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五编 音乐·舞蹈

编下序


  北大荒的音乐、舞蹈事业伴随着垦区开发建设的进程,经历了萌动、兴旺、低谷、繁荣等发展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大荒的音乐、舞蹈,由于受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环境、独特的人员组合和独特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的特点: 一是反映的内容与各路垦荒大军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纵观北大荒音乐、舞蹈发展的历程,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能找到她的代表作品——即在当时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共鸣而流行的歌曲或舞蹈。如初创时期的歌曲《永不放下枪》、兵团时期的歌曲《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新时期的歌曲《北大荒人的歌》等; 二是音乐、 舞蹈的类型基本上属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型”。如宁安、通北、伊拉哈、查哈阳、九三等首批组建的农场,所表演的大秧歌、朝鲜舞、跑旱船等舞蹈, 和演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 以及《农场就是我的家》等自编的、结合形势的节目,都是便于群众理解的音乐、舞蹈形象。再加上垦区音乐舞蹈工作者大都来自群众,沸腾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所以就连《完达山》、《列车穿过北大荒》等无词的器乐曲作品,也都有鲜明通俗的音乐形象,使大家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懂。因此,音乐、舞蹈活动大多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三是音乐、舞蹈语汇没有形成明确的地方色彩,那是由于垦区的人员组成来自四面八方这个特点决定的。