗衣,另一个正在漱洗。作者借助逆光和水中倒影,拍出了北大荒清晨的情趣,使画面展现着不可多得的诗情画意,溶自然与人的美于一体。汤富的《抢在雨前》,堪称晒场风光的摄影佳作,作者的艺术视角着力于山雨欲来的阴暗天色,被风鼓起的大苫布,以及女工人奋力盖麦的不同姿态,使画面高扬着一种人力胜天的气魄,令观者无法不大气轻呼。在永恒的农业题材中,人对自然的制服才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王济生的《上学去》中的天地一色,强化了北大荒冬雪幽静之美:白雪皑皑的大地、道路、披银挂白的树,远处屋顶积雪的校舍。这一切是为衬托正上学的几个学生,作者渲染了她们的衣着——鲜亮的红色,以及每人肩上扛着的一把大笤帚。她们是上学?还是去学校扫雪?在博大的雪天相连的背景前,显得如此重要。在这里,作者体现了一种小北大荒人的责任感。通过相机快门一闪,瞬息间便灌进了画面。这就是作者将景观和哲理水乳交融的可贵尝试。侯玉华的《时光》,也是拍摄北大荒生活风光的成功范例。5 名小学生利用未开门营业的商店窗台正在做作业。作者摄取了这5 个小姑娘的背影,或立或蹲,显示了她们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不同神态。作为生活照,有人之景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以及画面深处跃动着的人物和景观自然融合的气韵,渗透了作者对北大荒生活的体验和感知,使画面意境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八)港澳摄影作品展
1983年举办。老摄影家孔祥生的《工余》获三等奖。
(九)联合国亚太地区摄影展览
1983年举办。孔祥生的《生命之泉》入选、展出。
(十)全国六垦区摄影作品展览
在云南昆明举行。垦区获优秀作品奖的有:汤富的《小雪花》、《工地之夜》等。
(十一)全国孔雀杯摄影比赛
1983年举行,老摄影家崔银科的《新麦登场》获四等奖。
(十二)黑龙江省科技摄影展览
1983年举行。老摄影家许长山的《人工降雨》获三等奖。
(十三)黑龙江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览
1983年在哈尔滨举行,北大荒摄影作品入选共12幅,计有:《时光》(侯玉华摄)、《成长之路》(宋祥摄)、《千树万树犁花开》(刘绍强摄)、《山珍》(李永琪摄)、《丰收圆舞曲》(崔银科摄)、《金色的梦》(汤富摄)、 《饮鹿》(杨松庭摄)、《孩子和小树》(李永琪摄)等。
(十四)黑龙江省“庆祝建国35周年摄影展览”
1984 年举办,垦区作品获奖的有:巴明的《师生之间》,裘履极的 《开拓者》和汤富的《小憩》获一等奖。
(十五)全国“可爱家庭”摄影展览
1984年举办。垦区作者汤富的《冬天的歌》获二等奖。
(十六)全国农牧渔业摄影艺术展览作品展
1984年出版。其中获一等奖的作品是崔银科的《丰收圆舞曲》和刘洪伟的《撒网小调》。入选作品有:《大地圆舞曲》(许长山摄)、《恰似林间小溪流》(李永琪摄)、《热烈的祝福》(吕向全摄)、《收工》(汤富摄)、《育蚕》(杨松庭摄)、《大地堆金》(汤富摄)、《上学路上》(王济生摄)、《开拓手》(裘履极摄)、《线条与颗粒》 (裘履极摄)等10余幅。
(十七)全国“美化祖国”摄影展览
由北京《中国环卫报》于1985年举办,八五三农场摄影作者雷敬全的《绿廊》获一等奖。
(十八)黑龙江省“天鹅”双月摄影赛
1985年举办。老摄影家崔银科的《大地旋律》荣获一等奖。
(十九)农垦历史摄影回顾展
由农牧渔业部农垦司于1987年10月在京举办。垦区老摄影家吕向全的《夏日草甸拾雁蛋》、《荒原》、《拓荒者当年住的帐篷》、《冬天破冰取水》、 《不能让粮食埋在雪里》、《大豆中耕》等7幅作品入选,其中《雪天抢粮》获优秀作品奖。
(二十)全国农垦第三届摄影作品展览——农垦人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农垦摄影家学会联合于1991 年1 月在京举办。 垦区作者汤富的《北方渔工》获二等奖;王同日的《咱家上电视了》、王宝林的《蕴育》和《暖冬》、吕向全的《运木》、金贵林的《荒原新炊》、吴岩的《攉仓》、傅强的《专家讲课到咱村》同获三等奖。入选作品有吕向全的《栋梁材》、《粒粒皆辛苦》、《抗旱》、《战天斗地》、《转运新点》、《整治沼泽》,孔祥生的《夏锄之余》、《荒原小景》,许长山的《地窖窗前留下影》、《荒原礼拜天》、《星期天的午饭》、《破冰捕鱼》、《新建点》、《荒原升起第一面国旗》,蒋庆涵的《重逢》,韩松森的《生日快乐》,吴岩的《农垦人》、《冬日》、《顶天立地》,王宝林的《雪地骄子》、《轰鸣》、《吐金》,金贵林的《王震与小红花》、《唤醒荒原》,王同日的《母女》、《丰收了》、《雪情》,汤富的《风餐》、《森林号子》、《上学去》、《拓荒者》、《粒粒皆辛苦》、《牧羊风尘》、《小憩》、《童年的梦》,杨松庭的《冬猎》,朱岩的《争鸣》,李国忠的《上学路上》,魏洪君的《童趣》,李岚的《丰收入画图》、《年轻的朋友》等45幅,几乎占入选作品总数145幅的1/3。
(二十一)“中华大粮仓”北大荒摄影、版画展
2004年11月25日,由农业部农垦局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华大粮仓”北大荒摄影、版画展。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韩乃寅主持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主任多吉才让,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段英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汤小泉,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杨绍品,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宋源文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此次共展出摄影和版画作品200幅。
二、垦区摄影作者举办的历届个人影展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垦区摄影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不仅有大量作品发表在全国各报刊上,参加了国家级、省级举办的各种影展和联展,而且自己举办了不同规模的影展,还为几位老摄影家举办了个人影展。
(一)“北大荒赞”摄影艺术展
1982年11月16日,垦区在北京举办。地点设在热闹的王府井画廊,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北大荒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共展出作品78幅。展出期间,观众络绎不绝,对作品中展出的斑斓多彩的时代风云和北大荒人的千姿百态,表示了赞赏和好评。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称赞影展“充分反映了北大荒人的革命精神”。展出期间,北大荒摄影作者们汇集北京,召开北大荒摄影艺术研讨会,交流这次影展中作品的摄影艺术、剖析得失,以求进一步提高。
(二)“希望的田野”摄影展
1983年,红兴隆管理局在哈尔滨市举办。首次为全省人民展出该局摄影工作者的集体成果。
(三)“欣欣向荣的宝泉岭”摄影艺术展览
1984年5月,宝泉岭管理局举办。翌年9月,该局在此影展的基础上,补充并精选了作品,晋京举办了“宝泉岭大地摄影展”。地点在王府井画廊。这次展览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宝泉岭管理局摄影工作协会联合主办,共展出作品115幅,受到了观众好评。
(四)孔祥生摄影作品展
1985年,红兴隆管理局在哈尔滨市省博物馆举办。这次影展是为了展现他毕生的摄影成果而举办的,共展出作品84幅,每一幅都凝集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他对北大荒人和黑土地的深沉的爱。
(五)“黑龙江省垦区现代化建设成就”摄影展览
1987年12月在北京举办,共展出作品290 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经理田纪云参观了展览,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为展览会剪彩。全部作品都集中在垦区80年代农业现代化这个总主题上。无论是风光山水、机械化作业,以及村镇建设,生活情趣等,都反衬出北国自然的博大、人对自然的依恋、机械化的威力,以及北大荒人对成就的自豪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机械化场景;但由于摄影者们的可贵视角,对物与景、机械与人的关系上,处理的也十分机智,使作品的画面意境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六)“北大荒人”摄影作品展
1991年5月在佳木斯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摄影作品展,共展出作品83 幅。这是一次集中展现北大荒的人物摄影,是从5个管理局20多个农场的30余名专业、业余摄影工作的310幅作品中筛选出来的。每幅作品显示了作者以充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荒原巨变中的人情百态。它突破了人物摄影中的“标准象”或“生活照”的框框,力图创新,有尽可能深厚的思想内涵。其中有些作品,如《北方渔工》(汤富摄)、《蕴育》(王宝林摄)、《荒原新炊》(金贵林摄)、《粒粒皆辛苦》(吕向全摄)、《重逢》(蒋庆涵摄)等,都是佳作;作品说明了作者的感情很投入,与采访对象共思同想,力求真实,沿着他们的感情脉络去渲染和强化一种瞬间的感觉,以致创作出一个个富有个人特征的形象。《佳木斯日报》撰文对影展发表评价:“作品反映的题材主要是拓荒者们战天斗地的风姿、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七)吕向全北大荒35年纪实摄影展
1992年3 月,北大荒文联于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这是首次对外介绍北大荒老摄影家吕向全的摄影成果的展览。《老年月刊》为此发表题为《北大荒历史的记录人》的评论文章,指出:“35年来,吕向全的足迹踏遍了三江平原,完达山南麓的每一块土地。随着垦区规模的扩大,他的足迹又延伸到兴安岭下,松嫩平原。他的身影活跃在垦区各条战线,接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类型的拓荒者。从王震将军、老红军、老场长,到老农工、拖拉机手、养鸡姑娘、家属妇女,直到小北大荒人。从开荒、伐木、治水、盖房、修路,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他摄影艺术视角下的聚焦点……如此长跨度,多侧面地用摄影艺术来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画卷,这在黑龙江省是仅有的。”
吕向全以新闻摄影见长,他的每一幅纪实摄影作品都是北大荒视觉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时代、黑土地、北大荒人深层的文化积淀。他既是荒原的开拓者,又是历史的记录者。时代和特定的历史条件,赋予他区别于一般记者采访的得天独厚之处。重真情、讲真实、求自然,去矫饰,是他摄影的特色。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是与当时的开荒、生产、生活和感情息息相关的。朴实无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真实感。而北大荒自然景色的粗犷、开拓者的自豪、大农业的瑰丽,又给他的作品注入了多彩而浓郁的摄影语言。
(八)知识青年在北大荒摄影回顾展
1994年在北京举办。这是吕向全摄影艺术中的一个专题影展。正如《生活报》发表的题为《用相机捕捉时代的火花》的评论文章所说的:“眼前是一幅幅内容十分熟悉的照片,东方红机车拉着爬犁上的‘知青’和行李正奔赴新荒地,安营扎寨在皑皑白雪中的岗包地上,从事着艰苦卓绝的创业;开镰收麦,拿大草,扬场,扛麻袋作囤,装车,宣传队自编自演《白毛女》……数百幅照片没有文字说明,却仍然使每个过来人都感到无比亲切。2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各地知识青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生活的风采,都被他用相机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为几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感谢有心人吕向全为我们留下了对后代也富有教育意义的珍贵历史资料。他把摄影艺术看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留恋黑土地,留恋北大荒人,他愿意永远留在这第二故乡……”
回顾展作为“知青”活动场所的橱窗装饰长期保存下来,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纵览新时期众多的北大荒摄影作品: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使国营农场群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始终是其创作母题。北疆大漠的博大、深邃、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威力和气魄,北大荒人艰苦卓绝的劳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切,都给北大荒摄影艺术风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